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高良村是一個壯族村寨,位於師宗縣東南方,距縣城84公里,距高良鄉政府4公里,坐落於海拔864米的兩山夾峙的河谷地帶。在村子南邊,現在還保存著3座古舊的何氏四合院。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何氏四合院原有8座,建於民國十二年至民國十七年(1923-1928年)之間。目前,除3座基本保存完整外,其他5座只有遺蹟可考,但在當時,高良村只是一個40餘戶的小村子,房屋全是幹欄式茅草屋,8座四合院矗立村旁,灰瓦白牆,雕樑畫棟,高大規整,如同鶴立雞群,與周邊環境形成鮮明對比,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徵。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四合院主人為何廷紀、何廷珍、何廷芳、何廷顯弟兄四人,祖籍廣西百色,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年) ,為避太平天國之亂,其祖父率家人遷居丘北縣戈寒鄉石蕩槽村,不久又遷居到高良村,靠打漁、打獵、租種田地維持生計,到了何廷珍兄弟長大時,才改變了多年貧困的現狀。那時,南盤江以東幾十裡的地盤由路不肖村雷家控制,並在路不肖村旁設置集市。何廷珍(1888-1949)依夥雷家,招募組織外地流民,在高良大羅多、便林、杉木老莊科等地伐術開荒種莊稼,來收取地租,同時大量私種大煙(罌粟),組織馬幫做生意,販賣煙土。幾年後,何家積累了足夠的財富,就修建四合院,並娶妻納妾,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1932年秋,一夥來自廣西西林縣貓街的土匪攻下路不肖村,搶劫後把雷家房屋燒為白地,雷家從此一蹶不振,從此,何家獨霸了高良。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目前,高良村保留下來的第一座四合院為硬山式土木結構走馬轉角樓四合院,原主人為何廷珍,現主人為周春林,該院坐西朝東,整體建築南北長11.67米,東西長18米,總佔地面積為210餘平方米,大小共計房屋12間,由正房、兩側廂房及倒座房組成四合院佈局。正房通面3間闊12米,進深6.7米,高6米;廂房左右各3間,相互對稱,倒座房3間,正間為過道式門樓,廂房和倒座房規模略小於正房。天井長約6米,寬5米,由石板鋪砌,天井到正房有垂帶式5級踏跺相連。整個四合院屋頂全部為青色板瓦為底,筒瓦覆蓋,菊花紋、鹿紋瓦當,雲紋滴水,顯得整齊美觀。正房簷枋雕刻雙鳳朝陽圖案,木板寬厚,雕工精細,太陽周邊光芒四射,鳳凰尾上頭下展羽回望,彩羽繽紛,姿態優雅,再飾以彩霞祥雲,更是雲蒸霞蔚,吉祥喜慶;左右廂房簷枋浮雕圖案中間不一樣,左廂房為“瓜瓞綿綿”卷草紋圖案,右廂房為“仙鶴壽桃”圖案,兩邊都是蓮花、牡丹卷草紋圖案。“瓜瓞綿綿”作為簷枋雕刻,在師宗四合院中僅此一處,該浮雕中間雕一圓眼豎耳展翅變形蝙蝠,口銜瓜蔓,瓜蔓再向兩端曲捲延伸,瓜蔓上各結有圓形南瓜一個,瓜側再雕瓜葉相襯,形象生動可愛,該圖寓意子孫綿延眾多,福澤源遠流長。倒座房簷枋雕刻正中為一碩大盛開的菊花,兩邊枝葉舒展,略往上收斂,既美觀,又突出了主體。廂房二樓兩邊的四棵簷柱被改為垂花柱,增加了二樓簷廊的空間。正房、廂房、倒座房二樓都建有形制一樣的筆管式花欄杆,整齊秀挺。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由於該院多次改變用途,原來的木門已被更換,不知模樣了,而殘存的幾道窗櫺依然精緻美觀,在蛛網塵封中不失當年風采,形制有雙交四碗竹節嵌花如意紋格心木窗、幾何壽紋步步錦嵌菱花格心木窗、“亞”字形嵌梅花格心木窗、扇面格心木窗、直格網紋格心木窗等。倒座房裡面木板上原來繪有“暗八仙”彩圖壁畫,現已不存;在右廂房二樓一.扇形窗櫺裝飾木板上,刻有行書“梅報春歸早,鳥語塞乾坤”詩聯,意境清雅悠遠。倒座房外板壁上,“文革”時期的標語清晰可見,黃色的油漆斑駁迷離,時代特色鮮明。現存的第二個四合院位於第一個四合院的右下邊,為懸山抬樑式土木結構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原房主人何廷紀,現主人為楊朝剛。