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彩色剪紙受追捧傳遞民族團結情

手工藝 藝術 舞蹈 樂器 天山網 天山網 2017-08-11
烏魯木齊:彩色剪紙受追捧傳遞民族團結情

圖為自治區非遺傳承人王革展示她的“點染”彩色剪紙作品。近年來,她創作了百餘套民族團結主題剪紙作品。

新疆網訊(記者史漓莎攝影報道)一把剪刀一張紙,刀轉紙飛間,一個個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山川河流、人物肖像惟妙惟肖。王革通過自己的剪紙作品,傳遞著親情、友情、民族團結情……

今年62歲的王革是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傳承人。自幼受家庭薰陶,4歲開始跟隨祖母、母親學習剪紙,一生致力於傳承剪紙藝術。

近年來,受新疆民俗風情薰陶,她創作了百餘套民族團結主題剪紙,包括《哈薩克族刺繡系列》《刀郎麥西熱甫》等獲獎作品和正在創作的新疆歌舞、新疆民間藝人、新疆民樂器、少數民族頭飾系列作品。

8月9日,記者來到水磨溝區7坊街王革工作室,探尋剪紙作品背後的故事。

巧手剪出紙上情懷

藝術來源於生活,王革的民族團結主題剪紙創作正是來源於她腳下的這片土地。

王革的工作室裡,牆上、桌上陳列著大大小小的剪紙作品,一眼望去發現有中國傳統的剪紙圖樣,也有包含新疆元素的作品。

剪紙作品《新疆歌舞之麥西熱甫》中,葡萄藤下多人跳起麥西熱甫舞蹈的場景。這是王革在阿克蘇採風時,在一個鄉村巴紮上的見聞。王革說:“村子裡每週三趕巴扎,開市時人們會跳起麥西熱甫,不需安排,集市上的兩三百人會自發融入到舞蹈中。大家伴著音樂吆喝,跟隨節奏舞動肢體,很容易感染旁人。”

在王革看來,新疆民族服裝、頭飾、樂器、地方特色美食……這些富有當地民族特色的物品給了她靈感,並將其融入到剪紙中。

為了深層次創作,王革到喀什、和田、阿克蘇、哈密等地瞭解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僅是麥西熱甫就有十幾種跳法。

“最終選擇阿克蘇地區的麥西熱甫,是因為這裡的舞蹈動作中保留著大量原生態痕跡,比如鋤地、扛麥子、放羊和喝酒的動作,這些細節我用在剪紙裡,更能體現維吾爾族熱情、樸實、勤勞的性格。”王革說。

這個系列的作品中包含維吾爾族的“麥西熱甫”“刀郎舞”、哈薩克族的“走馬舞”、塔吉克族的“鷹舞”等新疆13個世居少數民族的舞蹈。

“點染”讓民俗更出彩

相比常見的單色剪紙,王革在民族團結主題剪紙的創作中,運用“點染”的手法,為傳統剪紙繪製上色,使作品更豐富有層次。

“點染”也叫“點色”、“點彩”,是在刻制好的生宣紙作品上,用毛筆點上各種顏色,這種技藝出自中國剪紙之鄉河北蔚縣,在年畫剪紙中運用較多。

“越多接觸民族歌舞和民間藝術,就越想要個性化表達,既要保留傳統又想突破創新,對剪紙人來說並不簡單。”王革說,多次嘗試後她決定試用“點染”。

首次嘗試“點染”的大幅作品是《古絲道·新絲路》,圖中7個人物來自三個民族,再現了唐朝公主將養蠶技藝帶到西域,當地的少數民族婦女養蠶織布的場景。

“查閱資料創作構圖用了3年時間,剪紙只用了不到3天,可點染上色卻花費了3個月。”王革說,要呈現唐朝時書中記載的民族服飾,就得在色彩運用上講究,細節處要塗六七層不同的顏色。

製作過程雖繁瑣,但也收到良好效果。作品受到了美國、法國、臺灣等地人們的喜愛,紛紛前來購買收藏。

今年,她將新疆歌舞和新疆民間藝人系列的剪紙也都製作了彩色版本。

王革說:“新疆燦爛悠久的文化有著巨大魅力,我想用剪紙讓更多的人愛上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