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大力推進文明喪葬

石獅市 清明節 臺海網 2019-05-06

臺海網5月3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道 今年清明節前夕,石獅市祥芝鎮積極引導民眾破除喪葬陋習,推動文明喪葬,專門舉行了一場骨灰集體海葬活動,在簡短的告別儀式之後,來自石獅市海洋生物食品園區所挖掘的467具先人骨灰魂歸大海。“希望通過集體海葬活動樹立綠色殯葬的理念,宣傳和推動移風易俗,得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祥芝鎮有關負責人說道。

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間。通過海葬不但可以節約土地資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而且也支持了殯葬改革,推動移風易俗,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石獅市民政局殯葬管理所有關負責人介紹,自1998年石獅出現首例海葬後,海葬這一生態殯葬逐漸被石獅市民所熟知和接受。從1998年至今,海葬數量逐年增加,目前全市已有9251具先人骨灰撒入大海,海葬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石獅市殯葬管理所提供的數據顯示,自1998年出現首例海葬以來,石獅每年都有市民、相關鎮(街道)到殯葬管理所申報海葬,其中2018年度的海葬數量達到了最高峰,共實行海葬4506例。“這些海葬大多是為各級重點項目‘騰’空間而實行的海葬。”石獅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最大規模的海葬,便是永寧鎮西偏村為支持泉州二重灣快速路石獅段項目開展的集體海葬,1013具先人骨灰“入海為安”。鳳裡街道大侖社區為支持獅仔山片區改造項目,以集體海葬的方式,將社區977具先人骨灰進行海葬;鴻山鎮郭厝村、蓮厝村、邱下村,將1949具先人骨灰集體撒向大海,為3號汽車產業園、鴻山鎮中心幼兒園、石獅市應急水源等重點項目、民生工程讓出了寶貴的空間。

“像海葬等綠色殯葬方式,節約又環保,是今後的殯葬趨勢。”石獅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石獅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十分寶貴,傳統墓葬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使得子孫後代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海葬可以避免逝者和生者爭地,節約用地。正因為此,近年來,石獅市多措並舉,加大宣傳,大力推廣不佔或少佔地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鼓勵市民開展海葬或者樹葬、草葬等生態安葬公益活動。 面對日益短缺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石獅市還於去年啟動建設城市公益性墓園項目,規劃建設墓穴2.6萬位,可安放4.6萬具骨灰,同時配套建設烈士紀念廣場。據悉,待墓園建成後,石獅市將分散在全市各村(社區)的64座村級骨灰堂的2.8萬具骨灰逐步遷入公益性公墓安葬。

除了集體海葬,近年來,也有不少石獅市民響應移風易俗,主動向石獅市殯葬管理所申請實行海葬。如石獅市首例海葬者、來自蚶江鎮蓮西村的101歲老人郭烏乞便是主動要求海葬,長眠大海。申請個人海葬的人員中,不乏黨員的身影。如永寧鎮第三社區的陳國勝老人,他生前曾兩度被評為永寧鎮“優秀共產黨員”,臨終前主動向所在黨組織及民政部門申請海葬。

為鼓勵廣大市民海葬,早在2013年,石獅市民政局還聯合住建、國土相關部門聯合出臺文件,對實行海葬、樹葬的,給予一次性獎勵補貼950元。針對近年來因城市建設、項目徵地、拆遷改造等遷移墳墓實行的海葬數量逐漸增多,石獅市也專門出臺政策,對每具骨灰除給予個人950元補貼獎勵外,還給予組織者獎勵,即單次組織海葬數量在50至100個的,由石獅市財政一次性獎勵村委會1.5萬元;數量在101-300個的,由石獅市財政一次性獎勵村委會3萬元;數量在301-600個的,由石獅市財政一次性獎勵村委會5萬元;數量在601個以上的,由石獅市財政一次性獎勵村委會7萬元。 (林富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