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沈騰 動物 哈佛商業評論 一個va 2019-08-07
"
只有真正瞭解我們、關心我們的人,告訴我們他的經歷和感受,並指出我們到底哪裡做得好時,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卓越。
——《哈佛商業評論》

失敗不是失敗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今天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 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如果想讓一個人進步,就要批評對方,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對方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改正。

"
只有真正瞭解我們、關心我們的人,告訴我們他的經歷和感受,並指出我們到底哪裡做得好時,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卓越。
——《哈佛商業評論》

失敗不是失敗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今天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 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如果想讓一個人進步,就要批評對方,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對方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改正。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但是曾經的一篇《哈佛商業評論》的封面文章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批評,不僅無法使人進步,還可能會妨礙人進步。

在講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之前,我們要先把“指導”和“批評”做出明確的區分。

指導,是告訴對方,應該按哪些步驟來行動,或者是指出,對方缺乏哪些具體的知識。

比如說給飛行員的飛機駕駛艙的操作步驟清單,或者給護士的安全注射指南,這些都是有用並且有必要的具體知識。

假如對方沒有做好,而你指出來了,這叫“指導”,不叫“批評”。

那什麼是批評呢?批評是你表達對他的批評性看法,你“覺得”對方應該如何改進。

注意,“指導”和“批評”最大的差別在於,指導是可量化、可客觀定義的,比如說護士打針,少了哪個步驟,這是明明白白的,而批評則是主觀看法。

可以說,明白了“指導”和“批評”的區別,你就已經找到了“為什麼批評無法使人進步“的核心答案了。


一、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想知道“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時,你得先反問自己:你為什麼覺得批評能幫助他人進步?這種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
只有真正瞭解我們、關心我們的人,告訴我們他的經歷和感受,並指出我們到底哪裡做得好時,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卓越。
——《哈佛商業評論》

失敗不是失敗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今天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 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如果想讓一個人進步,就要批評對方,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對方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改正。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但是曾經的一篇《哈佛商業評論》的封面文章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批評,不僅無法使人進步,還可能會妨礙人進步。

在講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之前,我們要先把“指導”和“批評”做出明確的區分。

指導,是告訴對方,應該按哪些步驟來行動,或者是指出,對方缺乏哪些具體的知識。

比如說給飛行員的飛機駕駛艙的操作步驟清單,或者給護士的安全注射指南,這些都是有用並且有必要的具體知識。

假如對方沒有做好,而你指出來了,這叫“指導”,不叫“批評”。

那什麼是批評呢?批評是你表達對他的批評性看法,你“覺得”對方應該如何改進。

注意,“指導”和“批評”最大的差別在於,指導是可量化、可客觀定義的,比如說護士打針,少了哪個步驟,這是明明白白的,而批評則是主觀看法。

可以說,明白了“指導”和“批評”的區別,你就已經找到了“為什麼批評無法使人進步“的核心答案了。


一、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想知道“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時,你得先反問自己:你為什麼覺得批評能幫助他人進步?這種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人們之所以會覺得批評能使人進步,主要有三個理論依據:

真實之源理論(Theory of The Source of Truth),學習理論(Theory of Learning)和卓越理論(Theory of Excellence)。

這三個理論依據聽起來都很正面,但是,如果按它們來行事,不僅不能促使你進步,反而會阻礙你的步伐,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1、真實之源理論

咱們先來說真實之源理論,它指的是,只有別人才能指出你的真實情況,你自己身陷其中看不清局面,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理論哪兒錯了呢?

