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大跳水,影響市場並非只是錢的問題,那究竟是什麼?

A股大跳水,影響市場並非只是錢的問題,那究竟是什麼?

4月初,市場還在一片看漲聲中,指向了3500點,更有市場人士認為,4000點也不是夢想。然而卻不如預期,空頭不期而至。19日期指鬆綁,加之對政策預期的悲觀解讀,市場開始走弱,從22日開始,股指高開低走,隨後一週的時間裡股市幾乎是呈單邊下行趨勢,滬指從本週最高3279點,跌到最低3085點,全周下跌近200點。一週跌去了之前幾乎一個月的漲幅。

A股大跳水,影響市場並非只是錢的問題,那究竟是什麼?

上證指數週線走勢圖

牛市是否就此終結

要認清當前的市場,就要認清牛市基礎是否已經發生變化,股指期貨開通是否利空股市,外資撤離如何應對等一系列問題。當下的問題可能並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人心的問題。要扭轉人心,則需要做更多變革。

未來幾個月時間,5G牌照發放、科創板公司首批上市、監管制度糾偏等,仍可能給市場帶來一些正面刺激和增量資金。但在此之前的市場仍需要呵護,而不是無視市場關切。

宏觀政策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延續性,不會突然掉頭改變既定政策,只會有力度上有所改變。而水總得找出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房地產肯定是不會有水漫過去;由於豬價和油價,債市最近對通脹預期反應非常強烈,水往債市流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剩下的只有股市和製造業。資金無論流向這兩個領域中的哪個,對股市而言應該都只會是利好。

目前這個市場存在結構性高估的情況。因為市場盈利模式比較單一,有些熱點題材被炒到非常高的位置,比如工業大麻、氫燃料電池、眼藥水、邊緣計算等。這些概念股經過瘋炒之後,已經部分透支了未來的估值。

無論是滬指還是創業板指,這一輪的漲幅並不是特別大,從核心資產、頭部公司的估值來看,也並未出現高估的情況。以滬深300為例,按最新收盤價計算,滬深300市盈率(TTM)也只有12.69倍,相比歷史中位數還有比較大的距離。而其倒數為7.88%,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3.4%左右相比,也有很大距離。

A股大跳水,影響市場並非只是錢的問題,那究竟是什麼?

滬深300近兩年市盈率變化

這表明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不但沒有出現高估的情況,反而存在一些低估的情況。

在這一週A股市場的殺跌階段,外圍市場環境依然是穩健的。美股並未過多糾纏於3月份短長期國債收益率倒掛,短暫調整之後,納斯達克穩步上揚,已經創下新高;道瓊斯也走勢穩健,新高近在咫尺,標普的走勢亦是如此。對A股市場存在較為明顯啟示意義的英國富時100走勢也相當穩健,德、法股市皆穩健上行。

從經濟情況來看,美國第一季度GDP增長3.2%,預估為2.3%,前值為2.2%,可以說全面超預期。由此可見,無論是股市表現,還是經濟形勢,外圍市場目前都體現出韌性,處於一種良性的狀態。而隨著貿易爭端的結束,市場還有可能展現更為良性的一面。

北上資金撤離能影響市場,這一波的定價權就掌握在北上資金手裡,如果他們撤離,市場就會跌。而事實也是這樣,4月份以來,北上資金已經淨賣出近220億元,這是2015年7月份以來的單月淨流出新高,特別近四個交易日股市持續殺跌過程當中,淨賣出約127億元。

A股大跳水,影響市場並非只是錢的問題,那究竟是什麼?

2018年以來北向資金淨流入情況一覽

資金流出內地可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獲利了結,從去年11月到今年3月,北上資金淨流入內地約1900億元,這些投資者收穫頗豐,香港的基金也面臨著一些贖回壓力;二是監管問題,有一些內地資金繞道香港進入內地,近期香港監管層面已出手做出相應監管動作。

這類資金的規模不大,在全部北上資金規模佔比不足10%。但無論如何,北上資金的進出的確在影響著A股的走勢,特別是北上資金適時流動曲線,時刻在影響著市場的心態。

有不少投資者就是看著這條曲線來做期指和現貨的投資決策。可以說,現階段最大的變數就是北上資金。

從總體的持倉來看,本週滬深300的淨空單增量並不是特別大,但期指對股指的指引作用卻非常大,滬深下月、下季、隔季期指都處於貼水狀態,而且期指下跌的幅度皆比現貨要大。從這個角度來講,股指期貨短期內出現了助跌股指的現象。

