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喜歡在中秋之夜賞月?又有多少人望著月亮抒過懷、悟過理、許過願?

"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喜歡在中秋之夜賞月?又有多少人望著月亮抒過懷、悟過理、許過願?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還有,你“問”過月亮麼?這可是天真浪漫如詩人之人才會想起的事情呢。

歷史上最有名的問月古詩詞當是這三首吧——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仙李白的《把酒問月》,還有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三首詩詞中,詩(詞)人面對明月,都提出了疑問,並且都悟出了自己的哲理,還許下願望了呢。

一、追問明月

《春江花月夜》的追問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這江畔,哪個人最初看見了月亮?這江上的月亮,最初照耀的是何人?站在江邊,面對明月,詩人張若虛的視野一會兒從地上轉到到天上,一會兒又從天上轉到地上。我們彷彿看到詩人一會兒低頭看著江裡的月亮,想起是誰有緣最初在這江裡看見了月亮,一會兒抬頭看著天空的月亮想起這月輪到底何時照耀著江邊觀月的人兒。這是對時間的追問,也是對空間的思考。無需回答,詩人要的是這種詩意的追問,和詩意的境界呈現。

"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喜歡在中秋之夜賞月?又有多少人望著月亮抒過懷、悟過理、許過願?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還有,你“問”過月亮麼?這可是天真浪漫如詩人之人才會想起的事情呢。

歷史上最有名的問月古詩詞當是這三首吧——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仙李白的《把酒問月》,還有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三首詩詞中,詩(詞)人面對明月,都提出了疑問,並且都悟出了自己的哲理,還許下願望了呢。

一、追問明月

《春江花月夜》的追問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這江畔,哪個人最初看見了月亮?這江上的月亮,最初照耀的是何人?站在江邊,面對明月,詩人張若虛的視野一會兒從地上轉到到天上,一會兒又從天上轉到地上。我們彷彿看到詩人一會兒低頭看著江裡的月亮,想起是誰有緣最初在這江裡看見了月亮,一會兒抬頭看著天空的月亮想起這月輪到底何時照耀著江邊觀月的人兒。這是對時間的追問,也是對空間的思考。無需回答,詩人要的是這種詩意的追問,和詩意的境界呈現。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把酒問月》的追問是:“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相對於張若虛的追問,李白的這一句似乎顯得有些“單薄”,他問的只有一個問題:月亮是幾時來到青天之中的。但我們仍可看出李白問月的“認真”勁兒,為問這個問題,他特製停下酒杯,顯得十分“正式”。也好在他後面還有混雜著空間與時間上的追問用以補充:“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追問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追問與李白的似乎“雷同”,都是關乎明月出現的時間問題。不同的是李白顯得有些正式而蘇軾顯得很隨便(李白停杯蘇軾把酒)。也同樣的在後面有問句補充:“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可這一句實為反問,並且帶有較為濃郁的情感因素。

"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喜歡在中秋之夜賞月?又有多少人望著月亮抒過懷、悟過理、許過願?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還有,你“問”過月亮麼?這可是天真浪漫如詩人之人才會想起的事情呢。

歷史上最有名的問月古詩詞當是這三首吧——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仙李白的《把酒問月》,還有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三首詩詞中,詩(詞)人面對明月,都提出了疑問,並且都悟出了自己的哲理,還許下願望了呢。

一、追問明月

《春江花月夜》的追問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這江畔,哪個人最初看見了月亮?這江上的月亮,最初照耀的是何人?站在江邊,面對明月,詩人張若虛的視野一會兒從地上轉到到天上,一會兒又從天上轉到地上。我們彷彿看到詩人一會兒低頭看著江裡的月亮,想起是誰有緣最初在這江裡看見了月亮,一會兒抬頭看著天空的月亮想起這月輪到底何時照耀著江邊觀月的人兒。這是對時間的追問,也是對空間的思考。無需回答,詩人要的是這種詩意的追問,和詩意的境界呈現。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把酒問月》的追問是:“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相對於張若虛的追問,李白的這一句似乎顯得有些“單薄”,他問的只有一個問題:月亮是幾時來到青天之中的。但我們仍可看出李白問月的“認真”勁兒,為問這個問題,他特製停下酒杯,顯得十分“正式”。也好在他後面還有混雜著空間與時間上的追問用以補充:“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追問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追問與李白的似乎“雷同”,都是關乎明月出現的時間問題。不同的是李白顯得有些正式而蘇軾顯得很隨便(李白停杯蘇軾把酒)。也同樣的在後面有問句補充:“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可這一句實為反問,並且帶有較為濃郁的情感因素。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其實《春江花月夜》中除了那一句境界高闊的時空之問,詩歌后面也還有一些具體的問句出現:“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些句子雖範圍較為狹窄,但都與明月有關,還隱隱有自問自答的設問意味蘊含期間。

世人說,《把酒問月》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對月亮的追問都是從《春江花月夜》脫胎而來,其實也有幾分道理。

二、感悟哲理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種悟出的哲理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在《把酒問月》中悟出的哲理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悟出的哲理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喜歡在中秋之夜賞月?又有多少人望著月亮抒過懷、悟過理、許過願?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還有,你“問”過月亮麼?這可是天真浪漫如詩人之人才會想起的事情呢。

歷史上最有名的問月古詩詞當是這三首吧——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仙李白的《把酒問月》,還有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三首詩詞中,詩(詞)人面對明月,都提出了疑問,並且都悟出了自己的哲理,還許下願望了呢。