真實之源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是主觀性的動物,這也就意味著,你很難客觀地對於他人的能力進行準確評估。

一個人的偏見、喜好,對於某種事物的認知水平,都會影響對他人的評估。

"
只有真正瞭解我們、關心我們的人,告訴我們他的經歷和感受,並指出我們到底哪裡做得好時,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卓越。
——《哈佛商業評論》

失敗不是失敗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今天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 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如果想讓一個人進步,就要批評對方,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對方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改正。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但是曾經的一篇《哈佛商業評論》的封面文章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批評,不僅無法使人進步,還可能會妨礙人進步。

在講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之前,我們要先把“指導”和“批評”做出明確的區分。

指導,是告訴對方,應該按哪些步驟來行動,或者是指出,對方缺乏哪些具體的知識。

比如說給飛行員的飛機駕駛艙的操作步驟清單,或者給護士的安全注射指南,這些都是有用並且有必要的具體知識。

假如對方沒有做好,而你指出來了,這叫“指導”,不叫“批評”。

那什麼是批評呢?批評是你表達對他的批評性看法,你“覺得”對方應該如何改進。

注意,“指導”和“批評”最大的差別在於,指導是可量化、可客觀定義的,比如說護士打針,少了哪個步驟,這是明明白白的,而批評則是主觀看法。

可以說,明白了“指導”和“批評”的區別,你就已經找到了“為什麼批評無法使人進步“的核心答案了。


一、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想知道“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時,你得先反問自己:你為什麼覺得批評能幫助他人進步?這種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人們之所以會覺得批評能使人進步,主要有三個理論依據:

真實之源理論(Theory of The Source of Truth),學習理論(Theory of Learning)和卓越理論(Theory of Excellence)。

這三個理論依據聽起來都很正面,但是,如果按它們來行事,不僅不能促使你進步,反而會阻礙你的步伐,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1、真實之源理論

咱們先來說真實之源理論,它指的是,只有別人才能指出你的真實情況,你自己身陷其中看不清局面,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理論哪兒錯了呢?

真實之源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是主觀性的動物,這也就意味著,你很難客觀地對於他人的能力進行準確評估。

一個人的偏見、喜好,對於某種事物的認知水平,都會影響對他人的評估。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人在評判他人時,會出現評估者特質效應(Idiosyncratic Rater Effect),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在評估他人的時候,更多體現的是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對方的特性。

而假如你的評估體系不夠客觀,那麼你的評價很有可能是失真的。

這就像你讓一個紅綠色盲來評價玫瑰的顏色,他給出的答案可能是灰色、深灰、灰白等等,顯然都是不準確的。

這篇文章很堅決地說,在評價他人的表現上,我們都是色盲。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那些沒有固定動作和標準答案的表現,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客觀地進行準確評估。

2、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指的是,如果你認為對方如果缺乏某種技能,你就應該指出來,讓對方進行鍼對性的學習。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說得沒毛病啊?指出對方欠缺的技能,讓他補足,這是為了對方好啊,怎麼還錯了呢?

但事實是當一個人被批評欠缺哪些技能時,他的大腦會認為遇到了威脅,“戰逃”模式(Fight or Flight)就被會激活。

這個時候,大腦會抑制神經迴路,縮小大腦活躍區域,只會關注逃生,別的一概不管,這種狀態下,當然也就學不進去了。

3、卓越理論

“卓越理論”指的是,我們通常認為卓越的表現普遍相同,我們可以分析、描述、定義“什麼是卓越”。

而我們如果希望別人進步,就應該指出他們的表現和卓越表現之間的差距,這樣他們就能努力縮小差距了。

"
只有真正瞭解我們、關心我們的人,告訴我們他的經歷和感受,並指出我們到底哪裡做得好時,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卓越。
——《哈佛商業評論》

失敗不是失敗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今天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 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如果想讓一個人進步,就要批評對方,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對方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改正。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但是曾經的一篇《哈佛商業評論》的封面文章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批評,不僅無法使人進步,還可能會妨礙人進步。

