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很奇妙的一首詞,如同穿越者的思維,打破陳規成千古絕唱

月在古詩詞中一直被賦予了特殊的情緒,或象徵對親友故鄉的思念,或象徵幸福美滿的戀情,或被給予了深深的愁緒。在浩瀚的詩詞海洋裡,關於詠月的詩詞多不勝數,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更是因其創新的格局以及如同穿越者般的思維,打破千年詠月陳規,成為千古絕唱。

辛棄疾很奇妙的一首詞,如同穿越者的思維,打破陳規成千古絕唱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南宋豪放派詞人。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其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的具體寫作時間無法考證,應當是辛棄疾閒居上饒帶湖時的作品,中秋佳節,詞人與有人酣飲,因客人說: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而辛棄疾作下此詞。這是一首以《楚辭》“天問體”來表現內容,題材、思維、別具一格,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送月詞。

辛棄疾很奇妙的一首詞,如同穿越者的思維,打破陳規成千古絕唱

今夜可愛的月亮,你要向何處而去,慢慢的向遙遠的地方蕩去?難道是天外還有另一個人間,那邊的人才剛剛看見月亮從東邊升起?宇宙茫茫、浩瀚無邊,是那浩浩長風將那中秋的明月吹遠了嗎?明月本無根,高懸於天空卻又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繩索將它系在了天空之上?又是誰把嫦娥留住不讓她嫁到人間?

辛棄疾很奇妙的一首詞,如同穿越者的思維,打破陳規成千古絕唱

聽說月亮是自海底升起,可是我卻無處探明究竟,捉摸不透真讓人心中生煩。就怕海中的鯨魚亂衝亂撞,撞壞了月中的玉殿瓊樓。蟾蜍本來就會游泳,月經海底對它並沒什麼可擔心的,可是為什麼玉兔沒學過游泳卻也能在海中沉浮?假如說這一切沒有什麼損傷,那為什麼玉盤般的圓月會漸漸變得像彎鉤一樣?

辛棄疾很奇妙的一首詞,如同穿越者的思維,打破陳規成千古絕唱

這首詞並不像傳統詞作那樣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讀完以後完全領悟不到尋常關於月的詩詞中所包含的離愁別緒、思鄉懷古之情,而是打破成規,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從送月而非待月的角度發前人之未發,將一個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用綺麗的筆法編織起來,構思新穎,想象奇詭,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辛棄疾很奇妙的一首詞,如同穿越者的思維,打破陳規成千古絕唱

向月亮發問,在古詩詞創作中並不罕見,如李白“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然而在辛棄疾這首詞中卻並非只是單純的基於月這一意象的朦朧表述,而是包含了詞人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與大膽猜測,其中“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隱隱約約的猜想到了月亮圍繞地球旋轉這一宇宙觀,而這一科學理論,西方在幾百年之後才發現,辛棄疾這種對科學的探索式發問猶如一個穿越者的思維,令人稱奇,也是辛棄疾詞別開境界、橫絕古今的體現。

辛棄疾很奇妙的一首詞,如同穿越者的思維,打破陳規成千古絕唱

這首詞以月為線索,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別具一格,表現出作者不落俗套、不拘一格的藝術創新氣魄。同時這首詞也暗暗表達了詞人對大宋命運的憂思。詞人以“可憐”的明月隱喻風雨飄搖的大宋江山,對它的前途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更是強烈地透露出詞人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寓意深刻,比起一般的詠月興懷的詩詞,其境界就更高上一籌了。更為可貴的是這首詞還包含了月輪繞地之理這一科學現象,雖文學並不一定需要當作科學對待,但這首詞中恰合科學的聯想,實是堪稱神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