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但在兒時,“醫學”還沒有在張麗珠心裡留有一席之地,她滿心都是“航空報國”的想法。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讓張麗珠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並從此立志要治病救人。

此後,她先是在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隨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由於張麗珠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她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但在兒時,“醫學”還沒有在張麗珠心裡留有一席之地,她滿心都是“航空報國”的想法。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讓張麗珠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並從此立志要治病救人。

此後,她先是在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隨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由於張麗珠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她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學生時代的張麗珠(右3為張麗珠)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喜訊跨過大洋傳到張麗珠耳中,她激動萬分,回想起父親生前經常說的那句話:“要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出國學了本領就應該回來。”

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讓張麗珠毅然辭去英國的工作,衝破層層阻力,最終重返祖國。

破解不育病症

回國後,張麗珠一門心思撲在婦產醫學研究上。她參與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創建,此後一直擔任婦產科主任,直到退休。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但在兒時,“醫學”還沒有在張麗珠心裡留有一席之地,她滿心都是“航空報國”的想法。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讓張麗珠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並從此立志要治病救人。

此後,她先是在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隨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由於張麗珠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她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學生時代的張麗珠(右3為張麗珠)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喜訊跨過大洋傳到張麗珠耳中,她激動萬分,回想起父親生前經常說的那句話:“要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出國學了本領就應該回來。”

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讓張麗珠毅然辭去英國的工作,衝破層層阻力,最終重返祖國。

破解不育病症

回國後,張麗珠一門心思撲在婦產醫學研究上。她參與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創建,此後一直擔任婦產科主任,直到退休。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那時的北三院婦產科科室門口,常常排著長隊,無數家庭向張麗珠訴說著沒有孩子的痛苦,這讓張麗珠迫切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機會就這樣悄然而至,國外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的消息讓張麗珠找到了希望。從1982年起,她開始著手研究試管嬰兒技術。“中國人口這麼多,幹嘛還要做這種沒有用的研究?”面對質疑與反對,張麗珠沒有絲毫動搖。她和同事們白手起家,扛過了沒有經費、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研究設備的苦日子,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根源。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但在兒時,“醫學”還沒有在張麗珠心裡留有一席之地,她滿心都是“航空報國”的想法。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讓張麗珠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並從此立志要治病救人。

此後,她先是在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隨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由於張麗珠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她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學生時代的張麗珠(右3為張麗珠)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喜訊跨過大洋傳到張麗珠耳中,她激動萬分,回想起父親生前經常說的那句話:“要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出國學了本領就應該回來。”

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讓張麗珠毅然辭去英國的工作,衝破層層阻力,最終重返祖國。

破解不育病症

回國後,張麗珠一門心思撲在婦產醫學研究上。她參與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創建,此後一直擔任婦產科主任,直到退休。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那時的北三院婦產科科室門口,常常排著長隊,無數家庭向張麗珠訴說著沒有孩子的痛苦,這讓張麗珠迫切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機會就這樣悄然而至,國外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的消息讓張麗珠找到了希望。從1982年起,她開始著手研究試管嬰兒技術。“中國人口這麼多,幹嘛還要做這種沒有用的研究?”面對質疑與反對,張麗珠沒有絲毫動搖。她和同事們白手起家,扛過了沒有經費、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研究設備的苦日子,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根源。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婦產科早期部分醫務人員合影

“國內女性不能生育往往是由於得過結核,造成了輸卵管堵塞。”張麗珠分析道。根據癥結所在,她從技術上做了創新,將傳統的腹腔鏡取卵改為開腹取卵,順利解決了取卵問題。

接下來,她不斷改進實驗技術,但每每到了胚胎移植這一關鍵環節,卻屢屢失敗,前後失敗了12次。1987年6月張麗珠迎來了她最為關鍵的一位患者——來自甘肅的小學教師鄭桂珍。

充滿希望的掌上“萌珠”

