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實踐與思考

升學考試 教育 陝西省教育廳 2017-04-12

家校合作指的是以父母為代表的家長和以學校教師、管理者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教育互動。家庭和學校是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場所和環境,兩者應當通力合作。

一、家校合作的形式

(一)以學校為主導的家校合作形式

1.家長“公開日”。

我校是一個只有四年辦學歷史的全日制民辦小學,為了讓社會和家長了解學校辦學宗旨、教育理念,幫助學校形成高起點、高標準的辦學平臺,儘快形成教育競爭力,每學期都邀請部分家長和教育專家一起參與上課、手工製作、親子運動會等,倡導家長利用業餘時間與子女拓展體育、藝術等技能。讓家長與教師面對面交流,瞭解孩子在校情況、學校教育教學情況。

2.家長學校。

家長學校通過多種形式,請家長參與課堂教學、各種學生活動、家庭學校研討會,利用網絡資源舉辦系列講座,普及家庭教育知識,使家校合作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合作打好基礎。

3.“家長會”。

家長會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家校合作形式。校長與家長交流關於“人才觀”的話題,耐心地和家長互動,在現代人才觀的話題上與家長溝通:衡量孩子教育成功與否,關鍵是看孩子能否感受到愉悅和幸福,能否與周圍人、同學、夥伴和諧相處,能否在親子關係中融洽自如。

(二)教師為主導的家校合作形式

1.“家訪”。

家訪是學校和家長聯繫的重要渠道,是教師主動與學生家庭互動的卓有成效的家校合作形式,是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髮展的責任體現。教師通過家訪,能更進一步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環境。

2.以現代技術為平臺的家校合作。

在家訪的基礎上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時代提供的各種溝通渠道,通過電話聯繫、建立教師與家長“微信群”、QQ群、“家校通”專用電話等,構建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雙向交流與互動系統。向家長髮送學生上學、放學、學習內容等信息,為家長對學生的監護提供便利。

二、家校合作實踐過程中的思考

(一)家校合作過程中的家校關係

學校這幾年來在家校合作的實踐過程中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但在以學校為主導的單向家校合作中,學校處於強勢地位。與家長的互動中合作不足、深度欠缺、缺乏互動。學校組織的家長會幾乎成了“報告會”。學科教師難以有針對性、全面地向家長反饋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與同伴的交往等信息。家長無法準確和全面獲知子女的在校狀況,無法把握子女品格發展、思想動態和人際關係等,家長會只是充當聽眾的角色,沒有機會表達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交流自己所積累的教育經驗或是發表對學校工作的建設性意見。這樣的家長會,只是通過學校領導和班主任的講話,讓家長了解學校的基本要求,瞭解自己孩子的成績位次和排名。家長難以和學校建立平等的關係。

(二)“弱勢群體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弱勢地位

工人、農民、流動進城務工人員、“離異家庭”的學生家長往往在社會資本擁有水平上處於不利地位,進而更容易降低其家校合作的機會與質量,使自己的子女處於不利的教育地位。要提高這些家庭與學校的合作質量,就必須提升教師在如何處理各階層學生及其家長的不同教育需要方面的知識傳授和技巧訓練,增強學校和教師在此方面的意識和相應教育技能。

(三)家校合作要有利於孩子核心素養的形成

我校的家校合作活動形式豐富:家長受邀訪問學校,參加學生作業展覽、親子文體比賽等活動。這類活動通常都是由學校主導,家長基本上處於接受者的被動地位,很難全面瞭解孩子核心素養的發展。

家長最想了解的信息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其次是“學習態度”和“思想動態”。這表明,一方面,目前家校合作所圍繞的中心問題僅僅侷限在單一的學生智力發展層面。另一方面,儘管家長和教師之間也有關於學生品德培養方面的交流與對話,但這種交流大多是收集和了解孩子聽課是否認真、是否聽話、是否調皮等信息。不難發現,這種關於學生品德方面的交流,目標仍然在於為學生學業情況尋找原因,並不是作為獨立的品德培養活動來考慮的。

家校合作中的這些現狀表明,我們的家校合作還處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為了孩子的發展,家校合作必須向深層發展,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家校合作的“核心議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