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不止於再造一個新特區!先行示範區,關於深圳的N個預測'

"

最近深圳再次引爆輿論。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重磅文件的發佈,嗅覺敏銳的觀察人士和媒體立即領會出了文件的深意,普遍的解讀是這份文件的意義堪比當年深圳被立為特區,甚至有再造一個新深圳的含義。

"

最近深圳再次引爆輿論。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重磅文件的發佈,嗅覺敏銳的觀察人士和媒體立即領會出了文件的深意,普遍的解讀是這份文件的意義堪比當年深圳被立為特區,甚至有再造一個新深圳的含義。

遠不止於再造一個新特區!先行示範區,關於深圳的N個預測

深圳市中心夜景 新華社圖

這樣的解讀,無疑準確抓住了政策宏大和深刻的一面,但是對於文件內容的分析和拆解則略顯不足,相應的也遺失了部分有價值的細節未繼續展開。

事實上,這份全長4670字的重磅文件,邏輯嚴密細節翔實,既有目標又有實施路徑和具體措施。再結合當下的特殊語境,這些內容字裡行間的細微之處尤其值得詳細展開

事實上,如果僅僅是向國內其它城市示範,過去改革開放四十年裡深圳已經做到了。目前遍佈全國各地的經濟開發區,就是直接仿照特區的制度創建的。除此之外,還有 “三來一補”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的理念等等。

結合文件中出現的“全球標杆城市”、“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等表述,更符合邏輯的理解,顯然中央是希望深圳向全世界示範和對外示範。

“示範的對象是全世界”這層意思,還可以從中央文件下發後,省委常委會的通報中找到佐證。省委通報中提到,“深圳……要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這裡的對象同樣是“世界”。

在當下強調製度自信和國家倡議“一帶一路”合作的語境下,深圳對外示範的含義,也許可以理解為給全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一種新選擇:想要繁榮富強、想要過上好日子,不是隻有資本主義制度一條路可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可以。深圳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而且走通了。想要學,看看深圳是怎麼做的,它就是示範和標杆。

對此,我們可以明瞭: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需要制度輸出和模式輸出,深圳就是樣本。

對於這一問題,部分觀察人士已經做出了一些解釋,包括深圳的經濟實力、科創實力強大、人均GDP等指標國內領先等等,這些都有一定道理,不過在南都記者則提供另一種略帶縱深的視角去剖析。

從某種程度上說,深圳大概是國內最能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城市。四十年前的寶安縣(深圳前身),幾乎是一窮二白地方。它完全是靠著制度的魔力點石成金,才有了今天“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地位(中央文件原文)。

這種巨大的反差,可以說全部歸功於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此,論制度自信的最佳載體,深圳當仁不讓。

反觀其它一線城市北上廣,它們在古代和近代就已經有了豐富的底蘊,發展的底子都比深圳要厚:

北京從明清至今一直都是全國政治中心;上海在晚清後期開阜之後就慢慢成長為遠東第一大城市,十里洋場號稱 “東方巴黎”,建國之後也一直是全國經濟中心;廣州則一直是 “千年商都”、晚清一口通商的對外窗口,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也有廣交會的外貿底子。

這些城市四十年前就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不像深圳完全是白手起家打下一片江山。

還有一點,深圳白手起家的經歷,跟隔壁的香港非常類似。但香港是在鴉片戰爭之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從小漁村變成 “東方明珠”,只不過時間上比深圳早了130多年。

"

最近深圳再次引爆輿論。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重磅文件的發佈,嗅覺敏銳的觀察人士和媒體立即領會出了文件的深意,普遍的解讀是這份文件的意義堪比當年深圳被立為特區,甚至有再造一個新深圳的含義。

遠不止於再造一個新特區!先行示範區,關於深圳的N個預測

深圳市中心夜景 新華社圖

這樣的解讀,無疑準確抓住了政策宏大和深刻的一面,但是對於文件內容的分析和拆解則略顯不足,相應的也遺失了部分有價值的細節未繼續展開。

事實上,這份全長4670字的重磅文件,邏輯嚴密細節翔實,既有目標又有實施路徑和具體措施。再結合當下的特殊語境,這些內容字裡行間的細微之處尤其值得詳細展開

事實上,如果僅僅是向國內其它城市示範,過去改革開放四十年裡深圳已經做到了。目前遍佈全國各地的經濟開發區,就是直接仿照特區的制度創建的。除此之外,還有 “三來一補”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的理念等等。

結合文件中出現的“全球標杆城市”、“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等表述,更符合邏輯的理解,顯然中央是希望深圳向全世界示範和對外示範。

“示範的對象是全世界”這層意思,還可以從中央文件下發後,省委常委會的通報中找到佐證。省委通報中提到,“深圳……要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這裡的對象同樣是“世界”。

在當下強調製度自信和國家倡議“一帶一路”合作的語境下,深圳對外示範的含義,也許可以理解為給全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一種新選擇:想要繁榮富強、想要過上好日子,不是隻有資本主義制度一條路可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可以。深圳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而且走通了。想要學,看看深圳是怎麼做的,它就是示範和標杆。