經過仔細的前期檢查後,張麗珠決定為鄭桂珍進行開腹手術吸取卵泡,在成功獲得4個成熟卵子後,又對鄭桂珍丈夫的精液進行了兩次清洗,隨後加入培養液,使得其中最活躍的精子上游獲得了穿透卵子的能力,從而進行了體外受精。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但在兒時,“醫學”還沒有在張麗珠心裡留有一席之地,她滿心都是“航空報國”的想法。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讓張麗珠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並從此立志要治病救人。

此後,她先是在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隨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由於張麗珠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她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學生時代的張麗珠(右3為張麗珠)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喜訊跨過大洋傳到張麗珠耳中,她激動萬分,回想起父親生前經常說的那句話:“要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出國學了本領就應該回來。”

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讓張麗珠毅然辭去英國的工作,衝破層層阻力,最終重返祖國。

破解不育病症

回國後,張麗珠一門心思撲在婦產醫學研究上。她參與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創建,此後一直擔任婦產科主任,直到退休。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那時的北三院婦產科科室門口,常常排著長隊,無數家庭向張麗珠訴說著沒有孩子的痛苦,這讓張麗珠迫切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機會就這樣悄然而至,國外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的消息讓張麗珠找到了希望。從1982年起,她開始著手研究試管嬰兒技術。“中國人口這麼多,幹嘛還要做這種沒有用的研究?”面對質疑與反對,張麗珠沒有絲毫動搖。她和同事們白手起家,扛過了沒有經費、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研究設備的苦日子,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根源。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婦產科早期部分醫務人員合影

“國內女性不能生育往往是由於得過結核,造成了輸卵管堵塞。”張麗珠分析道。根據癥結所在,她從技術上做了創新,將傳統的腹腔鏡取卵改為開腹取卵,順利解決了取卵問題。

接下來,她不斷改進實驗技術,但每每到了胚胎移植這一關鍵環節,卻屢屢失敗,前後失敗了12次。1987年6月張麗珠迎來了她最為關鍵的一位患者——來自甘肅的小學教師鄭桂珍。

充滿希望的掌上“萌珠”

經過仔細的前期檢查後,張麗珠決定為鄭桂珍進行開腹手術吸取卵泡,在成功獲得4個成熟卵子後,又對鄭桂珍丈夫的精液進行了兩次清洗,隨後加入培養液,使得其中最活躍的精子上游獲得了穿透卵子的能力,從而進行了體外受精。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顯微鏡下,當張麗珠清晰地看見了受精卵的雄原核與雌原核時,預示著體外受精成功了!繼續觀察後,張麗珠又發現受精卵分裂為了不同數量的多個細胞。“這說明已經形成了胚胎!”

隨後,她用一根特製的塑料管將胚胎移植到鄭桂珍子宮內。一段時間後,鄭桂珍成功出現早孕反應。當B超檢查發現胎兒心臟搏動的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為這一生命過程的開始而激動萬分。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但在兒時,“醫學”還沒有在張麗珠心裡留有一席之地,她滿心都是“航空報國”的想法。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讓張麗珠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並從此立志要治病救人。

此後,她先是在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隨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由於張麗珠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她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學生時代的張麗珠(右3為張麗珠)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喜訊跨過大洋傳到張麗珠耳中,她激動萬分,回想起父親生前經常說的那句話:“要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出國學了本領就應該回來。”

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讓張麗珠毅然辭去英國的工作,衝破層層阻力,最終重返祖國。

破解不育病症

回國後,張麗珠一門心思撲在婦產醫學研究上。她參與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創建,此後一直擔任婦產科主任,直到退休。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那時的北三院婦產科科室門口,常常排著長隊,無數家庭向張麗珠訴說著沒有孩子的痛苦,這讓張麗珠迫切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機會就這樣悄然而至,國外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的消息讓張麗珠找到了希望。從1982年起,她開始著手研究試管嬰兒技術。“中國人口這麼多,幹嘛還要做這種沒有用的研究?”面對質疑與反對,張麗珠沒有絲毫動搖。她和同事們白手起家,扛過了沒有經費、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研究設備的苦日子,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根源。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婦產科早期部分醫務人員合影

