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設計 建築 體育 深圳 文化 戲劇 藝術 建築IDEA 2019-08-21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沙發形成於“床的延伸”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沙發形成於“床的延伸”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結語

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之前的設計中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設計和施工週期的嚴重壓縮,現有樓體的諸多限制等;由於政策風險,公區加建使用了集裝箱預製吊裝的設計工藝,節約了造價和工時。城市居住更新設計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我們的策略是在現有環境中挖掘可以提升創造力的潛在積極空間。形式是次要的,形式的背景是重要的。通過細緻的串聯和融合,形成豐富的城市綜合體,而不是一個孤獨的建築藝術品,這是真正向城市學習,向城市敞開的態度。通過將居住融入城市,不再設立城市的邊界,才是最好的居住,天台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設計。

▼施工過程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沙發形成於“床的延伸”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結語

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之前的設計中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設計和施工週期的嚴重壓縮,現有樓體的諸多限制等;由於政策風險,公區加建使用了集裝箱預製吊裝的設計工藝,節約了造價和工時。城市居住更新設計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我們的策略是在現有環境中挖掘可以提升創造力的潛在積極空間。形式是次要的,形式的背景是重要的。通過細緻的串聯和融合,形成豐富的城市綜合體,而不是一個孤獨的建築藝術品,這是真正向城市學習,向城市敞開的態度。通過將居住融入城市,不再設立城市的邊界,才是最好的居住,天台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設計。

▼施工過程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改造前被棄置的建築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沙發形成於“床的延伸”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結語

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之前的設計中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設計和施工週期的嚴重壓縮,現有樓體的諸多限制等;由於政策風險,公區加建使用了集裝箱預製吊裝的設計工藝,節約了造價和工時。城市居住更新設計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我們的策略是在現有環境中挖掘可以提升創造力的潛在積極空間。形式是次要的,形式的背景是重要的。通過細緻的串聯和融合,形成豐富的城市綜合體,而不是一個孤獨的建築藝術品,這是真正向城市學習,向城市敞開的態度。通過將居住融入城市,不再設立城市的邊界,才是最好的居住,天台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設計。

▼施工過程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改造前被棄置的建築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場地平面圖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沙發形成於“床的延伸”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結語

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之前的設計中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設計和施工週期的嚴重壓縮,現有樓體的諸多限制等;由於政策風險,公區加建使用了集裝箱預製吊裝的設計工藝,節約了造價和工時。城市居住更新設計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我們的策略是在現有環境中挖掘可以提升創造力的潛在積極空間。形式是次要的,形式的背景是重要的。通過細緻的串聯和融合,形成豐富的城市綜合體,而不是一個孤獨的建築藝術品,這是真正向城市學習,向城市敞開的態度。通過將居住融入城市,不再設立城市的邊界,才是最好的居住,天台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設計。

▼施工過程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改造前被棄置的建築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場地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平面圖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沙發形成於“床的延伸”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結語

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之前的設計中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設計和施工週期的嚴重壓縮,現有樓體的諸多限制等;由於政策風險,公區加建使用了集裝箱預製吊裝的設計工藝,節約了造價和工時。城市居住更新設計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我們的策略是在現有環境中挖掘可以提升創造力的潛在積極空間。形式是次要的,形式的背景是重要的。通過細緻的串聯和融合,形成豐富的城市綜合體,而不是一個孤獨的建築藝術品,這是真正向城市學習,向城市敞開的態度。通過將居住融入城市,不再設立城市的邊界,才是最好的居住,天台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設計。

▼施工過程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改造前被棄置的建築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場地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戶型平面圖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沙發形成於“床的延伸”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結語

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之前的設計中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設計和施工週期的嚴重壓縮,現有樓體的諸多限制等;由於政策風險,公區加建使用了集裝箱預製吊裝的設計工藝,節約了造價和工時。城市居住更新設計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我們的策略是在現有環境中挖掘可以提升創造力的潛在積極空間。形式是次要的,形式的背景是重要的。通過細緻的串聯和融合,形成豐富的城市綜合體,而不是一個孤獨的建築藝術品,這是真正向城市學習,向城市敞開的態度。通過將居住融入城市,不再設立城市的邊界,才是最好的居住,天台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設計。

