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一文洞悉投資生物醫藥行業的瓶頸和機遇

生物技術 投資 腫瘤 藥品 動脈網vcbeat 動脈網vcbeat 2017-10-03

在消費升級和技術升級的大環境下,醫療行業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其中的改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是基於新技術的創新企業;另一類則是基於模式的醫療新服務。在新技術方向,免疫治療、醫藥創新無疑是最受關注的細分領域。

在近日舉辦的2017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上,深圳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協會會長何詢便就《投資生物醫藥行業的瓶頸和機遇》的演講,為大家帶了了新形勢下醫療投資新方向的思考。以下為動脈網帶來的整理報道。

乾貨!一文洞悉投資生物醫藥行業的瓶頸和機遇

深圳市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協會會長何詢

在新技術方向,免疫治療、醫藥創新無疑是最受關注的細分領域。

醫藥創新企業中,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是值得關注的方向。這原因有三個:

首先,這些企業的估值一般都比較低,美國納斯達克企業的估值一般都在幾億到幾十億美金,與中國的創業板、新三板企業相比,屬於高“性價比”的企業。

其次,這些企業一般都有一個在三期臨床或者兩個在二期臨床的創新藥,研發實力都不弱。

不僅如此,相比創業板和新三板企業,納斯達克企業的退市比較容易,從納斯達克退出和套現都比較公平。最重要的是,醫藥創新是一個全球競爭的市場。

無論是從產業投資、風投還是財富投資的角度來看,美國納斯達克的項目都是比較合適的選擇。經過這幾年醫藥創新的發展,國內的投資機構是有能力去與納斯達克企業談判的

在許多新技術領域,美國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我們的明天。所以在任何項目上,去美國FDA的網站上去看一看總是沒有錯的。這個項目在美國是否進入臨床、進入那個階段,這些都能為國內投資機構在調研過程中提供參考。

以創新藥為例,如果美國有大量的二期、三期臨床試驗項目,並且有點項目5年、10年都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那麼很有可能這個項目本身就走不下去了,投資回報相比不太可觀。

1、醫藥創新

創新要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first-in-class,即全球範圍內尚未有相同靶點藥物上市的產品;另一類是me too類,根據已經上市的藥物的分子機構進行改進的產品。

早年間中國做first-in-class的企業幾乎為零,而隨著這幾年大量海歸人才歸國,國內first-in-class的新藥創制開始起步。這些企業團隊大多數都有海外工作背景,對國際市場比較熟悉,企業的流程也比較規範。無論是藥學試驗還是臨床試驗,這些企業都是以國際標準來進行的。

一類藥物的投資一定要緊跟全球市場,這一類項目的投資風險較高,但收益更大。

更多的企業在做的是me too類的藥物,比如貝達、微芯生物。這一類藥物的靶點已經相當成熟,國外也已經有相應的藥品上市。這些藥物無非是對已上市藥物的分子結構進行了改進。相比first-in-class藥物,這一類藥物的風險要小得多。這一類藥物的投資的最佳時機是國外已經有產品,但國內尚未上市的時候。

Me too類藥物投資需要看準國內競爭狀況,誰能率先上市,誰就掌握了先機。這裡的競爭優勢具體體現在執行能力、報批能力、市場能力、團隊經驗中。

2、免疫治療

如果是多年前提到腫瘤治療,許多人首先會想到化療、放療。而如果今天提到這個問題,相比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一定是免疫治療。免疫治療是目前最火的生物技術領域,尤其是CAR-T療法。

國內大約有200家企業,接近100個團隊在做相關投資,北京、上海、廣東有大量的臨床項目。這個領域幾乎是醫療領域投資機構的必選項目,全球大部分企業都在報批,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

國內還沒有相應的指導原則出來,企業團隊的臨床申報經驗和技術實力非常重要。國家尚未有政策出臺,也沒有相應的審批規定,但全球範圍內已經有產品申報成功,這說明在國內同樣是有可能性的。

