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基本知識(一)

(一)古典詩詞概述

1.什麼叫古典詩詞

古典詩詞就是舊體詩詞(相對新詩而言)。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兩種體裁,也就是兩種分類。由於詞是從詩中派生出來的文學體裁,也有將詩詞歸為一類的。

2.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於大家瞭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後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樑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於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餘”;另外,由於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麼它跟詞有什麼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閒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上面簡略地介紹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話,可以參考閱讀范文瀾先生的《中國文學通史》。

綜上所述,詩和詞按照格律和聲韻,可以作如下分類:

古典詩歌:

1.古體詩(古風)1)五言古體詩,(2)七言古體詩,(3)樂府詩

2.近體詩(格律詩): (1)律詩:a.五言律詩,b.七言律詩;(2)排律:a.五言排律,b.七言排律;(3)絕句:a.五言絕句,b.七言絕句

3.詞:(1)平韻格詞,(2)仄韻格詞,(3)平仄韻轉換格詞,(4)平仄韻通葉格詞,(5)平仄韻錯葉格詞

(二)格律詩

1.什麼叫格律

格,就是格式。格律詩是有固定的格式的。這種格式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句數固定。每首八句的叫律詩,每首四句的叫絕句,超過八句的叫排律。

二.字數固定。每句五個字的稱為五言詩,每句七個字的稱為七言。由此可知:

五言絕句的字數=四句×每句五個字=二十個字;

七言絕句的字數=四句×每句七個字=二十八個字;

五言律詩的字數=八句×每句五個字=四十個字;

七言律詩的字數=八句×每句七個字=五十六個字;

五言排律的字數=大於八句的偶數句×每句五個字>四十個字;

七言排律的字數=大於八句的偶數句×每句七個字>五十六個字。

律就是聲律和韻律,格律詩要遵守發音規則,講究聲律和韻律美的。

另外,律詩的八句中,每兩句稱為一聯,共分四聯;第一,二句為第一聯,稱為首聯;第三,四句為第二聯,稱為頷聯;第五,六句為第三聯,稱為頸聯;第七,八句為第四聯,稱為尾聯。根據詩的內容語氣,又分別稱第一,二,三,四聯為“起聯,承聯,轉聯,合聯”,相對應的絕句的第一,二,三,四句分別稱為“起句,承句,轉句,合句”。所謂“起”,就是“起頭,開頭”的意思;所謂“承”,就是承接上面的話,繼續延伸的意思;所謂“轉”,就是話鋒一轉,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及獨特新穎的表現手法;所謂“合”,就是最後將話題一收結尾。這就是古人常說的一首詩中要有“起,承,轉,合”的頓挫語氣。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絕句就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把律詩攔腰分成兩部分,取其中的一部分的格式就成為絕句,因此絕句只有兩聯,這種說法也有道理。

2.格律詩寫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

格律詩寫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有四個:平仄,相粘,對仗,押韻。

一.平仄:

漢語的絕大多數漢字,都有聲調(個別的無聲字或稱輕聲字除外)。齊樑時期的沈約在總結前人對漢字發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四聲”之說,形成了格律詩聲律的規則,同時也是現代漢語發聲規則的基礎。沈約提出的“四聲”是:“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其中“陰平和陽平”的字為平聲字,“上聲,去聲,入聲”的字為仄聲字。在現代漢語中,“入聲”字已經被其他聲部所兼併,所以現代漢語中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也說“一聲,二聲,三聲,四聲”。

但是,寫作格律詩要遵循沈約提出的“四聲”規則,有一些文友不瞭解這些,所以看到別人的詩,就用現代漢語的發聲規則去衡量,就會認為別人的詩沒有遵守規則而產生誤會。舉個例子:在下的詩作之中,有一副對子“遠島歸鷗孤影白,青山落日晚潮紅”,其中的“白”字在古代漢語中就是入聲,是仄聲字。但在現代漢語中,已經變為陽平的聲調。

容易發生誤會的字有三種:(1)把平聲字當作仄聲字;例如:李義山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看”字是平聲字,應讀成陰平聲調;(2)把仄聲字當作平聲字;例如:“白”“國”“節”等都是仄聲字;(3)可平可仄的字。在古代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意思不同,平仄也不同,例如“俱”字,在“行則與俱”(是“一起,一同,共同”的意思)的時候為平聲,在當“都,全”的意思時為仄聲;另一種是意思即使相同,也可平可仄,例如“忘”字。

那麼,怎麼掌握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查韻書;對初學者來說,查韻書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在此,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小字典,叫“簡明文言字典”,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不貴,大概不會超過15元。這本字典共收單字一萬六千多個,詞組一萬三千多條。它的好處是可以使用偏旁部首查字,而且提供字的現代讀法,在古漢語中的韻部,同時說明字義並舉例。二是經常進行閱讀和寫作,時間長了,自然就記住了。

