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攝影 技術 文學 藝術 單讀Reading 2019-07-27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在人人都可以輕鬆拍照記錄的年代,攝影的意義也變得空前的豐滿和多元。相冊成為了現代人的日記本,我們習慣於用手機隨手拍下一些照片,編輯、裁剪、重複、保存一些吸引我們的符號。

在這本“日記”的規劃上,年輕的攝影師馮依倫則顯得更加嚴格,他總結出“狩獵”和“收集”兩種方法,記錄下了分別在上海和佛羅倫薩生活的 24 歲和 25 歲,而他的攝影理念也從“報道攝影”的理想轉移到了對日常生活的歸檔。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

圖、文丨馮依倫

我高中接觸攝影的時候,從雜誌裡看到了戰後派日本攝影師的照片才真正受到衝擊愛上攝影,我驚訝於攝影可以像文學一樣,帶有那麼強的“個人性”,可以用不同的隱喻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在學校所學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和我同時期接觸攝影的人,一定都經歷過以“報道攝影”為理想的階段,但拋開那些浪漫的攝影師故事,在這個幾乎所有人都能用手機隨手拍攝第一現場的時代,不需要報道攝影師了。直到無意間我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拋開那個宏大的、藝術的、本身就帶著史詩特性的攝影目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記錄下你身邊的視覺符號的同時,時代的細節也被我們無意識地記錄在了照片上,這也是我選擇以年份為記錄單位的原因。無需因為重要或特別與否來決定拍攝與否,一切不希望被遺忘的都值得拍攝。我只是以年紀作為歸檔的方式。

這些照片都是用黑白膠片拍攝後放大掃描後得到的。從技術角度上說,我越熟練於黑白膠片沖洗和黑白暗房作業,也就越能精準地還原我所看到的世界。黑白負片不過是信息的載體,暗房才是演繹的過程。同時我相信,記憶在我大腦中呈現出的是黑白的符號化圖像,具體的事物被轉換成了點、線、面、黑、白、灰,這樣的物理結構和灰階可以更輕巧容易地抓住特徵、儲存過去的事,成為大腦文件櫃裡的索引。

手機橫過來觀看效果更佳

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我不想放過 24 歲的任何一天丨單讀相冊

攝影師微博:@fengyilun110

個人公眾號:白夜垃圾場

歡迎投稿攝影作品至qinfeifei@owspace.com

點擊上圖,購買全新上市的《單讀 19 :到未來去》

▼▼今年看過幾本單讀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