在講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之前,我們要先把“指導”和“批評”做出明確的區分。

指導,是告訴對方,應該按哪些步驟來行動,或者是指出,對方缺乏哪些具體的知識。

比如說給飛行員的飛機駕駛艙的操作步驟清單,或者給護士的安全注射指南,這些都是有用並且有必要的具體知識。

假如對方沒有做好,而你指出來了,這叫“指導”,不叫“批評”。

那什麼是批評呢?批評是你表達對他的批評性看法,你“覺得”對方應該如何改進。

注意,“指導”和“批評”最大的差別在於,指導是可量化、可客觀定義的,比如說護士打針,少了哪個步驟,這是明明白白的,而批評則是主觀看法。

可以說,明白了“指導”和“批評”的區別,你就已經找到了“為什麼批評無法使人進步“的核心答案了。


一、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想知道“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時,你得先反問自己:你為什麼覺得批評能幫助他人進步?這種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人們之所以會覺得批評能使人進步,主要有三個理論依據:

真實之源理論(Theory of The Source of Truth),學習理論(Theory of Learning)和卓越理論(Theory of Excellence)。

這三個理論依據聽起來都很正面,但是,如果按它們來行事,不僅不能促使你進步,反而會阻礙你的步伐,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1、真實之源理論

咱們先來說真實之源理論,它指的是,只有別人才能指出你的真實情況,你自己身陷其中看不清局面,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理論哪兒錯了呢?

真實之源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是主觀性的動物,這也就意味著,你很難客觀地對於他人的能力進行準確評估。

一個人的偏見、喜好,對於某種事物的認知水平,都會影響對他人的評估。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人在評判他人時,會出現評估者特質效應(Idiosyncratic Rater Effect),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在評估他人的時候,更多體現的是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對方的特性。

而假如你的評估體系不夠客觀,那麼你的評價很有可能是失真的。

這就像你讓一個紅綠色盲來評價玫瑰的顏色,他給出的答案可能是灰色、深灰、灰白等等,顯然都是不準確的。

這篇文章很堅決地說,在評價他人的表現上,我們都是色盲。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那些沒有固定動作和標準答案的表現,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客觀地進行準確評估。

2、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指的是,如果你認為對方如果缺乏某種技能,你就應該指出來,讓對方進行鍼對性的學習。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說得沒毛病啊?指出對方欠缺的技能,讓他補足,這是為了對方好啊,怎麼還錯了呢?

但事實是當一個人被批評欠缺哪些技能時,他的大腦會認為遇到了威脅,“戰逃”模式(Fight or Flight)就被會激活。

這個時候,大腦會抑制神經迴路,縮小大腦活躍區域,只會關注逃生,別的一概不管,這種狀態下,當然也就學不進去了。

3、卓越理論

“卓越理論”指的是,我們通常認為卓越的表現普遍相同,我們可以分析、描述、定義“什麼是卓越”。

而我們如果希望別人進步,就應該指出他們的表現和卓越表現之間的差距,這樣他們就能努力縮小差距了。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大多數人認為卓越很容易定義,有固定的標準,難的只是如何實現。

但卓越其實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就像是“滑稽”就沒有固定標準,可能你覺得卓別林很滑稽,但換一個人,他可能就會覺得這兩年很紅的笑星沈騰才叫滑稽。

對滑稽的定義因人而異,對於卓越的定義也是一樣,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同。

看到這,你可能已經明白了,為什麼說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所謂的旁觀者清,其實沒啥道理,因為你提供的大多是一些主觀的判斷和評價,並不能幫助對方變好。

你可能會說,好,既然你說批評不能使人進步,那什麼才能使人進步呢?難道就看著對方犯錯不管麼?


二、 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我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了一個有效的交流方法,來幫助別人學習、進步,可以給你作為參考。

這個方法叫“探索現在、過去和未來”的談話法。

這個方法的第一步強調的是“探索現在”,就是指在交流時,首先要從“現在”開始著手。你不應該在對方做錯時,不斷地批評對方的表現。

"
只有真正瞭解我們、關心我們的人,告訴我們他的經歷和感受,並指出我們到底哪裡做得好時,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卓越。
——《哈佛商業評論》

失敗不是失敗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今天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 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如果想讓一個人進步,就要批評對方,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對方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改正。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但是曾經的一篇《哈佛商業評論》的封面文章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批評,不僅無法使人進步,還可能會妨礙人進步。

