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為切入點,著力補齊短板,破解資源型地區轉型難題

新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更要體現在抓落實、見實效上。沁源縣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先行先試,紮實推進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見效。長期以來,沁源注重發展煤礦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非煤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緊抓戰略機遇期,對標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圍繞轉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傳統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相結合,深度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 具有長久性視野、抵制短期利益誘惑,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制定區域發展決策,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長遠。尤其對於以資源稟賦為主要發展特徵的山西省來說,在資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資源詛咒”、探索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資源詛咒”,又稱“富足的矛盾”,是指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這種情況下,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從長遠視角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髮展問題,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煤炭產業形勢好的時候“無心”轉,形勢不好的時候又“無力”轉,這是諸多煤炭支撐型資源地區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對此,沁源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仍走傳統開礦挖煤發展經濟的老路子,發展路子只會越來越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發展後勁只會越來越小。為此,沁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綠色發展作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作為滿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縣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

  • 穩步有序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系統培育壯大服務業

首先對煤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電、煤焦化、煤氣化循環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合理開發利用和轉型升級傳統煤炭經濟的同時,集中縣域財力發展城鄉新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大膽突破,依託中藥材資源大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具體舉措有:依託脫毒馬鈴薯、小雜糧、肉驢、黑山羊等資源培育發展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沙棘、酸棗、山梨等豐富的野生資源優勢,開發保健養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糧、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閒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將食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縣新的支柱產業。沁源把打造現代化、綠色化服務業作為系統性工程,從發展規劃、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制度創新、市場優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多領域多角度著手,推進服務業綠色轉型;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財會服務、家政服務、廣告傳媒等新興服務業,全面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探索實施森林碳匯、森林撫育碳匯等項目,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將森林生態服務轉化為碳匯收益。

  • 將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培育文化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度建設全域度假康養旅遊強縣,是沁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抉擇。在這一方面,沁源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配套,突出“綠色生態、休閒康養、歷史人文、紅色記憶”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遊要素品質和產業鏈,全力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產業強縣轉變。一方面,加快發展生態康養項目,構建集旅遊、醫療、康復、保健、教育、文化、體育等於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體系。森林康養項目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綠色康養旅遊品牌,規劃建設7個森林康養特色風景區,15個森林康養特色小鎮,11個森林康養基地,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旅遊康養勝地。另一方面,啟動以閆寨村“水漾年華”為代表,包括景鳳村、南石村、龍頭村等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穩步推進靈空山鎮五龍川片區、王陶鄉花坡片區、交口鄉菩提寺片區等鄉村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不斷拓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載體,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全域度假+全域康養”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沁源新增農家樂、民宿100餘家,發佈精品自駕遊線路16條,全年旅遊接待遊客409.08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6.5%。

  • 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沁源長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觀念的大門打不開,先進的知識進不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高。“開放”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沁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沁源通過修路打通內外發展脈絡,縣域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體推進,促進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戶沁源,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進而實現以開放引領經濟轉型,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查結果顯示,91.0%的受訪者認為“開放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強化”,91.5%的受訪者認為沁源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未來,沁源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建立與智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長效聯動機制,合力將沁源打造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同時放眼於區域、國際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謀劃佈局綠色沁源(山西)資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現代產業、先進生產要素以及優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為切入點,著力補齊短板,破解資源型地區轉型難題

新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更要體現在抓落實、見實效上。沁源縣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先行先試,紮實推進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見效。長期以來,沁源注重發展煤礦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非煤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緊抓戰略機遇期,對標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圍繞轉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傳統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相結合,深度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 具有長久性視野、抵制短期利益誘惑,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制定區域發展決策,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長遠。尤其對於以資源稟賦為主要發展特徵的山西省來說,在資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資源詛咒”、探索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資源詛咒”,又稱“富足的矛盾”,是指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這種情況下,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從長遠視角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髮展問題,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煤炭產業形勢好的時候“無心”轉,形勢不好的時候又“無力”轉,這是諸多煤炭支撐型資源地區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對此,沁源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仍走傳統開礦挖煤發展經濟的老路子,發展路子只會越來越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發展後勁只會越來越小。為此,沁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綠色發展作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作為滿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縣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

  • 穩步有序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系統培育壯大服務業

首先對煤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電、煤焦化、煤氣化循環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合理開發利用和轉型升級傳統煤炭經濟的同時,集中縣域財力發展城鄉新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大膽突破,依託中藥材資源大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具體舉措有:依託脫毒馬鈴薯、小雜糧、肉驢、黑山羊等資源培育發展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沙棘、酸棗、山梨等豐富的野生資源優勢,開發保健養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糧、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閒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將食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縣新的支柱產業。沁源把打造現代化、綠色化服務業作為系統性工程,從發展規劃、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制度創新、市場優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多領域多角度著手,推進服務業綠色轉型;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財會服務、家政服務、廣告傳媒等新興服務業,全面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探索實施森林碳匯、森林撫育碳匯等項目,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將森林生態服務轉化為碳匯收益。

  • 將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培育文化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度建設全域度假康養旅遊強縣,是沁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抉擇。在這一方面,沁源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配套,突出“綠色生態、休閒康養、歷史人文、紅色記憶”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遊要素品質和產業鏈,全力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產業強縣轉變。一方面,加快發展生態康養項目,構建集旅遊、醫療、康復、保健、教育、文化、體育等於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體系。森林康養項目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綠色康養旅遊品牌,規劃建設7個森林康養特色風景區,15個森林康養特色小鎮,11個森林康養基地,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旅遊康養勝地。另一方面,啟動以閆寨村“水漾年華”為代表,包括景鳳村、南石村、龍頭村等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穩步推進靈空山鎮五龍川片區、王陶鄉花坡片區、交口鄉菩提寺片區等鄉村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不斷拓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載體,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全域度假+全域康養”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沁源新增農家樂、民宿100餘家,發佈精品自駕遊線路16條,全年旅遊接待遊客409.08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6.5%。

  • 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沁源長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觀念的大門打不開,先進的知識進不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高。“開放”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沁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沁源通過修路打通內外發展脈絡,縣域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體推進,促進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戶沁源,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進而實現以開放引領經濟轉型,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查結果顯示,91.0%的受訪者認為“開放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強化”,91.5%的受訪者認為沁源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未來,沁源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建立與智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長效聯動機制,合力將沁源打造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同時放眼於區域、國際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謀劃佈局綠色沁源(山西)資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現代產業、先進生產要素以及優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針對轉型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沁源圍繞“強基”理念築牢築強綠色發展根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著力改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設”。沁源境內山巒起伏,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5.7%,山區交通不便,沒有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是制約沁源發展的最大瓶頸。鑑於此,沁源下大力氣解決交通問題,全面提升縣域通達水平。以“兩高兩環兩改造”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公路技術等級和通達程度,構建外聯內環的交通大格局。2018年共完成幹線公路、旅遊公路、農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資3.42億元,100%的行政村鋪上了瀝青路和水泥路,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了98%,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38.48公里。調查結果顯示,90.9%的受訪者認為道路出行更加方便了。

  • 恢復內生“造血”功能,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動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轉型,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是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我發展”的計劃經濟式思維是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桎梏。資源型地區的轉型,表面上看是如何應對資源枯竭或資源性產業市場需求衰減帶來的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本質上,是其經濟活動如何從過度依賴特定資源向與特定資源“脫鉤”的方向發展問題。因此,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思維,在“不變”與“變”之間探索科學發展之路:“不變”是鞏固既有優勢,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優做強;“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綠色發展。

沁源按照“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以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打造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現代經濟體系,紮實走好“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動能。

  • “破”“立”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群眾滿意度

沁源針對結構性矛盾打出“破”“立”結合的政策“組合拳”。堅持在不破壞的同時改善生態本底、自然風貌,理性處理“破”(傳統產業、傳統經濟)與“立”(新產業、新經濟)的關係,合理安排產業優化升級的進度,確保增量性的改革和調整持續深入推進。這一舉措為資源型地區推動轉型發展,逐步提高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綠色產業在縣域產業中的重要位置,持續降低縣域經濟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切實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能力,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調查發現,沁源的產業調整成效得到了大多數沁源城鄉居民的認同,受訪者明顯感受到隨著沁源綠色康養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景點的增多,遊客人數大幅增加,綠色生態經濟體量明顯變大。沁源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徑,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科學路徑。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為切入點,著力補齊短板,破解資源型地區轉型難題

新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更要體現在抓落實、見實效上。沁源縣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先行先試,紮實推進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見效。長期以來,沁源注重發展煤礦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非煤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緊抓戰略機遇期,對標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圍繞轉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傳統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相結合,深度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 具有長久性視野、抵制短期利益誘惑,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制定區域發展決策,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長遠。尤其對於以資源稟賦為主要發展特徵的山西省來說,在資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資源詛咒”、探索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資源詛咒”,又稱“富足的矛盾”,是指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這種情況下,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從長遠視角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髮展問題,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煤炭產業形勢好的時候“無心”轉,形勢不好的時候又“無力”轉,這是諸多煤炭支撐型資源地區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對此,沁源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仍走傳統開礦挖煤發展經濟的老路子,發展路子只會越來越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發展後勁只會越來越小。為此,沁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綠色發展作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作為滿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縣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

  • 穩步有序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系統培育壯大服務業

首先對煤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電、煤焦化、煤氣化循環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合理開發利用和轉型升級傳統煤炭經濟的同時,集中縣域財力發展城鄉新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大膽突破,依託中藥材資源大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具體舉措有:依託脫毒馬鈴薯、小雜糧、肉驢、黑山羊等資源培育發展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沙棘、酸棗、山梨等豐富的野生資源優勢,開發保健養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糧、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閒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將食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縣新的支柱產業。沁源把打造現代化、綠色化服務業作為系統性工程,從發展規劃、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制度創新、市場優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多領域多角度著手,推進服務業綠色轉型;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財會服務、家政服務、廣告傳媒等新興服務業,全面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探索實施森林碳匯、森林撫育碳匯等項目,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將森林生態服務轉化為碳匯收益。

  • 將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培育文化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度建設全域度假康養旅遊強縣,是沁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抉擇。在這一方面,沁源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配套,突出“綠色生態、休閒康養、歷史人文、紅色記憶”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遊要素品質和產業鏈,全力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產業強縣轉變。一方面,加快發展生態康養項目,構建集旅遊、醫療、康復、保健、教育、文化、體育等於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體系。森林康養項目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綠色康養旅遊品牌,規劃建設7個森林康養特色風景區,15個森林康養特色小鎮,11個森林康養基地,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旅遊康養勝地。另一方面,啟動以閆寨村“水漾年華”為代表,包括景鳳村、南石村、龍頭村等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穩步推進靈空山鎮五龍川片區、王陶鄉花坡片區、交口鄉菩提寺片區等鄉村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不斷拓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載體,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全域度假+全域康養”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沁源新增農家樂、民宿100餘家,發佈精品自駕遊線路16條,全年旅遊接待遊客409.08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6.5%。

  • 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沁源長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觀念的大門打不開,先進的知識進不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高。“開放”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沁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沁源通過修路打通內外發展脈絡,縣域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體推進,促進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戶沁源,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進而實現以開放引領經濟轉型,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查結果顯示,91.0%的受訪者認為“開放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強化”,91.5%的受訪者認為沁源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未來,沁源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建立與智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長效聯動機制,合力將沁源打造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同時放眼於區域、國際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謀劃佈局綠色沁源(山西)資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現代產業、先進生產要素以及優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針對轉型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沁源圍繞“強基”理念築牢築強綠色發展根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著力改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設”。沁源境內山巒起伏,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5.7%,山區交通不便,沒有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是制約沁源發展的最大瓶頸。鑑於此,沁源下大力氣解決交通問題,全面提升縣域通達水平。以“兩高兩環兩改造”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公路技術等級和通達程度,構建外聯內環的交通大格局。2018年共完成幹線公路、旅遊公路、農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資3.42億元,100%的行政村鋪上了瀝青路和水泥路,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了98%,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38.48公里。調查結果顯示,90.9%的受訪者認為道路出行更加方便了。

  • 恢復內生“造血”功能,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動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轉型,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是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我發展”的計劃經濟式思維是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桎梏。資源型地區的轉型,表面上看是如何應對資源枯竭或資源性產業市場需求衰減帶來的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本質上,是其經濟活動如何從過度依賴特定資源向與特定資源“脫鉤”的方向發展問題。因此,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思維,在“不變”與“變”之間探索科學發展之路:“不變”是鞏固既有優勢,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優做強;“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綠色發展。

沁源按照“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以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打造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現代經濟體系,紮實走好“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動能。

  • “破”“立”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群眾滿意度

沁源針對結構性矛盾打出“破”“立”結合的政策“組合拳”。堅持在不破壞的同時改善生態本底、自然風貌,理性處理“破”(傳統產業、傳統經濟)與“立”(新產業、新經濟)的關係,合理安排產業優化升級的進度,確保增量性的改革和調整持續深入推進。這一舉措為資源型地區推動轉型發展,逐步提高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綠色產業在縣域產業中的重要位置,持續降低縣域經濟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切實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能力,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調查發現,沁源的產業調整成效得到了大多數沁源城鄉居民的認同,受訪者明顯感受到隨著沁源綠色康養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景點的增多,遊客人數大幅增加,綠色生態經濟體量明顯變大。沁源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徑,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科學路徑。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迴應人民需求、激發人民活力,是新時代地方治理的主要特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現代化縣域治理需要將經濟轉型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使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過程中,沁源始終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多種舉措強化民生服務保障,全力提升城鄉群眾的生活水平。

  • 強化民生保障,增進民生福祉

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安全等問題,沁源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一是深化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在強化學校內部管理的同時,深化與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附中等名校的合作,探索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同時下大力氣解決生源流失問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二是繼續推進縣鄉醫療機構一體化改革,完善醫療集團功能,強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縣級醫療機構與山西醫大一院、長治市人民醫院等省、市重點醫療機構的醫聯體建設力度,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完善服務體系,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轉崗安置職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促進居民穩定增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保全覆蓋,服務一卡通”;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統籌推進公益慈善和扶老、助殘、救孤、優撫等事業發展,最大限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增強託底功能,築牢民生底線。四是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全領域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全覆蓋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方位深化社會綜合治理;同時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抓好雙擁和退役軍人管理服務落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永遠在路上的理念,從嚴從實從細狠抓措施落實,從而深度築牢安全發展根基。

  • 民生服務供給側發力,引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在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日趨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通過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使“發展”與“需要”相互聯通並且有效匹配。需求側導向為結構性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路徑保障,有效需求的適度擴張,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沁源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進。具體來說,注重引導城鄉居民形成新的消費需求,成立觀鳥協會、褐馬雞保護與研究專家工作站,著力打造“褐馬雞之鄉”;舉辦“綠色沁源•鳳舞太嶽”觀鳥節,為全縣群眾普及保護環境、愛護野生動植物理念。如今,沁源的鳥類和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取得了初步成效,愛鳥護鳥成為“綠色沁源”的美麗人文。

藉助承辦“二青會”三人籃球賽契機,結合沁源80多年的籃球歷史,打造 “籃球之鄉”名片。現今已建成218個籃球場,組建了306支民間球隊,飛速發展的籃球文化,不僅為群眾帶來快樂與活力,更彰顯出沁源城鄉居民拼搏向上的精神狀態;建成集專業籃球比賽館、室外籃球場和休閒空間佈局為一體的籃球廣場,與內河景觀帶呼應,將體育運動發展與城市文化建設融為一體。此外,沁源與姚基金進行合作,藉助於姚基金在體育公益領域的貢獻與影響力,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與發展訴求,實施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公益項目,雙方合力共同推動鄉村體育教育發展。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為切入點,著力補齊短板,破解資源型地區轉型難題

