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手工藝 黃鶴樓 雕塑 博物館 老家老家 2017-06-22

“一輩子沒有什麼大夢想,只期望有朝一日,自己做的東西能在省博物館裡看到。”

在西大街這條老街上,有這樣一位的老師傅,在不足8平米的小店裡,仍然堅守著用最傳統的制銅工藝,打造出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特別是他打造“黃鶴樓”銅雕,在2012年舉辦的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題中榮獲藝術設計比賽優秀獎,此門手藝當時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西大街上最後一家老店“曾氏銅藝”

漢陽的西大街曾經是最繁華的地方。老一輩人都知道,這裡臥虎藏龍,住的都是最傳統的手工藝人:手工精巧的銅匠、跟隨潮流的裁縫、精湛技藝的鞋匠……

西大街的舊改徵收工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大多數舊屋都門窗破敗。那份人歡馬叫的熱鬧,早已隱沒了。走到街道中段,曾師傅的銅藝店卻格外顯眼,給這條清冷的街道帶來了一絲生氣。

曾師傅微胖,頭髮花白,約莫七八十來歲,穿著一件白T恤,款式雖然有些老舊,但勝在乾淨,襯得人很精神。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滿屋子都是曾師傅如數家珍的寶貝

曾師傅的店面又舊又小,進去之後,有一種穿越的感覺,裡面純手工打造的銅器琳琅滿目,大到茶館沖茶用的長嘴銅壺,小到精緻小巧的家用茶壺。旁邊工作桌上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銅碗、銅盆,銅酒杯,還有個只有老一輩人才知道的“湯婆子”。那是老人冬天用來捂腳的特質銅壺,我家也有個,是“家家”留給我的傳家之寶。

我來的時候,正巧碰上隔壁的鞋匠來找師傅打銅器,只見他嫻熟地先用小錘敲打銅片,之後換成一把細長的小銼不停的銼,銅片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邊緣慢慢變得圓潤起來,逐漸成了一個小碗。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好紮實的手藝啊!(武漢話:紮實就是很好的意思)”我不禁叫了一聲。曾師傅抬頭看了看我,顯然對於我的到來有些驚訝,並沒有說話,手頭還在不停的打磨。我有些尷尬,貌似打擾到他,再不敢說話。10分鐘後,老師傅放下了手中的小錘,臉上流露出滿意的笑容。

“老師傅,這碗好精巧,我能拍個照嗎?”我小心翼翼地問道。曾師傅沒有吭聲,依舊低頭做事。

“老師傅,這個湯婆子做工好精緻!我家裡也有一個。”

曾師傅這才抬起頭來,打量了一下我,說:“姑娘,你還蠻識貨囁,你剛才說的那可不是碗,我給你看哈子這是個麼斯?(武漢話,麼斯是什麼的意思)”只見老人麻利地從抽屜裡拿出兩個形狀相似的“碗”拼湊在一起,原來是個銅葫蘆!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這只是雛形,還需打磨雕花,才能最後成形。”曾師傅頗為得意,嘴角微微向上一挑,全然沒有了剛才的嚴肅。

輾轉半生 從謀生技藝到一生痴迷

從這個銅葫蘆開始,曾師傅這才打開了話匣子,講起他的銅藝人生。曾師傅祖祖輩輩都以打銅為生,到他這已經是第四代傳人。1949年全家人從黃陂來到漢口定居,先後在花樓街一代開設了“打銅鐵錘”作坊。後來他輾轉來到西大街,創辦了“曾式銅藝”。從13歲開始做起,做了60多年,至今他已有82歲高齡。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銅藝一般都是家族相傳,到他這一輩已經是第四代了,一般出師需要5-6年的時間。曾師傅13歲就跟著父親當學徒,剛開始的時候,5斤的錘子太重拿不動,又掌握不好技法,被錘子砸到手是家常便飯,手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不止這樣,他說以前的銅料沒有現在的純度高,雜質多,而且很小一塊,為了能把銅打薄打長一些,經常要捶打好幾個小時。每次銅料都是放在爐子上燒紅,變軟之後繼續打,5cm厚的銅反覆敲打不下5000次,才能得到一塊10cm的銅片,他的手上至今都留有被滾熱的銅屑燙傷的痕跡。

