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的合稱。

"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的合稱。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後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嚐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閒地遊一遊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晚春二首·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草樹 一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的合稱。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後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嚐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閒地遊一遊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晚春二首·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草樹 一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早梅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在歷代的詩詞中,有不少詠梅之作。前半盛讚梅花傲霜鬥雪,凌寒獨開,芳香四溢,暗喻詩人堅貞不屈、不與流俗合汙的高潔品格;後半寫詩人懷念遠方友人,要折梅相贈而不能的神傷之情。全詩簡樸、疏淡,含韻慰藉,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

這首《早梅》語言平實質直,不事藻飾,意脈若隱若現,藝術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質樸,感情的其淳,流露出來的詩人的高潔、孤傲的情志。詩人以早梅迎風斗寒,昂首開放的英姿,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正直無私的胸懷,顯示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意志,表現了自己孤傲高潔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這首詩用簡樸、疏淡的文辭刻畫早梅傲立風霜昂首開放的形象,抒寫詩人的情志,狀難寫之物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梅的風骨與作者的人格融為一體,含蓄蘊藉,感情深摯委曲,給人以很強的感染力。

"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的合稱。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後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嚐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閒地遊一遊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晚春二首·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草樹 一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早梅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在歷代的詩詞中,有不少詠梅之作。前半盛讚梅花傲霜鬥雪,凌寒獨開,芳香四溢,暗喻詩人堅貞不屈、不與流俗合汙的高潔品格;後半寫詩人懷念遠方友人,要折梅相贈而不能的神傷之情。全詩簡樸、疏淡,含韻慰藉,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

這首《早梅》語言平實質直,不事藻飾,意脈若隱若現,藝術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質樸,感情的其淳,流露出來的詩人的高潔、孤傲的情志。詩人以早梅迎風斗寒,昂首開放的英姿,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正直無私的胸懷,顯示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意志,表現了自己孤傲高潔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這首詩用簡樸、疏淡的文辭刻畫早梅傲立風霜昂首開放的形象,抒寫詩人的情志,狀難寫之物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梅的風骨與作者的人格融為一體,含蓄蘊藉,感情深摯委曲,給人以很強的感染力。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此詞寫閨怨。詞風深穩妙雅。所謂深者,就是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嘗嘆其用疊字之工;茲特拈出,用以說明全詞特色之所在。不妨說這首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意境也寫得深。

這首詞亦見於馮延巳的《陽春集》。清人劉熙載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藝概·詞曲概》)在詞的發展史上,宋初詞風承南唐,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歐與馮俱仕至宰執,政治地位與文化素養基本相似。因此他們兩人的詞風大同小異,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詞據李清照《臨江仙》詞序雲:“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李清照去歐陽修未遠,所云當不誤。

長相思·花似伊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這是一首抒寫離別之情的作品。描寫一對青春別離的夫婦,別後妻子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思念,並亟盼早日與丈夫相逢團聚。短短几句,把歸人行程和愁怨的焦點都簡括而又深沉地傳達了出來。儘管佳人已去,妝樓空空,可作者還是一片痴情,終難忘懷。

全詞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徵悠悠的離情別緒,深深的思念和由此產生的綿綿的怨恨,又頻用疊字疊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更加抒發悠悠不盡的“思”和“恨”。

"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的合稱。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後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嚐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閒地遊一遊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晚春二首·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草樹 一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早梅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在歷代的詩詞中,有不少詠梅之作。前半盛讚梅花傲霜鬥雪,凌寒獨開,芳香四溢,暗喻詩人堅貞不屈、不與流俗合汙的高潔品格;後半寫詩人懷念遠方友人,要折梅相贈而不能的神傷之情。全詩簡樸、疏淡,含韻慰藉,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

這首《早梅》語言平實質直,不事藻飾,意脈若隱若現,藝術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質樸,感情的其淳,流露出來的詩人的高潔、孤傲的情志。詩人以早梅迎風斗寒,昂首開放的英姿,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正直無私的胸懷,顯示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意志,表現了自己孤傲高潔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這首詩用簡樸、疏淡的文辭刻畫早梅傲立風霜昂首開放的形象,抒寫詩人的情志,狀難寫之物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梅的風骨與作者的人格融為一體,含蓄蘊藉,感情深摯委曲,給人以很強的感染力。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此詞寫閨怨。詞風深穩妙雅。所謂深者,就是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嘗嘆其用疊字之工;茲特拈出,用以說明全詞特色之所在。不妨說這首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意境也寫得深。

