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的意義

痛苦的地壇冥思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裡,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的意義

痛苦的地壇冥思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裡,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1.要不要去死。作者在地壇那裡思考了好幾年,最終才想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關於“死亡”在史鐵生看來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實就是說死亡是一點點的,身體、思想、靈魂的相繼死亡,是自己身體的癱瘓、奶奶的去世、母親的去世,這種親情的一點一點的被奪走而死亡。正是因為他對死亡有深刻的領悟,他才會和朋友的對話中說“我們都已經活得不那麼在意死了”。因為死是遲到會來臨的,沒來臨之前我們為什麼不要好好的活著呢。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的意義

痛苦的地壇冥思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裡,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1.要不要去死。作者在地壇那裡思考了好幾年,最終才想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關於“死亡”在史鐵生看來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實就是說死亡是一點點的,身體、思想、靈魂的相繼死亡,是自己身體的癱瘓、奶奶的去世、母親的去世,這種親情的一點一點的被奪走而死亡。正是因為他對死亡有深刻的領悟,他才會和朋友的對話中說“我們都已經活得不那麼在意死了”。因為死是遲到會來臨的,沒來臨之前我們為什麼不要好好的活著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為“死不了”、為自己、為母親而活著

2.為什麼活著。在領悟“要不要死”之後,史鐵生開始思考既然死不了那就活著,反正腿已經完了,活下去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但是為什麼而活呢?死不了,但也不能苟延殘喘的活著,得活出生命的意義。由於病魔讓他後來逐漸失去了勞動能力,所以他得有活著的手段,有活著的信念。既然死不了,那就為“死不了”而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所以他活下去,史鐵生開始寫作,這算是為自己而活,為了生命活著的價值而活,終於在1979年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再就是為母親臨終的遺願而活,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時候,母親常常說推他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常常在他暴怒的時候說“咱娘倆好好的活”。後來妹妹推著他去北海看了菊花,他明白了母親邀他去看菊花的目的(菊花盛開繁茂,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戰勝病魔,堅強的活下去)。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的意義

痛苦的地壇冥思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裡,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1.要不要去死。作者在地壇那裡思考了好幾年,最終才想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關於“死亡”在史鐵生看來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實就是說死亡是一點點的,身體、思想、靈魂的相繼死亡,是自己身體的癱瘓、奶奶的去世、母親的去世,這種親情的一點一點的被奪走而死亡。正是因為他對死亡有深刻的領悟,他才會和朋友的對話中說“我們都已經活得不那麼在意死了”。因為死是遲到會來臨的,沒來臨之前我們為什麼不要好好的活著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為“死不了”、為自己、為母親而活著

2.為什麼活著。在領悟“要不要死”之後,史鐵生開始思考既然死不了那就活著,反正腿已經完了,活下去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但是為什麼而活呢?死不了,但也不能苟延殘喘的活著,得活出生命的意義。由於病魔讓他後來逐漸失去了勞動能力,所以他得有活著的手段,有活著的信念。既然死不了,那就為“死不了”而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所以他活下去,史鐵生開始寫作,這算是為自己而活,為了生命活著的價值而活,終於在1979年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再就是為母親臨終的遺願而活,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時候,母親常常說推他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常常在他暴怒的時候說“咱娘倆好好的活”。後來妹妹推著他去北海看了菊花,他明白了母親邀他去看菊花的目的(菊花盛開繁茂,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戰勝病魔,堅強的活下去)。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辛苦和痛苦來自於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

3.我幹嗎要寫作。史鐵生學生時代讀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不僅成績優異,而且是個全才,會寫作、能田徑、會打球、能主持。當他雙腿癱瘓後,他失去了做其他與運動與站立有關的職業,只剩下握筆寫作成為他的選擇。寫作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而這條艱難的道路卻是他選擇正確的道路。否則我們就沒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位身殘志堅充滿靈魂寫作的哲學作家。他先後獲得過兩次魯迅文學獎、年度作家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各種大小不一的獎項。這表明他選擇寫作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開啟了他人生精彩而又苦難的一面。同時他母親在得知兒子在寫作的時候,是非常支持他寫作的,她跑很多地方去給兒子借書,希望兒子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母親生前為兒子的努力付出,使史鐵生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只可惜母親沒有看到兒子成名。由於寫作給了史鐵生新的人生方向,讓他又重新燃起尋找個人生命的價值,所以他的作品對殘疾人的困境有獨到的理解,有難交流的獨孤和痛苦,有讀懂宿命的哲思。這些都是其他作家所比較少具備的,這也是他之所以獨特的原因。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的意義