新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更要體現在抓落實、見實效上。沁源縣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先行先試,紮實推進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見效。長期以來,沁源注重發展煤礦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非煤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緊抓戰略機遇期,對標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圍繞轉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傳統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相結合,深度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 具有長久性視野、抵制短期利益誘惑,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制定區域發展決策,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長遠。尤其對於以資源稟賦為主要發展特徵的山西省來說,在資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資源詛咒”、探索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資源詛咒”,又稱“富足的矛盾”,是指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這種情況下,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從長遠視角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髮展問題,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煤炭產業形勢好的時候“無心”轉,形勢不好的時候又“無力”轉,這是諸多煤炭支撐型資源地區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對此,沁源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仍走傳統開礦挖煤發展經濟的老路子,發展路子只會越來越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發展後勁只會越來越小。為此,沁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綠色發展作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作為滿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縣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

  • 穩步有序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系統培育壯大服務業

首先對煤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電、煤焦化、煤氣化循環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合理開發利用和轉型升級傳統煤炭經濟的同時,集中縣域財力發展城鄉新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大膽突破,依託中藥材資源大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具體舉措有:依託脫毒馬鈴薯、小雜糧、肉驢、黑山羊等資源培育發展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沙棘、酸棗、山梨等豐富的野生資源優勢,開發保健養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糧、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閒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將食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縣新的支柱產業。沁源把打造現代化、綠色化服務業作為系統性工程,從發展規劃、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制度創新、市場優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多領域多角度著手,推進服務業綠色轉型;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財會服務、家政服務、廣告傳媒等新興服務業,全面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探索實施森林碳匯、森林撫育碳匯等項目,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將森林生態服務轉化為碳匯收益。

  • 將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培育文化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度建設全域度假康養旅遊強縣,是沁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抉擇。在這一方面,沁源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配套,突出“綠色生態、休閒康養、歷史人文、紅色記憶”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遊要素品質和產業鏈,全力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產業強縣轉變。一方面,加快發展生態康養項目,構建集旅遊、醫療、康復、保健、教育、文化、體育等於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體系。森林康養項目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綠色康養旅遊品牌,規劃建設7個森林康養特色風景區,15個森林康養特色小鎮,11個森林康養基地,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旅遊康養勝地。另一方面,啟動以閆寨村“水漾年華”為代表,包括景鳳村、南石村、龍頭村等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穩步推進靈空山鎮五龍川片區、王陶鄉花坡片區、交口鄉菩提寺片區等鄉村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不斷拓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載體,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全域度假+全域康養”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沁源新增農家樂、民宿100餘家,發佈精品自駕遊線路16條,全年旅遊接待遊客409.08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6.5%。

  • 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沁源長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觀念的大門打不開,先進的知識進不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高。“開放”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沁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沁源通過修路打通內外發展脈絡,縣域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體推進,促進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戶沁源,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進而實現以開放引領經濟轉型,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查結果顯示,91.0%的受訪者認為“開放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強化”,91.5%的受訪者認為沁源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未來,沁源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建立與智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長效聯動機制,合力將沁源打造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同時放眼於區域、國際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謀劃佈局綠色沁源(山西)資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現代產業、先進生產要素以及優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針對轉型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沁源圍繞“強基”理念築牢築強綠色發展根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著力改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設”。沁源境內山巒起伏,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5.7%,山區交通不便,沒有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是制約沁源發展的最大瓶頸。鑑於此,沁源下大力氣解決交通問題,全面提升縣域通達水平。以“兩高兩環兩改造”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公路技術等級和通達程度,構建外聯內環的交通大格局。2018年共完成幹線公路、旅遊公路、農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資3.42億元,100%的行政村鋪上了瀝青路和水泥路,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了98%,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38.48公里。調查結果顯示,90.9%的受訪者認為道路出行更加方便了。

  • 恢復內生“造血”功能,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動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轉型,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是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我發展”的計劃經濟式思維是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桎梏。資源型地區的轉型,表面上看是如何應對資源枯竭或資源性產業市場需求衰減帶來的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本質上,是其經濟活動如何從過度依賴特定資源向與特定資源“脫鉤”的方向發展問題。因此,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思維,在“不變”與“變”之間探索科學發展之路:“不變”是鞏固既有優勢,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優做強;“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綠色發展。

沁源按照“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以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打造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現代經濟體系,紮實走好“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動能。

  • “破”“立”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群眾滿意度

沁源針對結構性矛盾打出“破”“立”結合的政策“組合拳”。堅持在不破壞的同時改善生態本底、自然風貌,理性處理“破”(傳統產業、傳統經濟)與“立”(新產業、新經濟)的關係,合理安排產業優化升級的進度,確保增量性的改革和調整持續深入推進。這一舉措為資源型地區推動轉型發展,逐步提高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綠色產業在縣域產業中的重要位置,持續降低縣域經濟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切實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能力,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調查發現,沁源的產業調整成效得到了大多數沁源城鄉居民的認同,受訪者明顯感受到隨著沁源綠色康養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景點的增多,遊客人數大幅增加,綠色生態經濟體量明顯變大。沁源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徑,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科學路徑。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迴應人民需求、激發人民活力,是新時代地方治理的主要特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現代化縣域治理需要將經濟轉型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使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過程中,沁源始終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多種舉措強化民生服務保障,全力提升城鄉群眾的生活水平。

  • 強化民生保障,增進民生福祉

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安全等問題,沁源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一是深化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在強化學校內部管理的同時,深化與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附中等名校的合作,探索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同時下大力氣解決生源流失問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二是繼續推進縣鄉醫療機構一體化改革,完善醫療集團功能,強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縣級醫療機構與山西醫大一院、長治市人民醫院等省、市重點醫療機構的醫聯體建設力度,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完善服務體系,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轉崗安置職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促進居民穩定增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保全覆蓋,服務一卡通”;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統籌推進公益慈善和扶老、助殘、救孤、優撫等事業發展,最大限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增強託底功能,築牢民生底線。四是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全領域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全覆蓋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方位深化社會綜合治理;同時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抓好雙擁和退役軍人管理服務落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永遠在路上的理念,從嚴從實從細狠抓措施落實,從而深度築牢安全發展根基。

  • 民生服務供給側發力,引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在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日趨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通過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使“發展”與“需要”相互聯通並且有效匹配。需求側導向為結構性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路徑保障,有效需求的適度擴張,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沁源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進。具體來說,注重引導城鄉居民形成新的消費需求,成立觀鳥協會、褐馬雞保護與研究專家工作站,著力打造“褐馬雞之鄉”;舉辦“綠色沁源•鳳舞太嶽”觀鳥節,為全縣群眾普及保護環境、愛護野生動植物理念。如今,沁源的鳥類和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取得了初步成效,愛鳥護鳥成為“綠色沁源”的美麗人文。

藉助承辦“二青會”三人籃球賽契機,結合沁源80多年的籃球歷史,打造 “籃球之鄉”名片。現今已建成218個籃球場,組建了306支民間球隊,飛速發展的籃球文化,不僅為群眾帶來快樂與活力,更彰顯出沁源城鄉居民拼搏向上的精神狀態;建成集專業籃球比賽館、室外籃球場和休閒空間佈局為一體的籃球廣場,與內河景觀帶呼應,將體育運動發展與城市文化建設融為一體。此外,沁源與姚基金進行合作,藉助於姚基金在體育公益領域的貢獻與影響力,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與發展訴求,實施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公益項目,雙方合力共同推動鄉村體育教育發展。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與此同時,沁源加快文化中心(文化館、影劇院)和圖書館改建工程建設進度,全面提升基層服務效能;利用重大節日、傳統廟會、物資交流大會等時間節點,組織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開發製作了一批具有沁源標誌的文化產品和旅遊紀念品,提升文旅融合發展品質,擴大旅遊消費需求;謀劃舉辦省級、國家級的重大體育、文化、攝影、旅遊等賽事活動,進一步拓展遊客市場,擴大沁源知名度。另外,沁源圍繞“興文”“尚旅”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群眾文體活動等,不斷推動居民群眾對享受更高質量物質和精神產品的隱性需求顯性化,以新需求引導新供給,進而帶動文旅產業的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入。

  • 推動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群眾幸福感

沁源通過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發力,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體制機制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為城鄉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主動挖掘和培育激發當地居民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潛在需求,動態對接新的供給與新的需求,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在調查中,沁源城鄉居民明顯感受到過去一年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鄉村文化記憶館越來越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更多了,92.4%的受訪者認為“周圍人的心態更加積極向上了”。

  • 強化精神文化建設,推動全縣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凝聚共識

沁源以加強各級黨組織建設為統領,以文化建設為重要紐帶,不斷推動新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凝聚發展信心,提高幹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振各級幹部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確保各項改革舉措有效落地落實。

  • 發起幹部群眾大討論,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奮發有為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有力的社會動員和廣泛的公眾參與推動縣域治理現代化。沁源在全縣幹部群眾中開展“美好沁源”的學習和大討論,並形成關於沁源未來發展的高度共識,即實現“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的綠色發展。這有力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參與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使綠色發展成為沁源人民的主動選擇,為轉型發展和改革推進掃清了障礙。

沁源動員全縣黨員幹部群眾,嚴格按照省市提出的各項要求,快速掀起一場“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大討論熱潮,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一核心,抓住“轉變觀念”這一根本,抓住“破除障礙”這一重點,抓住“解決問題”這一關鍵,抓住“成果轉化”這一導向,抓住“建章立制”這一保障,在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振幹部精氣神、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活力、運用市場理念拓寬發展路徑、提升工作標杆和質量上求突破,聚起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創新再發力、開放再提質、工作再抓實的強大合力,確保在“六個破除”“六個著力”“六個堅持”上取得實效,實現“三個突破”,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發揮智庫研究與實地調研重要作用

沁源縣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歷次會議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個三”和市委提出的“三個五”基本要求,圍繞制約沁源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內容、重點領域,找準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確定了涉及政治、經濟、人事、民生、司法等方面七大類四十小項重點改革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抓手,以“發展轉型”為目標,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在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過程中,沁源注重發揮智庫力量,不僅積極聘請各領域顧問、專家幫助其進行指導、規劃、設計,提出發展思路,更是創新性地成立縣級智庫,發揮聯動作用,形成包括鄉村振興、綠色農業發展、城鄉建設、全域旅遊等方面多箇中長期發展規劃,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沁源縣委縣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點工作法”“釘釘子工作法”等,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問題導向,經常性深入一線開展調研,察實情、聽真話、接地氣,全面掌握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並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破解的辦法和路徑,從而保障各項決策部署符合實際、順應民意,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

  • 推動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當前,一些縣域地區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乏力、幹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關鍵重點領域深層次改革舉步維艱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與客觀困難和現實挑戰有關外,還與縣域特色文化建設的滯後有著很大關係。人口數量與結構相對穩定的縣域地區,在長期經濟社會變遷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傳統,在當地幹部群眾內心往往有著極其深刻的印記,也更加能夠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對縣域整體的發展生態和幹事創業氛圍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旦文化層面的建設跟不上其他領域改革的節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縣域轉型發展的步伐。

沁源的“綠色立縣”實踐,從綠色發展這一點切入,圍繞有效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全縣上下做了大量實質性的創新探索,其中就包括建構體現自身特色的新時代縣域文化,如將綠色發展理念與縣域特有的紅色基因有效互嵌、立足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縣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重構等。這種多元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融合,不僅極大地提振了全縣幹部群眾的精神士氣,而且也激發了幹部群眾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縣域發展面貌、提高縣域社會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況的強大精神動力。

  • 以沁源文化密切幹部群眾聯繫,強化信心

沁源在狠抓基層黨建、建強幹部隊伍的同時,認識到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塑形又要鑄魂”,通過充分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資源,弘揚縣域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意識層面全面凝聚共識,使幹部群眾間形成緊密聯繫。沁源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獨特,自西漢置縣以來的兩千多年裡積累了豐厚的歷史、人文、宗教等傳統文化,擁有基於“沁源圍困戰”的紅色文化、森林文化、沁河文化、農耕文化、龍文化等獨特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當前,沁源正處於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做大做強沁源文化,尤其是繼承和弘揚沁源抗戰文化精神,有利於強化全縣人民“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信心,凝聚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合力。為此,沁源通過宣傳森林文化、沁河文化等,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創作一批反映沁源現實、弘揚太嶽精神、謳歌沁源好人、展示綠色沁源的縣域題材作品,講好沁源故事,鑄造沁源之魂。調查結果顯示, 95.0%的受訪者表示對沁源未來發展有信心,其中81.2%的受訪者表示很有信心。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為切入點,著力補齊短板,破解資源型地區轉型難題

新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更要體現在抓落實、見實效上。沁源縣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先行先試,紮實推進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見效。長期以來,沁源注重發展煤礦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非煤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緊抓戰略機遇期,對標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圍繞轉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傳統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相結合,深度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 具有長久性視野、抵制短期利益誘惑,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制定區域發展決策,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長遠。尤其對於以資源稟賦為主要發展特徵的山西省來說,在資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資源詛咒”、探索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資源詛咒”,又稱“富足的矛盾”,是指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這種情況下,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從長遠視角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髮展問題,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煤炭產業形勢好的時候“無心”轉,形勢不好的時候又“無力”轉,這是諸多煤炭支撐型資源地區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對此,沁源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仍走傳統開礦挖煤發展經濟的老路子,發展路子只會越來越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發展後勁只會越來越小。為此,沁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綠色發展作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作為滿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縣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

  • 穩步有序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系統培育壯大服務業

首先對煤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電、煤焦化、煤氣化循環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合理開發利用和轉型升級傳統煤炭經濟的同時,集中縣域財力發展城鄉新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大膽突破,依託中藥材資源大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具體舉措有:依託脫毒馬鈴薯、小雜糧、肉驢、黑山羊等資源培育發展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沙棘、酸棗、山梨等豐富的野生資源優勢,開發保健養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糧、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閒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將食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縣新的支柱產業。沁源把打造現代化、綠色化服務業作為系統性工程,從發展規劃、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制度創新、市場優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多領域多角度著手,推進服務業綠色轉型;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財會服務、家政服務、廣告傳媒等新興服務業,全面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探索實施森林碳匯、森林撫育碳匯等項目,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將森林生態服務轉化為碳匯收益。

  • 將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培育文化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度建設全域度假康養旅遊強縣,是沁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抉擇。在這一方面,沁源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配套,突出“綠色生態、休閒康養、歷史人文、紅色記憶”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遊要素品質和產業鏈,全力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產業強縣轉變。一方面,加快發展生態康養項目,構建集旅遊、醫療、康復、保健、教育、文化、體育等於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體系。森林康養項目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綠色康養旅遊品牌,規劃建設7個森林康養特色風景區,15個森林康養特色小鎮,11個森林康養基地,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旅遊康養勝地。另一方面,啟動以閆寨村“水漾年華”為代表,包括景鳳村、南石村、龍頭村等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穩步推進靈空山鎮五龍川片區、王陶鄉花坡片區、交口鄉菩提寺片區等鄉村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不斷拓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載體,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全域度假+全域康養”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沁源新增農家樂、民宿100餘家,發佈精品自駕遊線路16條,全年旅遊接待遊客409.08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6.5%。

