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人們下象棋的時候,都能看到“楚河漢界”,這一歷史典故出自,秦末楚漢爭霸時期,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今徐州)大敗漢軍,劉邦退到黃河南岸重鎮滎陽,楚軍乘勝追擊,在滎陽一帶互相攻伐長達兩年之久。至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即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的由來。

"

如今,人們下象棋的時候,都能看到“楚河漢界”,這一歷史典故出自,秦末楚漢爭霸時期,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今徐州)大敗漢軍,劉邦退到黃河南岸重鎮滎陽,楚軍乘勝追擊,在滎陽一帶互相攻伐長達兩年之久。至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即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的由來。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楚河漢界”即是“楚漢河界”,為象棋中的分界線,也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現象,比喻事物間明顯的界線。鴻溝,是古代的運河,這條古運河總長近千里,基本上是北南走向,稍偏東斜。相傳,魏惠王十年修築鴻溝,引黃河水東濟圃田;以後又逐漸延長,貫通濟水、汴水至汴梁(今開封)東,折而向南,經由通許等地連通睢水、潁水諸河,直達淮河,整條河統稱鴻溝。這個鴻溝也就是原意的“楚河漢界”了。

然而,歷史上真正的楚河讀起來要比這辛酸得多,雖然,它與“楚河漢界”無關。

楚河,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境內河流。源出天山山脈的泰爾斯凱山和吉爾吉斯山,由朱瓦納雷克和科奇科爾河匯合而成。楚河是夾在鹹海以東錫爾河與天山西北喀爾齊斯河(史稱兩河流域)中間的一條河,全長1,067公里。流域面積6.25萬平方公里。上游谷深流急,入伊塞克湖盆地後河谷展寬。出博阿姆峽谷折向西北流,經楚河盆地和穆雲庫姆沙漠,逐漸消失於阿希科利窪地中。

"

如今,人們下象棋的時候,都能看到“楚河漢界”,這一歷史典故出自,秦末楚漢爭霸時期,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今徐州)大敗漢軍,劉邦退到黃河南岸重鎮滎陽,楚軍乘勝追擊,在滎陽一帶互相攻伐長達兩年之久。至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即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的由來。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楚河漢界”即是“楚漢河界”,為象棋中的分界線,也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現象,比喻事物間明顯的界線。鴻溝,是古代的運河,這條古運河總長近千里,基本上是北南走向,稍偏東斜。相傳,魏惠王十年修築鴻溝,引黃河水東濟圃田;以後又逐漸延長,貫通濟水、汴水至汴梁(今開封)東,折而向南,經由通許等地連通睢水、潁水諸河,直達淮河,整條河統稱鴻溝。這個鴻溝也就是原意的“楚河漢界”了。

然而,歷史上真正的楚河讀起來要比這辛酸得多,雖然,它與“楚河漢界”無關。

楚河,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境內河流。源出天山山脈的泰爾斯凱山和吉爾吉斯山,由朱瓦納雷克和科奇科爾河匯合而成。楚河是夾在鹹海以東錫爾河與天山西北喀爾齊斯河(史稱兩河流域)中間的一條河,全長1,067公里。流域面積6.25萬平方公里。上游谷深流急,入伊塞克湖盆地後河谷展寬。出博阿姆峽谷折向西北流,經楚河盆地和穆雲庫姆沙漠,逐漸消失於阿希科利窪地中。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楚河流域原屬於中國,長期置於歷代中國王朝統轄,到清末才被沙俄割佔。楚河最早的名字叫塞河,其流域原著民族為中國古代史上的塞人。西漢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漢王朝驅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錫爾河一帶後,築城駐守,改塞河為“楚河”,因為當時守城的將士多為楚人。

一條以人命名的河流就這樣出現在了大地上,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楚人這個詞狹義來講指楚公族,即戰國時期楚國統治者的祖先。他們是上古傳說中的熊氏一族,即屈原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也就是來自中原的華夏部族後裔。據說,楚國王室一般來說,女性都姓羋男性均為熊氏,而黃帝姓姬,也稱有熊氏、軒轅氏,這就是說楚人就是“熊“,亦為龍的傳人。漢代駐守楚河的將士顯然不可能全是楚國王室之人,他們應該是楚地之人,即古楚國轄地之人,也就是人們後來引申出的湖南、湖北及其附近區域之人。這個附近區域是指,楚國滅越後轄地擴至今江蘇及錢塘江流域、山東半島、江西、貴州、廣東部分地方以及重慶、河南中南部、安徽南部等地。