接下來介紹平仄在詩中的運用規則,要說明的是,我以介紹平聲韻腳為主。首先介紹七律的標準平仄格式。

七律的標準平仄格式有兩種:一種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字),另一種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所介紹的是標準格式,但實際運用時,不是每一個字都要按照上述的平仄去寫,有一定的靈活性。這就是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但這個說法不夠精確,雖然我在這裡主要是介紹給初學者,但希望初學者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我把口訣改為“一,三不論;二,四五六七分明”,也就是說每一句的第一,三個字不要管平仄(平仄都可以;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這將在以後的詩病中講解),第二,四,五,六,七個字要按以上的格式講究平仄。

有的初學文友會說,我記不住呀,有沒有規律呢?有的,大家請看,每一句中,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是交錯使用的,即“平,仄,平”或“仄,平,仄”;而每一聯的上下兩句中,對應的第二,四,六個字是相反的,也就是說上聯的第二,四,六個字如果是“平,仄,平”,下聯的第二,四,六個字則是“仄,平,仄”;反之亦然。 我們來看平起式的第一聯,我把第二,四,六個字打上了括號: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麼,兩聯之間呢?這就是我下面要介紹的,兩聯之間要相粘。

古典詩詞基本知識(一)


二.相粘

兩聯之間,上面一聯的下聯(即上一聯的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個字要和對應的下面一聯的上聯(即下一聯的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相同。

我們來看平起式的第一聯和第二聯,我把第一聯的下聯和第二聯的上聯的第二,四,六個字打上了括號: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另外,上面一聯的下聯的第五,六,七三個字,以第六個字為中心,左右顛倒一下,就成為下面一聯的上聯的第五,六,七三個字的平仄了,這種規律俗稱“翻跟頭”。我們仍然以平起式的第一聯和第二聯為例,我把第一聯的下聯和第二聯的上聯的第五,六,七個字打上了括號: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介紹五律的標準平仄格式。

五律的標準平仄格式也有兩種:一種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字),另一種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和七律的平仄以及相粘的規則相同,也要“翻跟頭”,只是少兩個字罷了。關於五律的平仄口訣,我改為“一不論;二,三,四,

五分明”。

至於七絕和五絕,都各有平起式和仄起式兩種格式,也要“翻跟頭”,只要把七律和五律攔腰一截即可。平仄以及相粘的規則也與七律和五律相同。

七絕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絕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絕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古典詩詞基本知識(一)


三.對仗

對仗也稱對偶,就是一聯內的上下兩個句子的結構相同或相似,詞義相對或相關。如“天”對“地”,“深”對“淺”,“大”對“小”等,意思是相對的;再如“山”對“河”,“星”對“月”“風”對“雨”等,意思是相關的;簡言之,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這些是單音詞的對仗,如果組成詞組,則要求詞組的結構也要相同,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等。如果組成句子,則要求句子結構相同。

例如,李白的七律《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其中的第二聯和第三聯各自都是對仗。先從句子結構上看:第二聯的上下句子都是“主-謂-賓”結構;“吳宮”和“晉代”都是歷史朝代的名詞做“花草”和“衣冠”的定語,而“花草”和“衣冠”都是名詞做主語;“埋”和“成”是動詞,做謂語。第三聯的上下句子也都是“主-謂-賓”結構,但句式不相同;主語是“三山”和“二水”;謂語是“落”和“分”,“半”和“中”是修飾謂語的狀語。在此需要說明一下,律詩中各聯的句式切忌雷同,要有變化,否則就顯得呆板。

在律詩中,首尾兩聯不需要對仗,中間兩聯要求對仗。同樣,排律除了首尾兩聯不需要對仗外,中間的所有聯都要對仗。絕句則不需要對仗。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有的律詩首聯對仗,甚至整個四聯都對仗;有的排律首聯對仗,甚至整個聯都對仗;有的絕句首聯對仗,有的絕句兩聯全對仗。這些顯然不是格律的要求,而是作家的創作需要和藝術技巧了。

實際上,對仗也不是規定的那麼絕對的,對仗從結構上講分兩種;一種叫工對,即不論結構或意義,都對得非常工整,比如上面舉出的第二聯;一種叫寬對,是指個別地方對得不甚整齊,但大體上是對稱的,它追求的是“不以辭害義”的效果;例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單看“疑無路”和“又一村”對得不工整,但整個句子的意思卻對得很工整。

另外,從寫作技巧上看,對仗還有借對和流水對。所謂借對,是在對仗中,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例如: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尋》詩中“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雞黍”對“楊梅”,“楊”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雞”相對。所謂流水對,是上下句子有相承關係,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下句承接上句而來;例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曾樓”就是典型的流水對。