在講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之前,我們要先把“指導”和“批評”做出明確的區分。

指導,是告訴對方,應該按哪些步驟來行動,或者是指出,對方缺乏哪些具體的知識。

比如說給飛行員的飛機駕駛艙的操作步驟清單,或者給護士的安全注射指南,這些都是有用並且有必要的具體知識。

假如對方沒有做好,而你指出來了,這叫“指導”,不叫“批評”。

那什麼是批評呢?批評是你表達對他的批評性看法,你“覺得”對方應該如何改進。

注意,“指導”和“批評”最大的差別在於,指導是可量化、可客觀定義的,比如說護士打針,少了哪個步驟,這是明明白白的,而批評則是主觀看法。

可以說,明白了“指導”和“批評”的區別,你就已經找到了“為什麼批評無法使人進步“的核心答案了。


一、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想知道“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時,你得先反問自己:你為什麼覺得批評能幫助他人進步?這種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人們之所以會覺得批評能使人進步,主要有三個理論依據:

真實之源理論(Theory of The Source of Truth),學習理論(Theory of Learning)和卓越理論(Theory of Excellence)。

這三個理論依據聽起來都很正面,但是,如果按它們來行事,不僅不能促使你進步,反而會阻礙你的步伐,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1、真實之源理論

咱們先來說真實之源理論,它指的是,只有別人才能指出你的真實情況,你自己身陷其中看不清局面,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理論哪兒錯了呢?

真實之源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是主觀性的動物,這也就意味著,你很難客觀地對於他人的能力進行準確評估。

一個人的偏見、喜好,對於某種事物的認知水平,都會影響對他人的評估。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人在評判他人時,會出現評估者特質效應(Idiosyncratic Rater Effect),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在評估他人的時候,更多體現的是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對方的特性。

而假如你的評估體系不夠客觀,那麼你的評價很有可能是失真的。

這就像你讓一個紅綠色盲來評價玫瑰的顏色,他給出的答案可能是灰色、深灰、灰白等等,顯然都是不準確的。

這篇文章很堅決地說,在評價他人的表現上,我們都是色盲。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那些沒有固定動作和標準答案的表現,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客觀地進行準確評估。

2、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指的是,如果你認為對方如果缺乏某種技能,你就應該指出來,讓對方進行鍼對性的學習。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說得沒毛病啊?指出對方欠缺的技能,讓他補足,這是為了對方好啊,怎麼還錯了呢?

但事實是當一個人被批評欠缺哪些技能時,他的大腦會認為遇到了威脅,“戰逃”模式(Fight or Flight)就被會激活。

這個時候,大腦會抑制神經迴路,縮小大腦活躍區域,只會關注逃生,別的一概不管,這種狀態下,當然也就學不進去了。

3、卓越理論

“卓越理論”指的是,我們通常認為卓越的表現普遍相同,我們可以分析、描述、定義“什麼是卓越”。

而我們如果希望別人進步,就應該指出他們的表現和卓越表現之間的差距,這樣他們就能努力縮小差距了。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大多數人認為卓越很容易定義,有固定的標準,難的只是如何實現。

但卓越其實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就像是“滑稽”就沒有固定標準,可能你覺得卓別林很滑稽,但換一個人,他可能就會覺得這兩年很紅的笑星沈騰才叫滑稽。

對滑稽的定義因人而異,對於卓越的定義也是一樣,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同。

看到這,你可能已經明白了,為什麼說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所謂的旁觀者清,其實沒啥道理,因為你提供的大多是一些主觀的判斷和評價,並不能幫助對方變好。

你可能會說,好,既然你說批評不能使人進步,那什麼才能使人進步呢?難道就看著對方犯錯不管麼?