“國內女性不能生育往往是由於得過結核,造成了輸卵管堵塞。”張麗珠分析道。根據癥結所在,她從技術上做了創新,將傳統的腹腔鏡取卵改為開腹取卵,順利解決了取卵問題。

接下來,她不斷改進實驗技術,但每每到了胚胎移植這一關鍵環節,卻屢屢失敗,前後失敗了12次。1987年6月張麗珠迎來了她最為關鍵的一位患者——來自甘肅的小學教師鄭桂珍。

充滿希望的掌上“萌珠”

經過仔細的前期檢查後,張麗珠決定為鄭桂珍進行開腹手術吸取卵泡,在成功獲得4個成熟卵子後,又對鄭桂珍丈夫的精液進行了兩次清洗,隨後加入培養液,使得其中最活躍的精子上游獲得了穿透卵子的能力,從而進行了體外受精。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顯微鏡下,當張麗珠清晰地看見了受精卵的雄原核與雌原核時,預示著體外受精成功了!繼續觀察後,張麗珠又發現受精卵分裂為了不同數量的多個細胞。“這說明已經形成了胚胎!”

隨後,她用一根特製的塑料管將胚胎移植到鄭桂珍子宮內。一段時間後,鄭桂珍成功出現早孕反應。當B超檢查發現胎兒心臟搏動的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為這一生命過程的開始而激動萬分。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張麗珠與鄭萌珠20年後合影

次年3月10日,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出生,但對張麗珠來說,這遠不是終點。隨後她繼續研究腳步,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國內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首例代孕嬰兒……

從事試管嬰兒技術研究幾十年,張麗珠幾乎沒有休息的日子,甚至在80多歲時仍堅持出診。在她晚年撰寫的《我的醫教人生》中,她這樣寫道:“當一個醫生面對病人時,實際上他正面對整個社會。我不能有半點疏忽,一時一刻都不能脫離自己的醫療工作。”

由華人運通首席冠名的大型人物專題紀錄片《我是科學人》全網上線,歡迎觀看。

傳承科學精神,汲取榜樣力量。

新片上線: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但在兒時,“醫學”還沒有在張麗珠心裡留有一席之地,她滿心都是“航空報國”的想法。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讓張麗珠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並從此立志要治病救人。

此後,她先是在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隨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由於張麗珠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她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學生時代的張麗珠(右3為張麗珠)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喜訊跨過大洋傳到張麗珠耳中,她激動萬分,回想起父親生前經常說的那句話:“要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出國學了本領就應該回來。”

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讓張麗珠毅然辭去英國的工作,衝破層層阻力,最終重返祖國。

破解不育病症

回國後,張麗珠一門心思撲在婦產醫學研究上。她參與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創建,此後一直擔任婦產科主任,直到退休。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那時的北三院婦產科科室門口,常常排著長隊,無數家庭向張麗珠訴說著沒有孩子的痛苦,這讓張麗珠迫切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機會就這樣悄然而至,國外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的消息讓張麗珠找到了希望。從1982年起,她開始著手研究試管嬰兒技術。“中國人口這麼多,幹嘛還要做這種沒有用的研究?”面對質疑與反對,張麗珠沒有絲毫動搖。她和同事們白手起家,扛過了沒有經費、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研究設備的苦日子,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根源。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婦產科早期部分醫務人員合影

“國內女性不能生育往往是由於得過結核,造成了輸卵管堵塞。”張麗珠分析道。根據癥結所在,她從技術上做了創新,將傳統的腹腔鏡取卵改為開腹取卵,順利解決了取卵問題。

接下來,她不斷改進實驗技術,但每每到了胚胎移植這一關鍵環節,卻屢屢失敗,前後失敗了12次。1987年6月張麗珠迎來了她最為關鍵的一位患者——來自甘肅的小學教師鄭桂珍。

充滿希望的掌上“萌珠”

經過仔細的前期檢查後,張麗珠決定為鄭桂珍進行開腹手術吸取卵泡,在成功獲得4個成熟卵子後,又對鄭桂珍丈夫的精液進行了兩次清洗,隨後加入培養液,使得其中最活躍的精子上游獲得了穿透卵子的能力,從而進行了體外受精。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顯微鏡下,當張麗珠清晰地看見了受精卵的雄原核與雌原核時,預示著體外受精成功了!繼續觀察後,張麗珠又發現受精卵分裂為了不同數量的多個細胞。“這說明已經形成了胚胎!”

