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金存依、馬唯瑋、劉羽衝

撰文:Chong

編輯:Vee

全文字數:5153

閱讀時長:16分鐘


KOL(意見領袖)營銷儼然成為了一種時尚潮流和趨勢。無論是頭部明星的影響力,淘寶直播賣貨,抖音快手的接地氣,還是小紅書等分享型社區的興起,KOL為導向的營銷不僅是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方式,也以實實在在的銷量和成績帶動了一批產業的興起,催促著更多的品牌和企業參與其中。

而這其中也掩藏著無數的問題:KOL趨近飽和?內容創業到達瓶頸了?數據挖掘的未來是什麼樣?如何做到KOL的精準分配?等等等等。

作為領先的KOL商業變現公司和阿里最大的內容營銷服務供應商的微格,在這些地方有他們獨到的經驗和方法。這次,我們專訪了微格的合夥人兼副總經理江松陽,他就營銷變局,KOL精準匹配,內容創業等方面與我們分享了一些他的見解。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江松陽

微格合夥人兼副總經理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PITCHINA:微格最新的戰略是什麼樣?能夠為客戶創造怎樣的價值?

江松陽:第一是偏傳統的營銷服務,這目前是我們最大的業務,我們也在努力將它變得更流程化和技術化。

第二是我們的技術系統,主要服務偏網紅和KOL。接下來我們會接觸平臺,去獲取平臺的支持,幫助平臺上的KOL變現,所以也可以叫KOL商業化服務平臺。在我們看來,基於網紅和KOL的推廣一定是大勢所趨,或者說,這目前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溝通方式。而我們其實是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裡面,不斷地去切割更大的份額。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微格辦公樓

我們現在開發的這個系統,就是應用現在的規則去分析KOL、KOL所發佈的內容、商品以及KOL粉絲四者之間的關係。怎麼樣能夠在四個變動的係數裡面找到一條線連接到KOL,尋求四者之間的匹配度。哪個商品匹配哪個KOL,這個KOL做哪一類的內容能夠將商品精準送達TA的粉絲。我覺得如果能夠把數據的價值發揮起來,相對精準做到匹配的話,對KOL的銷量,對品牌推廣力度,都是非常棒的。而基於這個系統和服務能力,我們計劃在5年內把公司做到百億級別。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微格辦公室牆上的插畫

江松陽介紹說

微格希望能做

連接KOL和客戶的一座橋樑

第三就是往下做滲透,做區域自媒體的連接,連接渠道下沉和探索下沉的市場。我們也在嘗試用商品去跟他們做銜接,幫助銷售區域市場的特色商品。在這裡面,區域自媒體會成為一個樞紐,而微格將成為一個連接區域自媒體的平臺。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PITCHINA: 聽說微格最近剛拿了阿里優秀垂直服務商的獎?

江松陽:是的,我們前段時間去領了這個獎。他們提到說,未來需要的生態服務商,一定是以數據處理和數據挖掘為核心,如果不是,遲早會掉隊,這是他們對生態服務商的定義。而怎麼把數據用起來,真正能夠讓人和貨做精準的匹配,消費者和品牌做精準的匹配,其實是每個生態服務商在做的事情。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江松陽代表微格領獎

現在買東西,你今天搜索了什麼,系統就把關聯的東西都給你了,但未必是你需要的,只不過可能你搜索了一次之後,它就推更多給你,目前是這樣的算法。所以現在他們想把數據的顆粒度做得更細。數據服務才剛剛是個開始,那些更深層次的挖掘還遠遠沒到頭。

原來可能是“我認為你是這樣的人,我認為你需要,所以我把這個內容傳遞給你”,但現在傳播也好,營銷也好,還是迴歸到人本身。你認為的人是什麼樣的,人本身是什麼樣的,它用數據化的方式拆解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認知人」。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PITCHINA:媒介對於整個營銷的過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現在整個營銷的大環境隨時在一個大的變化當中,甚至像KOL它出來了很久,但其實它還是處於可以野蠻生長的狀態,基於現在的媒介變化,包括很多MCN機構應運而生,您覺得對於營銷這一塊,它的影響和變局是什麼?