痛苦的地壇冥思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裡,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1.要不要去死。作者在地壇那裡思考了好幾年,最終才想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關於“死亡”在史鐵生看來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實就是說死亡是一點點的,身體、思想、靈魂的相繼死亡,是自己身體的癱瘓、奶奶的去世、母親的去世,這種親情的一點一點的被奪走而死亡。正是因為他對死亡有深刻的領悟,他才會和朋友的對話中說“我們都已經活得不那麼在意死了”。因為死是遲到會來臨的,沒來臨之前我們為什麼不要好好的活著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為“死不了”、為自己、為母親而活著

2.為什麼活著。在領悟“要不要死”之後,史鐵生開始思考既然死不了那就活著,反正腿已經完了,活下去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但是為什麼而活呢?死不了,但也不能苟延殘喘的活著,得活出生命的意義。由於病魔讓他後來逐漸失去了勞動能力,所以他得有活著的手段,有活著的信念。既然死不了,那就為“死不了”而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所以他活下去,史鐵生開始寫作,這算是為自己而活,為了生命活著的價值而活,終於在1979年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再就是為母親臨終的遺願而活,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時候,母親常常說推他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常常在他暴怒的時候說“咱娘倆好好的活”。後來妹妹推著他去北海看了菊花,他明白了母親邀他去看菊花的目的(菊花盛開繁茂,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戰勝病魔,堅強的活下去)。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辛苦和痛苦來自於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

3.我幹嗎要寫作。史鐵生學生時代讀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不僅成績優異,而且是個全才,會寫作、能田徑、會打球、能主持。當他雙腿癱瘓後,他失去了做其他與運動與站立有關的職業,只剩下握筆寫作成為他的選擇。寫作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而這條艱難的道路卻是他選擇正確的道路。否則我們就沒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位身殘志堅充滿靈魂寫作的哲學作家。他先後獲得過兩次魯迅文學獎、年度作家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各種大小不一的獎項。這表明他選擇寫作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開啟了他人生精彩而又苦難的一面。同時他母親在得知兒子在寫作的時候,是非常支持他寫作的,她跑很多地方去給兒子借書,希望兒子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母親生前為兒子的努力付出,使史鐵生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只可惜母親沒有看到兒子成名。由於寫作給了史鐵生新的人生方向,讓他又重新燃起尋找個人生命的價值,所以他的作品對殘疾人的困境有獨到的理解,有難交流的獨孤和痛苦,有讀懂宿命的哲思。這些都是其他作家所比較少具備的,這也是他之所以獨特的原因。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守候地壇十五年

十五年的地壇所見

地壇是史鐵生作品繞不開的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他前前後後待了十五年。在《我與地壇》中他講地壇似乎就是在這裡等他,等了他四百多年,這種宿命誰都無法解釋。地壇成了作者思考、讀書、寫作之地,在這裡作者完成了三個問題的思考,走出了命運的陰霾。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的意義

痛苦的地壇冥思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裡,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1.要不要去死。作者在地壇那裡思考了好幾年,最終才想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關於“死亡”在史鐵生看來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實就是說死亡是一點點的,身體、思想、靈魂的相繼死亡,是自己身體的癱瘓、奶奶的去世、母親的去世,這種親情的一點一點的被奪走而死亡。正是因為他對死亡有深刻的領悟,他才會和朋友的對話中說“我們都已經活得不那麼在意死了”。因為死是遲到會來臨的,沒來臨之前我們為什麼不要好好的活著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為“死不了”、為自己、為母親而活著