該院左右廂房及照壁均損毀嚴重,左廂房和照壁僅殘存一些牆壁和柱礎、臺基,右廂房只剩三面牆壁和瓦頂、樓板,但雕花簷枋卻保存完好。正房基本保存完整,後牆石腳高約2米,山牆上的嘹望口和槍眼尚存。據說該院原修有一條通往高良小河的地道,1949年5月解放高良戰鬥打響後,失勢的何廷珍就是從此地道潛逃的。後毀壞廢棄。屋後幾棵百年古榕杆粗葉茂,濃蔭匝地,閱盡世事滄桑。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現存的第三個四合院位於第二個四合院的前邊,為硬山抬樑式土木結構走馬轉角樓四合院,原房主人何廷紀,現主人為李友興。四合院倒座房已拆除,只剩下正房和左右簷枋雕廂房,正房面牆已被改建為紅磚牆,簷柱下有嵌菱形草花圖案方形石柱礎,正房和廂房二樓走廊外側裝飾直檔花欄杆。目前,保存最好、最精彩的部分是簷枋上舒捲自然的忍冬蔓草及龍形、卷草紋荷花、卷草紋牡丹等雕刻,由於使用寬厚優質的雲南鬆為建築構件,這此雕刻泛著淡紅色和松油香味,古樸典雅,經久耐看。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在3個四合院之間,有一塊長約30米、寬約10米的水泥場子,這裡原來是何家的花園,栽有芭蕉、竹子、牡丹、月季、玫瑰等植物,花叢中用石子鋪出甬道供人徐行漫步流連觀賞,1977年秋被學校拓展平整為操場,當時還挖出了一-些炮彈碎片和子彈殼。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在第一個四合院右前方不遠處,矗立著師宗縣委、縣政府2014年12月樹立的解放高良戰鬥遺址紀念碑。何廷珍兄弟生活富足後,本質開始發生變化。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何桂珍當選為七槽鄉鄉長,何廷顯為副鄉長,管轄著高良、蚌別、壩林、六朋、六魯5個保,但勢力範圍卻遠到丘北和廣西西林等地。當時高良被稱為江外,從五龍到高良必須渡過南盤江,而當時只有一艘木船擺渡,並且為何家所控制,何家還在渡口駐兵防守。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何家利用南盤江天險,與官商土匪相互勾結,豢養兵丁,欺壓百姓,購買武器彈藥,用以蓄積力量。當時,駐紮在高良村和蚌別村兩個據點的兵力就達400餘人。1946年何應欽的侄子何紹周任雲南警備總司令後,何廷珍到昆明與之攀上關係,被委任為南盤江“剿共江防指揮”。1948年11月11日,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軍第一縱隊在滇越邊境整訓結束後打回雲南,第八大隊途經高良時借路通過,在高良村北4公里處的洛業溝村旁,突遭何廷顯地霸武裝的伏擊,大隊長任學源等18人不幸犧牲。為使滇東與滇東南遊擊根據地連成一片,根據“邊縱”司令部的統一部署, “邊縱”第一支隊第 1團和丘北護鄉11團、丘北警備大隊、溫瀏區基幹民兵隊緊密配合,於1949年5月16日攻克了高良村,徹底翦除了何氏兄弟在高良的勢力和危害。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1949年8月10日,成立高良特區,區政府設在何氏大院。1950年3月撤特區後為師宗縣第五區,6月22日,原高良特區民族四中隊中隊長何良武率部叛亂,組織“中國國民黨中央新編第一集團軍”,裡脅匪徒150餘人襲擊並佔領了高良區人民政府,區委委員楊家福、警衛大隊中隊長楊洪春等10餘人在突圍中不幸犧牲,何良武在何氏四合院裡封官許願,器張一時。1951年1月,何良武逃竄在廣南縣弄料擒獲被槍決。1954年8月,剿匪反霸運動基本結束,高良境內逐步安定,何氏四合院也開始了嶄新的歷史,被收公作政府、學校、供銷社、財政所等用房。1974年4月,高良區委、區政府及相關單位撒離何氏四合院,搬遷至設裡村,原來的辦公房舍部分交由高良中心小學管理,部分賣給了當地群眾。1977年7月,在何氏四合院裡成立了師宗縣第七中學。1985年5月,高良中,小學也搬遷至設裡村橋頭新校址辦學,何氏四合院全部賣給了高良村村民。而洛業溝十八烈土罹難處和解放高良戰鬥遺址,現在已成了年輕人瞭解高良歷史,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


師宗高良何氏四合院,竟有這樣一段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