▼施工過程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改造前被棄置的建築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場地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戶型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內外宅剖面圖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沙發形成於“床的延伸”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結語

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之前的設計中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設計和施工週期的嚴重壓縮,現有樓體的諸多限制等;由於政策風險,公區加建使用了集裝箱預製吊裝的設計工藝,節約了造價和工時。城市居住更新設計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我們的策略是在現有環境中挖掘可以提升創造力的潛在積極空間。形式是次要的,形式的背景是重要的。通過細緻的串聯和融合,形成豐富的城市綜合體,而不是一個孤獨的建築藝術品,這是真正向城市學習,向城市敞開的態度。通過將居住融入城市,不再設立城市的邊界,才是最好的居住,天台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設計。

▼施工過程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改造前被棄置的建築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場地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戶型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內外宅剖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剖面圖

"

本文轉載自Hi設計

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城市租賃業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時期。人們對於城市居住的認識,將慢慢提升為對整個城市生活價值的重新理解。對城市文化將以何種姿態成為生活方式本身這個命題,普羅建築通過一系列研究性的居住設計實踐,試圖去窺探未來。通過“活塞宅”,我們探討了北京蟻族極小公寓空間的分時利用問題。通過“膠囊家”,我們思考了城市極端集合式膠囊居住的新的空間可能性。在2016年,我們有一個機會系統化的探討一個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

▼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元徵科技園位於深圳龍崗區,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造它,提供這個區域內比城中村更有居住質量的青年公寓社區呢?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為其他商戶使用,我們只能利用兩部分現有的室內空間,即首層一個獨立的社區入口,其次就是上面的三層至七層宿舍樓作為居住的單元。這就意味著,整個社區將不會有任何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發現裙房屋頂樓體兩側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提出利用現有的天台,我們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這樣,社區就在空間氣氛的層面上和城市形成了鏈接。

▼項目利用現有的天台連接了社區與城市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主立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如何在基於城市更新改造的策略形勢中,形成真正完整的城市居住有機體,如何讓各部分呈現各自所需的戲劇氛圍,成了我們這次的設計重點。通過我們設計的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我們建立了一個“幾何社區體系”。通過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框景之廊,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一條黃色的“鏈接步道”連接了整個“幾何社區體系”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入口之引

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我們的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我們設計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彷彿漂浮在空中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的“世界”。包裹了“天地”(地面和頂面)的第一抹黃也希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公寓入口位於樓體的後側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懸掛式雨棚起到了引導人流的作用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天台之環

環形,代表了共享與聚合,十字代表了YOU+的品牌和活力。我們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通過一個架起的平臺,人們從樓中走到中部的17米直徑的白色環狀帆布籠罩的空間,四個集裝箱組合成一個十字位於其中。架起這個脫離地面的動作不僅僅給身體一種通往天台的心理暗示,同時人的視線也被抬高,從而能越過女兒牆,看到更多的外部風景。在這片被大量樹木環抱的亞熱帶場地上,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鬆和滿足感。

▼直徑17米的環形空間由白色帆布籠罩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四個集裝箱組合成圓環之中的十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十字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涼爽的微風穿堂而過,人們三兩或坐在連廊觀看夕陽,或在屋裡聚會三國殺,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中間的十字使用空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是走在其中,不管看向哪個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間在四個方向上的流動和擴張,讓人感覺彷彿空間在無限的蔓延膨脹。

▼集裝箱和外部環形走道鏈接形成多種組合模式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集裝箱提供了書吧、廚房、影院和餐廳功能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空中跑道

除了卿卿我我,我們也需要揮灑汗水。南區作為運動區,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通過南區的跑道望向外部,在不遠的地面上就是另一塊籃球運動場,讓兩者產生因緣際會的時空交錯感。傍晚到來,在城市上空跑一圈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吸引力。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跑道鳥瞰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跑道與籃球運動場相鄰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夜間的跑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框景之廊