2.為什麼活著。在領悟“要不要死”之後,史鐵生開始思考既然死不了那就活著,反正腿已經完了,活下去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但是為什麼而活呢?死不了,但也不能苟延殘喘的活著,得活出生命的意義。由於病魔讓他後來逐漸失去了勞動能力,所以他得有活著的手段,有活著的信念。既然死不了,那就為“死不了”而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所以他活下去,史鐵生開始寫作,這算是為自己而活,為了生命活著的價值而活,終於在1979年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再就是為母親臨終的遺願而活,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時候,母親常常說推他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常常在他暴怒的時候說“咱娘倆好好的活”。後來妹妹推著他去北海看了菊花,他明白了母親邀他去看菊花的目的(菊花盛開繁茂,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戰勝病魔,堅強的活下去)。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辛苦和痛苦來自於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

3.我幹嗎要寫作。史鐵生學生時代讀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不僅成績優異,而且是個全才,會寫作、能田徑、會打球、能主持。當他雙腿癱瘓後,他失去了做其他與運動與站立有關的職業,只剩下握筆寫作成為他的選擇。寫作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而這條艱難的道路卻是他選擇正確的道路。否則我們就沒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位身殘志堅充滿靈魂寫作的哲學作家。他先後獲得過兩次魯迅文學獎、年度作家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各種大小不一的獎項。這表明他選擇寫作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開啟了他人生精彩而又苦難的一面。同時他母親在得知兒子在寫作的時候,是非常支持他寫作的,她跑很多地方去給兒子借書,希望兒子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母親生前為兒子的努力付出,使史鐵生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只可惜母親沒有看到兒子成名。由於寫作給了史鐵生新的人生方向,讓他又重新燃起尋找個人生命的價值,所以他的作品對殘疾人的困境有獨到的理解,有難交流的獨孤和痛苦,有讀懂宿命的哲思。這些都是其他作家所比較少具備的,這也是他之所以獨特的原因。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守候地壇十五年

十五年的地壇所見

地壇是史鐵生作品繞不開的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他前前後後待了十五年。在《我與地壇》中他講地壇似乎就是在這裡等他,等了他四百多年,這種宿命誰都無法解釋。地壇成了作者思考、讀書、寫作之地,在這裡作者完成了三個問題的思考,走出了命運的陰霾。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地壇公園重獲新生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的意義

痛苦的地壇冥思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裡,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1.要不要去死。作者在地壇那裡思考了好幾年,最終才想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關於“死亡”在史鐵生看來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實就是說死亡是一點點的,身體、思想、靈魂的相繼死亡,是自己身體的癱瘓、奶奶的去世、母親的去世,這種親情的一點一點的被奪走而死亡。正是因為他對死亡有深刻的領悟,他才會和朋友的對話中說“我們都已經活得不那麼在意死了”。因為死是遲到會來臨的,沒來臨之前我們為什麼不要好好的活著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為“死不了”、為自己、為母親而活著

2.為什麼活著。在領悟“要不要死”之後,史鐵生開始思考既然死不了那就活著,反正腿已經完了,活下去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但是為什麼而活呢?死不了,但也不能苟延殘喘的活著,得活出生命的意義。由於病魔讓他後來逐漸失去了勞動能力,所以他得有活著的手段,有活著的信念。既然死不了,那就為“死不了”而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所以他活下去,史鐵生開始寫作,這算是為自己而活,為了生命活著的價值而活,終於在1979年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再就是為母親臨終的遺願而活,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時候,母親常常說推他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常常在他暴怒的時候說“咱娘倆好好的活”。後來妹妹推著他去北海看了菊花,他明白了母親邀他去看菊花的目的(菊花盛開繁茂,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戰勝病魔,堅強的活下去)。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辛苦和痛苦來自於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