此外,從對仗的句義上講,還分正對和反對。所謂正對,是並列的事物相對。所謂反對,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襯。在格律詩中,正對多,反對少。

還有一種叫隔句對,也叫扇對,顧名思義,即上下兩副對子中,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例如:晚唐詩人鄭谷的《寄裴晤員外》詩“昔年共照松溪影,鬆折碑荒僧已無。今日還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如”。

最後介紹一下當句對。所謂當句對,即一句中自相對。當句對有兩種,一種是字面不同的,例如杜甫的《涪城縣香積寺官閣》詩中“小院迴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小院”對“迴廊”,“浴鳧”對“飛鷺”;另一種是有字相同的,例如杜甫的《白帝》“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馬”對“歸馬”,“千家”對“百家”。

關於對仗方面的書籍不少,最通俗的讀物當屬李漁的《笠翁對韻》,初學者可參考學習。

在對仗中,應注意以下的問題:

一.一聯內的兩句中,不能用相同的字對仗,這是因為詩的字數有限,每個字都要求發揮最大的表現力,如果用相同的字,就勢必限制思想感情的充分表達,並且有重複的感覺。這種要求,在散文中是完全可以的,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乎”是重複的,如果這是格律詩,就不可以了。其實說起來,在一首格律詩當中,也是避免使用相同的字的,這也是為了精練。關於避免重複和追求變化,在古代的藝術領域裡是很普遍的;例如。王羲之的著名的《蘭亭序》中的十七個“之”字,變化無窮,各不相同。這一點,希望初學者注意。

二.在對仗的句子裡,要避免意義相同的詞,例如“天地”對“乾坤”,“關門”對“閉戶”等。這就等於同義詞相對,表面上雖然是兩個不同的詞或句子,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古人稱之為“合掌”,就是說象一個人的兩個手掌相對一樣完全相同。這也是為了詩整體的精練。

古典詩詞基本知識(一)


四.押韻

漢語中每一個字的發音,是由聲母和韻母組成的。在現代漢語中,凡韻母相同的字,都叫同韻字;例如:“東”和“冬”;新詩的壓韻,按此規律即可。但由於古今語音的變化很大,所以就不能以現代漢語的押韻標準來寫格律詩,比如在古漢語中,“東”和“冬”就不是同一個韻部裡的字,分屬上平聲裡的“一東”和“二冬”的兩個韻部。再如,李商隱的《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其中的“原”和“昏”字是一個韻部裡的,同屬“十三元”韻部。

那麼,在一首詩裡如何押韻呢?以前介紹過格律詩的標準格式,在標準格式裡,除第一句要押韻外,其餘偶數句(律詩是第二,四,六,八句;絕句是第二,四句;排律是第二,四,六,八……句)均要押韻,即這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要使用同一個韻部裡的字;這種標準格式也叫首句入韻,即第一句也要入韻。剛才介紹的李商隱的五絕,是首句不入韻的,這將在以後的變格中介紹。

怎麼知道使用的是不是同一個韻部裡的字呢?對初學者來說,只有查韻書,加上我以前介紹的《簡明文言字典》。關於韻書有很多,《平水韻部》,《詩韻》,《詩韻合壁》,《佩文韻府》等等,在新華書店都有賣的。其中《平水韻部》和《詩韻》是針對初學者的;《佩文韻府》是個大部頭書籍,共分四冊,大十六開本,現價四百多元,一般初學者可不必購買。我在此向大家推薦的是《詩韻合壁》,這本韻書基本上摘自於《佩文韻府》的精要部分,而且每一個字的後面都羅列了許多古詩詞常用詞組,供使用者選用;另外書中對各種名詞按”人名部”,”花草部”,”季節部”等進行了分類和對偶,非常實用,而且不貴,大概不會超過十五元,物美價廉。當你使用韻書到一定的時間後,對一些常用的字就記住了,那時就不必經常翻閱韻書了。

關於用韻,舊體詩有兩點要求:一是在一首詩中,不能兩次或多次使用同一個字來押韻。二是儘量不使用字數少的韻部(也稱窄韻)來押韻,避免被韻腳限制住,古人稱為“不弄險韻”;儘量使用所屬的字多的韻部(也稱寬韻),選擇的餘地也大。李商隱曾經用“三江”的窄韻部作了一首《蠅蝶雞麝鸞鳳等成篇》以炫耀自己作詩的功力,康熙年間的朱竹宅說“題極怪,不可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評論“墮入惡趣,不復以詩格繩之”,因而被曹雪芹借寶釵之口稱之為“小家子氣”。可見,名人大家如果不注意,也會犯“小家子氣”的毛病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