社區原有走廊為宿舍走廊,低矮,門對門,群居感嚴重,生活質量低下。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改造實現居住氛圍的提升?我們發現,通過將每戶門的位置凹陷的設計,使人們在走廊裡除了身邊房門,其他每間房間門口只能看到側面,這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避免了長走廊和多扇門帶給人的浮躁感。這95個房間中的每個入戶門都是一個小的框景,出挑的黃色小雨棚,地面,牆面一起框定出私屬的領域空間。每一簇純淨的黃色空間暗示著進入房間的美好憧憬。

▼走廊視線設計分析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凹陷的設計保證了走廊的私密感受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居住單元

在居住單元的設計中我們思考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如何在狹長的房間中創造多層次的居住空間體驗。2,如何節約空間,實現儲物傢俱功能一體化設計。3,如何通過對陽臺功能的定位對南方氣候有一個設計上的迴應。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最終我們設計了兩種戶型產品,對應不同的需求人群。

▼公寓中共包含95個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a戶型屋中之屋:內外宅

內外宅戶型來源於我們對於單間公寓私密性層次的思考,在一個開間中能否通過一個傢俱的處理,實現傳統多室住宅所擁有的幾個功能層次,即玄關,儲物走廊,臥室,客廳,陽臺。通過一個“多孔盒子”我們在房間靠近衛生間的位置圍合出一間“臥室”。盒子的各個邊界也就相應限定出了玄關,儲物走廊,客廳等其餘的空間層次。這個盒子並不是一個封死的“房間”,而是像傢俱一樣和牆壁脫開一定的距離,形成了多個縫隙。通過這樣細膩的設計手法,門口的玄關和臥室形成了溝通,像中國的園林一樣,避免了小空間中再加一個“房間”的閉塞感。在材質上,我們也用了區別於室外黃色塗料的做法,而採用了溫暖的木材質來包裹房間。在疊加的牆體厚度中,為房間增添一份細膩。盒子上下左右各個位置都可以形成儲物空間,使主人在床上就能夠隨手拿到需要的物品。

▼內外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多孔盒子”圍合出一間“臥室”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盒子的各個邊界限定出了儲物走廊、客廳等空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通過一體化的傢俱實現多個功能層次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玄關與臥室通過木質立櫃形成溝通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b戶型半圍之圍:連通宅

與內外宅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年輕人並不經常會客,而是喜歡一個私人休息為主,但是能實現多功能的房間。所以,在聯通宅的方案中我們沒有設置房間分區,而是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於是,我們相當於以床為生活的核心,將陽臺變成“床邊的飄窗”,將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將沙發變為“床的延伸”。這樣通過一個一體化的傢俱,實現了居室的純淨化,一個沒有阻隔,沒有活動傢俱牽絆的無差別化扁平的舒適居住空間就誕生了。

▼連通宅軸測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強調了“一個很大的功能完善的房間”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書桌變為“床邊的檯面”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沙發形成於“床的延伸”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結語

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之前的設計中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設計和施工週期的嚴重壓縮,現有樓體的諸多限制等;由於政策風險,公區加建使用了集裝箱預製吊裝的設計工藝,節約了造價和工時。城市居住更新設計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我們的策略是在現有環境中挖掘可以提升創造力的潛在積極空間。形式是次要的,形式的背景是重要的。通過細緻的串聯和融合,形成豐富的城市綜合體,而不是一個孤獨的建築藝術品,這是真正向城市學習,向城市敞開的態度。通過將居住融入城市,不再設立城市的邊界,才是最好的居住,天台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設計。

▼施工過程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改造前被棄置的建築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場地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戶型平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內外宅剖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連通宅剖面圖

他們在城中村的爛尾樓上造了潮範兒十足的“天台之家”

項目信息——

項目地點:深圳阪田區

設計週期:2017.3—2017.6

建造週期:2017.6—2017.10

業主:優家國際青年社區

設計單位: PROject普羅建築工作室

主持設計師:常可,李汶翰,劉敏傑

設計團隊:張昊,姜宏輝,林旺銘(駐場),趙建偉,馮攀遨,滕璐,武威

攝影:張超 常可

【專築網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站註明“來源:專築網”的所有內容版權屬專築網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