3.我幹嗎要寫作。史鐵生學生時代讀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不僅成績優異,而且是個全才,會寫作、能田徑、會打球、能主持。當他雙腿癱瘓後,他失去了做其他與運動與站立有關的職業,只剩下握筆寫作成為他的選擇。寫作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而這條艱難的道路卻是他選擇正確的道路。否則我們就沒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位身殘志堅充滿靈魂寫作的哲學作家。他先後獲得過兩次魯迅文學獎、年度作家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各種大小不一的獎項。這表明他選擇寫作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開啟了他人生精彩而又苦難的一面。同時他母親在得知兒子在寫作的時候,是非常支持他寫作的,她跑很多地方去給兒子借書,希望兒子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母親生前為兒子的努力付出,使史鐵生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只可惜母親沒有看到兒子成名。由於寫作給了史鐵生新的人生方向,讓他又重新燃起尋找個人生命的價值,所以他的作品對殘疾人的困境有獨到的理解,有難交流的獨孤和痛苦,有讀懂宿命的哲思。這些都是其他作家所比較少具備的,這也是他之所以獨特的原因。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守候地壇十五年

十五年的地壇所見

地壇是史鐵生作品繞不開的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他前前後後待了十五年。在《我與地壇》中他講地壇似乎就是在這裡等他,等了他四百多年,這種宿命誰都無法解釋。地壇成了作者思考、讀書、寫作之地,在這裡作者完成了三個問題的思考,走出了命運的陰霾。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地壇公園重獲新生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史鐵生與他妻子陳希米

1.他與地壇本身。在史鐵生看來,地壇似乎就是他自己的一個化身,曾經輝煌無比,如今荒蕪如野地。作者自己沒有癱瘓前是風華正茂,如今卻是殘疾人一個。園子雖然荒蕪卻不衰敗,到處充滿生機,而作者雖然殘疾卻沒有喪失對命運的抗爭,依然活得精彩。地壇四百年來見證過多少繁華落寞,可依然如故,如今的地壇換髮新生。不僅恢復了昔日的莊嚴肅穆,還豐富了園林景觀,同時從1985年起,每年都要舉辦迎春文化廟會等其他民俗文化活動。而作者本身在經歷過人生的低潮後也迎來了人生的春天,作品先後獲得各項文學獎項,同時也迎來了自己的愛情。所以在作者看來,他和地壇之間是有緣分的,是一種宿命的相遇。通過對地壇本身的思考,再聯繫自身的命運,誰能說這不是宿命呢?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的意義

痛苦的地壇冥思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裡,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1.要不要去死。作者在地壇那裡思考了好幾年,最終才想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關於“死亡”在史鐵生看來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實就是說死亡是一點點的,身體、思想、靈魂的相繼死亡,是自己身體的癱瘓、奶奶的去世、母親的去世,這種親情的一點一點的被奪走而死亡。正是因為他對死亡有深刻的領悟,他才會和朋友的對話中說“我們都已經活得不那麼在意死了”。因為死是遲到會來臨的,沒來臨之前我們為什麼不要好好的活著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為“死不了”、為自己、為母親而活著

2.為什麼活著。在領悟“要不要死”之後,史鐵生開始思考既然死不了那就活著,反正腿已經完了,活下去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但是為什麼而活呢?死不了,但也不能苟延殘喘的活著,得活出生命的意義。由於病魔讓他後來逐漸失去了勞動能力,所以他得有活著的手段,有活著的信念。既然死不了,那就為“死不了”而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所以他活下去,史鐵生開始寫作,這算是為自己而活,為了生命活著的價值而活,終於在1979年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再就是為母親臨終的遺願而活,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時候,母親常常說推他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常常在他暴怒的時候說“咱娘倆好好的活”。後來妹妹推著他去北海看了菊花,他明白了母親邀他去看菊花的目的(菊花盛開繁茂,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戰勝病魔,堅強的活下去)。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辛苦和痛苦來自於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

3.我幹嗎要寫作。史鐵生學生時代讀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不僅成績優異,而且是個全才,會寫作、能田徑、會打球、能主持。當他雙腿癱瘓後,他失去了做其他與運動與站立有關的職業,只剩下握筆寫作成為他的選擇。寫作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而這條艱難的道路卻是他選擇正確的道路。否則我們就沒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位身殘志堅充滿靈魂寫作的哲學作家。他先後獲得過兩次魯迅文學獎、年度作家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各種大小不一的獎項。這表明他選擇寫作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開啟了他人生精彩而又苦難的一面。同時他母親在得知兒子在寫作的時候,是非常支持他寫作的,她跑很多地方去給兒子借書,希望兒子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母親生前為兒子的努力付出,使史鐵生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只可惜母親沒有看到兒子成名。由於寫作給了史鐵生新的人生方向,讓他又重新燃起尋找個人生命的價值,所以他的作品對殘疾人的困境有獨到的理解,有難交流的獨孤和痛苦,有讀懂宿命的哲思。這些都是其他作家所比較少具備的,這也是他之所以獨特的原因。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守候地壇十五年