這首詞亦見於馮延巳的《陽春集》。清人劉熙載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藝概·詞曲概》)在詞的發展史上,宋初詞風承南唐,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歐與馮俱仕至宰執,政治地位與文化素養基本相似。因此他們兩人的詞風大同小異,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詞據李清照《臨江仙》詞序雲:“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李清照去歐陽修未遠,所云當不誤。

長相思·花似伊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這是一首抒寫離別之情的作品。描寫一對青春別離的夫婦,別後妻子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思念,並亟盼早日與丈夫相逢團聚。短短几句,把歸人行程和愁怨的焦點都簡括而又深沉地傳達了出來。儘管佳人已去,妝樓空空,可作者還是一片痴情,終難忘懷。

全詞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徵悠悠的離情別緒,深深的思念和由此產生的綿綿的怨恨,又頻用疊字疊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更加抒發悠悠不盡的“思”和“恨”。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此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牆角數枝梅”,“牆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牆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淨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氣譙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牆角,衝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的合稱。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後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嚐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閒地遊一遊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晚春二首·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草樹 一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早梅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在歷代的詩詞中,有不少詠梅之作。前半盛讚梅花傲霜鬥雪,凌寒獨開,芳香四溢,暗喻詩人堅貞不屈、不與流俗合汙的高潔品格;後半寫詩人懷念遠方友人,要折梅相贈而不能的神傷之情。全詩簡樸、疏淡,含韻慰藉,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

這首《早梅》語言平實質直,不事藻飾,意脈若隱若現,藝術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質樸,感情的其淳,流露出來的詩人的高潔、孤傲的情志。詩人以早梅迎風斗寒,昂首開放的英姿,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正直無私的胸懷,顯示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意志,表現了自己孤傲高潔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這首詩用簡樸、疏淡的文辭刻畫早梅傲立風霜昂首開放的形象,抒寫詩人的情志,狀難寫之物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梅的風骨與作者的人格融為一體,含蓄蘊藉,感情深摯委曲,給人以很強的感染力。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此詞寫閨怨。詞風深穩妙雅。所謂深者,就是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嘗嘆其用疊字之工;茲特拈出,用以說明全詞特色之所在。不妨說這首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意境也寫得深。

這首詞亦見於馮延巳的《陽春集》。清人劉熙載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藝概·詞曲概》)在詞的發展史上,宋初詞風承南唐,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歐與馮俱仕至宰執,政治地位與文化素養基本相似。因此他們兩人的詞風大同小異,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詞據李清照《臨江仙》詞序雲:“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李清照去歐陽修未遠,所云當不誤。

長相思·花似伊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這是一首抒寫離別之情的作品。描寫一對青春別離的夫婦,別後妻子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思念,並亟盼早日與丈夫相逢團聚。短短几句,把歸人行程和愁怨的焦點都簡括而又深沉地傳達了出來。儘管佳人已去,妝樓空空,可作者還是一片痴情,終難忘懷。

全詞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徵悠悠的離情別緒,深深的思念和由此產生的綿綿的怨恨,又頻用疊字疊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更加抒發悠悠不盡的“思”和“恨”。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此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牆角數枝梅”,“牆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牆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淨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氣譙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牆角,衝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藉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公1074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被外放冷遇的地位。儘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掩蓋深藏內心的鬱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昇華和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有深奧微妙的提示。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湧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讚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清代詞論家徐軌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詞苑叢談》卷三)。在《東坡樂府》中,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格的代表作,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是蘇軾遊賞黃岡城外的赤壁(鼻)磯時寫下的,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的合稱。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後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嚐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閒地遊一遊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晚春二首·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草樹 一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早梅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在歷代的詩詞中,有不少詠梅之作。前半盛讚梅花傲霜鬥雪,凌寒獨開,芳香四溢,暗喻詩人堅貞不屈、不與流俗合汙的高潔品格;後半寫詩人懷念遠方友人,要折梅相贈而不能的神傷之情。全詩簡樸、疏淡,含韻慰藉,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

這首《早梅》語言平實質直,不事藻飾,意脈若隱若現,藝術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質樸,感情的其淳,流露出來的詩人的高潔、孤傲的情志。詩人以早梅迎風斗寒,昂首開放的英姿,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正直無私的胸懷,顯示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意志,表現了自己孤傲高潔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這首詩用簡樸、疏淡的文辭刻畫早梅傲立風霜昂首開放的形象,抒寫詩人的情志,狀難寫之物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梅的風骨與作者的人格融為一體,含蓄蘊藉,感情深摯委曲,給人以很強的感染力。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此詞寫閨怨。詞風深穩妙雅。所謂深者,就是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嘗嘆其用疊字之工;茲特拈出,用以說明全詞特色之所在。不妨說這首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意境也寫得深。