  • 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沁源長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觀念的大門打不開,先進的知識進不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高。“開放”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沁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沁源通過修路打通內外發展脈絡,縣域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體推進,促進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戶沁源,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進而實現以開放引領經濟轉型,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查結果顯示,91.0%的受訪者認為“開放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強化”,91.5%的受訪者認為沁源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未來,沁源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建立與智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長效聯動機制,合力將沁源打造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同時放眼於區域、國際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謀劃佈局綠色沁源(山西)資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現代產業、先進生產要素以及優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針對轉型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沁源圍繞“強基”理念築牢築強綠色發展根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著力改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設”。沁源境內山巒起伏,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5.7%,山區交通不便,沒有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是制約沁源發展的最大瓶頸。鑑於此,沁源下大力氣解決交通問題,全面提升縣域通達水平。以“兩高兩環兩改造”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公路技術等級和通達程度,構建外聯內環的交通大格局。2018年共完成幹線公路、旅遊公路、農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資3.42億元,100%的行政村鋪上了瀝青路和水泥路,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了98%,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38.48公里。調查結果顯示,90.9%的受訪者認為道路出行更加方便了。

  • 恢復內生“造血”功能,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動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轉型,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是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我發展”的計劃經濟式思維是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桎梏。資源型地區的轉型,表面上看是如何應對資源枯竭或資源性產業市場需求衰減帶來的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本質上,是其經濟活動如何從過度依賴特定資源向與特定資源“脫鉤”的方向發展問題。因此,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思維,在“不變”與“變”之間探索科學發展之路:“不變”是鞏固既有優勢,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優做強;“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綠色發展。

沁源按照“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以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打造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現代經濟體系,紮實走好“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動能。

  • “破”“立”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群眾滿意度

沁源針對結構性矛盾打出“破”“立”結合的政策“組合拳”。堅持在不破壞的同時改善生態本底、自然風貌,理性處理“破”(傳統產業、傳統經濟)與“立”(新產業、新經濟)的關係,合理安排產業優化升級的進度,確保增量性的改革和調整持續深入推進。這一舉措為資源型地區推動轉型發展,逐步提高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綠色產業在縣域產業中的重要位置,持續降低縣域經濟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切實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能力,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調查發現,沁源的產業調整成效得到了大多數沁源城鄉居民的認同,受訪者明顯感受到隨著沁源綠色康養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景點的增多,遊客人數大幅增加,綠色生態經濟體量明顯變大。沁源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徑,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科學路徑。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迴應人民需求、激發人民活力,是新時代地方治理的主要特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現代化縣域治理需要將經濟轉型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使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過程中,沁源始終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多種舉措強化民生服務保障,全力提升城鄉群眾的生活水平。

  • 強化民生保障,增進民生福祉

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安全等問題,沁源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一是深化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在強化學校內部管理的同時,深化與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附中等名校的合作,探索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同時下大力氣解決生源流失問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二是繼續推進縣鄉醫療機構一體化改革,完善醫療集團功能,強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縣級醫療機構與山西醫大一院、長治市人民醫院等省、市重點醫療機構的醫聯體建設力度,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完善服務體系,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轉崗安置職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促進居民穩定增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保全覆蓋,服務一卡通”;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統籌推進公益慈善和扶老、助殘、救孤、優撫等事業發展,最大限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增強託底功能,築牢民生底線。四是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全領域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全覆蓋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方位深化社會綜合治理;同時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抓好雙擁和退役軍人管理服務落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永遠在路上的理念,從嚴從實從細狠抓措施落實,從而深度築牢安全發展根基。

  • 民生服務供給側發力,引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在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日趨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通過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使“發展”與“需要”相互聯通並且有效匹配。需求側導向為結構性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路徑保障,有效需求的適度擴張,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沁源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進。具體來說,注重引導城鄉居民形成新的消費需求,成立觀鳥協會、褐馬雞保護與研究專家工作站,著力打造“褐馬雞之鄉”;舉辦“綠色沁源•鳳舞太嶽”觀鳥節,為全縣群眾普及保護環境、愛護野生動植物理念。如今,沁源的鳥類和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取得了初步成效,愛鳥護鳥成為“綠色沁源”的美麗人文。

藉助承辦“二青會”三人籃球賽契機,結合沁源80多年的籃球歷史,打造 “籃球之鄉”名片。現今已建成218個籃球場,組建了306支民間球隊,飛速發展的籃球文化,不僅為群眾帶來快樂與活力,更彰顯出沁源城鄉居民拼搏向上的精神狀態;建成集專業籃球比賽館、室外籃球場和休閒空間佈局為一體的籃球廣場,與內河景觀帶呼應,將體育運動發展與城市文化建設融為一體。此外,沁源與姚基金進行合作,藉助於姚基金在體育公益領域的貢獻與影響力,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與發展訴求,實施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公益項目,雙方合力共同推動鄉村體育教育發展。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與此同時,沁源加快文化中心(文化館、影劇院)和圖書館改建工程建設進度,全面提升基層服務效能;利用重大節日、傳統廟會、物資交流大會等時間節點,組織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開發製作了一批具有沁源標誌的文化產品和旅遊紀念品,提升文旅融合發展品質,擴大旅遊消費需求;謀劃舉辦省級、國家級的重大體育、文化、攝影、旅遊等賽事活動,進一步拓展遊客市場,擴大沁源知名度。另外,沁源圍繞“興文”“尚旅”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群眾文體活動等,不斷推動居民群眾對享受更高質量物質和精神產品的隱性需求顯性化,以新需求引導新供給,進而帶動文旅產業的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入。

  • 推動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群眾幸福感

沁源通過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發力,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體制機制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為城鄉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主動挖掘和培育激發當地居民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潛在需求,動態對接新的供給與新的需求,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在調查中,沁源城鄉居民明顯感受到過去一年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鄉村文化記憶館越來越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更多了,92.4%的受訪者認為“周圍人的心態更加積極向上了”。

  • 強化精神文化建設,推動全縣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凝聚共識

沁源以加強各級黨組織建設為統領,以文化建設為重要紐帶,不斷推動新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凝聚發展信心,提高幹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振各級幹部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確保各項改革舉措有效落地落實。

  • 發起幹部群眾大討論,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奮發有為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有力的社會動員和廣泛的公眾參與推動縣域治理現代化。沁源在全縣幹部群眾中開展“美好沁源”的學習和大討論,並形成關於沁源未來發展的高度共識,即實現“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的綠色發展。這有力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參與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使綠色發展成為沁源人民的主動選擇,為轉型發展和改革推進掃清了障礙。

沁源動員全縣黨員幹部群眾,嚴格按照省市提出的各項要求,快速掀起一場“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大討論熱潮,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一核心,抓住“轉變觀念”這一根本,抓住“破除障礙”這一重點,抓住“解決問題”這一關鍵,抓住“成果轉化”這一導向,抓住“建章立制”這一保障,在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振幹部精氣神、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活力、運用市場理念拓寬發展路徑、提升工作標杆和質量上求突破,聚起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創新再發力、開放再提質、工作再抓實的強大合力,確保在“六個破除”“六個著力”“六個堅持”上取得實效,實現“三個突破”,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發揮智庫研究與實地調研重要作用

沁源縣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歷次會議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個三”和市委提出的“三個五”基本要求,圍繞制約沁源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內容、重點領域,找準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確定了涉及政治、經濟、人事、民生、司法等方面七大類四十小項重點改革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抓手,以“發展轉型”為目標,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在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過程中,沁源注重發揮智庫力量,不僅積極聘請各領域顧問、專家幫助其進行指導、規劃、設計,提出發展思路,更是創新性地成立縣級智庫,發揮聯動作用,形成包括鄉村振興、綠色農業發展、城鄉建設、全域旅遊等方面多箇中長期發展規劃,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沁源縣委縣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點工作法”“釘釘子工作法”等,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問題導向,經常性深入一線開展調研,察實情、聽真話、接地氣,全面掌握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並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破解的辦法和路徑,從而保障各項決策部署符合實際、順應民意,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

  • 推動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當前,一些縣域地區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乏力、幹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關鍵重點領域深層次改革舉步維艱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與客觀困難和現實挑戰有關外,還與縣域特色文化建設的滯後有著很大關係。人口數量與結構相對穩定的縣域地區,在長期經濟社會變遷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傳統,在當地幹部群眾內心往往有著極其深刻的印記,也更加能夠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對縣域整體的發展生態和幹事創業氛圍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旦文化層面的建設跟不上其他領域改革的節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縣域轉型發展的步伐。

沁源的“綠色立縣”實踐,從綠色發展這一點切入,圍繞有效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全縣上下做了大量實質性的創新探索,其中就包括建構體現自身特色的新時代縣域文化,如將綠色發展理念與縣域特有的紅色基因有效互嵌、立足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縣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重構等。這種多元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融合,不僅極大地提振了全縣幹部群眾的精神士氣,而且也激發了幹部群眾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縣域發展面貌、提高縣域社會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況的強大精神動力。

  • 以沁源文化密切幹部群眾聯繫,強化信心

沁源在狠抓基層黨建、建強幹部隊伍的同時,認識到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塑形又要鑄魂”,通過充分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資源,弘揚縣域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意識層面全面凝聚共識,使幹部群眾間形成緊密聯繫。沁源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獨特,自西漢置縣以來的兩千多年裡積累了豐厚的歷史、人文、宗教等傳統文化,擁有基於“沁源圍困戰”的紅色文化、森林文化、沁河文化、農耕文化、龍文化等獨特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當前,沁源正處於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做大做強沁源文化,尤其是繼承和弘揚沁源抗戰文化精神,有利於強化全縣人民“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信心,凝聚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合力。為此,沁源通過宣傳森林文化、沁河文化等,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創作一批反映沁源現實、弘揚太嶽精神、謳歌沁源好人、展示綠色沁源的縣域題材作品,講好沁源故事,鑄造沁源之魂。調查結果顯示, 95.0%的受訪者表示對沁源未來發展有信心,其中81.2%的受訪者表示很有信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堅持發展與治理並重,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而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並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復雜了。要解決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

沁源縣委將沁源的發展置於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大格局中來審視,根據發展的形勢階段變化,不斷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使其跟上發展階段和發展形勢變化的步伐。以城鄉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的科學部署和推動,有效推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新治理”縣域治理新模式,從而為縣域發展轉型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與環境。在“全面性、整體性、全局性、協調性”治理思路的指導下,沁源在經濟發展轉型、政務公開透明、社會質量改善、文化旅遊拓展、綠色沁源建設等方面發力,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治理水平,為各級各地進一步統籌、協調、全面發展提供了創新性的治理理念和改革思路。

  • 創新鄉村治理,鞏固脫貧成效

沁源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座標,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著力加強鄉村治理,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建立完善“一約四會”“一牆三榜一欄”“三務”公開等制度,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全力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統籌考慮鄉村周邊土地、生態等資源條件,結合鄉村經濟社會長期發展任務目標,高標準規劃完成住房、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工作,為提高鄉村地區對人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支撐。

沁源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摘帽工作成效。以農村人口為主要構成的沁源在2018年實現了脫貧摘帽。為鞏固脫貧成果,特別需要依託鄉村振興戰略,補牢產業發展基礎、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治理能力。為此,沁源圍繞“富民”目標,認真落實《沁源縣脫貧成效鞏固2018—2020三年規劃》《2018年行動計劃》《沁源縣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堅持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不摘標準“五不摘”,繼續推進分戰區作戰、分片區競賽,不斷拓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覆蓋面,切實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拆除復墾工作。建立返貧預警機制,重點從把握方向、教育引導、幫扶方式、能力提升、需求對接、示範引領和政策落實等方面抓好落實,全面鞏固脫貧成果。

  •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沁源著力解決城鄉之間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城鄉發展一體化提標上檔。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樹立“精、特、美”理念,優化空間佈局,增強承載功能,構建城鄉互動、協同發展、特色明顯的新型城鄉發展格局。針對產業、人口布局分散的困局,沁源在縣城建設總體規劃、產業佈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面進一步發力,充分考量沁源自然資源稟賦和長久以來形成的產業積澱,加快縣城擴容提質,科學合理地將同一產業環節(共性而非互補性的企業組成)向中心鎮、縣城集中,發揮縣城輻射帶動作用,穩步推進縣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堅持“規劃先行、產城融合、城鄉互動、一體發展”的基本原則,推進縣城、重點鎮、中心村一體化協調發展,建立完備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現代城市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結合縣域發展需求,統籌規劃建設智慧交通、智慧旅遊、智慧政務等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圍繞建設“山城、水城、綠城、紅城、趣城、慢城”,高端規劃縣城“兩山”理念生態綜合體、沁河景觀橋及東山慢道、丁城渠景觀帶和“袖珍古城”,豐富縣城綠色文化內涵和品味;以城中村、棚戶區改造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完成一期改造簽約、拆除和二期改造前期工作,啟動安置房建設項目,有序推進新區擴容,同步配套交通、通訊、網絡、水、電、熱、氣及排汙、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重點城鎮,高標準完成郭道鎮小城鎮建設,重點做好郭道客運站、集中供水、汙水處理、集中供熱和垃圾收轉運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太嶽重鎮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推進靈空山鎮、李元鎮、王和鎮、王陶鄉等地市政公用及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興工業、特色農業、生態旅遊、物流商貿等各具特色的縣域次級集聚中心;全面進行中心村整治規劃,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專項規劃為指導,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加強對古寨等傳統村落的保護;開展拆違治亂、鄉村綠化、垃圾治理、汙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六大專項行動,改造農村戶廁1.8萬座、公用“綠色驛站”238座,爭創省級改廁示範縣,打造一批省級、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逐步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質量。

  • 完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立足生態優勢、結合發展問題綜合施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達到了新的高度,生態環境質量對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斷加大。對此,要在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將生態文明觀、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社會發展、民生建設中,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社會發展新格局,建設美麗健康中國,從而滿足人民更高的環境、生態需求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沁源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導,以實現綠色發展為出發點,增強生態治理能力,提升生態治理水平,從而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提升綠色發展動力,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底色。

深化“藍天”行動,堅持將源頭防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統籌推進轉型、治企、減煤、控車、降塵、禁燒等工作,強化大氣汙染防治,確保汙染指標穩定下降。圍繞“治水”,開展“碧水”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沁河干流、沁河源頭保護和紫紅河、龍鳳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確保地表水水質穩定提升;同時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與保護,完善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設施,解決因城鎮發展造成的水源汙染問題。抓實“淨土”行動,打好土壤汙染防治攻堅戰;針對歷史遺留煤矸石治理問題,建立健全煤矸石環境汙染治理長效機制,開展汙染地塊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嚴肅查處汙染物隨意傾倒、填埋,受汙染土壤隨意處置,以及其他破壞土壤環境的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沁源通過科學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條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與自身的生態環境、資源稟賦、人文特徵、經濟基礎緊密結合,根據地域特徵量體裁衣,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科學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圍繞“種樹”實施“增綠”行動,實現全域種樹、綠滿城鄉,大力推進單位綠化、小區綠化、鄉村綠化、庭院綠化和企業綠化。並在增綠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增色、增景、增量、增效,在全縣推廣種植具有經濟價值、觀賞價值的中藥材、農作物、苗木,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此外,沁源在全縣廣泛宣傳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使綠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成為社會風尚,引導城鄉居民自覺養成節能環保的習慣。

正是有了上述措施的有效落實,沁源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調查中,93.0%的受訪者認為“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了”,93.1%的受訪者感受到“附近的河湖水清了、樹多了、更美了”,94.6%的受訪者表示“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提質了”,94.8%的受訪者表示感受到“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節能環保了”這一變化。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為切入點,著力補齊短板,破解資源型地區轉型難題