十五年的地壇所見

地壇是史鐵生作品繞不開的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他前前後後待了十五年。在《我與地壇》中他講地壇似乎就是在這裡等他,等了他四百多年,這種宿命誰都無法解釋。地壇成了作者思考、讀書、寫作之地,在這裡作者完成了三個問題的思考,走出了命運的陰霾。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地壇公園重獲新生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史鐵生與他妻子陳希米

1.他與地壇本身。在史鐵生看來,地壇似乎就是他自己的一個化身,曾經輝煌無比,如今荒蕪如野地。作者自己沒有癱瘓前是風華正茂,如今卻是殘疾人一個。園子雖然荒蕪卻不衰敗,到處充滿生機,而作者雖然殘疾卻沒有喪失對命運的抗爭,依然活得精彩。地壇四百年來見證過多少繁華落寞,可依然如故,如今的地壇換髮新生。不僅恢復了昔日的莊嚴肅穆,還豐富了園林景觀,同時從1985年起,每年都要舉辦迎春文化廟會等其他民俗文化活動。而作者本身在經歷過人生的低潮後也迎來了人生的春天,作品先後獲得各項文學獎項,同時也迎來了自己的愛情。所以在作者看來,他和地壇之間是有緣分的,是一種宿命的相遇。通過對地壇本身的思考,再聯繫自身的命運,誰能說這不是宿命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地壇來往人群,不變的是史鐵生

2.地壇來往人群。史鐵生在地壇守候了十五年,在十五年裡他見到了形形色色經過地壇的人或者在地壇停留過一段長時間的人。有一對中年夫婦常年來這裡散步,準時準點來。還有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堅持了好多年,直到最後一次才和作者有了一段簡單的尬聊。還有一個飲酒的老頭,獨特的飲酒方式和走路方式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一個捕鳥的漢子和中年女工程師。還有一個作者的朋友,很有長跑天賦的,可不管怎麼跑都無法讓自己的照片登上新聞櫥窗。還有一個傻女孩和哥哥的故事。這些來來往往的人群就是芸芸眾生的一個縮影,誰苦難誰幸福,誰美麗誰醜陋,誰智慧健康誰又愚笨殘疾。在作者看來這些都是不由自己決定,由上帝決定,如果自己都能確定了,那誰來承擔這些不好的呢?命運的差別是誰都不能逃避的,沒有差別那世界就是一條死水,就是一塊沒有感覺的肥力沙漠。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的意義

痛苦的地壇冥思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裡,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1.要不要去死。作者在地壇那裡思考了好幾年,最終才想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關於“死亡”在史鐵生看來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實就是說死亡是一點點的,身體、思想、靈魂的相繼死亡,是自己身體的癱瘓、奶奶的去世、母親的去世,這種親情的一點一點的被奪走而死亡。正是因為他對死亡有深刻的領悟,他才會和朋友的對話中說“我們都已經活得不那麼在意死了”。因為死是遲到會來臨的,沒來臨之前我們為什麼不要好好的活著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為“死不了”、為自己、為母親而活著

2.為什麼活著。在領悟“要不要死”之後,史鐵生開始思考既然死不了那就活著,反正腿已經完了,活下去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但是為什麼而活呢?死不了,但也不能苟延殘喘的活著,得活出生命的意義。由於病魔讓他後來逐漸失去了勞動能力,所以他得有活著的手段,有活著的信念。既然死不了,那就為“死不了”而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所以他活下去,史鐵生開始寫作,這算是為自己而活,為了生命活著的價值而活,終於在1979年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再就是為母親臨終的遺願而活,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時候,母親常常說推他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常常在他暴怒的時候說“咱娘倆好好的活”。後來妹妹推著他去北海看了菊花,他明白了母親邀他去看菊花的目的(菊花盛開繁茂,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戰勝病魔,堅強的活下去)。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辛苦和痛苦來自於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