江松陽:當資源更為集中的時候,80、90年代,很多企業成功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在央視投放廣告,然後就火了。你會發現,那時候媒介環境乾淨得嚇人,因為那時候除了央視幾乎就沒什麼強勢媒體了。

2000年左右,那時候的媒介環境已經形成了很多的細分。印象很深的是湖南衛視的超級女生,贊助商是蒙牛(酸酸乳)。蒙牛把全國所有的媒體資源都聚合在一起,有湖南衛視的平臺,又有很多像天涯、貓撲、貼吧、QQ群這些不同的論壇以及門戶網站,以及各地的都市報。以一個平臺為核心,把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再加上線下的公交站牌,學校裡刷牆等,形成一個大的媒體矩陣。那時候組合起來也相對容易,他做的滲透率也很高,這也體現在它的銷量上。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之後開始出現微博、微信,當時我們還不知道這些媒體會對傳播產生什麼樣的變局。直到2010年,才慢慢看清楚微博的力量——沒想到140字之內會誕生如此多的細分的網紅和KOL。原來可能很多都在論壇、貼吧和知乎上,參與的、玩的人還不算太多,內容的生產者也不多。那時候自媒體的概念還不太強。但現在完全不一樣,當下完全變成一個開放的平臺了。

2010年的時候,我們提了「自媒體」的概念,大家還覺得挺新鮮。真正到微信朋友圈和公眾號出來之後,自媒體的創業就成了一股浪潮。然後開始輻射出其他的東西。因為流量很大,於是他們把傳統的,例如原來都市報和門戶網站的一些廣告,都吸引過去了。這個時候自媒體就非常明顯了。

媒體環境變化過後,沒有一個公司,能跟原來像在央視投放廣告這樣,一投就火,銷量立馬上升。也不可能像蒙牛那樣,在衛視做一個節目,組合些都市報、論壇發佈就可以。

媒體越來越分散,開始出現了族群和社群的概念。現在如果能夠做到高效,低成本,精準地連接到社群,你的成功概率就高。在這裡面涉及幾點,比如怎麼低成本連接,又怎麼精準的能找到符合你的社群。

現在細分顆粒度太細了。以前最早做品牌推廣的時候,85後,90後,就粗暴地歸為一類,那就是一類人群。現在已經不行了,這些標籤已經遠遠不夠,還要往下做更細分的模塊。

PITCHINA那時候沒那麼多樣化,互聯網一發達,人的多樣化就越發明顯。

江松陽:其實人一直都是多樣化的,但可能是媒介各方面的影響,把人塑造成幾個類型。

你會發現,媒體的變化其實最先塑造的是人。人的消費特性,認識世界的方式,接觸的渠道,包括他交的朋友,都發生變化了。

最早的時候大家玩QQ,然後開始用微信,微博,現在又出現了直播打賞。人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有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的就是,營銷上越來越細,然後越來越分層次,所以其實現在傳播的難度挺大的。原來可能把內容做好了,組合一下媒介,傳播就夠了。現在連組合媒介,也挺費勁。

但當細分達到無法忍受的情況下,市場一定會發生化學反應。就比如說對網紅已經看煩了,那肯定不是你一個人煩,而是都煩了。這時候就有機會了,一定有人去顛覆這個現有的格局。尤其是在技術成熟過後,它的變化會越來越大。

而我想唯一不變的,就是一以貫之。比如我們現在做的事情,等做了一兩年之後,這個市場環境變了,但是我們積累的技術能力,服務能力,和積累商品的能力,它會讓我們跟著變化一起變。你不能說啥也不幹,以不變應萬變,那太扯了。一定是因為變,變完過後具備這個能力,然後再跟大家一起變化,一起共振。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PITCHINA:如今繁盛的媒體環境,品牌方想要在多元化的選擇中進行精準有效的投放,成為新的挑戰。對此微格作為行業中的專家,是否有一些經驗可以分享?