新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更要體現在抓落實、見實效上。沁源縣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先行先試,紮實推進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見效。長期以來,沁源注重發展煤礦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非煤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緊抓戰略機遇期,對標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圍繞轉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傳統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相結合,深度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 具有長久性視野、抵制短期利益誘惑,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制定區域發展決策,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長遠。尤其對於以資源稟賦為主要發展特徵的山西省來說,在資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資源詛咒”、探索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資源詛咒”,又稱“富足的矛盾”,是指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這種情況下,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從長遠視角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髮展問題,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煤炭產業形勢好的時候“無心”轉,形勢不好的時候又“無力”轉,這是諸多煤炭支撐型資源地區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對此,沁源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仍走傳統開礦挖煤發展經濟的老路子,發展路子只會越來越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發展後勁只會越來越小。為此,沁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綠色發展作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作為滿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縣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

  • 穩步有序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系統培育壯大服務業

首先對煤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電、煤焦化、煤氣化循環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合理開發利用和轉型升級傳統煤炭經濟的同時,集中縣域財力發展城鄉新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大膽突破,依託中藥材資源大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具體舉措有:依託脫毒馬鈴薯、小雜糧、肉驢、黑山羊等資源培育發展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沙棘、酸棗、山梨等豐富的野生資源優勢,開發保健養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糧、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閒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將食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縣新的支柱產業。沁源把打造現代化、綠色化服務業作為系統性工程,從發展規劃、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制度創新、市場優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多領域多角度著手,推進服務業綠色轉型;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財會服務、家政服務、廣告傳媒等新興服務業,全面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探索實施森林碳匯、森林撫育碳匯等項目,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將森林生態服務轉化為碳匯收益。

  • 將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培育文化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度建設全域度假康養旅遊強縣,是沁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抉擇。在這一方面,沁源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配套,突出“綠色生態、休閒康養、歷史人文、紅色記憶”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遊要素品質和產業鏈,全力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產業強縣轉變。一方面,加快發展生態康養項目,構建集旅遊、醫療、康復、保健、教育、文化、體育等於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體系。森林康養項目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綠色康養旅遊品牌,規劃建設7個森林康養特色風景區,15個森林康養特色小鎮,11個森林康養基地,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旅遊康養勝地。另一方面,啟動以閆寨村“水漾年華”為代表,包括景鳳村、南石村、龍頭村等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穩步推進靈空山鎮五龍川片區、王陶鄉花坡片區、交口鄉菩提寺片區等鄉村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不斷拓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載體,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全域度假+全域康養”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沁源新增農家樂、民宿100餘家,發佈精品自駕遊線路16條,全年旅遊接待遊客409.08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6.5%。

  • 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沁源長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觀念的大門打不開,先進的知識進不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高。“開放”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沁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沁源通過修路打通內外發展脈絡,縣域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體推進,促進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戶沁源,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進而實現以開放引領經濟轉型,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查結果顯示,91.0%的受訪者認為“開放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強化”,91.5%的受訪者認為沁源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未來,沁源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建立與智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長效聯動機制,合力將沁源打造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同時放眼於區域、國際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謀劃佈局綠色沁源(山西)資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現代產業、先進生產要素以及優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針對轉型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沁源圍繞“強基”理念築牢築強綠色發展根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著力改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設”。沁源境內山巒起伏,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5.7%,山區交通不便,沒有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是制約沁源發展的最大瓶頸。鑑於此,沁源下大力氣解決交通問題,全面提升縣域通達水平。以“兩高兩環兩改造”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公路技術等級和通達程度,構建外聯內環的交通大格局。2018年共完成幹線公路、旅遊公路、農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資3.42億元,100%的行政村鋪上了瀝青路和水泥路,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了98%,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38.48公里。調查結果顯示,90.9%的受訪者認為道路出行更加方便了。

  • 恢復內生“造血”功能,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動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轉型,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是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我發展”的計劃經濟式思維是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桎梏。資源型地區的轉型,表面上看是如何應對資源枯竭或資源性產業市場需求衰減帶來的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本質上,是其經濟活動如何從過度依賴特定資源向與特定資源“脫鉤”的方向發展問題。因此,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思維,在“不變”與“變”之間探索科學發展之路:“不變”是鞏固既有優勢,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優做強;“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綠色發展。

沁源按照“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以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打造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現代經濟體系,紮實走好“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動能。

  • “破”“立”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群眾滿意度

沁源針對結構性矛盾打出“破”“立”結合的政策“組合拳”。堅持在不破壞的同時改善生態本底、自然風貌,理性處理“破”(傳統產業、傳統經濟)與“立”(新產業、新經濟)的關係,合理安排產業優化升級的進度,確保增量性的改革和調整持續深入推進。這一舉措為資源型地區推動轉型發展,逐步提高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綠色產業在縣域產業中的重要位置,持續降低縣域經濟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切實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能力,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調查發現,沁源的產業調整成效得到了大多數沁源城鄉居民的認同,受訪者明顯感受到隨著沁源綠色康養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景點的增多,遊客人數大幅增加,綠色生態經濟體量明顯變大。沁源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徑,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科學路徑。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迴應人民需求、激發人民活力,是新時代地方治理的主要特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現代化縣域治理需要將經濟轉型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使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過程中,沁源始終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多種舉措強化民生服務保障,全力提升城鄉群眾的生活水平。

  • 強化民生保障,增進民生福祉

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安全等問題,沁源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一是深化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在強化學校內部管理的同時,深化與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附中等名校的合作,探索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同時下大力氣解決生源流失問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二是繼續推進縣鄉醫療機構一體化改革,完善醫療集團功能,強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縣級醫療機構與山西醫大一院、長治市人民醫院等省、市重點醫療機構的醫聯體建設力度,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完善服務體系,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轉崗安置職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促進居民穩定增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保全覆蓋,服務一卡通”;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統籌推進公益慈善和扶老、助殘、救孤、優撫等事業發展,最大限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增強託底功能,築牢民生底線。四是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全領域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全覆蓋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方位深化社會綜合治理;同時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抓好雙擁和退役軍人管理服務落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永遠在路上的理念,從嚴從實從細狠抓措施落實,從而深度築牢安全發展根基。

  • 民生服務供給側發力,引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在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日趨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通過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使“發展”與“需要”相互聯通並且有效匹配。需求側導向為結構性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路徑保障,有效需求的適度擴張,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沁源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進。具體來說,注重引導城鄉居民形成新的消費需求,成立觀鳥協會、褐馬雞保護與研究專家工作站,著力打造“褐馬雞之鄉”;舉辦“綠色沁源•鳳舞太嶽”觀鳥節,為全縣群眾普及保護環境、愛護野生動植物理念。如今,沁源的鳥類和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取得了初步成效,愛鳥護鳥成為“綠色沁源”的美麗人文。

藉助承辦“二青會”三人籃球賽契機,結合沁源80多年的籃球歷史,打造 “籃球之鄉”名片。現今已建成218個籃球場,組建了306支民間球隊,飛速發展的籃球文化,不僅為群眾帶來快樂與活力,更彰顯出沁源城鄉居民拼搏向上的精神狀態;建成集專業籃球比賽館、室外籃球場和休閒空間佈局為一體的籃球廣場,與內河景觀帶呼應,將體育運動發展與城市文化建設融為一體。此外,沁源與姚基金進行合作,藉助於姚基金在體育公益領域的貢獻與影響力,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與發展訴求,實施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公益項目,雙方合力共同推動鄉村體育教育發展。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與此同時,沁源加快文化中心(文化館、影劇院)和圖書館改建工程建設進度,全面提升基層服務效能;利用重大節日、傳統廟會、物資交流大會等時間節點,組織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開發製作了一批具有沁源標誌的文化產品和旅遊紀念品,提升文旅融合發展品質,擴大旅遊消費需求;謀劃舉辦省級、國家級的重大體育、文化、攝影、旅遊等賽事活動,進一步拓展遊客市場,擴大沁源知名度。另外,沁源圍繞“興文”“尚旅”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群眾文體活動等,不斷推動居民群眾對享受更高質量物質和精神產品的隱性需求顯性化,以新需求引導新供給,進而帶動文旅產業的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入。

  • 推動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群眾幸福感

沁源通過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發力,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體制機制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為城鄉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主動挖掘和培育激發當地居民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潛在需求,動態對接新的供給與新的需求,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在調查中,沁源城鄉居民明顯感受到過去一年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鄉村文化記憶館越來越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更多了,92.4%的受訪者認為“周圍人的心態更加積極向上了”。

  • 強化精神文化建設,推動全縣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凝聚共識

沁源以加強各級黨組織建設為統領,以文化建設為重要紐帶,不斷推動新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凝聚發展信心,提高幹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振各級幹部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確保各項改革舉措有效落地落實。

  • 發起幹部群眾大討論,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奮發有為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有力的社會動員和廣泛的公眾參與推動縣域治理現代化。沁源在全縣幹部群眾中開展“美好沁源”的學習和大討論,並形成關於沁源未來發展的高度共識,即實現“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的綠色發展。這有力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參與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使綠色發展成為沁源人民的主動選擇,為轉型發展和改革推進掃清了障礙。

沁源動員全縣黨員幹部群眾,嚴格按照省市提出的各項要求,快速掀起一場“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大討論熱潮,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一核心,抓住“轉變觀念”這一根本,抓住“破除障礙”這一重點,抓住“解決問題”這一關鍵,抓住“成果轉化”這一導向,抓住“建章立制”這一保障,在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振幹部精氣神、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活力、運用市場理念拓寬發展路徑、提升工作標杆和質量上求突破,聚起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創新再發力、開放再提質、工作再抓實的強大合力,確保在“六個破除”“六個著力”“六個堅持”上取得實效,實現“三個突破”,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發揮智庫研究與實地調研重要作用

沁源縣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歷次會議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個三”和市委提出的“三個五”基本要求,圍繞制約沁源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內容、重點領域,找準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確定了涉及政治、經濟、人事、民生、司法等方面七大類四十小項重點改革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抓手,以“發展轉型”為目標,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在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過程中,沁源注重發揮智庫力量,不僅積極聘請各領域顧問、專家幫助其進行指導、規劃、設計,提出發展思路,更是創新性地成立縣級智庫,發揮聯動作用,形成包括鄉村振興、綠色農業發展、城鄉建設、全域旅遊等方面多箇中長期發展規劃,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沁源縣委縣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點工作法”“釘釘子工作法”等,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問題導向,經常性深入一線開展調研,察實情、聽真話、接地氣,全面掌握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並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破解的辦法和路徑,從而保障各項決策部署符合實際、順應民意,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

  • 推動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當前,一些縣域地區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乏力、幹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關鍵重點領域深層次改革舉步維艱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與客觀困難和現實挑戰有關外,還與縣域特色文化建設的滯後有著很大關係。人口數量與結構相對穩定的縣域地區,在長期經濟社會變遷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傳統,在當地幹部群眾內心往往有著極其深刻的印記,也更加能夠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對縣域整體的發展生態和幹事創業氛圍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旦文化層面的建設跟不上其他領域改革的節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縣域轉型發展的步伐。

沁源的“綠色立縣”實踐,從綠色發展這一點切入,圍繞有效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全縣上下做了大量實質性的創新探索,其中就包括建構體現自身特色的新時代縣域文化,如將綠色發展理念與縣域特有的紅色基因有效互嵌、立足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縣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重構等。這種多元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融合,不僅極大地提振了全縣幹部群眾的精神士氣,而且也激發了幹部群眾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縣域發展面貌、提高縣域社會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況的強大精神動力。

  • 以沁源文化密切幹部群眾聯繫,強化信心

沁源在狠抓基層黨建、建強幹部隊伍的同時,認識到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塑形又要鑄魂”,通過充分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資源,弘揚縣域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意識層面全面凝聚共識,使幹部群眾間形成緊密聯繫。沁源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獨特,自西漢置縣以來的兩千多年裡積累了豐厚的歷史、人文、宗教等傳統文化,擁有基於“沁源圍困戰”的紅色文化、森林文化、沁河文化、農耕文化、龍文化等獨特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當前,沁源正處於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做大做強沁源文化,尤其是繼承和弘揚沁源抗戰文化精神,有利於強化全縣人民“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信心,凝聚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合力。為此,沁源通過宣傳森林文化、沁河文化等,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創作一批反映沁源現實、弘揚太嶽精神、謳歌沁源好人、展示綠色沁源的縣域題材作品,講好沁源故事,鑄造沁源之魂。調查結果顯示, 95.0%的受訪者表示對沁源未來發展有信心,其中81.2%的受訪者表示很有信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堅持發展與治理並重,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而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並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復雜了。要解決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

沁源縣委將沁源的發展置於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大格局中來審視,根據發展的形勢階段變化,不斷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使其跟上發展階段和發展形勢變化的步伐。以城鄉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的科學部署和推動,有效推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新治理”縣域治理新模式,從而為縣域發展轉型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與環境。在“全面性、整體性、全局性、協調性”治理思路的指導下,沁源在經濟發展轉型、政務公開透明、社會質量改善、文化旅遊拓展、綠色沁源建設等方面發力,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治理水平,為各級各地進一步統籌、協調、全面發展提供了創新性的治理理念和改革思路。

  • 創新鄉村治理,鞏固脫貧成效

沁源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座標,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著力加強鄉村治理,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建立完善“一約四會”“一牆三榜一欄”“三務”公開等制度,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全力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統籌考慮鄉村周邊土地、生態等資源條件,結合鄉村經濟社會長期發展任務目標,高標準規劃完成住房、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工作,為提高鄉村地區對人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支撐。

沁源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摘帽工作成效。以農村人口為主要構成的沁源在2018年實現了脫貧摘帽。為鞏固脫貧成果,特別需要依託鄉村振興戰略,補牢產業發展基礎、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治理能力。為此,沁源圍繞“富民”目標,認真落實《沁源縣脫貧成效鞏固2018—2020三年規劃》《2018年行動計劃》《沁源縣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堅持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不摘標準“五不摘”,繼續推進分戰區作戰、分片區競賽,不斷拓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覆蓋面,切實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拆除復墾工作。建立返貧預警機制,重點從把握方向、教育引導、幫扶方式、能力提升、需求對接、示範引領和政策落實等方面抓好落實,全面鞏固脫貧成果。

  •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沁源著力解決城鄉之間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城鄉發展一體化提標上檔。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樹立“精、特、美”理念,優化空間佈局,增強承載功能,構建城鄉互動、協同發展、特色明顯的新型城鄉發展格局。針對產業、人口布局分散的困局,沁源在縣城建設總體規劃、產業佈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面進一步發力,充分考量沁源自然資源稟賦和長久以來形成的產業積澱,加快縣城擴容提質,科學合理地將同一產業環節(共性而非互補性的企業組成)向中心鎮、縣城集中,發揮縣城輻射帶動作用,穩步推進縣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堅持“規劃先行、產城融合、城鄉互動、一體發展”的基本原則,推進縣城、重點鎮、中心村一體化協調發展,建立完備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現代城市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結合縣域發展需求,統籌規劃建設智慧交通、智慧旅遊、智慧政務等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圍繞建設“山城、水城、綠城、紅城、趣城、慢城”,高端規劃縣城“兩山”理念生態綜合體、沁河景觀橋及東山慢道、丁城渠景觀帶和“袖珍古城”,豐富縣城綠色文化內涵和品味;以城中村、棚戶區改造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完成一期改造簽約、拆除和二期改造前期工作,啟動安置房建設項目,有序推進新區擴容,同步配套交通、通訊、網絡、水、電、熱、氣及排汙、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重點城鎮,高標準完成郭道鎮小城鎮建設,重點做好郭道客運站、集中供水、汙水處理、集中供熱和垃圾收轉運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太嶽重鎮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推進靈空山鎮、李元鎮、王和鎮、王陶鄉等地市政公用及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興工業、特色農業、生態旅遊、物流商貿等各具特色的縣域次級集聚中心;全面進行中心村整治規劃,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專項規劃為指導,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加強對古寨等傳統村落的保護;開展拆違治亂、鄉村綠化、垃圾治理、汙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六大專項行動,改造農村戶廁1.8萬座、公用“綠色驛站”238座,爭創省級改廁示範縣,打造一批省級、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逐步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質量。