3.我幹嗎要寫作。史鐵生學生時代讀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不僅成績優異,而且是個全才,會寫作、能田徑、會打球、能主持。當他雙腿癱瘓後,他失去了做其他與運動與站立有關的職業,只剩下握筆寫作成為他的選擇。寫作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而這條艱難的道路卻是他選擇正確的道路。否則我們就沒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位身殘志堅充滿靈魂寫作的哲學作家。他先後獲得過兩次魯迅文學獎、年度作家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各種大小不一的獎項。這表明他選擇寫作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開啟了他人生精彩而又苦難的一面。同時他母親在得知兒子在寫作的時候,是非常支持他寫作的,她跑很多地方去給兒子借書,希望兒子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母親生前為兒子的努力付出,使史鐵生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只可惜母親沒有看到兒子成名。由於寫作給了史鐵生新的人生方向,讓他又重新燃起尋找個人生命的價值,所以他的作品對殘疾人的困境有獨到的理解,有難交流的獨孤和痛苦,有讀懂宿命的哲思。這些都是其他作家所比較少具備的,這也是他之所以獨特的原因。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守候地壇十五年

十五年的地壇所見

地壇是史鐵生作品繞不開的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他前前後後待了十五年。在《我與地壇》中他講地壇似乎就是在這裡等他,等了他四百多年,這種宿命誰都無法解釋。地壇成了作者思考、讀書、寫作之地,在這裡作者完成了三個問題的思考,走出了命運的陰霾。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地壇公園重獲新生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史鐵生與他妻子陳希米

1.他與地壇本身。在史鐵生看來,地壇似乎就是他自己的一個化身,曾經輝煌無比,如今荒蕪如野地。作者自己沒有癱瘓前是風華正茂,如今卻是殘疾人一個。園子雖然荒蕪卻不衰敗,到處充滿生機,而作者雖然殘疾卻沒有喪失對命運的抗爭,依然活得精彩。地壇四百年來見證過多少繁華落寞,可依然如故,如今的地壇換髮新生。不僅恢復了昔日的莊嚴肅穆,還豐富了園林景觀,同時從1985年起,每年都要舉辦迎春文化廟會等其他民俗文化活動。而作者本身在經歷過人生的低潮後也迎來了人生的春天,作品先後獲得各項文學獎項,同時也迎來了自己的愛情。所以在作者看來,他和地壇之間是有緣分的,是一種宿命的相遇。通過對地壇本身的思考,再聯繫自身的命運,誰能說這不是宿命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地壇來往人群,不變的是史鐵生

2.地壇來往人群。史鐵生在地壇守候了十五年,在十五年裡他見到了形形色色經過地壇的人或者在地壇停留過一段長時間的人。有一對中年夫婦常年來這裡散步,準時準點來。還有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堅持了好多年,直到最後一次才和作者有了一段簡單的尬聊。還有一個飲酒的老頭,獨特的飲酒方式和走路方式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一個捕鳥的漢子和中年女工程師。還有一個作者的朋友,很有長跑天賦的,可不管怎麼跑都無法讓自己的照片登上新聞櫥窗。還有一個傻女孩和哥哥的故事。這些來來往往的人群就是芸芸眾生的一個縮影,誰苦難誰幸福,誰美麗誰醜陋,誰智慧健康誰又愚笨殘疾。在作者看來這些都是不由自己決定,由上帝決定,如果自己都能確定了,那誰來承擔這些不好的呢?命運的差別是誰都不能逃避的,沒有差別那世界就是一條死水,就是一塊沒有感覺的肥力沙漠。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與地壇的不解之緣