"

如今,人們下象棋的時候,都能看到“楚河漢界”,這一歷史典故出自,秦末楚漢爭霸時期,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今徐州)大敗漢軍,劉邦退到黃河南岸重鎮滎陽,楚軍乘勝追擊,在滎陽一帶互相攻伐長達兩年之久。至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即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的由來。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楚河漢界”即是“楚漢河界”,為象棋中的分界線,也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現象,比喻事物間明顯的界線。鴻溝,是古代的運河,這條古運河總長近千里,基本上是北南走向,稍偏東斜。相傳,魏惠王十年修築鴻溝,引黃河水東濟圃田;以後又逐漸延長,貫通濟水、汴水至汴梁(今開封)東,折而向南,經由通許等地連通睢水、潁水諸河,直達淮河,整條河統稱鴻溝。這個鴻溝也就是原意的“楚河漢界”了。

然而,歷史上真正的楚河讀起來要比這辛酸得多,雖然,它與“楚河漢界”無關。

楚河,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境內河流。源出天山山脈的泰爾斯凱山和吉爾吉斯山,由朱瓦納雷克和科奇科爾河匯合而成。楚河是夾在鹹海以東錫爾河與天山西北喀爾齊斯河(史稱兩河流域)中間的一條河,全長1,067公里。流域面積6.25萬平方公里。上游谷深流急,入伊塞克湖盆地後河谷展寬。出博阿姆峽谷折向西北流,經楚河盆地和穆雲庫姆沙漠,逐漸消失於阿希科利窪地中。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楚河流域原屬於中國,長期置於歷代中國王朝統轄,到清末才被沙俄割佔。楚河最早的名字叫塞河,其流域原著民族為中國古代史上的塞人。西漢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漢王朝驅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錫爾河一帶後,築城駐守,改塞河為“楚河”,因為當時守城的將士多為楚人。

一條以人命名的河流就這樣出現在了大地上,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楚人這個詞狹義來講指楚公族,即戰國時期楚國統治者的祖先。他們是上古傳說中的熊氏一族,即屈原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也就是來自中原的華夏部族後裔。據說,楚國王室一般來說,女性都姓羋男性均為熊氏,而黃帝姓姬,也稱有熊氏、軒轅氏,這就是說楚人就是“熊“,亦為龍的傳人。漢代駐守楚河的將士顯然不可能全是楚國王室之人,他們應該是楚地之人,即古楚國轄地之人,也就是人們後來引申出的湖南、湖北及其附近區域之人。這個附近區域是指,楚國滅越後轄地擴至今江蘇及錢塘江流域、山東半島、江西、貴州、廣東部分地方以及重慶、河南中南部、安徽南部等地。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屈原說,“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遠古的崑崙山被認為是炎黃子孫的發源地。從楚地至今天的崑崙山是一個遙遠的里程,漢代時,楚地之人至楚河流域那也是先民們在大地上的遷徙馳騁,是心向崑崙的靠近和守望。只是,後來,我們不知道這些人去了哪裡,或者說具體被融入了哪個民族,僅在大地上留下了一條如同流動著血脈的,默默不語卻又值得銘記的河。

其實,今天人們研究民族融合史,對於少數民族融入中原漢族的歷史相對側重,進而弱化了漢民族融入邊地少數民族的歷史。比如,匈奴人自稱夏後裔,鮮卑人的起源也有逃亡漢人說(《史記索隱》引東漢應奉上奏漢桓帝書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等等,但這些在我們的史書裡多多少少地都被忽略了。

"

如今,人們下象棋的時候,都能看到“楚河漢界”,這一歷史典故出自,秦末楚漢爭霸時期,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今徐州)大敗漢軍,劉邦退到黃河南岸重鎮滎陽,楚軍乘勝追擊,在滎陽一帶互相攻伐長達兩年之久。至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即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的由來。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楚河漢界”即是“楚漢河界”,為象棋中的分界線,也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現象,比喻事物間明顯的界線。鴻溝,是古代的運河,這條古運河總長近千里,基本上是北南走向,稍偏東斜。相傳,魏惠王十年修築鴻溝,引黃河水東濟圃田;以後又逐漸延長,貫通濟水、汴水至汴梁(今開封)東,折而向南,經由通許等地連通睢水、潁水諸河,直達淮河,整條河統稱鴻溝。這個鴻溝也就是原意的“楚河漢界”了。