這首詞亦見於馮延巳的《陽春集》。清人劉熙載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藝概·詞曲概》)在詞的發展史上,宋初詞風承南唐,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歐與馮俱仕至宰執,政治地位與文化素養基本相似。因此他們兩人的詞風大同小異,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詞據李清照《臨江仙》詞序雲:“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李清照去歐陽修未遠,所云當不誤。

長相思·花似伊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這是一首抒寫離別之情的作品。描寫一對青春別離的夫婦,別後妻子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思念,並亟盼早日與丈夫相逢團聚。短短几句,把歸人行程和愁怨的焦點都簡括而又深沉地傳達了出來。儘管佳人已去,妝樓空空,可作者還是一片痴情,終難忘懷。

全詞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徵悠悠的離情別緒,深深的思念和由此產生的綿綿的怨恨,又頻用疊字疊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更加抒發悠悠不盡的“思”和“恨”。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此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牆角數枝梅”,“牆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牆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淨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氣譙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牆角,衝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藉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公1074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被外放冷遇的地位。儘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掩蓋深藏內心的鬱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昇華和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有深奧微妙的提示。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湧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讚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清代詞論家徐軌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詞苑叢談》卷三)。在《東坡樂府》中,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格的代表作,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是蘇軾遊賞黃岡城外的赤壁(鼻)磯時寫下的,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九日和韓魏公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髮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閒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久從愁裡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衝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此詩作於英宗治平(1065)重陽節。十年前,蘇洵四十八歲,自蜀入京,受到名臣韓琦、歐陽修的獎譽、薦舉,但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十年後的重陽佳節應邀參加韓琦的家宴,席間韓琦賦《乙巳重陽》詩,蘇洵當晚回來後便寫下了這首詩。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蘇洵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採取妥協苟安的外交政策。

"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的合稱。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後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嚐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閒地遊一遊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晚春二首·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草樹 一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早梅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在歷代的詩詞中,有不少詠梅之作。前半盛讚梅花傲霜鬥雪,凌寒獨開,芳香四溢,暗喻詩人堅貞不屈、不與流俗合汙的高潔品格;後半寫詩人懷念遠方友人,要折梅相贈而不能的神傷之情。全詩簡樸、疏淡,含韻慰藉,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

這首《早梅》語言平實質直,不事藻飾,意脈若隱若現,藝術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質樸,感情的其淳,流露出來的詩人的高潔、孤傲的情志。詩人以早梅迎風斗寒,昂首開放的英姿,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正直無私的胸懷,顯示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意志,表現了自己孤傲高潔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這首詩用簡樸、疏淡的文辭刻畫早梅傲立風霜昂首開放的形象,抒寫詩人的情志,狀難寫之物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梅的風骨與作者的人格融為一體,含蓄蘊藉,感情深摯委曲,給人以很強的感染力。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此詞寫閨怨。詞風深穩妙雅。所謂深者,就是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嘗嘆其用疊字之工;茲特拈出,用以說明全詞特色之所在。不妨說這首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意境也寫得深。

這首詞亦見於馮延巳的《陽春集》。清人劉熙載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藝概·詞曲概》)在詞的發展史上,宋初詞風承南唐,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歐與馮俱仕至宰執,政治地位與文化素養基本相似。因此他們兩人的詞風大同小異,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詞據李清照《臨江仙》詞序雲:“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李清照去歐陽修未遠,所云當不誤。

長相思·花似伊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這是一首抒寫離別之情的作品。描寫一對青春別離的夫婦,別後妻子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思念,並亟盼早日與丈夫相逢團聚。短短几句,把歸人行程和愁怨的焦點都簡括而又深沉地傳達了出來。儘管佳人已去,妝樓空空,可作者還是一片痴情,終難忘懷。