  • 完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立足生態優勢、結合發展問題綜合施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達到了新的高度,生態環境質量對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斷加大。對此,要在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將生態文明觀、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社會發展、民生建設中,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社會發展新格局,建設美麗健康中國,從而滿足人民更高的環境、生態需求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沁源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導,以實現綠色發展為出發點,增強生態治理能力,提升生態治理水平,從而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提升綠色發展動力,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底色。

深化“藍天”行動,堅持將源頭防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統籌推進轉型、治企、減煤、控車、降塵、禁燒等工作,強化大氣汙染防治,確保汙染指標穩定下降。圍繞“治水”,開展“碧水”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沁河干流、沁河源頭保護和紫紅河、龍鳳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確保地表水水質穩定提升;同時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與保護,完善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設施,解決因城鎮發展造成的水源汙染問題。抓實“淨土”行動,打好土壤汙染防治攻堅戰;針對歷史遺留煤矸石治理問題,建立健全煤矸石環境汙染治理長效機制,開展汙染地塊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嚴肅查處汙染物隨意傾倒、填埋,受汙染土壤隨意處置,以及其他破壞土壤環境的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沁源通過科學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條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與自身的生態環境、資源稟賦、人文特徵、經濟基礎緊密結合,根據地域特徵量體裁衣,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科學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圍繞“種樹”實施“增綠”行動,實現全域種樹、綠滿城鄉,大力推進單位綠化、小區綠化、鄉村綠化、庭院綠化和企業綠化。並在增綠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增色、增景、增量、增效,在全縣推廣種植具有經濟價值、觀賞價值的中藥材、農作物、苗木,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此外,沁源在全縣廣泛宣傳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使綠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成為社會風尚,引導城鄉居民自覺養成節能環保的習慣。

正是有了上述措施的有效落實,沁源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調查中,93.0%的受訪者認為“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了”,93.1%的受訪者感受到“附近的河湖水清了、樹多了、更美了”,94.6%的受訪者表示“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提質了”,94.8%的受訪者表示感受到“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節能環保了”這一變化。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縣域治理需要整合政府與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將經濟轉型發展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緊密結合。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需要政府主導、凝聚各方力量。為此,沁源成立推進綠色發展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負責,健全完善綜合決策機制,定期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與綠色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加強生態環保熱點問題輿論引導,重視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和促進作用;鼓勵、引導民間環保組織有序參與,注重引導發揮志願者的積極作用;完善公眾參與決策制度,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通過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讓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成為全縣人民的自覺行動。沁源縣委以“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為工作導向,力求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沁源堅持發展和治理並重,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縣域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優化,並以城鄉各行業領域治理體系的健全優化,引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全局生態改善,不斷提高縣域發展轉型內生動力,實現了發展和治理的有效互動、互促共進。調查結果顯示,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92.3%的受訪者認為“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強了”,91.6%的受訪者表示“民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提升了”。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為切入點,著力補齊短板,破解資源型地區轉型難題

新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更要體現在抓落實、見實效上。沁源縣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先行先試,紮實推進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見效。長期以來,沁源注重發展煤礦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非煤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緊抓戰略機遇期,對標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圍繞轉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傳統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相結合,深度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 具有長久性視野、抵制短期利益誘惑,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制定區域發展決策,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長遠。尤其對於以資源稟賦為主要發展特徵的山西省來說,在資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資源詛咒”、探索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資源詛咒”,又稱“富足的矛盾”,是指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這種情況下,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從長遠視角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髮展問題,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煤炭產業形勢好的時候“無心”轉,形勢不好的時候又“無力”轉,這是諸多煤炭支撐型資源地區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對此,沁源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仍走傳統開礦挖煤發展經濟的老路子,發展路子只會越來越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發展後勁只會越來越小。為此,沁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綠色發展作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作為滿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縣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

  • 穩步有序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系統培育壯大服務業

首先對煤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電、煤焦化、煤氣化循環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合理開發利用和轉型升級傳統煤炭經濟的同時,集中縣域財力發展城鄉新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大膽突破,依託中藥材資源大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具體舉措有:依託脫毒馬鈴薯、小雜糧、肉驢、黑山羊等資源培育發展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沙棘、酸棗、山梨等豐富的野生資源優勢,開發保健養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糧、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閒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將食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縣新的支柱產業。沁源把打造現代化、綠色化服務業作為系統性工程,從發展規劃、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制度創新、市場優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多領域多角度著手,推進服務業綠色轉型;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財會服務、家政服務、廣告傳媒等新興服務業,全面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探索實施森林碳匯、森林撫育碳匯等項目,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將森林生態服務轉化為碳匯收益。

  • 將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培育文化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度建設全域度假康養旅遊強縣,是沁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抉擇。在這一方面,沁源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配套,突出“綠色生態、休閒康養、歷史人文、紅色記憶”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遊要素品質和產業鏈,全力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產業強縣轉變。一方面,加快發展生態康養項目,構建集旅遊、醫療、康復、保健、教育、文化、體育等於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體系。森林康養項目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綠色康養旅遊品牌,規劃建設7個森林康養特色風景區,15個森林康養特色小鎮,11個森林康養基地,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旅遊康養勝地。另一方面,啟動以閆寨村“水漾年華”為代表,包括景鳳村、南石村、龍頭村等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穩步推進靈空山鎮五龍川片區、王陶鄉花坡片區、交口鄉菩提寺片區等鄉村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不斷拓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載體,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全域度假+全域康養”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沁源新增農家樂、民宿100餘家,發佈精品自駕遊線路16條,全年旅遊接待遊客409.08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6.5%。

  • 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沁源長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觀念的大門打不開,先進的知識進不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高。“開放”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沁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沁源通過修路打通內外發展脈絡,縣域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體推進,促進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戶沁源,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進而實現以開放引領經濟轉型,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查結果顯示,91.0%的受訪者認為“開放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強化”,91.5%的受訪者認為沁源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未來,沁源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建立與智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長效聯動機制,合力將沁源打造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同時放眼於區域、國際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謀劃佈局綠色沁源(山西)資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現代產業、先進生產要素以及優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針對轉型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沁源圍繞“強基”理念築牢築強綠色發展根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著力改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設”。沁源境內山巒起伏,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5.7%,山區交通不便,沒有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是制約沁源發展的最大瓶頸。鑑於此,沁源下大力氣解決交通問題,全面提升縣域通達水平。以“兩高兩環兩改造”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公路技術等級和通達程度,構建外聯內環的交通大格局。2018年共完成幹線公路、旅遊公路、農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資3.42億元,100%的行政村鋪上了瀝青路和水泥路,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了98%,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38.48公里。調查結果顯示,90.9%的受訪者認為道路出行更加方便了。

  • 恢復內生“造血”功能,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動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轉型,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是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我發展”的計劃經濟式思維是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桎梏。資源型地區的轉型,表面上看是如何應對資源枯竭或資源性產業市場需求衰減帶來的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本質上,是其經濟活動如何從過度依賴特定資源向與特定資源“脫鉤”的方向發展問題。因此,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思維,在“不變”與“變”之間探索科學發展之路:“不變”是鞏固既有優勢,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優做強;“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綠色發展。

沁源按照“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以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打造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現代經濟體系,紮實走好“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動能。

  • “破”“立”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群眾滿意度

沁源針對結構性矛盾打出“破”“立”結合的政策“組合拳”。堅持在不破壞的同時改善生態本底、自然風貌,理性處理“破”(傳統產業、傳統經濟)與“立”(新產業、新經濟)的關係,合理安排產業優化升級的進度,確保增量性的改革和調整持續深入推進。這一舉措為資源型地區推動轉型發展,逐步提高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綠色產業在縣域產業中的重要位置,持續降低縣域經濟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切實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能力,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調查發現,沁源的產業調整成效得到了大多數沁源城鄉居民的認同,受訪者明顯感受到隨著沁源綠色康養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景點的增多,遊客人數大幅增加,綠色生態經濟體量明顯變大。沁源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徑,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科學路徑。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迴應人民需求、激發人民活力,是新時代地方治理的主要特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現代化縣域治理需要將經濟轉型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使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過程中,沁源始終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多種舉措強化民生服務保障,全力提升城鄉群眾的生活水平。

  • 強化民生保障,增進民生福祉

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安全等問題,沁源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一是深化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在強化學校內部管理的同時,深化與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附中等名校的合作,探索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同時下大力氣解決生源流失問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二是繼續推進縣鄉醫療機構一體化改革,完善醫療集團功能,強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縣級醫療機構與山西醫大一院、長治市人民醫院等省、市重點醫療機構的醫聯體建設力度,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完善服務體系,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轉崗安置職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促進居民穩定增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保全覆蓋,服務一卡通”;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統籌推進公益慈善和扶老、助殘、救孤、優撫等事業發展,最大限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增強託底功能,築牢民生底線。四是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全領域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全覆蓋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方位深化社會綜合治理;同時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抓好雙擁和退役軍人管理服務落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永遠在路上的理念,從嚴從實從細狠抓措施落實,從而深度築牢安全發展根基。

  • 民生服務供給側發力,引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在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日趨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通過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使“發展”與“需要”相互聯通並且有效匹配。需求側導向為結構性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路徑保障,有效需求的適度擴張,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沁源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進。具體來說,注重引導城鄉居民形成新的消費需求,成立觀鳥協會、褐馬雞保護與研究專家工作站,著力打造“褐馬雞之鄉”;舉辦“綠色沁源•鳳舞太嶽”觀鳥節,為全縣群眾普及保護環境、愛護野生動植物理念。如今,沁源的鳥類和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取得了初步成效,愛鳥護鳥成為“綠色沁源”的美麗人文。

藉助承辦“二青會”三人籃球賽契機,結合沁源80多年的籃球歷史,打造 “籃球之鄉”名片。現今已建成218個籃球場,組建了306支民間球隊,飛速發展的籃球文化,不僅為群眾帶來快樂與活力,更彰顯出沁源城鄉居民拼搏向上的精神狀態;建成集專業籃球比賽館、室外籃球場和休閒空間佈局為一體的籃球廣場,與內河景觀帶呼應,將體育運動發展與城市文化建設融為一體。此外,沁源與姚基金進行合作,藉助於姚基金在體育公益領域的貢獻與影響力,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與發展訴求,實施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公益項目,雙方合力共同推動鄉村體育教育發展。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與此同時,沁源加快文化中心(文化館、影劇院)和圖書館改建工程建設進度,全面提升基層服務效能;利用重大節日、傳統廟會、物資交流大會等時間節點,組織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開發製作了一批具有沁源標誌的文化產品和旅遊紀念品,提升文旅融合發展品質,擴大旅遊消費需求;謀劃舉辦省級、國家級的重大體育、文化、攝影、旅遊等賽事活動,進一步拓展遊客市場,擴大沁源知名度。另外,沁源圍繞“興文”“尚旅”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群眾文體活動等,不斷推動居民群眾對享受更高質量物質和精神產品的隱性需求顯性化,以新需求引導新供給,進而帶動文旅產業的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入。

  • 推動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群眾幸福感

沁源通過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發力,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體制機制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為城鄉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主動挖掘和培育激發當地居民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潛在需求,動態對接新的供給與新的需求,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在調查中,沁源城鄉居民明顯感受到過去一年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鄉村文化記憶館越來越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更多了,92.4%的受訪者認為“周圍人的心態更加積極向上了”。

  • 強化精神文化建設,推動全縣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凝聚共識

沁源以加強各級黨組織建設為統領,以文化建設為重要紐帶,不斷推動新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凝聚發展信心,提高幹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振各級幹部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確保各項改革舉措有效落地落實。

  • 發起幹部群眾大討論,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奮發有為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有力的社會動員和廣泛的公眾參與推動縣域治理現代化。沁源在全縣幹部群眾中開展“美好沁源”的學習和大討論,並形成關於沁源未來發展的高度共識,即實現“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的綠色發展。這有力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參與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使綠色發展成為沁源人民的主動選擇,為轉型發展和改革推進掃清了障礙。

沁源動員全縣黨員幹部群眾,嚴格按照省市提出的各項要求,快速掀起一場“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大討論熱潮,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一核心,抓住“轉變觀念”這一根本,抓住“破除障礙”這一重點,抓住“解決問題”這一關鍵,抓住“成果轉化”這一導向,抓住“建章立制”這一保障,在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振幹部精氣神、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活力、運用市場理念拓寬發展路徑、提升工作標杆和質量上求突破,聚起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創新再發力、開放再提質、工作再抓實的強大合力,確保在“六個破除”“六個著力”“六個堅持”上取得實效,實現“三個突破”,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發揮智庫研究與實地調研重要作用

沁源縣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歷次會議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個三”和市委提出的“三個五”基本要求,圍繞制約沁源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內容、重點領域,找準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確定了涉及政治、經濟、人事、民生、司法等方面七大類四十小項重點改革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抓手,以“發展轉型”為目標,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在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過程中,沁源注重發揮智庫力量,不僅積極聘請各領域顧問、專家幫助其進行指導、規劃、設計,提出發展思路,更是創新性地成立縣級智庫,發揮聯動作用,形成包括鄉村振興、綠色農業發展、城鄉建設、全域旅遊等方面多箇中長期發展規劃,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沁源縣委縣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點工作法”“釘釘子工作法”等,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問題導向,經常性深入一線開展調研,察實情、聽真話、接地氣,全面掌握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並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破解的辦法和路徑,從而保障各項決策部署符合實際、順應民意,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

  • 推動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當前,一些縣域地區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乏力、幹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關鍵重點領域深層次改革舉步維艱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與客觀困難和現實挑戰有關外,還與縣域特色文化建設的滯後有著很大關係。人口數量與結構相對穩定的縣域地區,在長期經濟社會變遷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傳統,在當地幹部群眾內心往往有著極其深刻的印記,也更加能夠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對縣域整體的發展生態和幹事創業氛圍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旦文化層面的建設跟不上其他領域改革的節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縣域轉型發展的步伐。

沁源的“綠色立縣”實踐,從綠色發展這一點切入,圍繞有效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全縣上下做了大量實質性的創新探索,其中就包括建構體現自身特色的新時代縣域文化,如將綠色發展理念與縣域特有的紅色基因有效互嵌、立足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縣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重構等。這種多元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融合,不僅極大地提振了全縣幹部群眾的精神士氣,而且也激發了幹部群眾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縣域發展面貌、提高縣域社會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況的強大精神動力。

  • 以沁源文化密切幹部群眾聯繫,強化信心

沁源在狠抓基層黨建、建強幹部隊伍的同時,認識到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塑形又要鑄魂”,通過充分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資源,弘揚縣域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意識層面全面凝聚共識,使幹部群眾間形成緊密聯繫。沁源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獨特,自西漢置縣以來的兩千多年裡積累了豐厚的歷史、人文、宗教等傳統文化,擁有基於“沁源圍困戰”的紅色文化、森林文化、沁河文化、農耕文化、龍文化等獨特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當前,沁源正處於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做大做強沁源文化,尤其是繼承和弘揚沁源抗戰文化精神,有利於強化全縣人民“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信心,凝聚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合力。為此,沁源通過宣傳森林文化、沁河文化等,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創作一批反映沁源現實、弘揚太嶽精神、謳歌沁源好人、展示綠色沁源的縣域題材作品,講好沁源故事,鑄造沁源之魂。調查結果顯示, 95.0%的受訪者表示對沁源未來發展有信心,其中81.2%的受訪者表示很有信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堅持發展與治理並重,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而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並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復雜了。要解決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