對此,我們可以明瞭: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需要制度輸出和模式輸出,深圳就是樣本。

對於這一問題,部分觀察人士已經做出了一些解釋,包括深圳的經濟實力、科創實力強大、人均GDP等指標國內領先等等,這些都有一定道理,不過在南都記者則提供另一種略帶縱深的視角去剖析。

從某種程度上說,深圳大概是國內最能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城市。四十年前的寶安縣(深圳前身),幾乎是一窮二白地方。它完全是靠著制度的魔力點石成金,才有了今天“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地位(中央文件原文)。

這種巨大的反差,可以說全部歸功於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此,論制度自信的最佳載體,深圳當仁不讓。

反觀其它一線城市北上廣,它們在古代和近代就已經有了豐富的底蘊,發展的底子都比深圳要厚:

北京從明清至今一直都是全國政治中心;上海在晚清後期開阜之後就慢慢成長為遠東第一大城市,十里洋場號稱 “東方巴黎”,建國之後也一直是全國經濟中心;廣州則一直是 “千年商都”、晚清一口通商的對外窗口,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也有廣交會的外貿底子。

這些城市四十年前就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不像深圳完全是白手起家打下一片江山。

還有一點,深圳白手起家的經歷,跟隔壁的香港非常類似。但香港是在鴉片戰爭之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從小漁村變成 “東方明珠”,只不過時間上比深圳早了130多年。

遠不止於再造一個新特區!先行示範區,關於深圳的N個預測
深圳,一座城的變與不變。上圖為建築工人在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工地工作;下圖為2017年2月14日無人機拍攝的深圳夜景。新華社圖

深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框架下有五個細分的戰略定位: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這五個定位分別對標的是經濟、法治、文化、民生、生態五大領域。

這五大戰略定位要通過什麼路徑來實現,文件也各用了一章來詳細說明(整個文件一共七章,其中就有五章來解釋每一個戰略定位對應的實施路徑)。

五大定位裡排第一“高質量發展高地”和後面的後面“民生幸福標杆”、“生態發展先鋒”的定位,都比較容易理解。高質量發展對應的是經濟,經濟發展始終是第一要務,民生幸福則是終極目標。

超預期的部分,是排第二的“法治城市示範”定位。

這裡對應的實施路徑是“全面提升民主法治建設水平”,在法治前面加多了“民主”的定語,而且出現了“在黨的領導下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提法,強調“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允許深圳立足改革創新實踐需要,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

把民主法治排在僅次於經濟的背後,已經說明了這一定位的重要性。橫向對比看,北上廣此前公佈的總規裡,並沒有關於民主法治的表述。而國內其它特殊功能區的批覆方案中,也沒有這一部分內容,這種表述唯獨給了深圳。

結合深圳需要對外示範的功能看,也許可以說明未來深圳的政治文明建設將有更大的靈活度和空間,政治文明同樣是對外示範的內容之一。

排第三的定位是“城市文明典範”,這個也值得玩味。

針對這一定位,文件在實施路徑中先後出現了“展現社會主義文化”、“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打造一批國際性的中國文化品牌”等表述,直接將深圳的文化建設提到了國家和制度的高度,而非侷限於地域性(這一點和其它地域性的城市文化有明顯區別),這說明文化軟實力也是重要的對外示範內容。

"

最近深圳再次引爆輿論。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重磅文件的發佈,嗅覺敏銳的觀察人士和媒體立即領會出了文件的深意,普遍的解讀是這份文件的意義堪比當年深圳被立為特區,甚至有再造一個新深圳的含義。

遠不止於再造一個新特區!先行示範區,關於深圳的N個預測

深圳市中心夜景 新華社圖

這樣的解讀,無疑準確抓住了政策宏大和深刻的一面,但是對於文件內容的分析和拆解則略顯不足,相應的也遺失了部分有價值的細節未繼續展開。

事實上,這份全長4670字的重磅文件,邏輯嚴密細節翔實,既有目標又有實施路徑和具體措施。再結合當下的特殊語境,這些內容字裡行間的細微之處尤其值得詳細展開

事實上,如果僅僅是向國內其它城市示範,過去改革開放四十年裡深圳已經做到了。目前遍佈全國各地的經濟開發區,就是直接仿照特區的制度創建的。除此之外,還有 “三來一補”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的理念等等。

結合文件中出現的“全球標杆城市”、“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等表述,更符合邏輯的理解,顯然中央是希望深圳向全世界示範和對外示範。

“示範的對象是全世界”這層意思,還可以從中央文件下發後,省委常委會的通報中找到佐證。省委通報中提到,“深圳……要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這裡的對象同樣是“世界”。