3.自我三重審視。作者在地壇轉轉悠悠地轉了十五年,地壇的每個他能去的角落都去了,每棵樹下都有他留下的車輪轍印,每株小草旁都有他曾停留過的身影。在這裡他可以躲在灌木叢裡靜靜的思考,可以自已自在的思想呆滯,可以不管時間長短不論日升日落。在這裡他審視了自己的命運,他與自己對話,化解了”要不要去死”這個終極問題,成功的活了下來。與園神對話,園神告訴他:“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罪孽使他受盡人間苦難,而苦難又讓他生命變得有質量有溫度,這又何嘗不是福祉呢?與上帝對話,他明白了自然輪迴與生命輪迴,太陽在這邊燃盡殘陽,在另一邊又燃燒著朝暉,那人也將這樣沉靜地走下山去,而某一天勢必又會跑出一個歡蹦的孩子。“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這種充滿哲思性的對生命的思考讓人歡欣鼓舞,生命的輪迴與宿命也許就是這樣的。

"

史鐵生,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由於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寫作之路。正是因為自身殘疾,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聯繫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我與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對母愛的後知後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生死拷問

難以接受的遭遇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鬥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為沒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後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的心態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之豁達。當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後期的作品散發著哲思和玄學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於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為雙腿殘疾回北京醫院治療。由於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麼美好而又意氣風發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後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麼的嚴重。再後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2010年12月30日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於“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雲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後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裡常常咳嗽得無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後知後覺的領悟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裡關於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後,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面對這裡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心是悽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係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紮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女紅不學文,嫁過來後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後有因為出身(地主階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後,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作者應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於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為作者與奶奶關係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生在五年時間裡(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裡,他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麼體現。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裡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的意義

痛苦的地壇冥思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裡,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1.要不要去死。作者在地壇那裡思考了好幾年,最終才想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關於“死亡”在史鐵生看來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實就是說死亡是一點點的,身體、思想、靈魂的相繼死亡,是自己身體的癱瘓、奶奶的去世、母親的去世,這種親情的一點一點的被奪走而死亡。正是因為他對死亡有深刻的領悟,他才會和朋友的對話中說“我們都已經活得不那麼在意死了”。因為死是遲到會來臨的,沒來臨之前我們為什麼不要好好的活著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為“死不了”、為自己、為母親而活著

2.為什麼活著。在領悟“要不要死”之後,史鐵生開始思考既然死不了那就活著,反正腿已經完了,活下去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但是為什麼而活呢?死不了,但也不能苟延殘喘的活著,得活出生命的意義。由於病魔讓他後來逐漸失去了勞動能力,所以他得有活著的手段,有活著的信念。既然死不了,那就為“死不了”而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所以他活下去,史鐵生開始寫作,這算是為自己而活,為了生命活著的價值而活,終於在1979年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再就是為母親臨終的遺願而活,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時候,母親常常說推他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常常在他暴怒的時候說“咱娘倆好好的活”。後來妹妹推著他去北海看了菊花,他明白了母親邀他去看菊花的目的(菊花盛開繁茂,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戰勝病魔,堅強的活下去)。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辛苦和痛苦來自於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

3.我幹嗎要寫作。史鐵生學生時代讀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不僅成績優異,而且是個全才,會寫作、能田徑、會打球、能主持。當他雙腿癱瘓後,他失去了做其他與運動與站立有關的職業,只剩下握筆寫作成為他的選擇。寫作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而這條艱難的道路卻是他選擇正確的道路。否則我們就沒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位身殘志堅充滿靈魂寫作的哲學作家。他先後獲得過兩次魯迅文學獎、年度作家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各種大小不一的獎項。這表明他選擇寫作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開啟了他人生精彩而又苦難的一面。同時他母親在得知兒子在寫作的時候,是非常支持他寫作的,她跑很多地方去給兒子借書,希望兒子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母親生前為兒子的努力付出,使史鐵生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只可惜母親沒有看到兒子成名。由於寫作給了史鐵生新的人生方向,讓他又重新燃起尋找個人生命的價值,所以他的作品對殘疾人的困境有獨到的理解,有難交流的獨孤和痛苦,有讀懂宿命的哲思。這些都是其他作家所比較少具備的,這也是他之所以獨特的原因。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守候地壇十五年

