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週年:與時代同發展 與人民齊奮進

社會科學 馬克思主義 經濟 文學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5-19

與時代同發展 與人民齊奮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週年巡禮

光明日報記者 戶華為 王璡

北京,建國門內大街5號,天安門正東四公里處。明、清兩朝,這裡曾是舉行科舉考試的貢院所在,代表著傳統社會對文化的尊重,也見證了中國士人“經世致用”的傳統;如今,這裡是黨中央直接領導、國務院直屬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在地。歲月如流,滄海桑田,厚重文脈依然綿延不絕,並因大有可為的新時代而搏動得更加有力。

40年前,中國社科院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基礎上正式成立。圍繞打造“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殿堂、黨中央國務院重要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中國社科院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用學術書寫了社會發展的五彩華章。

今天,在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這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家隊”正肩負著厚望與囑託,不斷開拓創新。39個研究院所、180個研究中心、326個學科、近4000名科研人員,年均出版學術專著300部、學術論文3890多篇,報送對策要報1200多篇……一串串閃光的數字彰顯著強大實力,也銘刻著中國社科院人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砥礪奮進的信念與腳步。

堅強陣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始終高揚馬克思主義旗幟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曾明確提出,要在國內建立由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建院之初,首任院長鬍喬木牽頭整理《馬克思主義基本著作選題一百例》。這是中國社科院以馬克思主義統領和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一個標誌。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大力強調的,也是中國社科院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立身之本。”中國社科院院長王偉光告訴記者。

“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是簡單背誦馬克思主義詞句,而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真正貫穿於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當中。可以說,中國社科院歷史學科的發展軌跡對此作出了生動的詮釋。郭沫若、范文瀾、侯外廬、劉大年等一大批飲譽海內外的史學大家高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旗幟,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體系,開闢了中國史學發展的新天地。”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深有感觸地說。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總結共產主義運動歷史經驗與教訓是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多年來持之以恆的努力方向。該中心連續推出《居安思危·世界社會主義小叢書》近百本,並拍攝數部“居安思危系列”電視教育片。這些電視片有的在全黨處以上幹部範圍觀看,有的列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教材,有的被譯製後在越共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中播放。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慎明表示:“如果有更多幹部群眾看到叢書和教育片,就會有更多的人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為了全面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社科院不僅積極組織專家完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各項任務,還於2009年正式啟動“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7年來,共設立各類項目192項,出版著作27本,舉辦馬克思主義論壇28次,編報各類簡報87期。

2014年3月28日,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正式掛牌成立,每年招收培養100名左右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博士生。同時,為了加強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意識形態陣地建設,該院認真落實“馬克思主義+學科”計劃,加快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當代中國研究所、信息情報研究院等7大馬克思主義研究平臺。“由此,全院基本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群,構建起了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立體網絡。”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王京清自豪地說。

建院40年來,中國社科院深入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相結合,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從改革開放前夕投入真理標準大討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系統研究經濟體制改革問題,深化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認識;從深入研究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把學習研究、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為首要任務。

“加強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學習研究宣傳是我院鞏固馬克思主義堅強陣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抓手。”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張江介紹,院馬工程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設立一批重點研究課題,組織力量進行深入研究,出版和發表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和社會影響的論著、論文和研究報告,設立系列論壇,組織系列培訓。“自覺地擔負起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責任,努力成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這是中國社科院人的責任和擔當。”

最高殿堂:積極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和創新

步入中國社科院社科會堂,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社科學者名人牆”,牆上整齊地掛著該院學術名家的照片。郭沫若、胡喬木、范文瀾、陳垣、潘梓年、金嶽霖、陳翰笙、鄭振鐸、呂振羽……一張張睿智執著的面孔、一個個在學術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以其汪洋無際的淵博學識和山高水長的人格魅力,輝映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長廊。

前行有聲,歲月無言。中國社科院有著深厚紮實的學術根基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我院幾代學術大師和專家學者積極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創新,奉獻了一大批對文化積累和學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經典成果。這些扛鼎之作影響了幾代社科學人,至今仍散發著恆久的智慧和魅力。”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告訴記者。

在我們的學習之路上,或許都曾離不開一本被比作全民的“無聲老師”的辭書,這就是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從1958年6月正式開編,1978年正式推出第一版,前後歷時30年,至今仍在不斷修訂完善。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丁聲樹先後主持,始終以學術研究為支撐,堅持學術引航,成為家喻戶曉的語言寶典,被譽為橫渡浩渺語言海洋的智慧扁舟。

“小小一片甲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頭兩千年的考據,很大程度上靠它支撐。”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宋鎮豪研究員從事甲骨學研究已逾30年,而這正是該所一直以來的優勢學科和傳統強項。當年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為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集甲骨文資料之大成,是研究商代史及上古漢語的必備資料。近年來,宋鎮豪帶領團隊系統整理了6萬餘片甲骨,編印《甲骨文獻集成》,推進電子數字化甲骨文字庫建設。“甲骨學是世界文明寶庫中的中國符號,對它的整理和研究,必須有人傳承。”

同樣,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幾代考古工作者也在為先秦歷史焚膏繼晷、殫精竭慮。1995年12月,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考古學家仇士華領銜的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2000年,“夏商周年表”公佈,這為更好地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及早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2002年,一項承載著“中國考古學百年夢”的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考古所的專家團隊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該所原所長王巍介紹,探源工程獲得一系列極為重要的考古發現,華夏文明初期的氣象日益清晰,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祕面紗有望揭開。

