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不是“害人精”,國際多家權威機構:沒有發現它能產生危害

食品安全 醬油 養生 健康 生命時報 2019-01-25

“味精是化學合成產品”“味精加熱會致癌”……近年來,類似說法在網上盛傳,味精真的是“害人精”嗎?

味精不是“害人精”,國際多家權威機構:沒有發現它能產生危害

《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解除你對味精的“誤會”,教你如何正確食用味精。

受訪專家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 阮光鋒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醫院營養師 於仁文

味精不是“害人精”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目前大量生產味精的方式是細菌發酵,工藝和釀酒、制醋、造酸奶類似,根本不是什麼化學合成。

說“味精緻癌”的一個理由是穀氨酸鈉致癌。其實,穀氨酸鈉在很多食物中就天然存在,比如葡萄汁、番茄醬、豌豆等。

此外,在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也存在穀氨酸鈉,比如醬油是水解蛋白質得到的,其中的穀氨酸鈉含量在1%左右,而奶酪中還要高一些。

味精不是“害人精”,國際多家權威機構:沒有發現它能產生危害

另外一種說法是,“味精中的穀氨酸鈉加熱到 120℃ 以上時,可能產生致癌物——焦穀氨酸鈉”。的確,穀氨酸鈉在超過120℃時,容易轉變成焦穀氨酸鈉。

但實際上,焦穀氨酸鈉不會致癌,只是沒有鮮味而已。況且,一般建議大家出鍋前放味精。只要出鍋前放味精,溫度不會很高,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國際權威機構,比如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美國醫學協會、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JECFA)、歐盟委員會食品科學委員會(EFSA)等,圍繞味精的安全性做了大量的評估研究,目前都沒有發現它能產生危害。

JECFA最新的評估認為味精沒有安全性方面的問題,因此在食品中的使用“沒有限制”。

總結來說,從安全角度,味精可以放心食用。但是,其中含有鈉,多吃並不健康,如果在炒菜和做湯時加了味精,用鹽量一定要相應減少。

味精,少放就安全

關於“味精有害”的消息,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的“中國餐館綜合徵”,即有外國消費者在中餐館就餐後出現短暫的頭疼、面部麻木等症狀,推測是中餐裡的味精引起的。

然而,後來有研究者專門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並未發現食用味精對健康產生任何影響。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根據一項大鼠神經發育毒性的實驗結果,發佈了對食品添加劑穀氨酸和穀氨酸鹽的最新評估報告,將其安全攝入量調整為每公斤體重30毫克,即60公斤重的成年人一天不超過1.8克。

有些菜不能放味精

雖然加入味精後能讓菜更鮮美,但並非所有的菜都適合放味精。

1、加了醋的菜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老醋花生米、老醋拌蟄頭、醋溜白菜等加了醋的菜,如果再加味精,會產生穀氨酸二鈉,出現有點奇怪的酸澀味道。

味精不是“害人精”,國際多家權威機構:沒有發現它能產生危害

2、加了糖的菜

味精用鹹不用甜。在適當的鈉離子濃度下,味精的鮮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鮮味在鹹味菜餚中才能有鮮美表現。

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增鮮,反而抑制甜鮮的本味,併產生一股異味。所以,雞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餚中不能加味精。

3、自帶鮮味的菜

炒肉菜不用加味精。肉類中本來就含有穀氨酸,與菜餚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如雞蛋、蘑菇等。

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品,最主要的成分是味精,同時還有呈味核苷酸二鈉、丙氨酸鈉等其他鮮味物質,以及澱粉、糖、鹽等輔助成分,也不適合加入到上述菜品中。

味精不是“害人精”,國際多家權威機構:沒有發現它能產生危害

需要說明的是,其實有些涼拌菜是可以放鮮味調料的,但是烹調前最好把味精用溫開水融化,然後和鹽及其他調料兌成汁,澆上去直接拌,例如涼拌土豆絲、麻油拌貢菜等。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