全詞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徵悠悠的離情別緒,深深的思念和由此產生的綿綿的怨恨,又頻用疊字疊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更加抒發悠悠不盡的“思”和“恨”。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此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牆角數枝梅”,“牆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牆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淨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氣譙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牆角,衝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藉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公1074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被外放冷遇的地位。儘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掩蓋深藏內心的鬱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昇華和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有深奧微妙的提示。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湧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讚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清代詞論家徐軌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詞苑叢談》卷三)。在《東坡樂府》中,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格的代表作,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是蘇軾遊賞黃岡城外的赤壁(鼻)磯時寫下的,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九日和韓魏公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髮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閒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久從愁裡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衝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此詩作於英宗治平(1065)重陽節。十年前,蘇洵四十八歲,自蜀入京,受到名臣韓琦、歐陽修的獎譽、薦舉,但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十年後的重陽佳節應邀參加韓琦的家宴,席間韓琦賦《乙巳重陽》詩,蘇洵當晚回來後便寫下了這首詩。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蘇洵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採取妥協苟安的外交政策。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祕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嶽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這首詞的上片,寫出值得珍惜的短暫手足之情的相聚。“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作者一開始就點出與兄長分別時間之久,並用傳統的團圓佳節中秋來計算,其中包含著對兄弟聚少離多的深深怨艾和無奈。“同泛清河古汴”本來是歡樂的,然“船上載涼州”卻從聽覺裡顯露出悲涼;“鼓吹助清賞” 讓人高興不已,“鴻雁起汀洲”,又從視覺中引發了大雁南歸的惆悵。唐人王翰、王之渙都寫過著名的七絕《涼州詞》,多為樂府歌詞,悲涼曲調、慷慨決別的邊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處所用,意味深長。 下片則直接展現詩人內心世界。前三句,只是從宴飲中主人、客人的穿戴裡,聊表人們的歡愉心情,可下面卻寫出了急轉之下詩人的內心感受。“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明月無情,不會為人而滯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直寫情事,明日即將分別;即便明月當頭,也是分明地傾瀉出兩地別愁,“依舊”二字非常好。最後兩句,用典卻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王粲滯留荊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華,鬱悶中他登樓遠眺,北望家鄉,胸中翻滾著無限鄉思鄉愁,寫出了《登樓賦》。後以“王粲登樓”作為懷念故國鄉土的典故。這裡,詞人以此句做結,傾訴出未來的日月:宦遊茫茫,前途未卜;親人相隔,幽幽愁緒的別樣的深沉。本來是百日逍遙堂歡樂的手足相聚,到頭來卻是迎來生離別的無奈,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必然。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蘇轍在該詩自注中寫道“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閒之壁”。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於考中進士,未到任),又經過這裡,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裡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這些經歷是偶然還是必然?他充滿了疑惑,也是表達心中的感慨。同時在首聯中抒發了他與兄長依依惜別的難捨之情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這個“怕”字含有雙關涵義,一是人生道路艱難,二是一種無可奈何。蘇轍的這首詩的主題是懷舊,又是回憶,又是惜別。回憶當年“曾為縣吏”,回憶“共題僧房”,數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嘆,又惜別哥哥“獨遊”,想必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過有什麼辦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盤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擺往各個位置,實在身不由己,騅馬走累了可以“鳴嘶”,但人因屬人管,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所以這首詩真正的體現還是人生感嘆!

"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的合稱。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一首寫景,第二首則注重抒情。後一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一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嚐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裡偷閒地遊一遊春,散一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晚春二首·其一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草樹 一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早梅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在歷代的詩詞中,有不少詠梅之作。前半盛讚梅花傲霜鬥雪,凌寒獨開,芳香四溢,暗喻詩人堅貞不屈、不與流俗合汙的高潔品格;後半寫詩人懷念遠方友人,要折梅相贈而不能的神傷之情。全詩簡樸、疏淡,含韻慰藉,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

這首《早梅》語言平實質直,不事藻飾,意脈若隱若現,藝術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質樸,感情的其淳,流露出來的詩人的高潔、孤傲的情志。詩人以早梅迎風斗寒,昂首開放的英姿,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正直無私的胸懷,顯示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意志,表現了自己孤傲高潔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這首詩用簡樸、疏淡的文辭刻畫早梅傲立風霜昂首開放的形象,抒寫詩人的情志,狀難寫之物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梅的風骨與作者的人格融為一體,含蓄蘊藉,感情深摯委曲,給人以很強的感染力。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此詞寫閨怨。詞風深穩妙雅。所謂深者,就是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嘗嘆其用疊字之工;茲特拈出,用以說明全詞特色之所在。不妨說這首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意境也寫得深。

這首詞亦見於馮延巳的《陽春集》。清人劉熙載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藝概·詞曲概》)在詞的發展史上,宋初詞風承南唐,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歐與馮俱仕至宰執,政治地位與文化素養基本相似。因此他們兩人的詞風大同小異,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詞據李清照《臨江仙》詞序雲:“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李清照去歐陽修未遠,所云當不誤。

