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巖畫家族喜添新成員

靖遠巖畫家族喜添新成員

夕陽古道翔白鶴,滄桑巖畫駐寶羊。2019年3月30日,由省級頂尖巖畫、古道、史地專家、國家巖畫課題組組成的考察隊,對大兵道古道巖畫帶進行了考察。

大兵道古道在黃河中上游的西岸,靖遠縣城北三十多公里處一條旱沙河,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黃河中上游重要補水支河,是靖遠境內除祖厲河而外常年流水的旱河,名為大兵道,又稱大冰道。西東走向,該河源頭在白銀區,入黃溝口在靖遠三灘鎮鹼灘南、某部隊農場北之間,與平川尖山隔河相望。

靖遠巖畫家族喜添新成員

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在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進程中,還沒有發明文字,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後人的珍貴文化遺產。據史料記載,在秦以前,靖遠為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戎人、羌人所佔據。靖遠三灘鎮、劉川鎮、糜灘鎮一帶地處黃河以西,背山面河,地勢平坦,遠在兩千年前,這裡水澤充沛,草木繁茂,是遊牧民族的理想遊牧之地,大兵道古道巖畫即為那個歷史時期人類遊牧生活的真實寫照。

本次考察隊組成人員:高啟安,教授,主攻絲綢之路飲食文化;龐穎,副教授,王聖,副教授;主要做巖畫藝術史,三人都在蘭州財經大學供職;王蕾,西北大學博士後,歷史地理專業;魏軍剛,西北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魏晉隋唐史專業;本人是地方史地愛好者,作為嚮導,一行共六人。

靖遠巖畫家族喜添新成員

通過細緻考察,共落實了名為"獅子把水口″1個崖面、"金字塔″2個崖面、"古道母親″3個崖面,共計6個崖面,約50多個圖案,另外"猿人望夕陽″、"西風駱駝"兩處風化、鹽漬化嚴重、模糊不清,無法考證。

本次考察活動,考察隊對大兵道古道巖畫給予了極高評價,認為巖畫點眾多且個體圖案數量多、題材豐富、形態各異、圖畫形象,保存較為完好,刻畫年代久遠,整體畫面粗獷雄渾、栩栩如生,尤其有幅騎馬射箭圖,大角羊跪乳圖,認為這在甘肅乃至西北巖畫中是稀有的,這無疑豐富了靖遠巖畫帶,使靖遠巖畫家族增添了新成員,同時明確了大兵道是從長安而來,渡河後經大兵道向西而行的古道。

大兵道古道巖畫的發現,不僅為漢唐以來研究絲路文化提供了有力線索和證據,也為靖遠及古西戎與北羌遊牧地之說提供了實物見證。大兵道古道巖畫與吳家川巖畫同屬一個時期。

大兵道古道巖畫不僅為靖遠巖畫增添了新成員,也為研究遠古時代靖遠及其毗鄰地區的地質、氣候、生物及人類活動情況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靖遠巖畫家族喜添新成員

靖遠因處在黃河中上游,有人類活動時間跨度大,至今尚無更確切的說法,羌戎、吐蕃、韃靼、党項等民族,在這裡都有過較長時間的活動,這些生動的巖畫或許就是某個遊牧民族所遺留的。

靖遠縣的三灘、糜灘、劉川同在黃河西岸,是天然的遊牧場,使之牛羊成群,稻穀滿倉,故有“塞上江南”的說法,這裡也是絲綢之路古道,古時從長安而來的騾馬駝隊至平川打拉池,再到黃河邊,在三灘過河後唯一不翻山越嶺,從旱河畔可通往白銀方向、景泰方向西去的道路,而且這條溝均常年有流水或井,沿途可補給水草,據有關資料文獻記載,漢時期這一帶曾經是非常重要、規模宏大藏兵牧樵之地。

本人去年在大兵道拍攝丹霞景觀,無意發現大兵道巖畫,撰文《滄桑古道大兵道》,發表在隴上風情公眾號,隨即被多家媒體轉發,靖遠博物館張啟芮館長、白銀市作家協會宋主席看到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省古道專家、巖畫專家、史地專家得知此事後,便前來考察。

在大兵道考察結束之時,我提及與之毗鄰的劉川,除已知公開的甘肅稀土公司生活區北1.5公里處的《吳家川巖畫》遺址而外,北山也有巖畫,而且巖畫點相距較近,考察隊準備前往,但由於道路及天氣突變等原因,未能成行,將擇日進行考察。

此次考察活動無疑增加豐富了靖遠巖畫,填補了吳家川巖畫單一、明確古道路徑、靖遠黃河西一帶遠古文明等眾多空白。

靖遠巖畫雖然經過了歲月的長久磨蝕,但穿越時空的恆久魅力卻更加神祕誘人。

靖遠巖畫家族喜添新成員

文末特作拙詩兩首,以示祝賀大兵道古道考察巖畫成功!

清明訪古道

雨刻殘垣雕古蹟,

巖林史畫現神人。

峰巒峻嶺丹霞貌,

幽谷荒途錦石春。

尋訪古巖畫

丹霞草徑候蟲醒,

古道客來禽鳥飛。

夕影山幽藤蔓纏,

尋詩訪畫載怡歸。

靖遠巖畫家族喜添新成員

作者簡介

靖遠巖畫家族喜添新成員

何璞瑜,男,靖遠三灘人,農業高級技師,曾多次榮獲省市縣有關農業科技獎勵,喜愛寫作、攝影,其詩詞、散文、新聞稿,攝影作品時有發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