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詩歌 郭沫若 魯迅 曹植 詩文觀止 2017-05-15

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眾所周知,魯迅和郭沫若是近代文學史繞不過去的兩個人,儘管他們後期都有一些為世人詬病的地方,但並不妨礙他們成為近代史上的文學巨匠。同時,他們兩人又是近代文壇上最為著名的一對冤家,一生不見面,從初期的惺惺相惜和合作,到分崩離析,這段時間很短,之後便像兩頭抵角的公牛一樣,相互較勁兒。郭沫若罵魯迅是“封建餘孽”、“二重反革命”,魯迅反譏郭沫若為“才子加流氓”、“一副創造臉”。儘管在魯迅去世後,郭沫若認識到了魯迅的偉大,從而堅決歸於魯迅旗幟下,但直到魯迅去世前,兩人並未直接握手言和,因此魯迅和郭沫若之間口誅筆伐、互相攻擊事件,成為上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壇的一段公案。

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雖然他們倆在文壇上你一刀我一槍地鬥法,卻對同一首詩有著相同的興趣,那就是三國時期的大文豪曹植創作的《七步詩》。魯迅和郭沫若曾先後對這首詩進行過再創作,一人寫了一首《反七步詩》,儘管創作時間不同、背景不同,但至少可以說明,兩人對這首千百年來傳唱不衰的詩歌,同樣有著濃厚的興趣,都進行過研究和探索,而且各自皆有心得。文後再附上他們基於《七步詩》再創作的詩作。

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曹植《七步詩》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註釋】

持:用來。

羹:用肉類或五穀類做成的糊狀食物。

漉:過濾。

菽:豆。

萁:豆類植物的莖。

釜:即鐵鍋。

煎:煎熬。相煎,指相互迫害。

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賞析】

曹植是曹操的三子,自小才氣過人,曹魏時期重要的文學家,是建安文學的重要代表、集大成者。南朝著名詩人兼文學家謝靈運曾說:天下文才十鬥,曹子建獨佔八斗,我佔一鬥,餘者天下共分之。

此詩《三國志》中沒有記錄,同期相關史籍也無記錄。出自南朝文學家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中的一個故事。《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煮豆持作羹,鹿菽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其中文帝是曹丕,東阿王是曹植。

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這首詩用比興的手法,表達了作為弟弟被兄長迫害的悲慼、憤懣、不甘之情。語言淺顯,寓意明確,比喻生動形象、貼切自然。妙就妙在比喻的本體取材十分恰當,與喻體無一絲不合。豆和萁本來就是一條根上生長出來,以豆比自己,以萁比曹丕,精當至極。“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句一出,便成為後人規勸兄弟和睦、不要互相迫害的普遍用語,在世間廣泛流傳。

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1941年1月,新四軍遭遇皖南事變之難後,當時任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化用《七步詩》憤然借《新華日報》題詩為皖南事變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皖南事變的真相,控訴國民黨政府和軍隊殘害共產黨人、破壞抗日大局的令人髮指的罪行。

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關於歷來就有的《七步詩》真偽爭議,就不說了。說了也沒用,因為這類爭議,只要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出現,都只能是各方的妄自推測,不足道也。郭沫若就曾作過《七步詩》系偽作的推斷,然而照樣拿不出證據,當然也只是全憑想當然的推理。因此,在沒有證據能證實是偽作的話,我們寧願離曹植時代更近的《世說新語》的記載,這就是曹植之作。

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附一,魯迅《反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此詩是魯迅為了揭露“三一八”慘案中楊蔭榆迫害青年學生的罪行而作,發表於1925年。

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魯迅的再創作是基於明代以來流傳的《七步詩》版本:

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魯迅和郭沫若用一首詩證明了他們是有共通點的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附二,郭沫若《反七步詩》

煮豆燃豆箕,豆熟箕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

這首詩是郭沫若為了對曹丕、曹植等人物進行重新評價而作的“翻案”詩,創作於1943年。話說那個時候郭沫若還是具有很強的批判精神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