整個細胞治療領域都風雲正起,籌謀需要掌握先機。但CAR-T主要是針對血液腫瘤,患者市場有限。因此,在適當時機退出是比較適合的選擇。

而在液體活檢、大數據、基因治療、RNA領域,國內有大量的企業在佈局。這一領域最核心的則是技術能力,比如CTC捕獲,DNA捕獲,RNA干擾能力等。

3、抗體藥物

現階段,美國的其他藥企企業融資都比較困難,但抗體藥物卻是永遠的投資主題。比如說目前最熱的PD-1/PD-L1。

抗體藥物,現在美國其他藥物現在一般融資比較困難,但是抗體藥物永遠是一個方向。比如說腫瘤用抗體把它殺掉,現在最熱的是PD-1/L1。與前幾年不同,現在但部分抗體都是針對T細胞,因為目前的研究趨勢認為通過改變T細胞能夠改變腫瘤的微環境。因此T細胞的抗體藥物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PD-1和PD-L1之所以熱,無非就三個原因:第一是藥物的普適性,迄今為止很難有藥物能對二十多種腫瘤顯示出有效性;第二是儘管這一類藥物只針對一部分患者有應答,但病人對藥品的需求時間非常長、有的病人甚至是有可能治癒的;第三則是因為毒副作用小,無論是與化療還是靶向性藥物相比,PD-1/PD-L1的毒副作用都要小很多。

基於這些原因,PD-1/PD-L1在全球市場都具有極高的關注度。也正是這些原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FDA一共批准了6個PD-1/PD-L1藥物,針對8個高發腫瘤很十幾個小型腫瘤。並且,每個月都可以看到PD-1/PD-L1研究的新進展。

中國大概有100家以上企業在做PD-1/PD-L1以及其他免疫製劑產品。其中,恆瑞、信達、君實、百濟神州是第一梯隊的領先企業。這幾家企業中,至少有3家公司的PD-1產品有望在明年獲批。不僅如此,像禮來、羅氏這些企業也在努力希望在中國市場能夠有一定的份量,中國的企業也在更國外公司合作。

對中國企業而言,想要彎道超車最重要的是速度。就中國市場而言,同一類的產品,可能第7家進入的企業就很難拿到市場了。但有速度必然就要犧牲一部分治療,這一點的把控很微妙。如果把控不好,很容易彎道超車就成了彎道翻車。

另外則是病種的選擇,新藥研發的前期投入比較高,如果選擇市場份額較低的品種,很難讓企業在市場後期持續盈利。

4、醫療器械

在醫療器械領域,目前最熱當屬化學發光。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做的非常好的團隊,同時這個行業的熱度至少還能持續5-10年。在這個領域裡面,已經有邁瑞這樣的上市企業,哪這個領域值不值得風投進入呢?誠然,邁瑞、安圖生物這樣已經有一定量級的企業會給初創企業造成壓力,但如果團隊綜合實力足夠,是有後來居上的可能性的。

另外則是醫療機器人。現在最有名的是輔助診斷產品,比如IBM的醫療系統。另外則是手術機器人,比如國內的達芬奇。

現在來講,醫療機器人是不可能取代醫生的,他們的存在更多是輔助作用。機器人也並不是全面的,比如骨科機器人就不能做牙科手術。因此,就醫療機器人來講,單病種是原則,投資方向也要根據單一病種的市場前景來定。

5、新服務

在中國的醫院投資中,除了連鎖醫院愛爾眼科已經上市,其他都沒有什麼音信。在中國投資私營醫院很難賺錢,這是用戶的市場習慣決定的。大部分人會傾向去公立醫院看病,去大醫院找專家。而體制原因,大部分專家都在公立醫院。

愛爾眼科為什麼可以呢?愛爾眼科主要是做眼部的激光手術,與其他專科不同,他們並不需要太多大專家,而他們的模式是可以進行連鎖複製的。這樣的醫院,投資的可行性比較高。

互聯網醫療中,目前最火的是遠程醫療,包括遠程會診、遠程掛號。這些國內的項目一部分是可以盈利的,但大部分很難盈利。互聯網醫療的投資,無非是要看這個項目的技術壁壘和盈利模式。一些遠程醫療的軟件項目其實是沒有太大技術壁壘的,關鍵的是本身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

遠程醫療最關鍵的是醫院和患者。沒有一家醫院或者醫生能夠給項目24小時站臺的;而患者的用戶粘性則是取決於產品本身是否符合用戶需求。遠程醫療的企業中,國內也有做的非常好的。通過更幾個地區的幾家醫院合作,就能夠有千百萬的利潤。

但問題就在於,這種模式是可以複製的嗎?如果不能,在其他醫院和地區就覆蓋不了,很難形成覆蓋全國的項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