一、追問明月

《春江花月夜》的追問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這江畔,哪個人最初看見了月亮?這江上的月亮,最初照耀的是何人?站在江邊,面對明月,詩人張若虛的視野一會兒從地上轉到到天上,一會兒又從天上轉到地上。我們彷彿看到詩人一會兒低頭看著江裡的月亮,想起是誰有緣最初在這江裡看見了月亮,一會兒抬頭看著天空的月亮想起這月輪到底何時照耀著江邊觀月的人兒。這是對時間的追問,也是對空間的思考。無需回答,詩人要的是這種詩意的追問,和詩意的境界呈現。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把酒問月》的追問是:“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相對於張若虛的追問,李白的這一句似乎顯得有些“單薄”,他問的只有一個問題:月亮是幾時來到青天之中的。但我們仍可看出李白問月的“認真”勁兒,為問這個問題,他特製停下酒杯,顯得十分“正式”。也好在他後面還有混雜著空間與時間上的追問用以補充:“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追問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追問與李白的似乎“雷同”,都是關乎明月出現的時間問題。不同的是李白顯得有些正式而蘇軾顯得很隨便(李白停杯蘇軾把酒)。也同樣的在後面有問句補充:“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可這一句實為反問,並且帶有較為濃郁的情感因素。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其實《春江花月夜》中除了那一句境界高闊的時空之問,詩歌后面也還有一些具體的問句出現:“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些句子雖範圍較為狹窄,但都與明月有關,還隱隱有自問自答的設問意味蘊含期間。

世人說,《把酒問月》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對月亮的追問都是從《春江花月夜》脫胎而來,其實也有幾分道理。

二、感悟哲理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種悟出的哲理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在《把酒問月》中悟出的哲理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悟出的哲理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可以看出,張若虛和李白的感悟都有“年年歲歲月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人不如月的生之短暫的感悟。其實李白《把酒問月》中“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也有蘊含了這個道理。而蘇軾則用月亮的陰晴圓缺來比擬人間的悲歡離合,悟出了凡事不可求全的道理。

三、寄託願望

問也問了,能夠自己說服自己的道理也感悟出來了,心理當然就釋然了(人的一生,不知道幾多事情是靠自我感悟來自己說服自己的呢)。或許“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吧?三首詩詞中都還是寄託了作者各自的美好願望呢。張若虛寄託的願望是:“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李白寄託的願望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蘇軾寄託的願望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喜歡在中秋之夜賞月?又有多少人望著月亮抒過懷、悟過理、許過願?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還有,你“問”過月亮麼?這可是天真浪漫如詩人之人才會想起的事情呢。

歷史上最有名的問月古詩詞當是這三首吧——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仙李白的《把酒問月》,還有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三首詩詞中,詩(詞)人面對明月,都提出了疑問,並且都悟出了自己的哲理,還許下願望了呢。

一、追問明月

《春江花月夜》的追問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這江畔,哪個人最初看見了月亮?這江上的月亮,最初照耀的是何人?站在江邊,面對明月,詩人張若虛的視野一會兒從地上轉到到天上,一會兒又從天上轉到地上。我們彷彿看到詩人一會兒低頭看著江裡的月亮,想起是誰有緣最初在這江裡看見了月亮,一會兒抬頭看著天空的月亮想起這月輪到底何時照耀著江邊觀月的人兒。這是對時間的追問,也是對空間的思考。無需回答,詩人要的是這種詩意的追問,和詩意的境界呈現。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把酒問月》的追問是:“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相對於張若虛的追問,李白的這一句似乎顯得有些“單薄”,他問的只有一個問題:月亮是幾時來到青天之中的。但我們仍可看出李白問月的“認真”勁兒,為問這個問題,他特製停下酒杯,顯得十分“正式”。也好在他後面還有混雜著空間與時間上的追問用以補充:“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追問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追問與李白的似乎“雷同”,都是關乎明月出現的時間問題。不同的是李白顯得有些正式而蘇軾顯得很隨便(李白停杯蘇軾把酒)。也同樣的在後面有問句補充:“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可這一句實為反問,並且帶有較為濃郁的情感因素。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其實《春江花月夜》中除了那一句境界高闊的時空之問,詩歌后面也還有一些具體的問句出現:“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些句子雖範圍較為狹窄,但都與明月有關,還隱隱有自問自答的設問意味蘊含期間。

世人說,《把酒問月》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對月亮的追問都是從《春江花月夜》脫胎而來,其實也有幾分道理。

二、感悟哲理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種悟出的哲理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在《把酒問月》中悟出的哲理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悟出的哲理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可以看出,張若虛和李白的感悟都有“年年歲歲月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人不如月的生之短暫的感悟。其實李白《把酒問月》中“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也有蘊含了這個道理。而蘇軾則用月亮的陰晴圓缺來比擬人間的悲歡離合,悟出了凡事不可求全的道理。

三、寄託願望

問也問了,能夠自己說服自己的道理也感悟出來了,心理當然就釋然了(人的一生,不知道幾多事情是靠自我感悟來自己說服自己的呢)。或許“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吧?三首詩詞中都還是寄託了作者各自的美好願望呢。張若虛寄託的願望是:“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李白寄託的願望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蘇軾寄託的願望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千古問月詩詞,問了何事?悟了何理?還許了什麼願?

對比三首寫月亮的詩詞,我們似乎也可以得到這樣的感悟:世間許多事情,當你有疑問了,不妨多問幾個為什麼,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質問。或許某一天,當你遇到某一個與你心境相似的外在情景,你的那些疑惑就會讓自己豁然開朗,你心裡的不快就會煙消雲散了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