江松陽:我們現在合作的客戶也做了一些分類。比如汽車類,美妝類,食品類等。我們現在是基於服務的客戶,去看長期合作的賬號有哪些。把客戶分成六類,把賬號也分成六類去研究,比如,這個領域中流量確實很高的頭部賬號是哪些;哪些賬號流量看似很高,實際不高;還有哪些其實流量不高,但很真實,本身特性很強,適合去賣貨的……

我們把它分成幾類,這樣我們跟客戶做匹配的時候,就比較清楚哪些能夠滿足客戶需求。這個靠經驗,也靠數據服務。現在我們在內部執行的系統上面,逐漸地在沉澱,朝這個方向去做,未來會更精準。

PITCHINA:判斷賬號方面,除了流量之外會有其他更看重的特質嗎?什麼樣的KOL或賬號更容易受到客戶的青睞?

江松陽流量是一部分,還有品牌調性的匹配。尤其是做品牌類的客戶,會尤其看重這些,看重它品牌之間的契合度。比如說像寶潔,會很看重合作的KOL和品牌調性之間的匹配度。天然的匹配更好,如果後天營造出來的感覺很類似的話,它也會優先去選。

我認為在品牌的匹配度和數據上面,可能很多品牌類的客戶會在第一個維度裡面,優先選擇匹配度高的,其次才是匹配度高裡面選擇流量高的。但是有一些比較小的企業更看重流量,流量好能賣貨就行,不談調性。

PITCHINA: 從微格的經驗來看,投放效果和投放量是呈正比,還是內容是王道?

江松陽:這跟客戶類型有關係,要看訴求。重視自己品牌形象的,一般看重調性和各方面匹配度高一些。野蠻生長的,說實話,只要能夠有流量並且到達他的人群就行。因為在他們眼裡,流量沒有高低貴賤,沒有格調之分,流量就是流量,結果是最重要的。所以這也成功了一批很厲害的公司。其實他們這種,最高的成本反倒是獲客成本,營銷成本,尤其是下沉成本。

信息傳播已經很細很碎了,但還是存在信息的不對稱。很多全國性的互聯網產品似乎做到了無所不在,但還是需要往下做滲透。事實上很多公司為了做滲透,想盡了辦法。而傳播只是其中一種,包括怎麼樣去把小賣部的人用起來,讓他們去下載客戶的產品,其實還是有很多方式來做的。

PITCHINA: 人性本身都是喜新厭舊的。從KOL帶貨來看,太多的網紅,不斷有新的,逐漸的習慣產生邊際效應。頻次和購買量也許就不那麼高了。同時他面臨更多的競爭,流量被其他人分走,是不是會逐漸出現一種熱度降低的現象?

江松陽:人就是喜新厭舊的,沒有錯。人有時候還會有一個迴歸,但這種迴歸你看似是迴歸,它其實已經迭代了。

為什麼這麼講呢,你創業時候的初心是什麼,過程當中不斷地學習。但這個學習的過程你會發現,很多人是自我驅動的,還有些是被外界驅動的。你得不斷地往前走。就跟跑步一樣。跑得快的人,發現旁邊永遠跟著後面的人。一起你追我趕,就會跑得更快。我稱這種是進化,但這種進化有時候會不會過度,反而相互抵消掉。在這個裡面就需要考慮,一是有沒有知識產權,二是你自身是不是堅守了某一種信念或理念,能支持你走下來。這是第一點。

第二,會不會出現大家都衰竭的情況,一定會有的。每個階段感覺好像都可能是一個終結的狀態。但是,永遠有新的公司,新的技術方式會出現,包括接下來的5G,AI,包括互聯網的部分,甚至還會有我們無法預知的東西被創造出來。

像網紅帶貨,也是這樣的。當下極少數會有像80、90年代那樣全國屈指可數的大明星,現在的網絡環境呈現出人人機會均等的形態,由此產出了大批的KOL和網紅明星,但看似機會是均等了,其實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還是那些很紅的頭部,他們壟斷了絕大部分流量和收入。目前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網紅KOL已經成為了一個渠道。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艾瑞

2019年中國KOL營銷策略白皮書


PITCHINA: 就傳播價值鏈變化,包括客戶需求的變化, 微格有什麼樣的準備?

