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質疑”的殊途與同歸

作者:許海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深入發展,質疑改革開放、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的聲音不時出現。在“兩個質疑”中,有的認為“改革開放過了頭”,“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是在搞各種形式的資本主義;有的認為“改革還遠未到位”,要求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標準全面徹底改革。這些質疑,有的會制約改革動力,有的會誤導改革方向,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擾改革開放的正常進程,需要區分不同問題,進行深入辨析。

古代和現代:“過頭論”的動力問題

具體看來,“過頭論”認為改革力度過猛,開放程度過大,偏離了社會主義軌道,並且把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貪汙腐敗、貧富差距、民生保障等問題歸咎於改革本身。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方面的質疑趨向以後現代理論、後殖民理論等為依據,抨擊資本主義及其全球化,甚至反對中國加入WTO。他們懷念“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前改革時代,主張回到公正平等的“完美社會主義”。

在這些看法中,有的注意到了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但透過其中的人文激情,可以看到它們雖然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也要求“走自己的路”,但在如何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上思想不盡一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儘管都是“改革紅利”的分享者,但這種“獲得感”並不均衡,一些群體的“相對剝奪感”較為強烈,迴歸“理想時代”成為他們的共同心聲。

然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歷史已經進入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持”過頭論“就會縮手縮腳,畏難不前,而一旦失去發展時機就可能落後於整個時代。從明朝舊事來看,隨著中後期工商業的發展,明朝也曾進行“改革開放”,對內實行“一條鞭法”增加收入,對外開放“海禁”發展貿易,一度也迎來過“隆慶中興”。但其所謂“改革開放”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各種措施根本上都是為了鞏固加強既有制度和利益格局,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關係始終未能充分發展。結果,同時期的西方國家在“文藝復興”的啟蒙下迅速崛起,明朝卻喪失了自己,也喪失了古代中國的發展機遇,最終導致了王朝的覆滅。

改革不是改頭換面,變革不是變換形式。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是回到過去,在“小富即安”的自足中坐失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讓改革功虧一簣。也只有這樣,才能主動適應歷史潮流,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兩個質疑”的殊途與同歸

東方和西方:“不足論”的方向問題

“打開了窗戶,新鮮空氣會進來,蒼蠅、蚊子也會進來。”“不足論”認為改革力度不夠,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後”,要求大刀闊斧推進改革。他們主張,在政治上照搬西方制度模式,在經濟上取消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思想上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正如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的那樣,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觀同資產階級自由化改革開放觀的鬥爭一直都在進行。21世紀以來,同早期直接反對“四項基本原則”、鼓吹“全盤西化”相比,宣揚資產階級自由化改革開放觀的手法更為精緻化、隱蔽化,而且更加針鋒相對。如以“普世價值”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憲政民主”否定黨的領導,以“新自由主義”取代公有制主體地位,以“公民社會”誘導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以“新聞自由”曲解黨管媒體等等,企圖動搖思想防線,推動我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

這樣在改革中改向、在變革中變色的前車之鑑如在眼前。前蘇聯的解體,既源於其20世紀六七十年代固守僵化模式隱藏的社會危機,更源於80年代後期的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新思維”及其後果,就是推行“民主化”弱化了黨的領導,推行私有化損害了公有制經濟基礎,推行指導思想多元化弄亂了思想領域,推行軍隊“非黨化”失去了安全保障,致使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同樣,按照西方思維進行改革的阿根廷、埃及等“全球最佳改革國家”,陷入了社會動盪、經濟倒退、人民困苦的境地,失去了原來穩步發展的良好勢頭。可見,找到一條符合自身需要的發展道路是何等重要。

“兩個質疑”的殊途與同歸

過去和未來:“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

早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就告誡:“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因為“左”帶有革命色彩,似乎越左越革命,“極左”曾經造成很大危害;而“右”則帶有解放色彩,似乎越右思想越解放,“極右”有顛覆企圖。雖然它們看起來分道而行,但在“反思現實”的旗號下,兩股力量可能殊途同歸,互相藉助,共同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此,需要樹立“世界歷史”眼光,深刻理解“中國道路”的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方位。

宏觀來看,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是中國近代以來追求民族復興和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歷史實踐。革命不易,改革亦難。在現實層面,社會進步要求實現動力和方向的有機統一。作為一次深刻“自我革命”的改革,需要科學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等多重錯綜關係,辯證把握好歷史與現實、繼承與創新、活力與秩序、吸收借鑑與獨立自主等多種複雜因素,才能實現在更高水平上的新平衡。在思想層面,改革衝破階級鬥爭思維和冷戰思維束縛,把發展作為硬道理,以與時俱進的理論指導、精神狀態和目標追求引領中國人民前進,開啟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新局面。因此,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始終保持正確發展方向的根本保障。

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大大提高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發展條件,這在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豐富了世界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也提供了人類實現和平發展的新可能性,更表明現代化並不就是西方化,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尋找發展道路具有重要借鑑意義。尤其是在當前一些西方國家遭遇政治亂象、經濟困境和安全隱患等“系統性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卻在以自己的發展“反哺”世界,為推進人類和諧繁榮的全球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具有鮮明的“世界歷史”意義。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當前,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更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犯顛覆性錯誤。我們要始終保持政治定力,有力排除各種干擾,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斷髮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沿著在改革開放中開創的“中國道路”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未來。

(作者為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誌社主任編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