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砍一半”到“全通過”IPO 審核何以變化如此之快

■賀宛男

越來越多的市場人士感覺到,今年IPO上會企業一路綠燈,迅速過會!

先看一下數據:截止2019年5月30日,今年共有43家企業上會,通過38家,未通過4家,暫緩表決1家,過會率達88.4%。2018年共有195家企業上會,其中通過116家,未通過59家,另有20家為取消審核或暫緩表決,過會率59.5%。

如果拿第十七屆發審委(大發審委)與第十八屆發審委相比,通過率更為懸殊。

從2017年10月17日首次審核,至2019年1月31日卸任,十七屆發審委任期內共審核了293家企業的首發申請。其中,158家企業審核獲通過,95家企業被否,38家企業被暫緩表決或者取消審核,名義審核通過率為53.9%;考慮到期間有202家企業撤單終止審查,實際通過率僅為31.9%。

而今年3月12日上任的第十八屆發審委,共審核了35家企業,除兩家未過會外,全部通過。通過率高達94.3%。特別是自4月11日以來,已連續七週100%過會!

眾所周知,兩屆發審委中間經過了證監會主席易人。前任證監會主席強調“嚴把上市審核質量關,要堅決落實依法全面從嚴的監管理念,防止問題企業帶病申報、矇混過關。”在他任期內,還實行“對發審委委員終身追責制”,在發審委和併購委之上專門成立了一個“審核監察委員會”,對“首次公開發行、再融資、併購重組實行全方位監察”。在“否決無責,通過擔責”的監管導向下,發審委委員紛紛投出否決票。

客觀地說,要一個發審委委員對一家上市公司“終身追責”,確實太過嚴苛,但“防止問題企業帶病申報”,這沒有錯。

到了本屆新主席上任,雖然重申IPO審核政策不變。但從通過率大幅提升,以及申報排隊企業大批湧來,人們明顯感覺到IPO審核在變,而且變得很快。

隨便舉兩個例子。之前,證監會發布的《關於IPO被否企業作為標的資產參與上市公司重組交易的相關問題與解答》,規定IPO被否決後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這是排隊企業紛紛主動撤單終止上市的主要原因);如今,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間隔期已縮短為6個月。

又如,5月18日,深交所上海中心區域主任黃麗娜在一次會上公開稱,未來創業板將優化首發條件、擴大包容度;建立雙重股權架構企業上市制度;完善創業板再融資制度;完善市場併購重組功能。黃麗娜還透露,“至少(創業板借殼)限制條件上可以取消。”

創業板企業不能借殼上市,這是2013年11月證監會發布的《關於在借殼上市審核中嚴格執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標準的通知》中明確規定的;此後在2015年、2016年修訂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又一再強調。證監會並且解釋稱“不允許創業板上市公司借殼上市的規定是經過綜合考量以後做出的”。“創業企業存在失敗風險,投資者應當充分了解並承擔投資風險。為了有效發揮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避免創業板上市公司成為炒作對象,故《重組辦法》明確不允許創業板上市公司借殼上市”。 黃麗娜只是深交所的一名工作人員,有什麼權力越過證監會的政策法規,信口開河呢?而且不僅是創業板,科創板也明確規定不得借殼上市。至於首發“擴大包容度”,允許雙重股權結構上市等,這是科創板的特殊許可規則,而包括註冊制在內的科創板,是全國人大通過國務院特別授權的,其他板塊目前都必須遵守現行法規。

再如,之前規定,IPO撤單終止審核後,需 6個月後才能再次申報。但我們發現,原擬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浙江杭可科技,因被行政處罰、涉訴等情形,今年4月9日出現在終止審核名單中,4月15日旋即申報科創板,且已經受理並問詢;同樣,原擬在創業板上市的北京金山軟件,4月29日宣告終止審核,5月8日即申報創業板。

靜悄悄地,政策變得好快!怪不得A股只能快進快出,超短線高投機不停炒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