歷時10年,洋洋12卷,近700萬字,從先秦講到20世紀末……2013年年底,由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張炯、鄧紹基、樊駿主編,國內幾十所高校組成的頂級專家組參與編撰的《中國文學通史》面世,這是第一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學通史。

“把思想的歷史還給人民”。2014年,被稱為中國社科院“1號工程”的《中華思想通史》項目啟動。在不久的將來,16卷本的《中華思想通史》將問世,《中華思想通史資料長編》《中華思想史緒論》等厚重的學術成果也將陸續推出,必將有力推動思想史研究中國學派的形成。

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一代代中國社科院人嘔心瀝血、勤奮耕耘,奉獻出的鴻篇鉅製,不勝枚舉:范文瀾、蔡美彪的《中國通史》,郭沫若的《中國史稿》,該院牽頭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侯外廬等的《中國思想通史》,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葉秀山、王樹人任總主編的《西方哲學史》、錢鍾書的《管錐編》、黃寶生等的《摩訶婆羅多》中文全譯本……迄今,中國社科院已經出版學術專著1.3萬部,學術論文15萬篇,研究報告2.7萬份,奠定了相關學科在國內外的領先地位,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1年,一項重大改革舉措——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像一股清新的春風,在中國社科院掀起了科研創新的熱潮。近年來,恢復建立學部制度,辦好有“春風第一枝”美譽的研究生院,創辦大學,主辦《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哲學研究》等一批學術名刊……藉助這些平臺和舉措,中國社科院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不僅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和引領作用,也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向世界介紹“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

高端智庫:服務黨和政府決策與經濟社會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徵程,初創的中國社科院,在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大力提倡理論聯繫實際,主動投入到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之中。自那時起,深入研究和回答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就成為時代賦予中國社科院的神聖使命。

1978年底,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搞起“大包乾”,分田到戶的做法在社會上引發激烈爭論。次年,社會學家陸學藝、李蘭亭等深入安徽、江蘇、浙江等地農村調查數月,以嚴謹紮實的第一手資料,力證“包乾到戶是搞社會主義,不是搞資本主義”。

回望學術生涯,經濟學家張卓元最自豪的就是學術研究與改革開放同步行進。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他接連提出“價格改革”“國企改革”等一系列重要建議;20世紀90年代至今,他先後十幾次參加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為改革開放路線圖的延伸傾盡心力。

從推動學界開展“人治與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重大問題討論,到王家福促成“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黨的十五大報告。幾十年來,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的法學家群體,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諮政建言,深入參與了百餘部重要法律的起草、修改和論證,他們的研究與國家需求同頻共振。

發起實施“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鼓與呼、論證把脈三峽建設工程、為推動港澳迴歸提供理論支持……幾乎每個影響中國政治經濟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都有中國社科院學人的積極參與。努力當好黨中央國務院重要的思想庫和智囊團,已經成為全院專家學者的自覺追求。

“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級綜合性高端智庫的優勢,使其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知名智庫。”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國“智庫時代”到來。不久,中國社科院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

是年5月,中國社科院啟動專業化新型智庫建設。截至目前,已有19個院級專業化新型智庫正式掛牌成立。自此,院級—專業化智庫—所級“三位一體”的智庫建設格局初步形成。

從“思想庫和智囊團”到“高端智庫”,中國社科院秉承優良傳統,革故鼎新,在諮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服務社會、公共外交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從最初讓學者走出書齋、深入基層、深入實踐、開闊眼界的簡單初衷,到現在國情調研工作在整體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中發揮日益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總結10餘年來國情調研工作實踐,中國社科院科研局局長馬援感慨萬分。而今,該院已形成國情調研項目體系,出版了《國情調研叢書》《中國國情報告》等智庫成果,為黨和政府決策科學化積累了寶貴資料。

黨的十八大以來,李國強、卜憲群、房寧等中國社科院學者相繼登上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這一最高規格的講堂;今年初,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應邀出席;2016年以來,《要報》正刊報送653期,《專供信息》報送3620期,智庫《研究專報》報送132期……中國社科院智庫與決策部門對接機制日臻完善,信息共享和互動交流成為常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在中聯部組織下出國宣講“十三五”規劃,介紹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2016年8月,國內第一個政治經濟學智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掛牌成立。該所黨委書記王立勝表示,“構建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經濟所全體專家努力的方向”。科學解讀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中國社科院智庫學者從未缺位。

2017年4月,匈牙利布達佩斯,“中國-中東歐研究院”成立儀式隆重舉行。“隨著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各領域合作的日益深入,迫切需要我們針對新形勢、新問題拓展和深化研究與交流。”王偉光在致辭中表示。

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社科院在對外工作大局中發揮作用日趨顯著。

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提出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方案和主張,深度影響國際學術界和海外決策圈,已成為中國社科院重要的日常功能,而“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亦漸為世人知曉。

走過四十載春華秋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迎來嶄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是具有深遠意義的綱領性文獻,翻開了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歷史新篇章。我們將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使命,加強對重大思想理論問題、重大現實問題、重大實踐經驗的深入研究,推出更多對時代有引領作用、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增強人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王偉光說。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18日 01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