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寫作指導:傳統詩中的鄰韻通押

現在愛好傳統詩詞的人很多,寫的人也不少。陳舊的《平水韻》仍然在用,它和以前的韻書(切韻,唐韻、廣韻等)的韻部劃分過細給用韻帶來不小困難。因而眾多詩人(包括詩聖詩仙等大詩人在內)採用鄰韻通押。

鄰韻通押對於一般詩友來說並不是很陌生的術語,就是發音相近的比鄰的韻部可以互為韻腳。鄰韻通押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近體詩發展的鼎盛時期唐朝,後經宋元明清至近代和現代,鄰韻通押已成為近體詩改革和發展的手段之一。

我們知道,押韻的產生主要是為了使詩歌出現迴環美聲,從詩經看幾乎沒有一篇是不押韻的,只是由於古音韻變遷用今聲韻來讀,我們才感到詩經有些地方並不押韻。鄰韻通押是詩歌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使傳統詩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詩詞寫作指導:傳統詩中的鄰韻通押

實際上,從唐朝開始鄰韻通押就已經出現,原因是有的鄰韻用來也是聲和律暢。從宋之問到杜子美,從蘇東坡到魯迅鄰韻通押的例子比比皆是。當然應制詩和試貼詩除外,因為面對皇上老子和博取功名自然要小心謹慎一些。但是有的皇帝自己也用鄰韻,如何理解?

為了使鄰韻通押合法化,我們的前人苦心孤詣地造出一些令人感到深奧和玄妙的術語。例如飛雁出群和飛雁入群等。其實這些所謂的古格完全是我們的前人為他們的前人找的不合時宜的藉口,因為不論是詩仙還是詩聖都不懂這些。

是這樣嗎?是的。飛雁出群是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提出來的;而飛雁入群則是清代的汪師韓在《詩學纂文》中提出來的;如果詩仙和詩聖能夠知道這兩個近體詩的古格,當然會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如果他們在天有靈知道了這些,彼此也會無奈地相視一笑。

詩詞寫作指導:傳統詩中的鄰韻通押

尤其要指出的是,星漢先生在《今韻說略》一文也指出:"晚唐有於首句入韻的格律詩,借用鄰韻的韻字,作為首句的韻腳,唐宋幾成風氣,視為定例,叫'借韻',起名號'孤雁出群'……如冬韻詩起句入東韻,支韻詩起句入微韻,豪韻詩起句入蕭餚是也。"

由此可見,用鄰韻是興起於唐代,文中有待商榷的是"晚唐有於首句入韻的格律詩"句。實際上盛唐詩人杜甫和王維等,其中包括皇上李隆基已經有借用鄰韻的律絕。另要注意的是"豪韻詩起句入蕭餚是也。"這說明蕭餚豪是鄰韻。下面我們舉些例子:

請看杜甫的五律:"酒渴愛江清,餘甘漱晚汀。軟沙倚坐穩,冷石醉眠醒。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詩中的汀、醒、伶、冥四韻字屬下平聲九青,首句的清字則屬下平聲八庚。

再請看杜甫的五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本詩用韻十二侵,但"深"字不在十二侵裡,也不在首句,自然是落韻的了,杜甫會犯這樣的錯誤嗎?

詩詞寫作指導:傳統詩中的鄰韻通押

請看王維的絕句;"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徵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這首詩中的餘、書二韻字,屬上平聲六魚,而首句的思字韻,則是借用上平聲四支。王維顯然也不會落韻。

再請看王維的五律:"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湲屬十三元韻;蟬、煙、前屬一先韻。也不是用在首韻,王維又落韻了嗎?顯然不是。

可能還會進一步被問到,你例舉的都是五律和七絕,七律有嗎? 我們要看七律。你的《劉莊小住》是七律,你只有舉出七律的例子來才能說服人。否則,那也只能是牽強附會,自欺欺人罷了。那麼好吧,請看宋朝楊萬里和黃庭堅的作品:

楊萬里的七律:"尤蕭範陸四詩翁,此後誰當第一功。新拜南湖為上將,更率白石作先鋒。可憐公等俱痴絕,不見詞人到老窮。謝遣管城依已曉,酒泉端欲乞移封。"此詩翁、功、窮為一東韻字,鋒、封為二冬,東冬韻混用。

黃庭堅的七律:"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漫投墨客摹科斗,勝與朱門飽蠹魚。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將閒寫吏文書。"詩中的須、無屬"七虞部,魚、書屬六魚部,二者為鄰韻。

近代語言學家和詩人王力教授在他的《詩詞格律》一書中提到:"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它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古人雖然對用韻要求極為嚴格,但那是限於應制詩、試帖詩的。其實古人也常在這種嚴格歸定之外討得些自由,並美其名曰:探頭韻、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這些形式允許鄰韻通押,但有定規,如"進退韻"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一進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如"東"、"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冬"、"刪"、"魚"等);"轆轤韻"是鄰韻雙出雙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葫蘆韻"和"進退韻"差不多,也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但它要求先小後大,像葫蘆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東",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刪"。在晚唐、宋代作詩形成一種時髦風氣的是"探頭韻",也叫作"襯韻""借韻",就是首句用鄰韻,其餘各押韻句必須一韻到底,不得通韻。成規雖嚴,但前人作律、絕還是多有突破的。

在 王力《漢語詩律學》中,根據30個韻部各包括的字數多少,分為寬韻、中韻、窄韻、險韻四類:

1、寬韻:

包括四支、一先、七陽、八庚、十一尤、一東、十一真、七虞。作詩用這些韻,有較多的韻腳可供選擇。

2、中韻:

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魚、二蕭、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齊、五歌、六麻、四豪。作詩用這些韻,有次多的韻腳可供選擇。

3、窄韻:

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刪、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鹽。作詩用這些韻,可供選擇的較少。

4、險韻:

包括包括三江、九佳、三餚、十五鹹。作詩用這些韻,可供選擇的很少。

詩詞寫作指導:傳統詩中的鄰韻通押

上面所分寬窄,是按用韻從嚴的要求來說的。即無論絕句、律詩、排律,必須一韻到底,不許通押。對於初學者來說,知道這點常識就行了,無須深究。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哪些是鄰韻,哪些可以通押。所謂鄰韻,一般指詩韻排列次序相近而音又相似的兩韻,或兩韻以上,如上平聲的一東、二冬,四支、五微、八齊等,這些鄰韻可以通押;有些韻排列次序不相近,而音相似,如上平聲三江、下平聲七陽,上平九佳、下平聲六麻,也可以通押。這裡根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詩韻.詩韻目錄》《詩韻新編》及王力《漢語詩律學》,參照現代人作近體詩通押的情況,把可以通押的韻目試列如下:

1.一東二冬

2.三江七陽

3.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

4.六魚七虞

5.九佳(半)十灰(半)

6.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7.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

8.二蕭三餚四豪

9.五歌

10.九佳(半)六麻

11.八庚九青十蒸

12.十一尤

13.十二侵

14.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上面括號中註明"半"的,表明該韻目一半與這(些)韻目通押,另一半與別的韻目通押。其實在前人和現代人詩詞中,6與11、13,7與14也常常通押。

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就採用了"三江""七陽"通押,我們看看: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五個韻腳'黃'、'江'、'慷'、'王'、'桑';其中'江'屬於'三江'韻部,其餘四個韻腳屬於'七陽'韻部,這不正是"鄰韻通押"嗎。

近年來《中華新韻》(十四韻)出現顯著減少了韻部,基本不需要"鄰韻通押"了。筆者認為:"十二齊""十三支"仍需通押。如果修訂《中華新韻》(十四韻)的話,將這兩個韻部合成一個韻部,成為《中華新韻》(十三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