在當下強調製度自信和國家倡議“一帶一路”合作的語境下,深圳對外示範的含義,也許可以理解為給全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一種新選擇:想要繁榮富強、想要過上好日子,不是隻有資本主義制度一條路可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可以。深圳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而且走通了。想要學,看看深圳是怎麼做的,它就是示範和標杆。

對此,我們可以明瞭: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需要制度輸出和模式輸出,深圳就是樣本。

對於這一問題,部分觀察人士已經做出了一些解釋,包括深圳的經濟實力、科創實力強大、人均GDP等指標國內領先等等,這些都有一定道理,不過在南都記者則提供另一種略帶縱深的視角去剖析。

從某種程度上說,深圳大概是國內最能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城市。四十年前的寶安縣(深圳前身),幾乎是一窮二白地方。它完全是靠著制度的魔力點石成金,才有了今天“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地位(中央文件原文)。

這種巨大的反差,可以說全部歸功於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此,論制度自信的最佳載體,深圳當仁不讓。

反觀其它一線城市北上廣,它們在古代和近代就已經有了豐富的底蘊,發展的底子都比深圳要厚:

北京從明清至今一直都是全國政治中心;上海在晚清後期開阜之後就慢慢成長為遠東第一大城市,十里洋場號稱 “東方巴黎”,建國之後也一直是全國經濟中心;廣州則一直是 “千年商都”、晚清一口通商的對外窗口,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也有廣交會的外貿底子。

這些城市四十年前就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不像深圳完全是白手起家打下一片江山。

還有一點,深圳白手起家的經歷,跟隔壁的香港非常類似。但香港是在鴉片戰爭之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從小漁村變成 “東方明珠”,只不過時間上比深圳早了130多年。

遠不止於再造一個新特區!先行示範區,關於深圳的N個預測
深圳,一座城的變與不變。上圖為建築工人在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工地工作;下圖為2017年2月14日無人機拍攝的深圳夜景。新華社圖

深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框架下有五個細分的戰略定位: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這五個定位分別對標的是經濟、法治、文化、民生、生態五大領域。

這五大戰略定位要通過什麼路徑來實現,文件也各用了一章來詳細說明(整個文件一共七章,其中就有五章來解釋每一個戰略定位對應的實施路徑)。

五大定位裡排第一“高質量發展高地”和後面的後面“民生幸福標杆”、“生態發展先鋒”的定位,都比較容易理解。高質量發展對應的是經濟,經濟發展始終是第一要務,民生幸福則是終極目標。

超預期的部分,是排第二的“法治城市示範”定位。

這裡對應的實施路徑是“全面提升民主法治建設水平”,在法治前面加多了“民主”的定語,而且出現了“在黨的領導下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提法,強調“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允許深圳立足改革創新實踐需要,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

把民主法治排在僅次於經濟的背後,已經說明了這一定位的重要性。橫向對比看,北上廣此前公佈的總規裡,並沒有關於民主法治的表述。而國內其它特殊功能區的批覆方案中,也沒有這一部分內容,這種表述唯獨給了深圳。

結合深圳需要對外示範的功能看,也許可以說明未來深圳的政治文明建設將有更大的靈活度和空間,政治文明同樣是對外示範的內容之一。

排第三的定位是“城市文明典範”,這個也值得玩味。

針對這一定位,文件在實施路徑中先後出現了“展現社會主義文化”、“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打造一批國際性的中國文化品牌”等表述,直接將深圳的文化建設提到了國家和制度的高度,而非侷限於地域性(這一點和其它地域性的城市文化有明顯區別),這說明文化軟實力也是重要的對外示範內容。

遠不止於再造一個新特區!先行示範區,關於深圳的N個預測
新華社照片,深圳,2018年10月7日 從“深圳速度”到“中國高度”——深圳經濟特區創新發展紀實 深圳市深南大道(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將大大增加

鑑於深圳向外示範的功能,毫無疑問,未來深圳的國際影響力會大大增加,為此中央文件也給予了多項具體支持政策。

例如,推動更多國際組織和機構落戶深圳;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鼓勵國家級博物館在深圳設立分館;設立面向全球的創意設計大獎,打造一批國際性的中國文化品牌。

行政監管邊界收縮,給市場讓位

中央文件提出,“開展市場準入和監管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建立更具彈性的審慎包容監管制度”,“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這也意味著未來行政管理的彈性空間會被壓縮,市場準入和市場監管會慢慢放權,儘可能用市場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政府會逐步退守到“市場看門人”的角色。

人口流入會更國際化

近年來深圳一直是國內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而這主要是國內人口。對於國際人口流入, 這次中央文件也給予了政策支持:

“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人代表”。

改革突破會來得更快

中央將充分放權,全力支持深圳敢想敢試的改革創新。這一點在文件中也多次出現,“允許深圳立足改革創新實踐需要,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在中央改革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下,支持深圳…以清單式批量申請授權方式…先行先試”。

8月16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明確表示要“全省動員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採寫:南都記者 魏凱

音頻編輯:尹佳林

文字編輯:大樂 李欣 實習生 徐婕 黎學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