隨後,她用一根特製的塑料管將胚胎移植到鄭桂珍子宮內。一段時間後,鄭桂珍成功出現早孕反應。當B超檢查發現胎兒心臟搏動的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為這一生命過程的開始而激動萬分。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張麗珠與鄭萌珠20年後合影

次年3月10日,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出生,但對張麗珠來說,這遠不是終點。隨後她繼續研究腳步,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國內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首例代孕嬰兒……

從事試管嬰兒技術研究幾十年,張麗珠幾乎沒有休息的日子,甚至在80多歲時仍堅持出診。在她晚年撰寫的《我的醫教人生》中,她這樣寫道:“當一個醫生面對病人時,實際上他正面對整個社會。我不能有半點疏忽,一時一刻都不能脫離自己的醫療工作。”

由華人運通首席冠名的大型人物專題紀錄片《我是科學人》全網上線,歡迎觀看。

傳承科學精神,汲取榜樣力量。

新片上線: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歡迎掃碼觀看正片: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但在兒時,“醫學”還沒有在張麗珠心裡留有一席之地,她滿心都是“航空報國”的想法。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讓張麗珠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並從此立志要治病救人。

此後,她先是在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隨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由於張麗珠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她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學生時代的張麗珠(右3為張麗珠)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喜訊跨過大洋傳到張麗珠耳中,她激動萬分,回想起父親生前經常說的那句話:“要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出國學了本領就應該回來。”

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讓張麗珠毅然辭去英國的工作,衝破層層阻力,最終重返祖國。

破解不育病症

回國後,張麗珠一門心思撲在婦產醫學研究上。她參與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創建,此後一直擔任婦產科主任,直到退休。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那時的北三院婦產科科室門口,常常排著長隊,無數家庭向張麗珠訴說著沒有孩子的痛苦,這讓張麗珠迫切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機會就這樣悄然而至,國外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的消息讓張麗珠找到了希望。從1982年起,她開始著手研究試管嬰兒技術。“中國人口這麼多,幹嘛還要做這種沒有用的研究?”面對質疑與反對,張麗珠沒有絲毫動搖。她和同事們白手起家,扛過了沒有經費、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研究設備的苦日子,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根源。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婦產科早期部分醫務人員合影

“國內女性不能生育往往是由於得過結核,造成了輸卵管堵塞。”張麗珠分析道。根據癥結所在,她從技術上做了創新,將傳統的腹腔鏡取卵改為開腹取卵,順利解決了取卵問題。

接下來,她不斷改進實驗技術,但每每到了胚胎移植這一關鍵環節,卻屢屢失敗,前後失敗了12次。1987年6月張麗珠迎來了她最為關鍵的一位患者——來自甘肅的小學教師鄭桂珍。

充滿希望的掌上“萌珠”

經過仔細的前期檢查後,張麗珠決定為鄭桂珍進行開腹手術吸取卵泡,在成功獲得4個成熟卵子後,又對鄭桂珍丈夫的精液進行了兩次清洗,隨後加入培養液,使得其中最活躍的精子上游獲得了穿透卵子的能力,從而進行了體外受精。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顯微鏡下,當張麗珠清晰地看見了受精卵的雄原核與雌原核時,預示著體外受精成功了!繼續觀察後,張麗珠又發現受精卵分裂為了不同數量的多個細胞。“這說明已經形成了胚胎!”

隨後,她用一根特製的塑料管將胚胎移植到鄭桂珍子宮內。一段時間後,鄭桂珍成功出現早孕反應。當B超檢查發現胎兒心臟搏動的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為這一生命過程的開始而激動萬分。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張麗珠與鄭萌珠20年後合影

次年3月10日,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出生,但對張麗珠來說,這遠不是終點。隨後她繼續研究腳步,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國內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首例代孕嬰兒……

從事試管嬰兒技術研究幾十年,張麗珠幾乎沒有休息的日子,甚至在80多歲時仍堅持出診。在她晚年撰寫的《我的醫教人生》中,她這樣寫道:“當一個醫生面對病人時,實際上他正面對整個社會。我不能有半點疏忽,一時一刻都不能脫離自己的醫療工作。”