有時銅料配比沒有計算好,下錯一點點,整塊都要廢掉不能用,為此,他沒少捱過父親的打。回想起那段最難熬的日子,他通常都是一個人邊哭邊打,邊打邊哭。曾師傅說自己就是犟,不信自己學不會做不成,就這樣堅持了一輩子。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蘭花銅壺是曾師傅的拿手絕活

“起初學這個只是為了謀生,真正喜歡上是從那時候開始。”

曾師傅手巧,腦袋靈光,打造的銅碗銅壺經久耐用,鄰里街坊們都愛找他做,20多歲就已經小有名氣。閒暇之餘,他還喜歡用銅做些精緻的小玩意。有一次,他做的銅葫蘆得到某鋼鐵集團的一位領導賞識,邀請他為企業的大門做個梅花鹿的銅雕像,還特地請了美院的老師設計了石膏模型。

曾師傅從來沒做過這麼大型的銅製品,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前前後後花了4個多月打磨,才完成作品。“那位領導看了之後誇我用料省,做工又細。不是吹牛,我做的銅鹿無論是稜角上的鹿紋,還是腿部肌肉線條,跟真鹿沒什麼區別,放到現在都冇的人能比的。”雖已過去了50多年,曾師傅提起這段往事,仍然一臉的得意。

“銅鹿被擺放在他們的大門口展示,只可惜後來改制,不知道被搬去哪裡了。” 說完,他眼神中透著一絲落寞。

打造技藝 畢生心血造了個武漢地標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這件龜鶴小擺件,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完成

曾師傅的名聲一炮打響,那時候流傳一句話,“沒有曾師傅做不出來的銅藝。” 從那刻起,打銅不再只是他謀生的手段,痴迷便埋下了種子。曾師傅把賺來的錢全花在買上好的銅料,所有時間都用來琢磨更高的技藝。

在武漢居住幾十年,他一直想用銅做個武漢地標出來,首先想到的就是黃鶴樓。曾師傅陷入自己的狂想裡,隨著年齡的增大,這個願望越發地強烈。可是他不會畫圖紙,也沒錢請人做石膏模型。曾師傅就買了幾張武漢地圖,上面有黃鶴樓的圖片,他把它一一剪下來,開始研究。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黃鶴樓是曾師傅最得意的作品

曾師傅準備開始動工。做微型銅雕不比其他手工藝品,要求更加精細,剛開始做的兩版並不理想,他忍痛用小錘將它們砸了個稀巴爛。“當時心裡真沒底,浪費了好幾塊上好的黃銅,相當於家裡好幾個月的收入。”說到這些,他眼裡噙著淚花,背過臉去,不讓我看到。那是他第一次因為自己對手藝的痴迷,而覺得對不住老伴,一輩子沒讓她過上什麼好日子。

隨著不鏽鋼,鋁製品的增多,手工銅器逐漸走向衰落,生意也大不如前,來找他的打銅的人很少,有時候一星期都沒有一單生意,收入常常入不敷出。他們兩老只能節衣縮食,勉強維持溫飽。可是,曾師傅卻把自己的“棺材本”全部拿了出來,買了上好的黃銅原材料,老伴雖然不是很理解他,但從沒埋怨過他。可是子女卻一直很反對他這麼做,覺得這大歲數了,還折騰個什麼勁,應該留點閒錢傍身,也因為這件事,經常免不了爭吵。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黃鶴樓銅雕的局部特寫

但是曾師傅依然沒有放棄,為了讓“黃鶴樓”看起來更精緻,他每天早上5點,從鍾家村走到黃鶴樓,那段時間遊客少,他在那呆一上午,觀摩好後才會回家。

有了之前的兩次教訓,曾師傅知道要改進自己的技藝,他反覆試驗,在保留傳統技藝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在製作中運用已經失了傳的“貼藝法”,並獨創橫紋焊接技術,較之傳統的豎紋焊接,更能保證作品的完整性。