二、 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我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了一個有效的交流方法,來幫助別人學習、進步,可以給你作為參考。

這個方法叫“探索現在、過去和未來”的談話法。

這個方法的第一步強調的是“探索現在”,就是指在交流時,首先要從“現在”開始著手。你不應該在對方做錯時,不斷地批評對方的表現。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你應該做的,是在對方取得了好的成果時,就停下來,幫助對方梳理他做對了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注意,你不能很籠統地說“你做的好”,這沒用,重點在於,你要非常具體地告訴他,你看到他做了什麼、你有什麼感想、你認為哪裡好,這樣才能夠幫到對方。

反過來,如果有人誇你乾的好,你也可以繼續追問:

你覺得我哪裡做的好?你有哪些感受?這個追問的動作,可以幫你梳理出做對事情的有效方法,甚至會讓你注意到一些自己也忽視了的細節。

但如果一個人帶著問題來找你,而你又確實想幫助對方,你就可以使用我提供的第二步方法,也就是“回溯過去”。

你可以問一些問題,引導對方來探索過去,比如說“你過去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是怎麼解決的?”幫助對方回憶過往的經驗、感受,還有當時的處理辦法。

最後一步,就是要帶著對方“轉向未來”。

你可以簡單地問對方:“你覺得現在需要做些什麼呢?有什麼好辦法麼?”這個階段,你可以儘量講一講自己的經驗,幫助他理清思路。

在這裡提醒大家,在這個階段,不要問“why”,也就是問“為什麼”,或者問“為什麼你不這樣做?”這種問題只會讓兩個人都陷入彼此揣測、彼此解釋的死循環。

"
只有真正瞭解我們、關心我們的人,告訴我們他的經歷和感受,並指出我們到底哪裡做得好時,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卓越。
——《哈佛商業評論》

失敗不是失敗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今天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 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如果想讓一個人進步,就要批評對方,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對方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改正。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但是曾經的一篇《哈佛商業評論》的封面文章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批評,不僅無法使人進步,還可能會妨礙人進步。

在講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之前,我們要先把“指導”和“批評”做出明確的區分。

指導,是告訴對方,應該按哪些步驟來行動,或者是指出,對方缺乏哪些具體的知識。

比如說給飛行員的飛機駕駛艙的操作步驟清單,或者給護士的安全注射指南,這些都是有用並且有必要的具體知識。

假如對方沒有做好,而你指出來了,這叫“指導”,不叫“批評”。

那什麼是批評呢?批評是你表達對他的批評性看法,你“覺得”對方應該如何改進。

注意,“指導”和“批評”最大的差別在於,指導是可量化、可客觀定義的,比如說護士打針,少了哪個步驟,這是明明白白的,而批評則是主觀看法。

可以說,明白了“指導”和“批評”的區別,你就已經找到了“為什麼批評無法使人進步“的核心答案了。


一、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想知道“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時,你得先反問自己:你為什麼覺得批評能幫助他人進步?這種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人們之所以會覺得批評能使人進步,主要有三個理論依據:

真實之源理論(Theory of The Source of Truth),學習理論(Theory of Learning)和卓越理論(Theory of Excellence)。

這三個理論依據聽起來都很正面,但是,如果按它們來行事,不僅不能促使你進步,反而會阻礙你的步伐,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1、真實之源理論

咱們先來說真實之源理論,它指的是,只有別人才能指出你的真實情況,你自己身陷其中看不清局面,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理論哪兒錯了呢?

真實之源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是主觀性的動物,這也就意味著,你很難客觀地對於他人的能力進行準確評估。

一個人的偏見、喜好,對於某種事物的認知水平,都會影響對他人的評估。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人在評判他人時,會出現評估者特質效應(Idiosyncratic Rater Effect),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在評估他人的時候,更多體現的是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對方的特性。

而假如你的評估體系不夠客觀,那麼你的評價很有可能是失真的。

這就像你讓一個紅綠色盲來評價玫瑰的顏色,他給出的答案可能是灰色、深灰、灰白等等,顯然都是不準確的。

這篇文章很堅決地說,在評價他人的表現上,我們都是色盲。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那些沒有固定動作和標準答案的表現,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客觀地進行準確評估。

2、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指的是,如果你認為對方如果缺乏某種技能,你就應該指出來,讓對方進行鍼對性的學習。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說得沒毛病啊?指出對方欠缺的技能,讓他補足,這是為了對方好啊,怎麼還錯了呢?