由華人運通首席冠名的大型人物專題紀錄片《我是科學人》全網上線,歡迎觀看。

傳承科學精神,汲取榜樣力量。

新片上線: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歡迎掃碼觀看正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愛奇藝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但在兒時,“醫學”還沒有在張麗珠心裡留有一席之地,她滿心都是“航空報國”的想法。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讓張麗珠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並從此立志要治病救人。

此後,她先是在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隨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由於張麗珠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她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學生時代的張麗珠(右3為張麗珠)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喜訊跨過大洋傳到張麗珠耳中,她激動萬分,回想起父親生前經常說的那句話:“要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出國學了本領就應該回來。”

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讓張麗珠毅然辭去英國的工作,衝破層層阻力,最終重返祖國。

破解不育病症

回國後,張麗珠一門心思撲在婦產醫學研究上。她參與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創建,此後一直擔任婦產科主任,直到退休。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那時的北三院婦產科科室門口,常常排著長隊,無數家庭向張麗珠訴說著沒有孩子的痛苦,這讓張麗珠迫切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機會就這樣悄然而至,國外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的消息讓張麗珠找到了希望。從1982年起,她開始著手研究試管嬰兒技術。“中國人口這麼多,幹嘛還要做這種沒有用的研究?”面對質疑與反對,張麗珠沒有絲毫動搖。她和同事們白手起家,扛過了沒有經費、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研究設備的苦日子,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根源。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婦產科早期部分醫務人員合影

“國內女性不能生育往往是由於得過結核,造成了輸卵管堵塞。”張麗珠分析道。根據癥結所在,她從技術上做了創新,將傳統的腹腔鏡取卵改為開腹取卵,順利解決了取卵問題。

接下來,她不斷改進實驗技術,但每每到了胚胎移植這一關鍵環節,卻屢屢失敗,前後失敗了12次。1987年6月張麗珠迎來了她最為關鍵的一位患者——來自甘肅的小學教師鄭桂珍。

充滿希望的掌上“萌珠”

經過仔細的前期檢查後,張麗珠決定為鄭桂珍進行開腹手術吸取卵泡,在成功獲得4個成熟卵子後,又對鄭桂珍丈夫的精液進行了兩次清洗,隨後加入培養液,使得其中最活躍的精子上游獲得了穿透卵子的能力,從而進行了體外受精。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顯微鏡下,當張麗珠清晰地看見了受精卵的雄原核與雌原核時,預示著體外受精成功了!繼續觀察後,張麗珠又發現受精卵分裂為了不同數量的多個細胞。“這說明已經形成了胚胎!”

隨後,她用一根特製的塑料管將胚胎移植到鄭桂珍子宮內。一段時間後,鄭桂珍成功出現早孕反應。當B超檢查發現胎兒心臟搏動的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為這一生命過程的開始而激動萬分。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張麗珠與鄭萌珠20年後合影

次年3月10日,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出生,但對張麗珠來說,這遠不是終點。隨後她繼續研究腳步,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國內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首例代孕嬰兒……

從事試管嬰兒技術研究幾十年,張麗珠幾乎沒有休息的日子,甚至在80多歲時仍堅持出診。在她晚年撰寫的《我的醫教人生》中,她這樣寫道:“當一個醫生面對病人時,實際上他正面對整個社會。我不能有半點疏忽,一時一刻都不能脫離自己的醫療工作。”

由華人運通首席冠名的大型人物專題紀錄片《我是科學人》全網上線,歡迎觀看。

傳承科學精神,汲取榜樣力量。

新片上線: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歡迎掃碼觀看正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愛奇藝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優酷


"

1988年3月10日,中國醫學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手術室外,所有人都焦急而緊張地盯著“手術中”的指示燈。不知過了多久,燈滅了,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醫生張麗珠親手迎接了這名嬰兒的出生,而她滿眼笑意懷抱孩子的那一瞬間也被定格在產房裡,成為她最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1988年張麗珠教授與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合影