沁源縣委將沁源的發展置於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大格局中來審視,根據發展的形勢階段變化,不斷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使其跟上發展階段和發展形勢變化的步伐。以城鄉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的科學部署和推動,有效推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新治理”縣域治理新模式,從而為縣域發展轉型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與環境。在“全面性、整體性、全局性、協調性”治理思路的指導下,沁源在經濟發展轉型、政務公開透明、社會質量改善、文化旅遊拓展、綠色沁源建設等方面發力,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治理水平,為各級各地進一步統籌、協調、全面發展提供了創新性的治理理念和改革思路。

  • 創新鄉村治理,鞏固脫貧成效

沁源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座標,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著力加強鄉村治理,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建立完善“一約四會”“一牆三榜一欄”“三務”公開等制度,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全力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統籌考慮鄉村周邊土地、生態等資源條件,結合鄉村經濟社會長期發展任務目標,高標準規劃完成住房、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工作,為提高鄉村地區對人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支撐。

沁源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摘帽工作成效。以農村人口為主要構成的沁源在2018年實現了脫貧摘帽。為鞏固脫貧成果,特別需要依託鄉村振興戰略,補牢產業發展基礎、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治理能力。為此,沁源圍繞“富民”目標,認真落實《沁源縣脫貧成效鞏固2018—2020三年規劃》《2018年行動計劃》《沁源縣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堅持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不摘標準“五不摘”,繼續推進分戰區作戰、分片區競賽,不斷拓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覆蓋面,切實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拆除復墾工作。建立返貧預警機制,重點從把握方向、教育引導、幫扶方式、能力提升、需求對接、示範引領和政策落實等方面抓好落實,全面鞏固脫貧成果。

  •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沁源著力解決城鄉之間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城鄉發展一體化提標上檔。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樹立“精、特、美”理念,優化空間佈局,增強承載功能,構建城鄉互動、協同發展、特色明顯的新型城鄉發展格局。針對產業、人口布局分散的困局,沁源在縣城建設總體規劃、產業佈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面進一步發力,充分考量沁源自然資源稟賦和長久以來形成的產業積澱,加快縣城擴容提質,科學合理地將同一產業環節(共性而非互補性的企業組成)向中心鎮、縣城集中,發揮縣城輻射帶動作用,穩步推進縣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堅持“規劃先行、產城融合、城鄉互動、一體發展”的基本原則,推進縣城、重點鎮、中心村一體化協調發展,建立完備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現代城市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結合縣域發展需求,統籌規劃建設智慧交通、智慧旅遊、智慧政務等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圍繞建設“山城、水城、綠城、紅城、趣城、慢城”,高端規劃縣城“兩山”理念生態綜合體、沁河景觀橋及東山慢道、丁城渠景觀帶和“袖珍古城”,豐富縣城綠色文化內涵和品味;以城中村、棚戶區改造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完成一期改造簽約、拆除和二期改造前期工作,啟動安置房建設項目,有序推進新區擴容,同步配套交通、通訊、網絡、水、電、熱、氣及排汙、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重點城鎮,高標準完成郭道鎮小城鎮建設,重點做好郭道客運站、集中供水、汙水處理、集中供熱和垃圾收轉運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太嶽重鎮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推進靈空山鎮、李元鎮、王和鎮、王陶鄉等地市政公用及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興工業、特色農業、生態旅遊、物流商貿等各具特色的縣域次級集聚中心;全面進行中心村整治規劃,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專項規劃為指導,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加強對古寨等傳統村落的保護;開展拆違治亂、鄉村綠化、垃圾治理、汙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六大專項行動,改造農村戶廁1.8萬座、公用“綠色驛站”238座,爭創省級改廁示範縣,打造一批省級、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逐步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質量。

  • 完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立足生態優勢、結合發展問題綜合施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達到了新的高度,生態環境質量對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斷加大。對此,要在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將生態文明觀、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社會發展、民生建設中,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社會發展新格局,建設美麗健康中國,從而滿足人民更高的環境、生態需求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沁源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導,以實現綠色發展為出發點,增強生態治理能力,提升生態治理水平,從而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提升綠色發展動力,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底色。

深化“藍天”行動,堅持將源頭防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統籌推進轉型、治企、減煤、控車、降塵、禁燒等工作,強化大氣汙染防治,確保汙染指標穩定下降。圍繞“治水”,開展“碧水”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沁河干流、沁河源頭保護和紫紅河、龍鳳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確保地表水水質穩定提升;同時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與保護,完善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設施,解決因城鎮發展造成的水源汙染問題。抓實“淨土”行動,打好土壤汙染防治攻堅戰;針對歷史遺留煤矸石治理問題,建立健全煤矸石環境汙染治理長效機制,開展汙染地塊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嚴肅查處汙染物隨意傾倒、填埋,受汙染土壤隨意處置,以及其他破壞土壤環境的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沁源通過科學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條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與自身的生態環境、資源稟賦、人文特徵、經濟基礎緊密結合,根據地域特徵量體裁衣,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科學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圍繞“種樹”實施“增綠”行動,實現全域種樹、綠滿城鄉,大力推進單位綠化、小區綠化、鄉村綠化、庭院綠化和企業綠化。並在增綠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增色、增景、增量、增效,在全縣推廣種植具有經濟價值、觀賞價值的中藥材、農作物、苗木,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此外,沁源在全縣廣泛宣傳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使綠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成為社會風尚,引導城鄉居民自覺養成節能環保的習慣。

正是有了上述措施的有效落實,沁源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調查中,93.0%的受訪者認為“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了”,93.1%的受訪者感受到“附近的河湖水清了、樹多了、更美了”,94.6%的受訪者表示“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提質了”,94.8%的受訪者表示感受到“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節能環保了”這一變化。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縣域治理需要整合政府與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將經濟轉型發展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緊密結合。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需要政府主導、凝聚各方力量。為此,沁源成立推進綠色發展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負責,健全完善綜合決策機制,定期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與綠色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加強生態環保熱點問題輿論引導,重視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和促進作用;鼓勵、引導民間環保組織有序參與,注重引導發揮志願者的積極作用;完善公眾參與決策制度,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通過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讓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成為全縣人民的自覺行動。沁源縣委以“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為工作導向,力求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沁源堅持發展和治理並重,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縣域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優化,並以城鄉各行業領域治理體系的健全優化,引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全局生態改善,不斷提高縣域發展轉型內生動力,實現了發展和治理的有效互動、互促共進。調查結果顯示,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92.3%的受訪者認為“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強了”,91.6%的受訪者表示“民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提升了”。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調動幹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地方要實現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須有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好的政治生態的強力支撐。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壓實強化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鞏固發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 從嚴從實加強黨的建設,提升黨員幹部政治覺悟

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領導幹部雙重組織生活、民主評議黨員、談心談話等各項制度,著力增強黨內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和戰鬥性;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使其常態化制度化;大力落實“維護核心,見諸行動”主題教育,進一步武裝頭腦、凝心聚魂、推動工作;制定《關於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紮實開展巡視巡察整改自行“回頭看”,制定實行《幹部提醒制度》和《談心談話制度》,修訂完善《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實施細則》,持續保持工作作風建設的高壓態勢;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注重在轉型發展一線、項目建設一線、脫貧攻堅一線、應急搶險一線發現幹部、識別幹部、檢驗幹部,真正做到把在關鍵時候靠得住、信得過、能放心的幹部放在關鍵崗位。

  • 創新“五分工作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轉型發展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並不斷強化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號召力、執行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不斷拓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在具體實踐中,沁源創新“五分工作法”,即分領域、分類型、分重點、分層次、分區域整體推進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深入推進“兩創新一規範”,落實“三步四循環”工作法,完善“三會一課”會前會後“雙報備”等制度;開展“苦幹三個月、黨員作表率”“整治‘三股歪風’,塑造良好形象”“五樹五嚴”等活動,全面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為切入點,著力補齊短板,破解資源型地區轉型難題

新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更要體現在抓落實、見實效上。沁源縣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先行先試,紮實推進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見效。長期以來,沁源注重發展煤礦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非煤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緊抓戰略機遇期,對標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圍繞轉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傳統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相結合,深度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 具有長久性視野、抵制短期利益誘惑,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制定區域發展決策,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長遠。尤其對於以資源稟賦為主要發展特徵的山西省來說,在資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資源詛咒”、探索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資源詛咒”,又稱“富足的矛盾”,是指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這種情況下,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從長遠視角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髮展問題,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煤炭產業形勢好的時候“無心”轉,形勢不好的時候又“無力”轉,這是諸多煤炭支撐型資源地區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對此,沁源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仍走傳統開礦挖煤發展經濟的老路子,發展路子只會越來越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發展後勁只會越來越小。為此,沁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綠色發展作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作為滿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縣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

  • 穩步有序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系統培育壯大服務業

首先對煤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電、煤焦化、煤氣化循環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合理開發利用和轉型升級傳統煤炭經濟的同時,集中縣域財力發展城鄉新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大膽突破,依託中藥材資源大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具體舉措有:依託脫毒馬鈴薯、小雜糧、肉驢、黑山羊等資源培育發展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沙棘、酸棗、山梨等豐富的野生資源優勢,開發保健養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糧、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閒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將食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縣新的支柱產業。沁源把打造現代化、綠色化服務業作為系統性工程,從發展規劃、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制度創新、市場優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多領域多角度著手,推進服務業綠色轉型;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財會服務、家政服務、廣告傳媒等新興服務業,全面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探索實施森林碳匯、森林撫育碳匯等項目,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將森林生態服務轉化為碳匯收益。

  • 將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培育文化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度建設全域度假康養旅遊強縣,是沁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抉擇。在這一方面,沁源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配套,突出“綠色生態、休閒康養、歷史人文、紅色記憶”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遊要素品質和產業鏈,全力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產業強縣轉變。一方面,加快發展生態康養項目,構建集旅遊、醫療、康復、保健、教育、文化、體育等於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體系。森林康養項目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綠色康養旅遊品牌,規劃建設7個森林康養特色風景區,15個森林康養特色小鎮,11個森林康養基地,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旅遊康養勝地。另一方面,啟動以閆寨村“水漾年華”為代表,包括景鳳村、南石村、龍頭村等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穩步推進靈空山鎮五龍川片區、王陶鄉花坡片區、交口鄉菩提寺片區等鄉村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不斷拓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載體,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全域度假+全域康養”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沁源新增農家樂、民宿100餘家,發佈精品自駕遊線路16條,全年旅遊接待遊客409.08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6.5%。

  • 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沁源長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觀念的大門打不開,先進的知識進不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高。“開放”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沁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沁源通過修路打通內外發展脈絡,縣域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體推進,促進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戶沁源,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進而實現以開放引領經濟轉型,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查結果顯示,91.0%的受訪者認為“開放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強化”,91.5%的受訪者認為沁源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未來,沁源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建立與智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長效聯動機制,合力將沁源打造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同時放眼於區域、國際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謀劃佈局綠色沁源(山西)資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現代產業、先進生產要素以及優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針對轉型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沁源圍繞“強基”理念築牢築強綠色發展根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著力改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設”。沁源境內山巒起伏,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5.7%,山區交通不便,沒有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是制約沁源發展的最大瓶頸。鑑於此,沁源下大力氣解決交通問題,全面提升縣域通達水平。以“兩高兩環兩改造”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公路技術等級和通達程度,構建外聯內環的交通大格局。2018年共完成幹線公路、旅遊公路、農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資3.42億元,100%的行政村鋪上了瀝青路和水泥路,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了98%,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38.48公里。調查結果顯示,90.9%的受訪者認為道路出行更加方便了。

  • 恢復內生“造血”功能,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動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轉型,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是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我發展”的計劃經濟式思維是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桎梏。資源型地區的轉型,表面上看是如何應對資源枯竭或資源性產業市場需求衰減帶來的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本質上,是其經濟活動如何從過度依賴特定資源向與特定資源“脫鉤”的方向發展問題。因此,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思維,在“不變”與“變”之間探索科學發展之路:“不變”是鞏固既有優勢,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優做強;“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綠色發展。

沁源按照“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以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打造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現代經濟體系,紮實走好“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動能。

  • “破”“立”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群眾滿意度

沁源針對結構性矛盾打出“破”“立”結合的政策“組合拳”。堅持在不破壞的同時改善生態本底、自然風貌,理性處理“破”(傳統產業、傳統經濟)與“立”(新產業、新經濟)的關係,合理安排產業優化升級的進度,確保增量性的改革和調整持續深入推進。這一舉措為資源型地區推動轉型發展,逐步提高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綠色產業在縣域產業中的重要位置,持續降低縣域經濟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切實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能力,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調查發現,沁源的產業調整成效得到了大多數沁源城鄉居民的認同,受訪者明顯感受到隨著沁源綠色康養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景點的增多,遊客人數大幅增加,綠色生態經濟體量明顯變大。沁源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徑,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科學路徑。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迴應人民需求、激發人民活力,是新時代地方治理的主要特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現代化縣域治理需要將經濟轉型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使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過程中,沁源始終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多種舉措強化民生服務保障,全力提升城鄉群眾的生活水平。

  • 強化民生保障,增進民生福祉

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安全等問題,沁源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一是深化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在強化學校內部管理的同時,深化與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附中等名校的合作,探索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同時下大力氣解決生源流失問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二是繼續推進縣鄉醫療機構一體化改革,完善醫療集團功能,強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縣級醫療機構與山西醫大一院、長治市人民醫院等省、市重點醫療機構的醫聯體建設力度,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完善服務體系,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轉崗安置職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促進居民穩定增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保全覆蓋,服務一卡通”;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統籌推進公益慈善和扶老、助殘、救孤、優撫等事業發展,最大限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增強託底功能,築牢民生底線。四是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全領域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全覆蓋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方位深化社會綜合治理;同時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抓好雙擁和退役軍人管理服務落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永遠在路上的理念,從嚴從實從細狠抓措施落實,從而深度築牢安全發展根基。

  • 民生服務供給側發力,引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在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日趨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通過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使“發展”與“需要”相互聯通並且有效匹配。需求側導向為結構性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路徑保障,有效需求的適度擴張,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沁源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進。具體來說,注重引導城鄉居民形成新的消費需求,成立觀鳥協會、褐馬雞保護與研究專家工作站,著力打造“褐馬雞之鄉”;舉辦“綠色沁源•鳳舞太嶽”觀鳥節,為全縣群眾普及保護環境、愛護野生動植物理念。如今,沁源的鳥類和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取得了初步成效,愛鳥護鳥成為“綠色沁源”的美麗人文。

藉助承辦“二青會”三人籃球賽契機,結合沁源80多年的籃球歷史,打造 “籃球之鄉”名片。現今已建成218個籃球場,組建了306支民間球隊,飛速發展的籃球文化,不僅為群眾帶來快樂與活力,更彰顯出沁源城鄉居民拼搏向上的精神狀態;建成集專業籃球比賽館、室外籃球場和休閒空間佈局為一體的籃球廣場,與內河景觀帶呼應,將體育運動發展與城市文化建設融為一體。此外,沁源與姚基金進行合作,藉助於姚基金在體育公益領域的貢獻與影響力,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與發展訴求,實施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公益項目,雙方合力共同推動鄉村體育教育發展。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與此同時,沁源加快文化中心(文化館、影劇院)和圖書館改建工程建設進度,全面提升基層服務效能;利用重大節日、傳統廟會、物資交流大會等時間節點,組織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開發製作了一批具有沁源標誌的文化產品和旅遊紀念品,提升文旅融合發展品質,擴大旅遊消費需求;謀劃舉辦省級、國家級的重大體育、文化、攝影、旅遊等賽事活動,進一步拓展遊客市場,擴大沁源知名度。另外,沁源圍繞“興文”“尚旅”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群眾文體活動等,不斷推動居民群眾對享受更高質量物質和精神產品的隱性需求顯性化,以新需求引導新供給,進而帶動文旅產業的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入。