索性功夫不負有心人,整整一年,耗盡心血,終於做出自己滿意的黃鶴樓銅雕。

不悔初心 老街裡最後的堅持

半人身大小的黃鶴樓用了11.5斤的黃銅,按照黃鶴樓實物縮小100倍。每層12個飛簷翼角,梅花門按鈕,每層樓的門都可以伸縮打開,非常玲瓏精巧。這件作品在2012年榮獲湖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藝術設計的優秀獎。

雖然這件作品給他帶來了榮譽,但是並沒有改善曾師傅的生活。我和曾師傅交談期間,零星看到兩個婆婆來找他要修補銅壺,他只收30-40元修補費。我問他為何價格定這麼低,他說都是十幾年的老街坊,不好意思漲價。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曾師傅說現在來買的都是一些老主顧,價格也是幾十年如一日。如今黃銅的原材料的價格已經漲到60元每斤,修補街坊鄰里銅碗瓢盆的那點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承擔銅器原材料的價格,做的生意經常是虧本的,再加上曾師傅年紀大了,精力也大不如前,晚年的經濟生活很是堪憂。但他有這個店,並不符合申請低保的條件 。

有街坊建議曾老結束鋪子,大家都說這裡地段好,如果把這個店面租出去,一個月還能收好幾千的租金,能改善他們的生活。可曾師傅謝絕了街坊們的好意,他說:“如果結束了這個店,這個手藝就沒有了。我不能給老手藝人丟臉,做個罪人。”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漢派銅壺,蘭花是曾老最愛的花

除了黃鶴樓,曾師傅還做了“荷塘月色”,“大龍蝦“”等精美銅製手工藝品,曾經有人出好幾萬元想買他的這些工藝品,曾師傅都擺了擺手拒絕了。哪怕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他都捨不得賣掉。

“賺錢的方式很多,自己堅持了一輩子,守了一輩子, 不願意將這些寶貝都變成商品,名聲比利益更重要,哪一天我要是不在了,也想給老武漢留下點麼斯。這些東西不是我一個人的,這都是歷史的見證,我想把它們全部留給博物館。” 曾師傅還希望有生之年,能把武漢地標都做個遍。他說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博物館裡看到自己的作品,那這一生就沒有白活。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沒有傳人是曾師傅最為遺憾的事

要說這輩子有什麼遺憾,沒有傳人是曾師傅最為遺憾的事。“除非對這門手藝很熱愛,要不然吃不了這個苦!”他說這行太枯燥了,通常坐在那裡,拿著錘子一打就是好幾個小時,如果沒有5-6年的時間去當磨練功夫,手藝肯定不行。自己子女都不願意學,覺得來錢太慢,時間又長又沒前途。以前曾收過幾個親戚的孩子做徒弟,但這是個精細活,年輕人哪裡耐得住性子,做事毛毛躁躁的,東西根本達不到標準。而且他要求又非常嚴格,一個個都被他罵跑了。

“曾老的手藝真是沒得說,全漢陽就他一個。他嚴得很,當時我想學,他說我手太笨了,不肯收我的!”站在一旁的鞋匠打趣道。

這讓我不禁想起最近一直熱傳的“匠人精神”。所謂“匠人”,就是掌握著精煉純熟的技藝,又秉承著當初拜師學徒的初心,在平平凡凡的歲月裡,默默無聞地奉獻終身。無論世間如何嘈雜,匠人的內心是絕對安靜的。如果不是百分一百的熱愛,一把錘,一塊銅,怎能陪他熬過無數個單調枯燥的春夏秋冬,打磨出如此鮮活的銅工藝品。

漢陽82歲老銅匠:耗時1年打造武漢經典地標 百年手藝卻即將失傳!

西大街已經被拆的七七八八,很多跟他一輩的老手藝人要麼搬走了,要麼已經不在了,可曾師傅一直都不願意離開。這一生他既有堅持,也有遺憾,沒人能繼承他這份手藝。他告訴我,銅藝是家傳手藝一般不外傳,但如果現在有年輕人不怕吃苦,肯跟他學的化,他願意毫不保留的免費教他們,期望能把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

雨越下越大,門欄上掛著的各種銅器來回摩擦碰撞,發出一陣陣嘩啦啦,叮鈴鈴的脆響。面對外面的瓢潑大雨,他微眯著雙眼,一口一口輕輕吐著煙,喃喃地說:“雨總會停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