江松陽:這變化的目標其實是最終的結果。那對於最終結果有幾種,從物質到精神層面都有。尤其是偏越來越小的客戶,他在生存線上掙扎,所以對物質結果要求很高,恨不得做個推廣,立刻就能賣貨。所以他們就會嘗試直播賣貨,或者通過一個鏈接就能帶多少貨,這種是偏結果導向的。

還有物質精神都要的,要一些品牌效應,同時又能看到一些結果。這種結果可能沒那麼直接,比如到店量,入店量,流量的導流。品牌上還需要提供更多的曝光和更多媒體的報道。

還有偏精神層面的一些大品牌。比如汽車和其他比較高端的品牌,講格調和調性。因為畢竟不是低價值的東西,還是需要通過「生活方式」來說服消費者。所以這些品牌,更需要的是與當下屈指可數的博主或者網紅,和我們,一起來做一些什麼事情,這個事情本身可能蘊含了什麼社會價值和意義。它要求格調上一定要匹配,內容上一定要精緻。對流量上的追求反倒還好。他們更多秉持的理念是:流量誰都有,我一定要找有格調的流量。基本上這類品牌選中的KOL都不會太差,因為預算相對也比較多。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PITCHINA: 能不能簡單講一下對於新零售的想法?

江松陽所謂新零售,我認為就是用技術方式做改造。把人完全變成一個數據化的個體。

你進了商場之後,系統能夠給你推薦很多你想要的東西。它可能打通你的數據,用的支付寶,基金存的錢,或者在淘寶天貓上買的商品,優酷上看的東西,基於你的生活軌跡,真實地還原你自己,可能比你自己更能認識你自己。

所以當你進入盒馬鮮生的時候,他可能就告訴你大閘蟹原價888今天188你買不買。這樣的話,其實能夠促進你在店裡的消費,並且認為這是你想要的,而不是算法硬推給你的。

基於你的消費軌跡,打通數據之後,讓你在做線下消費的時候,能夠做很好的指引。其實它還是個數據鏈的過程,你可以叫線上線下的融合,它是偏大數據和線下實體的銷售做組合,給你營造了一個體驗的場景,這是我對新零售的一個理解。

所以阿里把線下的一些店,都當做新零售的一個場景,無論是它收購的一些商場,還是在線下實體的投資,都是為了之後做佈局,因為你純線上玩來玩去也就這些,線下說白了還能導流。

消費習慣形成過後,你發現你會願意接受一些東西,這也是巨頭在做的事情。至於會不會到了一定臨界點之後,大家會抱怨,那就是另外公司的機會了。人類也這麼發展的,到了一定臨界點之後,大家覺得不能忍受了,就抗議,現在就是創業。新的公司新的人,可能就顛覆了原來的商業模式,或者不叫顛覆,可能撕開一個口子,再把它做大。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PITCHINA:您覺得現在做內容創業還有機會嗎?

江松陽我認為一直是有機會的。說真話,目前我們公司其實沒有內容方面的基因。但是我們知道什麼樣的內容是有價值的,比如說,現在的下沉市場基本都賣貨,賣這個賣那個,偏精神層面上的一些好的東西,應該思考如何傳遞出去。如今大家都應該具備一個下沉思維,從上往下看一下,從下往上看看,這樣是不是能夠形成一種很好的流動和循環。

連接就是生產力,微格重新定義KOL的價值


PITCHINA: 您的意思是,在下沉市場那塊,精神領域的東西還不夠飽和?

江松陽:對,內容創業我認為還有很大機會,還遠遠沒到盡頭。

歷史上所有的時代裡面,內容一直都在。不能因為形式或渠道就否定內容。現在只是因為技術來了,大家一窩蜂湧上來,覺得技術能解決一切。其實技術搞來搞去,還是一個通路,一種方法,或者說一種思維。而內容是任何時代都一定需要的。

好的內容少,很多優秀的內容其實沒有真正地技術化或者做改造。就是說,怎麼能夠把好的內容拆散,打碎,或者怎麼樣去做組合,能夠到達你想要的人那邊去。

還是那句話,現在好的信息我覺得是匱乏的,別看整天都是鋪天蓋地的信息,可能99%都是你不需要的,或者是沒有價值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