  • 推動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群眾幸福感

沁源通過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發力,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體制機制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為城鄉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主動挖掘和培育激發當地居民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潛在需求,動態對接新的供給與新的需求,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在調查中,沁源城鄉居民明顯感受到過去一年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鄉村文化記憶館越來越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更多了,92.4%的受訪者認為“周圍人的心態更加積極向上了”。

  • 強化精神文化建設,推動全縣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凝聚共識

沁源以加強各級黨組織建設為統領,以文化建設為重要紐帶,不斷推動新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凝聚發展信心,提高幹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振各級幹部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確保各項改革舉措有效落地落實。

  • 發起幹部群眾大討論,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奮發有為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有力的社會動員和廣泛的公眾參與推動縣域治理現代化。沁源在全縣幹部群眾中開展“美好沁源”的學習和大討論,並形成關於沁源未來發展的高度共識,即實現“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的綠色發展。這有力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參與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使綠色發展成為沁源人民的主動選擇,為轉型發展和改革推進掃清了障礙。

沁源動員全縣黨員幹部群眾,嚴格按照省市提出的各項要求,快速掀起一場“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大討論熱潮,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一核心,抓住“轉變觀念”這一根本,抓住“破除障礙”這一重點,抓住“解決問題”這一關鍵,抓住“成果轉化”這一導向,抓住“建章立制”這一保障,在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振幹部精氣神、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活力、運用市場理念拓寬發展路徑、提升工作標杆和質量上求突破,聚起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創新再發力、開放再提質、工作再抓實的強大合力,確保在“六個破除”“六個著力”“六個堅持”上取得實效,實現“三個突破”,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發揮智庫研究與實地調研重要作用

沁源縣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歷次會議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個三”和市委提出的“三個五”基本要求,圍繞制約沁源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內容、重點領域,找準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確定了涉及政治、經濟、人事、民生、司法等方面七大類四十小項重點改革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抓手,以“發展轉型”為目標,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在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過程中,沁源注重發揮智庫力量,不僅積極聘請各領域顧問、專家幫助其進行指導、規劃、設計,提出發展思路,更是創新性地成立縣級智庫,發揮聯動作用,形成包括鄉村振興、綠色農業發展、城鄉建設、全域旅遊等方面多箇中長期發展規劃,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沁源縣委縣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點工作法”“釘釘子工作法”等,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問題導向,經常性深入一線開展調研,察實情、聽真話、接地氣,全面掌握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並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破解的辦法和路徑,從而保障各項決策部署符合實際、順應民意,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

  • 推動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當前,一些縣域地區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乏力、幹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關鍵重點領域深層次改革舉步維艱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與客觀困難和現實挑戰有關外,還與縣域特色文化建設的滯後有著很大關係。人口數量與結構相對穩定的縣域地區,在長期經濟社會變遷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傳統,在當地幹部群眾內心往往有著極其深刻的印記,也更加能夠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對縣域整體的發展生態和幹事創業氛圍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旦文化層面的建設跟不上其他領域改革的節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縣域轉型發展的步伐。

沁源的“綠色立縣”實踐,從綠色發展這一點切入,圍繞有效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全縣上下做了大量實質性的創新探索,其中就包括建構體現自身特色的新時代縣域文化,如將綠色發展理念與縣域特有的紅色基因有效互嵌、立足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縣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重構等。這種多元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融合,不僅極大地提振了全縣幹部群眾的精神士氣,而且也激發了幹部群眾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縣域發展面貌、提高縣域社會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況的強大精神動力。

  • 以沁源文化密切幹部群眾聯繫,強化信心

沁源在狠抓基層黨建、建強幹部隊伍的同時,認識到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塑形又要鑄魂”,通過充分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資源,弘揚縣域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意識層面全面凝聚共識,使幹部群眾間形成緊密聯繫。沁源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獨特,自西漢置縣以來的兩千多年裡積累了豐厚的歷史、人文、宗教等傳統文化,擁有基於“沁源圍困戰”的紅色文化、森林文化、沁河文化、農耕文化、龍文化等獨特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當前,沁源正處於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做大做強沁源文化,尤其是繼承和弘揚沁源抗戰文化精神,有利於強化全縣人民“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信心,凝聚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合力。為此,沁源通過宣傳森林文化、沁河文化等,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創作一批反映沁源現實、弘揚太嶽精神、謳歌沁源好人、展示綠色沁源的縣域題材作品,講好沁源故事,鑄造沁源之魂。調查結果顯示, 95.0%的受訪者表示對沁源未來發展有信心,其中81.2%的受訪者表示很有信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堅持發展與治理並重,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而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並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復雜了。要解決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

沁源縣委將沁源的發展置於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大格局中來審視,根據發展的形勢階段變化,不斷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使其跟上發展階段和發展形勢變化的步伐。以城鄉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的科學部署和推動,有效推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新治理”縣域治理新模式,從而為縣域發展轉型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與環境。在“全面性、整體性、全局性、協調性”治理思路的指導下,沁源在經濟發展轉型、政務公開透明、社會質量改善、文化旅遊拓展、綠色沁源建設等方面發力,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治理水平,為各級各地進一步統籌、協調、全面發展提供了創新性的治理理念和改革思路。

  • 創新鄉村治理,鞏固脫貧成效

沁源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座標,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著力加強鄉村治理,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建立完善“一約四會”“一牆三榜一欄”“三務”公開等制度,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全力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統籌考慮鄉村周邊土地、生態等資源條件,結合鄉村經濟社會長期發展任務目標,高標準規劃完成住房、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工作,為提高鄉村地區對人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支撐。

沁源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摘帽工作成效。以農村人口為主要構成的沁源在2018年實現了脫貧摘帽。為鞏固脫貧成果,特別需要依託鄉村振興戰略,補牢產業發展基礎、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治理能力。為此,沁源圍繞“富民”目標,認真落實《沁源縣脫貧成效鞏固2018—2020三年規劃》《2018年行動計劃》《沁源縣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堅持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不摘標準“五不摘”,繼續推進分戰區作戰、分片區競賽,不斷拓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覆蓋面,切實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拆除復墾工作。建立返貧預警機制,重點從把握方向、教育引導、幫扶方式、能力提升、需求對接、示範引領和政策落實等方面抓好落實,全面鞏固脫貧成果。

  •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沁源著力解決城鄉之間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城鄉發展一體化提標上檔。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樹立“精、特、美”理念,優化空間佈局,增強承載功能,構建城鄉互動、協同發展、特色明顯的新型城鄉發展格局。針對產業、人口布局分散的困局,沁源在縣城建設總體規劃、產業佈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面進一步發力,充分考量沁源自然資源稟賦和長久以來形成的產業積澱,加快縣城擴容提質,科學合理地將同一產業環節(共性而非互補性的企業組成)向中心鎮、縣城集中,發揮縣城輻射帶動作用,穩步推進縣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堅持“規劃先行、產城融合、城鄉互動、一體發展”的基本原則,推進縣城、重點鎮、中心村一體化協調發展,建立完備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現代城市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結合縣域發展需求,統籌規劃建設智慧交通、智慧旅遊、智慧政務等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圍繞建設“山城、水城、綠城、紅城、趣城、慢城”,高端規劃縣城“兩山”理念生態綜合體、沁河景觀橋及東山慢道、丁城渠景觀帶和“袖珍古城”,豐富縣城綠色文化內涵和品味;以城中村、棚戶區改造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完成一期改造簽約、拆除和二期改造前期工作,啟動安置房建設項目,有序推進新區擴容,同步配套交通、通訊、網絡、水、電、熱、氣及排汙、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重點城鎮,高標準完成郭道鎮小城鎮建設,重點做好郭道客運站、集中供水、汙水處理、集中供熱和垃圾收轉運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太嶽重鎮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推進靈空山鎮、李元鎮、王和鎮、王陶鄉等地市政公用及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興工業、特色農業、生態旅遊、物流商貿等各具特色的縣域次級集聚中心;全面進行中心村整治規劃,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專項規劃為指導,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加強對古寨等傳統村落的保護;開展拆違治亂、鄉村綠化、垃圾治理、汙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六大專項行動,改造農村戶廁1.8萬座、公用“綠色驛站”238座,爭創省級改廁示範縣,打造一批省級、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逐步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質量。

  • 完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立足生態優勢、結合發展問題綜合施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達到了新的高度,生態環境質量對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斷加大。對此,要在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將生態文明觀、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社會發展、民生建設中,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社會發展新格局,建設美麗健康中國,從而滿足人民更高的環境、生態需求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沁源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導,以實現綠色發展為出發點,增強生態治理能力,提升生態治理水平,從而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提升綠色發展動力,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底色。

深化“藍天”行動,堅持將源頭防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統籌推進轉型、治企、減煤、控車、降塵、禁燒等工作,強化大氣汙染防治,確保汙染指標穩定下降。圍繞“治水”,開展“碧水”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沁河干流、沁河源頭保護和紫紅河、龍鳳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確保地表水水質穩定提升;同時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與保護,完善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設施,解決因城鎮發展造成的水源汙染問題。抓實“淨土”行動,打好土壤汙染防治攻堅戰;針對歷史遺留煤矸石治理問題,建立健全煤矸石環境汙染治理長效機制,開展汙染地塊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嚴肅查處汙染物隨意傾倒、填埋,受汙染土壤隨意處置,以及其他破壞土壤環境的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沁源通過科學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條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與自身的生態環境、資源稟賦、人文特徵、經濟基礎緊密結合,根據地域特徵量體裁衣,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科學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圍繞“種樹”實施“增綠”行動,實現全域種樹、綠滿城鄉,大力推進單位綠化、小區綠化、鄉村綠化、庭院綠化和企業綠化。並在增綠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增色、增景、增量、增效,在全縣推廣種植具有經濟價值、觀賞價值的中藥材、農作物、苗木,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此外,沁源在全縣廣泛宣傳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使綠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成為社會風尚,引導城鄉居民自覺養成節能環保的習慣。

正是有了上述措施的有效落實,沁源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調查中,93.0%的受訪者認為“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了”,93.1%的受訪者感受到“附近的河湖水清了、樹多了、更美了”,94.6%的受訪者表示“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提質了”,94.8%的受訪者表示感受到“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節能環保了”這一變化。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縣域治理需要整合政府與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將經濟轉型發展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緊密結合。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需要政府主導、凝聚各方力量。為此,沁源成立推進綠色發展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負責,健全完善綜合決策機制,定期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與綠色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加強生態環保熱點問題輿論引導,重視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和促進作用;鼓勵、引導民間環保組織有序參與,注重引導發揮志願者的積極作用;完善公眾參與決策制度,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通過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讓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成為全縣人民的自覺行動。沁源縣委以“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為工作導向,力求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沁源堅持發展和治理並重,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縣域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優化,並以城鄉各行業領域治理體系的健全優化,引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全局生態改善,不斷提高縣域發展轉型內生動力,實現了發展和治理的有效互動、互促共進。調查結果顯示,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92.3%的受訪者認為“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強了”,91.6%的受訪者表示“民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提升了”。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調動幹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地方要實現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須有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好的政治生態的強力支撐。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壓實強化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鞏固發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 從嚴從實加強黨的建設,提升黨員幹部政治覺悟

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領導幹部雙重組織生活、民主評議黨員、談心談話等各項制度,著力增強黨內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和戰鬥性;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使其常態化制度化;大力落實“維護核心,見諸行動”主題教育,進一步武裝頭腦、凝心聚魂、推動工作;制定《關於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紮實開展巡視巡察整改自行“回頭看”,制定實行《幹部提醒制度》和《談心談話制度》,修訂完善《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實施細則》,持續保持工作作風建設的高壓態勢;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注重在轉型發展一線、項目建設一線、脫貧攻堅一線、應急搶險一線發現幹部、識別幹部、檢驗幹部,真正做到把在關鍵時候靠得住、信得過、能放心的幹部放在關鍵崗位。

  • 創新“五分工作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轉型發展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並不斷強化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號召力、執行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不斷拓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在具體實踐中,沁源創新“五分工作法”,即分領域、分類型、分重點、分層次、分區域整體推進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深入推進“兩創新一規範”,落實“三步四循環”工作法,完善“三會一課”會前會後“雙報備”等制度;開展“苦幹三個月、黨員作表率”“整治‘三股歪風’,塑造良好形象”“五樹五嚴”等活動,全面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加強幹部隊伍能力建設,激活幹部隊伍幹事動力、奮鬥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要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黨的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也是新時代推動改革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沁源結合新時代全縣改革發展新任務新目標,緊抓幹部隊伍建設,創新干部隊伍教育培訓等工作。縣委常委會把加強自身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堅持以上率下、率先垂範,努力為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樹好標杆、作好表率,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

針對幹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這一問題,沁源不斷強化幹部隊伍的學習、交流和培訓,調動幹部隊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沁源在長治全市率先啟動“兩高下基層”幹部培訓項目,並邀請包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在內的全國多領域專家學者對全縣黨員幹部進行專題培訓,累計培訓1.2萬人次;分類型、分批次組織縣鄉村黨員幹部到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浙江金華、江蘇宿遷、陝西延安、山西紀蘭黨性教育基地以及周邊縣區等知名高校或地區進行專題培訓、學習、考察6500餘人次,進一步開闊了視野、理清了思路、激發了幹勁;按照“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的根本要求,選派70名幹部到鄉鎮掛職鍛鍊,11名優秀年輕幹部到村任黨組織書記,引進高層次人才51名,儲備農村後備幹部481名,讓幹部真正沉下去、挑重擔,得到充分的鍛鍊成長,打造出一支“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為推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隊伍保障。

  • 打造團結集中、動力飽滿、穩定充滿活力的幹部隊伍,為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本保障

各級領導幹部的幹事動力、綜合素養對地方治理與縣域發展質量具有決定性影響。尤其是在轉型發展關鍵期,更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以增強本領、提高能力,打破思維定勢、擺脫利益束縛,齊心協力、幹出成效。在基層,黨政班子換屆、主要領導變更帶來發展思路的變化是普遍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就任領導幹部為追求任期政績而片面關注短期效果、漠視長期利益的問題。從“三駕馬車”到新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經歷了從短期到長期、發展動力經歷了從外生到內生的重構,反映了以往短期的政績觀及其機制體系難以適應既有的理念架構。因此,必須形成既有利於長期推進、又能夠不斷強化落實新思想新理念的機制體系,以幹部隊伍的思想統一、體制機制的持續連貫為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沁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下的綜合決策部門,定期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大幅度提升幹部隊伍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執行力,形成上下聯動、協同配合的綠色發展推進機制。為加快綠色發展人才隊伍建設,沁源一方面不拘一格地從本地選拔經過鍛鍊、有政治擔當的年輕優秀分子,把他們放到關鍵位置去獨當一面,另一方面加快轉變幹部群眾的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通過強化智庫建設、專家培訓等多種途徑全面提升幹部綜合素質。同時,注重政策的連貫性,強調綠色發展“一屆接著一屆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姿態,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強化和保障。