然而,歷史上真正的楚河讀起來要比這辛酸得多,雖然,它與“楚河漢界”無關。

楚河,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境內河流。源出天山山脈的泰爾斯凱山和吉爾吉斯山,由朱瓦納雷克和科奇科爾河匯合而成。楚河是夾在鹹海以東錫爾河與天山西北喀爾齊斯河(史稱兩河流域)中間的一條河,全長1,067公里。流域面積6.25萬平方公里。上游谷深流急,入伊塞克湖盆地後河谷展寬。出博阿姆峽谷折向西北流,經楚河盆地和穆雲庫姆沙漠,逐漸消失於阿希科利窪地中。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楚河流域原屬於中國,長期置於歷代中國王朝統轄,到清末才被沙俄割佔。楚河最早的名字叫塞河,其流域原著民族為中國古代史上的塞人。西漢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漢王朝驅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錫爾河一帶後,築城駐守,改塞河為“楚河”,因為當時守城的將士多為楚人。

一條以人命名的河流就這樣出現在了大地上,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楚人這個詞狹義來講指楚公族,即戰國時期楚國統治者的祖先。他們是上古傳說中的熊氏一族,即屈原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也就是來自中原的華夏部族後裔。據說,楚國王室一般來說,女性都姓羋男性均為熊氏,而黃帝姓姬,也稱有熊氏、軒轅氏,這就是說楚人就是“熊“,亦為龍的傳人。漢代駐守楚河的將士顯然不可能全是楚國王室之人,他們應該是楚地之人,即古楚國轄地之人,也就是人們後來引申出的湖南、湖北及其附近區域之人。這個附近區域是指,楚國滅越後轄地擴至今江蘇及錢塘江流域、山東半島、江西、貴州、廣東部分地方以及重慶、河南中南部、安徽南部等地。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屈原說,“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遠古的崑崙山被認為是炎黃子孫的發源地。從楚地至今天的崑崙山是一個遙遠的里程,漢代時,楚地之人至楚河流域那也是先民們在大地上的遷徙馳騁,是心向崑崙的靠近和守望。只是,後來,我們不知道這些人去了哪裡,或者說具體被融入了哪個民族,僅在大地上留下了一條如同流動著血脈的,默默不語卻又值得銘記的河。

其實,今天人們研究民族融合史,對於少數民族融入中原漢族的歷史相對側重,進而弱化了漢民族融入邊地少數民族的歷史。比如,匈奴人自稱夏後裔,鮮卑人的起源也有逃亡漢人說(《史記索隱》引東漢應奉上奏漢桓帝書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等等,但這些在我們的史書裡多多少少地都被忽略了。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漢民族在中亞被忽略的融合還有後來歷史上的西遼,人們都知道,在耶律大石西征的隊伍裡有不少漢族人,而西遼建國後的主體民族為契丹人與漢人,再加上契丹人樂意接受漢文化,西遼建國後使用的官方語言為漢語。在西遼時期,那些從內地而來的契丹人、漢人與當地其他民族,如回鶻人、葛邏祿人、康里人以及從西亞僑居而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敘利亞人、猶太人等等,長期相處、通婚,不但適應了當地的習俗,而且在後來逐漸融合於回鶻或其他民族中。

時至今日,在原西遼故地生活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吉爾吉斯)這兩個民族中,都保留有獨立的乞塔(契丹)部落。甚至在柯爾克孜中,乞塔(契丹)是一個重要的部落,人口眾多,勢力較大。這此契丹人的融入,實際上是與漢族人的融入是相伴相隨的,只是被研究者“忽略”了。

"

如今,人們下象棋的時候,都能看到“楚河漢界”,這一歷史典故出自,秦末楚漢爭霸時期,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今徐州)大敗漢軍,劉邦退到黃河南岸重鎮滎陽,楚軍乘勝追擊,在滎陽一帶互相攻伐長達兩年之久。至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即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的由來。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楚河漢界”即是“楚漢河界”,為象棋中的分界線,也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現象,比喻事物間明顯的界線。鴻溝,是古代的運河,這條古運河總長近千里,基本上是北南走向,稍偏東斜。相傳,魏惠王十年修築鴻溝,引黃河水東濟圃田;以後又逐漸延長,貫通濟水、汴水至汴梁(今開封)東,折而向南,經由通許等地連通睢水、潁水諸河,直達淮河,整條河統稱鴻溝。這個鴻溝也就是原意的“楚河漢界”了。