當然,就長期而言,股指期貨應該存在優化市場流動性的功能。因為股指期貨交易量的增大,有利於市場量化對衝策略的展開,這樣也會吸引規模資金進場。

IPO的提速衝擊市場,對於IPO是否提速的問題,證監會在週六及時進行了迴應。

證監會堅持新股常態化發行,嚴格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規章,對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首發企業進行審核,審核政策沒有新的調整,主要從公司治理、規範運行、信息披露等多個維度對首發企業嚴格把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審核進度服從質量。

4月26日早上,市場即流傳出一段證監會高層的講話。講話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要加快IPO、再融資審批速度、確保每週至少4家IPO企業批文。

IPO提速的確會吸走市場上的資金,會在環境轉差的情況下,打壓市場的估值。IPO提速也並非全是壞事,2016-2017年,銀行打新資金入市,很好地維護了市場的穩定,並掀起一波小牛行情。但隨著資管新規的發佈,這部分資金只得撤離市場,這就造成了去年下半年的單邊殺跌行情。資管新規將於2020年底實施,要想市場穩定,必須要在一定程度上給這種屬性的資金鬆綁。

“爆雷”再刷屏打擊人氣,近期,上市公司年報再現“花式爆雷”,據粗略統計,10家上市公司爆出的虧損額度就近300億元。早在今年1月份就出現過天雷滾滾的情況,據統計數據,年報虧損超過5億的有159家,有13家上市公司虧損額已經超過總市值,另有33家公司預虧額超過了市值的50%。上市公司財務頻頻爆雷,自然會打擊市場人氣,今年1月市場雖然有所回暖,但在爆雷期間上市公司“毀三觀”的做法還是打擊了多頭人氣。

有進有出的市場才是健康的市場。既然要IPO提速,那就應該有公司退出。近年來,A股市場出現了不少退市的公司,但退市的數量遠遠不如上市的數量。今年1月和近期出現上市公司集中引爆財務地雷的現象,有的公司報出的虧損額度甚至遠遠超出公司市值。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公司並未出現退市的情況。他們往往在收到一份關注函之後,回覆稱,並不存在財報洗澡和財務造假的情況。

這一波市場在上漲過程當中,存在三大另類槓桿:即信息槓桿、信譽槓桿和信仰槓桿。

從信息槓桿來看,上漲時的確可以助漲,但殺跌時也可以助跌。近期市場對政治局會議的悲觀解讀,就是一個明顯的事例。這一槓杆的作用就像融資融券一樣,會一直存在。

但信譽槓桿卻在消費自己。當時的多頭高呼反轉行情,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卻出現了較大的波折。最為重要的是,此時並未再聽到這些多頭的聲音。3200點到底是沒有阻力,還是沒有主力,亦成為市場笑談。

至於信仰的槓桿,可以看到在沒有北上資金的加持之下,神祕力量已經不再在關鍵點位出手改變技術走勢、改變市場情緒、改變人心。或許,神祕力量已經不具備這種能力,或許北上資金就是神祕力量。

改革牛2.0、改革牛再出發等聲音並未過去多久,但過去一週的A股市場卻給投資人發出了“熊市信號”,而不僅僅是調整的信號。

從科創基金被搶購的情況來看,市場並不缺錢,也從未缺過錢,缺的是人心,是信心。那麼該如何挽回正在退潮的人心呢?

首先要做的可能是在北上資金撤離的時候,需要引導長線資金徐徐進場託底;其次,這一波上漲有很濃厚的1999情結,那一年有著名的519行情,市場自然也希望在這個即將到來的關鍵時刻,能給出一個良好的預期;第三,要在制度層面上改變當下市場盈利模式過於單一的情況。盈利模式單一是典型的熊市特徵,投資者身在牛市,卻是牛膽熊心,波動過於劇烈,籌碼又不收斂,並不利於市場穩定。

以上就是筆者為大家帶來的資訊,僅作為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

最後,千萬別忘了:更多幹貨點擊本人頭像,進入我的主頁可查看!歡迎留言討論,喜歡就點贊吧,你的鼓勵就是我發文的動力!喜歡的話,請關注後,點贊、轉發!謝謝支持和鼓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