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購物天堂”到文旅街區

深圳 歷史 香港 黃金 經濟 高能小子終極裝備 新界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9-07-08

在深圳與香港相連的陸路邊境,一條經歷過喧囂繁華又陷入沉寂的老街,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熱潮中再度起航,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

從深圳市鹽田區的沙頭角進入中英街街口,一家香港店鋪門口立著印有“中英街”字樣的黑白路牌,路牌下的方形界碑邊緣已被磨平稜角,依稀可以認出“中英地界”的字樣。

界碑現在是中英街最具人氣的景點。1899年3月,清政府與英國勘定新界北部邊界,沙頭角被分為“華界”與“英界”兩部分。由於兩邊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慢慢有了這條沿“中英分界線”形成的中英街,長約250米、寬三四米。

上世紀60至70年代,中英街成了管理嚴格的邊防禁區。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改革開放的春風讓中英街開閘解禁。1983年,深港簽訂合作發展協議,中英街的商貿開始逐步興旺起來。

“中英街的開閘解禁,在深圳的改革開放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前館長孫宵介紹,當年國營、集體、個體、合資、外資和股份制多種經營模式在中英街共存,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據資料記載,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英街內地一方的商店有160多家,香港一方有50多家,中英街的發展空間已達飽和狀態。免稅、不限購、品種多樣的優勢,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來到中英街採購進口商品,中英街人來人往,被稱為“購物天堂”。中英街歷史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僅1988年5月至10月,中英街黃金裝飾品的銷售量就達到5噸,金額6.5億港元。

2003年7月,國務院開放內地居民赴香港旅遊“自由行”,內地遊客到香港旅遊、購物大為便捷。中英街客流量開始持續走低。

採訪發現,此後中英街引以為傲的黃金與外貿產業在互聯網等科技的推動下走出了窄窄的街巷,邁向了更寬闊的市場。在沙頭角精茂城裡,大批量地買賣各類免稅、保稅商品,從零食、日用品到衣服、鐘錶、箱包。這是一個典型的跨境電商聚集地,位於港澳乃至全球的貨主,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再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

如今的中英街已成為一個歷史文化街區。歷經百年的界碑、弘揚愛國主義的警示鐘、陳列著深港交流老物件的博物館、具有客家特色的魚燈舞,都成了中英街新“名片”。孫霄介紹,每年三四月份,沙頭角轄區內的騎樓都會掛起五星紅旗,勘界警示日當天,深港兩地會選派學生參與警鐘長鳴的活動,深刻反思近代屈辱歷史。

近兩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帶動下,沙頭角又“熱”了起來,呈現出新一輪崛起的姿態,被賦予了新的定位——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這是深圳市2019年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

據悉,沙頭角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將圍繞“旅遊+消費”主體功能,打造集跨境旅遊合作區、國際商貿消費先行地、深港先行先試承載平臺、大灣區深度合作示範區於一體的宜居宜業宜遊區域發展範例。

“鹽田區和香港山水相連、人文相通、經濟相融,以中英街為核心標誌的沙頭角區域,具有獨一無二的深港合作區位優勢。我們將把握髮展大勢、抓住歷史機遇,努力使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藍圖在這裡變成現實。”鹽田區委書記陳清說。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07日第3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