一名嬰兒的出生緣何這樣勞師動眾?其實,這並不是普通的嬰兒,而是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她的出生,不僅僅代表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代表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此翻開了中國生殖醫學史新的篇章。

“出國學本領,就得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

張麗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是老同盟會會員,做過孫中山先生的助手,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在濃厚學術氛圍的薰陶下,張麗珠的德、智、體、美從小就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但在兒時,“醫學”還沒有在張麗珠心裡留有一席之地,她滿心都是“航空報國”的想法。1938年父親因病去世,讓張麗珠意識到醫學的重要性,並從此立志要治病救人。

此後,她先是在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又前往美國進修婦產科內分泌學和局部解剖學,隨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婦科病理和婦科手術。由於張麗珠在醫學研究方面的成就,1949年4月她受到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的邀請,又橫渡大西洋到了英國。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學生時代的張麗珠(右3為張麗珠)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喜訊跨過大洋傳到張麗珠耳中,她激動萬分,回想起父親生前經常說的那句話:“要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出國學了本領就應該回來。”

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讓張麗珠毅然辭去英國的工作,衝破層層阻力,最終重返祖國。

破解不育病症

回國後,張麗珠一門心思撲在婦產醫學研究上。她參與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創建,此後一直擔任婦產科主任,直到退休。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那時的北三院婦產科科室門口,常常排著長隊,無數家庭向張麗珠訴說著沒有孩子的痛苦,這讓張麗珠迫切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機會就這樣悄然而至,國外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的消息讓張麗珠找到了希望。從1982年起,她開始著手研究試管嬰兒技術。“中國人口這麼多,幹嘛還要做這種沒有用的研究?”面對質疑與反對,張麗珠沒有絲毫動搖。她和同事們白手起家,扛過了沒有經費、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研究設備的苦日子,終於發現了問題的根源。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婦產科早期部分醫務人員合影

“國內女性不能生育往往是由於得過結核,造成了輸卵管堵塞。”張麗珠分析道。根據癥結所在,她從技術上做了創新,將傳統的腹腔鏡取卵改為開腹取卵,順利解決了取卵問題。

接下來,她不斷改進實驗技術,但每每到了胚胎移植這一關鍵環節,卻屢屢失敗,前後失敗了12次。1987年6月張麗珠迎來了她最為關鍵的一位患者——來自甘肅的小學教師鄭桂珍。

充滿希望的掌上“萌珠”

經過仔細的前期檢查後,張麗珠決定為鄭桂珍進行開腹手術吸取卵泡,在成功獲得4個成熟卵子後,又對鄭桂珍丈夫的精液進行了兩次清洗,隨後加入培養液,使得其中最活躍的精子上游獲得了穿透卵子的能力,從而進行了體外受精。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顯微鏡下,當張麗珠清晰地看見了受精卵的雄原核與雌原核時,預示著體外受精成功了!繼續觀察後,張麗珠又發現受精卵分裂為了不同數量的多個細胞。“這說明已經形成了胚胎!”

隨後,她用一根特製的塑料管將胚胎移植到鄭桂珍子宮內。一段時間後,鄭桂珍成功出現早孕反應。當B超檢查發現胎兒心臟搏動的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為這一生命過程的開始而激動萬分。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張麗珠與鄭萌珠20年後合影

次年3月10日,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出生,但對張麗珠來說,這遠不是終點。隨後她繼續研究腳步,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國內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首例代孕嬰兒……

從事試管嬰兒技術研究幾十年,張麗珠幾乎沒有休息的日子,甚至在80多歲時仍堅持出診。在她晚年撰寫的《我的醫教人生》中,她這樣寫道:“當一個醫生面對病人時,實際上他正面對整個社會。我不能有半點疏忽,一時一刻都不能脫離自己的醫療工作。”

由華人運通首席冠名的大型人物專題紀錄片《我是科學人》全網上線,歡迎觀看。

傳承科學精神,汲取榜樣力量。

新片上線: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歡迎掃碼觀看正片: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愛奇藝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優酷


她一生有很多“孩子”,更在67歲親手捧起中國第一個試管嬰兒

騰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