十五年的地壇所見

地壇是史鐵生作品繞不開的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他前前後後待了十五年。在《我與地壇》中他講地壇似乎就是在這裡等他,等了他四百多年,這種宿命誰都無法解釋。地壇成了作者思考、讀書、寫作之地,在這裡作者完成了三個問題的思考,走出了命運的陰霾。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地壇公園重獲新生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史鐵生與他妻子陳希米

1.他與地壇本身。在史鐵生看來,地壇似乎就是他自己的一個化身,曾經輝煌無比,如今荒蕪如野地。作者自己沒有癱瘓前是風華正茂,如今卻是殘疾人一個。園子雖然荒蕪卻不衰敗,到處充滿生機,而作者雖然殘疾卻沒有喪失對命運的抗爭,依然活得精彩。地壇四百年來見證過多少繁華落寞,可依然如故,如今的地壇換髮新生。不僅恢復了昔日的莊嚴肅穆,還豐富了園林景觀,同時從1985年起,每年都要舉辦迎春文化廟會等其他民俗文化活動。而作者本身在經歷過人生的低潮後也迎來了人生的春天,作品先後獲得各項文學獎項,同時也迎來了自己的愛情。所以在作者看來,他和地壇之間是有緣分的,是一種宿命的相遇。通過對地壇本身的思考,再聯繫自身的命運,誰能說這不是宿命呢?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十五年地壇來往人群,不變的是史鐵生

2.地壇來往人群。史鐵生在地壇守候了十五年,在十五年裡他見到了形形色色經過地壇的人或者在地壇停留過一段長時間的人。有一對中年夫婦常年來這裡散步,準時準點來。還有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堅持了好多年,直到最後一次才和作者有了一段簡單的尬聊。還有一個飲酒的老頭,獨特的飲酒方式和走路方式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一個捕鳥的漢子和中年女工程師。還有一個作者的朋友,很有長跑天賦的,可不管怎麼跑都無法讓自己的照片登上新聞櫥窗。還有一個傻女孩和哥哥的故事。這些來來往往的人群就是芸芸眾生的一個縮影,誰苦難誰幸福,誰美麗誰醜陋,誰智慧健康誰又愚笨殘疾。在作者看來這些都是不由自己決定,由上帝決定,如果自己都能確定了,那誰來承擔這些不好的呢?命運的差別是誰都不能逃避的,沒有差別那世界就是一條死水,就是一塊沒有感覺的肥力沙漠。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與地壇的不解之緣

3.自我三重審視。作者在地壇轉轉悠悠地轉了十五年,地壇的每個他能去的角落都去了,每棵樹下都有他留下的車輪轍印,每株小草旁都有他曾停留過的身影。在這裡他可以躲在灌木叢裡靜靜的思考,可以自已自在的思想呆滯,可以不管時間長短不論日升日落。在這裡他審視了自己的命運,他與自己對話,化解了”要不要去死”這個終極問題,成功的活了下來。與園神對話,園神告訴他:“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罪孽使他受盡人間苦難,而苦難又讓他生命變得有質量有溫度,這又何嘗不是福祉呢?與上帝對話,他明白了自然輪迴與生命輪迴,太陽在這邊燃盡殘陽,在另一邊又燃燒著朝暉,那人也將這樣沉靜地走下山去,而某一天勢必又會跑出一個歡蹦的孩子。“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這種充滿哲思性的對生命的思考讓人歡欣鼓舞,生命的輪迴與宿命也許就是這樣的。

“活的透徹,死得明白”——史鐵生看透生死

辛苦和痛苦來自於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

正是因為史鐵生他這種異於常人的寫作思想,讓他成為中國作家中一位極具思想影響的作家。但是在很多作者看來史鐵生之死,超出了一個人的生死範疇,他透出一種命運的、象徵的意義。他的辛苦和痛苦來自於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他有一個可以思考很多很多的大腦,他有一顆能幫助他寫出他的艱辛、他的深厚的情感、他的堅強、他的熱愛生活等等文字的心。他的生活一樣很有意義,他有期待、有信仰。誰說他的生活辛苦到活不下去?那隻能說明你不懂他熱愛生活的心。我想史鐵生就是因為看透了生死,所以活得反而更加灑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