然而,歷史上真正的楚河讀起來要比這辛酸得多,雖然,它與“楚河漢界”無關。

楚河,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境內河流。源出天山山脈的泰爾斯凱山和吉爾吉斯山,由朱瓦納雷克和科奇科爾河匯合而成。楚河是夾在鹹海以東錫爾河與天山西北喀爾齊斯河(史稱兩河流域)中間的一條河,全長1,067公里。流域面積6.25萬平方公里。上游谷深流急,入伊塞克湖盆地後河谷展寬。出博阿姆峽谷折向西北流,經楚河盆地和穆雲庫姆沙漠,逐漸消失於阿希科利窪地中。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楚河流域原屬於中國,長期置於歷代中國王朝統轄,到清末才被沙俄割佔。楚河最早的名字叫塞河,其流域原著民族為中國古代史上的塞人。西漢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漢王朝驅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錫爾河一帶後,築城駐守,改塞河為“楚河”,因為當時守城的將士多為楚人。

一條以人命名的河流就這樣出現在了大地上,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楚人這個詞狹義來講指楚公族,即戰國時期楚國統治者的祖先。他們是上古傳說中的熊氏一族,即屈原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也就是來自中原的華夏部族後裔。據說,楚國王室一般來說,女性都姓羋男性均為熊氏,而黃帝姓姬,也稱有熊氏、軒轅氏,這就是說楚人就是“熊“,亦為龍的傳人。漢代駐守楚河的將士顯然不可能全是楚國王室之人,他們應該是楚地之人,即古楚國轄地之人,也就是人們後來引申出的湖南、湖北及其附近區域之人。這個附近區域是指,楚國滅越後轄地擴至今江蘇及錢塘江流域、山東半島、江西、貴州、廣東部分地方以及重慶、河南中南部、安徽南部等地。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屈原說,“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遠古的崑崙山被認為是炎黃子孫的發源地。從楚地至今天的崑崙山是一個遙遠的里程,漢代時,楚地之人至楚河流域那也是先民們在大地上的遷徙馳騁,是心向崑崙的靠近和守望。只是,後來,我們不知道這些人去了哪裡,或者說具體被融入了哪個民族,僅在大地上留下了一條如同流動著血脈的,默默不語卻又值得銘記的河。

其實,今天人們研究民族融合史,對於少數民族融入中原漢族的歷史相對側重,進而弱化了漢民族融入邊地少數民族的歷史。比如,匈奴人自稱夏後裔,鮮卑人的起源也有逃亡漢人說(《史記索隱》引東漢應奉上奏漢桓帝書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等等,但這些在我們的史書裡多多少少地都被忽略了。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漢民族在中亞被忽略的融合還有後來歷史上的西遼,人們都知道,在耶律大石西征的隊伍裡有不少漢族人,而西遼建國後的主體民族為契丹人與漢人,再加上契丹人樂意接受漢文化,西遼建國後使用的官方語言為漢語。在西遼時期,那些從內地而來的契丹人、漢人與當地其他民族,如回鶻人、葛邏祿人、康里人以及從西亞僑居而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敘利亞人、猶太人等等,長期相處、通婚,不但適應了當地的習俗,而且在後來逐漸融合於回鶻或其他民族中。

時至今日,在原西遼故地生活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吉爾吉斯)這兩個民族中,都保留有獨立的乞塔(契丹)部落。甚至在柯爾克孜中,乞塔(契丹)是一個重要的部落,人口眾多,勢力較大。這此契丹人的融入,實際上是與漢族人的融入是相伴相隨的,只是被研究者“忽略”了。

吉爾吉斯的這條河和象棋上的楚河同名,曾經也是一條屬於中國的河

1218年,西遼滅國後,契丹貴族又在波斯東南部克爾曼地區(今伊朗克爾曼省)建立了一個小政權——後西遼。這個小政權存在了80多年,也是契丹人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政權崩潰後,作為統治者契丹人也逐漸融入到了當地穆斯林居民中。很顯然地,在那些契丹人中間,是不可能沒有漢族人的,只是與留下楚河之名的楚人相比,他們顯得更加地默默無語了。(文/路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