但事實是當一個人被批評欠缺哪些技能時,他的大腦會認為遇到了威脅,“戰逃”模式(Fight or Flight)就被會激活。

這個時候,大腦會抑制神經迴路,縮小大腦活躍區域,只會關注逃生,別的一概不管,這種狀態下,當然也就學不進去了。

3、卓越理論

“卓越理論”指的是,我們通常認為卓越的表現普遍相同,我們可以分析、描述、定義“什麼是卓越”。

而我們如果希望別人進步,就應該指出他們的表現和卓越表現之間的差距,這樣他們就能努力縮小差距了。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大多數人認為卓越很容易定義,有固定的標準,難的只是如何實現。

但卓越其實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就像是“滑稽”就沒有固定標準,可能你覺得卓別林很滑稽,但換一個人,他可能就會覺得這兩年很紅的笑星沈騰才叫滑稽。

對滑稽的定義因人而異,對於卓越的定義也是一樣,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同。

看到這,你可能已經明白了,為什麼說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所謂的旁觀者清,其實沒啥道理,因為你提供的大多是一些主觀的判斷和評價,並不能幫助對方變好。

你可能會說,好,既然你說批評不能使人進步,那什麼才能使人進步呢?難道就看著對方犯錯不管麼?


二、 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我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了一個有效的交流方法,來幫助別人學習、進步,可以給你作為參考。

這個方法叫“探索現在、過去和未來”的談話法。

這個方法的第一步強調的是“探索現在”,就是指在交流時,首先要從“現在”開始著手。你不應該在對方做錯時,不斷地批評對方的表現。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你應該做的,是在對方取得了好的成果時,就停下來,幫助對方梳理他做對了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注意,你不能很籠統地說“你做的好”,這沒用,重點在於,你要非常具體地告訴他,你看到他做了什麼、你有什麼感想、你認為哪裡好,這樣才能夠幫到對方。

反過來,如果有人誇你乾的好,你也可以繼續追問:

你覺得我哪裡做的好?你有哪些感受?這個追問的動作,可以幫你梳理出做對事情的有效方法,甚至會讓你注意到一些自己也忽視了的細節。

但如果一個人帶著問題來找你,而你又確實想幫助對方,你就可以使用我提供的第二步方法,也就是“回溯過去”。

你可以問一些問題,引導對方來探索過去,比如說“你過去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是怎麼解決的?”幫助對方回憶過往的經驗、感受,還有當時的處理辦法。

最後一步,就是要帶著對方“轉向未來”。

你可以簡單地問對方:“你覺得現在需要做些什麼呢?有什麼好辦法麼?”這個階段,你可以儘量講一講自己的經驗,幫助他理清思路。

在這裡提醒大家,在這個階段,不要問“why”,也就是問“為什麼”,或者問“為什麼你不這樣做?”這種問題只會讓兩個人都陷入彼此揣測、彼此解釋的死循環。

因為接受別人批評,我終於做到了“一事無成”進步

你要做的是多問“what”,也就是“做什麼”,比如說“你希望得到什麼結果?”“你下一步準備做什麼”,這樣的問題,更能促使對方做出具體的行動。


總結

為什麼批評不能使人進步?

因為無論是“旁觀者清”也好,指出對方的能力缺陷也罷,你會發現,我們批評別人的這些動機,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也就是說,認為自己具備對方不具備的能力,認為自己適用的方法對方也一定適用,我們才會批評別人。

但如果你看完以上的內容,你就知道,聚焦在他人的缺點和不足上,不僅無法促進他人進步,還很可能會阻礙他人的學習和成長。

就像文章中開頭說的那樣:“只有真正瞭解我們,關心我們的人,告訴我們他的經歷和感受,並指出我們到底哪裡做得好時,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卓越。”

你覺得為什麼中國家長,會更喜歡用批評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成長?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END-

作者 l 李文

編輯 l 方木

本文由作者【@一個va】創作,在今日頭條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