長相思·花似伊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這是一首抒寫離別之情的作品。描寫一對青春別離的夫婦,別後妻子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思念,並亟盼早日與丈夫相逢團聚。短短几句,把歸人行程和愁怨的焦點都簡括而又深沉地傳達了出來。儘管佳人已去,妝樓空空,可作者還是一片痴情,終難忘懷。

全詞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徵悠悠的離情別緒,深深的思念和由此產生的綿綿的怨恨,又頻用疊字疊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更加抒發悠悠不盡的“思”和“恨”。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此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牆角數枝梅”,“牆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牆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淨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氣譙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牆角,衝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藉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公1074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被外放冷遇的地位。儘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掩蓋深藏內心的鬱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昇華和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有深奧微妙的提示。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湧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讚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清代詞論家徐軌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詞苑叢談》卷三)。在《東坡樂府》中,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格的代表作,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是蘇軾遊賞黃岡城外的赤壁(鼻)磯時寫下的,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九日和韓魏公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髮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閒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久從愁裡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衝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此詩作於英宗治平(1065)重陽節。十年前,蘇洵四十八歲,自蜀入京,受到名臣韓琦、歐陽修的獎譽、薦舉,但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十年後的重陽佳節應邀參加韓琦的家宴,席間韓琦賦《乙巳重陽》詩,蘇洵當晚回來後便寫下了這首詩。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蘇洵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採取妥協苟安的外交政策。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祕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嶽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這首詞的上片,寫出值得珍惜的短暫手足之情的相聚。“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作者一開始就點出與兄長分別時間之久,並用傳統的團圓佳節中秋來計算,其中包含著對兄弟聚少離多的深深怨艾和無奈。“同泛清河古汴”本來是歡樂的,然“船上載涼州”卻從聽覺裡顯露出悲涼;“鼓吹助清賞” 讓人高興不已,“鴻雁起汀洲”,又從視覺中引發了大雁南歸的惆悵。唐人王翰、王之渙都寫過著名的七絕《涼州詞》,多為樂府歌詞,悲涼曲調、慷慨決別的邊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處所用,意味深長。 下片則直接展現詩人內心世界。前三句,只是從宴飲中主人、客人的穿戴裡,聊表人們的歡愉心情,可下面卻寫出了急轉之下詩人的內心感受。“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明月無情,不會為人而滯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直寫情事,明日即將分別;即便明月當頭,也是分明地傾瀉出兩地別愁,“依舊”二字非常好。最後兩句,用典卻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王粲滯留荊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華,鬱悶中他登樓遠眺,北望家鄉,胸中翻滾著無限鄉思鄉愁,寫出了《登樓賦》。後以“王粲登樓”作為懷念故國鄉土的典故。這裡,詞人以此句做結,傾訴出未來的日月:宦遊茫茫,前途未卜;親人相隔,幽幽愁緒的別樣的深沉。本來是百日逍遙堂歡樂的手足相聚,到頭來卻是迎來生離別的無奈,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必然。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蘇轍在該詩自注中寫道“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閒之壁”。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於考中進士,未到任),又經過這裡,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裡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這些經歷是偶然還是必然?他充滿了疑惑,也是表達心中的感慨。同時在首聯中抒發了他與兄長依依惜別的難捨之情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這個“怕”字含有雙關涵義,一是人生道路艱難,二是一種無可奈何。蘇轍的這首詩的主題是懷舊,又是回憶,又是惜別。回憶當年“曾為縣吏”,回憶“共題僧房”,數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嘆,又惜別哥哥“獨遊”,想必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過有什麼辦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盤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擺往各個位置,實在身不由己,騅馬走累了可以“鳴嘶”,但人因屬人管,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所以這首詩真正的體現還是人生感嘆!

唐宋八大家詩詞,遇見千年前的名篇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詠柳》是一首託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鞏。曾鞏少即見長於文章,他的文風,雍容平易,不露鋒芒,而曲盡事理。他的一些詠物詩寓意很深,如這首《詠柳》,就把春天的柳樹比擬為得勢便猖狂的小人,藉以諷刺邪惡勢力。

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 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城南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詩人通過桃花、李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強大。 《城南》二首描寫了暮春時節大雨過後的山野景象,筆調流暢優美,讀來琅琅上口,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惟有青青草色齊”這一句,沁著水珠的草地鮮亮碧綠,表明雨後的大自然依然充滿生機,這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格調超逸,清新雋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