  • 幹部隊伍建設成效受到城鄉群眾高度認同

調查發現,沁源城鄉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推動改革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93.0%的受訪者認為“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上發揮的作用更強了”,92.1%的受訪者認為“基層黨組織在貫徹黨的決定方面的作用更強了”,91.4%的受訪者認為“基層黨組織在推動改革發展方面的作用更強了”;在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方面,分別有90.5%的受訪者和89.8%的受訪者認為“城鄉基層黨組織發揮的作用更強了”。在諸多對沁源幹部隊伍變化的評價中,“幹部的學習氛圍更濃厚了”這一項,受訪者給予的評價最高,均分為4.45分(滿分5分),體現出沁源的幹部在“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過程中,面對新的理念、發展經驗、工作技能,積極主動學習,學習能力得到增強。同時,“幹部的幹事創業動力和創新意識更強了”“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更高了”這兩項均得到受訪者4.43分的評價,“幹部強弱項、補短板,提高本領的意識和能力提升了”得到受訪者4.41分的評價。此外,有86.7%的受訪者對“幹部為民服務的理念更強了”表示認同。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為切入點,著力補齊短板,破解資源型地區轉型難題

新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更要體現在抓落實、見實效上。沁源縣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先行先試,紮實推進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見效。長期以來,沁源注重發展煤礦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非煤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緊抓戰略機遇期,對標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圍繞轉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傳統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相結合,深度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 具有長久性視野、抵制短期利益誘惑,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制定區域發展決策,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長遠。尤其對於以資源稟賦為主要發展特徵的山西省來說,在資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資源詛咒”、探索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資源詛咒”,又稱“富足的矛盾”,是指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這種情況下,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從長遠視角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髮展問題,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煤炭產業形勢好的時候“無心”轉,形勢不好的時候又“無力”轉,這是諸多煤炭支撐型資源地區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對此,沁源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仍走傳統開礦挖煤發展經濟的老路子,發展路子只會越來越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發展後勁只會越來越小。為此,沁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綠色發展作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作為滿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縣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

  • 穩步有序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系統培育壯大服務業

首先對煤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電、煤焦化、煤氣化循環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合理開發利用和轉型升級傳統煤炭經濟的同時,集中縣域財力發展城鄉新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大膽突破,依託中藥材資源大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具體舉措有:依託脫毒馬鈴薯、小雜糧、肉驢、黑山羊等資源培育發展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沙棘、酸棗、山梨等豐富的野生資源優勢,開發保健養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糧、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閒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將食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縣新的支柱產業。沁源把打造現代化、綠色化服務業作為系統性工程,從發展規劃、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制度創新、市場優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多領域多角度著手,推進服務業綠色轉型;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財會服務、家政服務、廣告傳媒等新興服務業,全面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探索實施森林碳匯、森林撫育碳匯等項目,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將森林生態服務轉化為碳匯收益。

  • 將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培育文化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度建設全域度假康養旅遊強縣,是沁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抉擇。在這一方面,沁源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配套,突出“綠色生態、休閒康養、歷史人文、紅色記憶”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遊要素品質和產業鏈,全力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產業強縣轉變。一方面,加快發展生態康養項目,構建集旅遊、醫療、康復、保健、教育、文化、體育等於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體系。森林康養項目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綠色康養旅遊品牌,規劃建設7個森林康養特色風景區,15個森林康養特色小鎮,11個森林康養基地,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旅遊康養勝地。另一方面,啟動以閆寨村“水漾年華”為代表,包括景鳳村、南石村、龍頭村等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穩步推進靈空山鎮五龍川片區、王陶鄉花坡片區、交口鄉菩提寺片區等鄉村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不斷拓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載體,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全域度假+全域康養”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沁源新增農家樂、民宿100餘家,發佈精品自駕遊線路16條,全年旅遊接待遊客409.08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6.5%。

  • 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沁源長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觀念的大門打不開,先進的知識進不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高。“開放”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沁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沁源通過修路打通內外發展脈絡,縣域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體推進,促進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戶沁源,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進而實現以開放引領經濟轉型,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查結果顯示,91.0%的受訪者認為“開放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強化”,91.5%的受訪者認為沁源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未來,沁源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建立與智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長效聯動機制,合力將沁源打造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同時放眼於區域、國際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謀劃佈局綠色沁源(山西)資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現代產業、先進生產要素以及優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針對轉型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沁源圍繞“強基”理念築牢築強綠色發展根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著力改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設”。沁源境內山巒起伏,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5.7%,山區交通不便,沒有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是制約沁源發展的最大瓶頸。鑑於此,沁源下大力氣解決交通問題,全面提升縣域通達水平。以“兩高兩環兩改造”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公路技術等級和通達程度,構建外聯內環的交通大格局。2018年共完成幹線公路、旅遊公路、農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資3.42億元,100%的行政村鋪上了瀝青路和水泥路,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了98%,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38.48公里。調查結果顯示,90.9%的受訪者認為道路出行更加方便了。

  • 恢復內生“造血”功能,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動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轉型,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是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我發展”的計劃經濟式思維是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桎梏。資源型地區的轉型,表面上看是如何應對資源枯竭或資源性產業市場需求衰減帶來的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本質上,是其經濟活動如何從過度依賴特定資源向與特定資源“脫鉤”的方向發展問題。因此,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思維,在“不變”與“變”之間探索科學發展之路:“不變”是鞏固既有優勢,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優做強;“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綠色發展。

沁源按照“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以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打造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現代經濟體系,紮實走好“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動能。

  • “破”“立”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群眾滿意度

沁源針對結構性矛盾打出“破”“立”結合的政策“組合拳”。堅持在不破壞的同時改善生態本底、自然風貌,理性處理“破”(傳統產業、傳統經濟)與“立”(新產業、新經濟)的關係,合理安排產業優化升級的進度,確保增量性的改革和調整持續深入推進。這一舉措為資源型地區推動轉型發展,逐步提高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綠色產業在縣域產業中的重要位置,持續降低縣域經濟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切實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能力,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調查發現,沁源的產業調整成效得到了大多數沁源城鄉居民的認同,受訪者明顯感受到隨著沁源綠色康養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景點的增多,遊客人數大幅增加,綠色生態經濟體量明顯變大。沁源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徑,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科學路徑。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迴應人民需求、激發人民活力,是新時代地方治理的主要特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現代化縣域治理需要將經濟轉型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使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過程中,沁源始終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多種舉措強化民生服務保障,全力提升城鄉群眾的生活水平。

  • 強化民生保障,增進民生福祉

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安全等問題,沁源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一是深化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在強化學校內部管理的同時,深化與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附中等名校的合作,探索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同時下大力氣解決生源流失問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二是繼續推進縣鄉醫療機構一體化改革,完善醫療集團功能,強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縣級醫療機構與山西醫大一院、長治市人民醫院等省、市重點醫療機構的醫聯體建設力度,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完善服務體系,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轉崗安置職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促進居民穩定增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保全覆蓋,服務一卡通”;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統籌推進公益慈善和扶老、助殘、救孤、優撫等事業發展,最大限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增強託底功能,築牢民生底線。四是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全領域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全覆蓋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方位深化社會綜合治理;同時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抓好雙擁和退役軍人管理服務落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永遠在路上的理念,從嚴從實從細狠抓措施落實,從而深度築牢安全發展根基。

  • 民生服務供給側發力,引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在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日趨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通過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使“發展”與“需要”相互聯通並且有效匹配。需求側導向為結構性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路徑保障,有效需求的適度擴張,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沁源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進。具體來說,注重引導城鄉居民形成新的消費需求,成立觀鳥協會、褐馬雞保護與研究專家工作站,著力打造“褐馬雞之鄉”;舉辦“綠色沁源•鳳舞太嶽”觀鳥節,為全縣群眾普及保護環境、愛護野生動植物理念。如今,沁源的鳥類和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取得了初步成效,愛鳥護鳥成為“綠色沁源”的美麗人文。

藉助承辦“二青會”三人籃球賽契機,結合沁源80多年的籃球歷史,打造 “籃球之鄉”名片。現今已建成218個籃球場,組建了306支民間球隊,飛速發展的籃球文化,不僅為群眾帶來快樂與活力,更彰顯出沁源城鄉居民拼搏向上的精神狀態;建成集專業籃球比賽館、室外籃球場和休閒空間佈局為一體的籃球廣場,與內河景觀帶呼應,將體育運動發展與城市文化建設融為一體。此外,沁源與姚基金進行合作,藉助於姚基金在體育公益領域的貢獻與影響力,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與發展訴求,實施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公益項目,雙方合力共同推動鄉村體育教育發展。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與此同時,沁源加快文化中心(文化館、影劇院)和圖書館改建工程建設進度,全面提升基層服務效能;利用重大節日、傳統廟會、物資交流大會等時間節點,組織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開發製作了一批具有沁源標誌的文化產品和旅遊紀念品,提升文旅融合發展品質,擴大旅遊消費需求;謀劃舉辦省級、國家級的重大體育、文化、攝影、旅遊等賽事活動,進一步拓展遊客市場,擴大沁源知名度。另外,沁源圍繞“興文”“尚旅”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群眾文體活動等,不斷推動居民群眾對享受更高質量物質和精神產品的隱性需求顯性化,以新需求引導新供給,進而帶動文旅產業的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入。

  • 推動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群眾幸福感

沁源通過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發力,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體制機制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為城鄉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主動挖掘和培育激發當地居民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潛在需求,動態對接新的供給與新的需求,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在調查中,沁源城鄉居民明顯感受到過去一年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鄉村文化記憶館越來越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更多了,92.4%的受訪者認為“周圍人的心態更加積極向上了”。

  • 強化精神文化建設,推動全縣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凝聚共識

沁源以加強各級黨組織建設為統領,以文化建設為重要紐帶,不斷推動新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凝聚發展信心,提高幹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振各級幹部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確保各項改革舉措有效落地落實。

  • 發起幹部群眾大討論,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奮發有為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有力的社會動員和廣泛的公眾參與推動縣域治理現代化。沁源在全縣幹部群眾中開展“美好沁源”的學習和大討論,並形成關於沁源未來發展的高度共識,即實現“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的綠色發展。這有力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參與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使綠色發展成為沁源人民的主動選擇,為轉型發展和改革推進掃清了障礙。

沁源動員全縣黨員幹部群眾,嚴格按照省市提出的各項要求,快速掀起一場“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大討論熱潮,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一核心,抓住“轉變觀念”這一根本,抓住“破除障礙”這一重點,抓住“解決問題”這一關鍵,抓住“成果轉化”這一導向,抓住“建章立制”這一保障,在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振幹部精氣神、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活力、運用市場理念拓寬發展路徑、提升工作標杆和質量上求突破,聚起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創新再發力、開放再提質、工作再抓實的強大合力,確保在“六個破除”“六個著力”“六個堅持”上取得實效,實現“三個突破”,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發揮智庫研究與實地調研重要作用

沁源縣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歷次會議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個三”和市委提出的“三個五”基本要求,圍繞制約沁源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內容、重點領域,找準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確定了涉及政治、經濟、人事、民生、司法等方面七大類四十小項重點改革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抓手,以“發展轉型”為目標,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在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過程中,沁源注重發揮智庫力量,不僅積極聘請各領域顧問、專家幫助其進行指導、規劃、設計,提出發展思路,更是創新性地成立縣級智庫,發揮聯動作用,形成包括鄉村振興、綠色農業發展、城鄉建設、全域旅遊等方面多箇中長期發展規劃,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沁源縣委縣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點工作法”“釘釘子工作法”等,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問題導向,經常性深入一線開展調研,察實情、聽真話、接地氣,全面掌握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並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破解的辦法和路徑,從而保障各項決策部署符合實際、順應民意,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

  • 推動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當前,一些縣域地區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乏力、幹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關鍵重點領域深層次改革舉步維艱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與客觀困難和現實挑戰有關外,還與縣域特色文化建設的滯後有著很大關係。人口數量與結構相對穩定的縣域地區,在長期經濟社會變遷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傳統,在當地幹部群眾內心往往有著極其深刻的印記,也更加能夠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對縣域整體的發展生態和幹事創業氛圍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旦文化層面的建設跟不上其他領域改革的節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縣域轉型發展的步伐。

沁源的“綠色立縣”實踐,從綠色發展這一點切入,圍繞有效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全縣上下做了大量實質性的創新探索,其中就包括建構體現自身特色的新時代縣域文化,如將綠色發展理念與縣域特有的紅色基因有效互嵌、立足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縣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重構等。這種多元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融合,不僅極大地提振了全縣幹部群眾的精神士氣,而且也激發了幹部群眾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縣域發展面貌、提高縣域社會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況的強大精神動力。

  • 以沁源文化密切幹部群眾聯繫,強化信心

沁源在狠抓基層黨建、建強幹部隊伍的同時,認識到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塑形又要鑄魂”,通過充分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資源,弘揚縣域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意識層面全面凝聚共識,使幹部群眾間形成緊密聯繫。沁源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獨特,自西漢置縣以來的兩千多年裡積累了豐厚的歷史、人文、宗教等傳統文化,擁有基於“沁源圍困戰”的紅色文化、森林文化、沁河文化、農耕文化、龍文化等獨特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當前,沁源正處於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做大做強沁源文化,尤其是繼承和弘揚沁源抗戰文化精神,有利於強化全縣人民“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信心,凝聚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合力。為此,沁源通過宣傳森林文化、沁河文化等,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創作一批反映沁源現實、弘揚太嶽精神、謳歌沁源好人、展示綠色沁源的縣域題材作品,講好沁源故事,鑄造沁源之魂。調查結果顯示, 95.0%的受訪者表示對沁源未來發展有信心,其中81.2%的受訪者表示很有信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堅持發展與治理並重,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而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並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復雜了。要解決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

沁源縣委將沁源的發展置於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大格局中來審視,根據發展的形勢階段變化,不斷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使其跟上發展階段和發展形勢變化的步伐。以城鄉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的科學部署和推動,有效推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新治理”縣域治理新模式,從而為縣域發展轉型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與環境。在“全面性、整體性、全局性、協調性”治理思路的指導下,沁源在經濟發展轉型、政務公開透明、社會質量改善、文化旅遊拓展、綠色沁源建設等方面發力,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治理水平,為各級各地進一步統籌、協調、全面發展提供了創新性的治理理念和改革思路。

  • 創新鄉村治理,鞏固脫貧成效

沁源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座標,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著力加強鄉村治理,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建立完善“一約四會”“一牆三榜一欄”“三務”公開等制度,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全力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統籌考慮鄉村周邊土地、生態等資源條件,結合鄉村經濟社會長期發展任務目標,高標準規劃完成住房、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工作,為提高鄉村地區對人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支撐。

沁源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摘帽工作成效。以農村人口為主要構成的沁源在2018年實現了脫貧摘帽。為鞏固脫貧成果,特別需要依託鄉村振興戰略,補牢產業發展基礎、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治理能力。為此,沁源圍繞“富民”目標,認真落實《沁源縣脫貧成效鞏固2018—2020三年規劃》《2018年行動計劃》《沁源縣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堅持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不摘標準“五不摘”,繼續推進分戰區作戰、分片區競賽,不斷拓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覆蓋面,切實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拆除復墾工作。建立返貧預警機制,重點從把握方向、教育引導、幫扶方式、能力提升、需求對接、示範引領和政策落實等方面抓好落實,全面鞏固脫貧成果。

  •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沁源著力解決城鄉之間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城鄉發展一體化提標上檔。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樹立“精、特、美”理念,優化空間佈局,增強承載功能,構建城鄉互動、協同發展、特色明顯的新型城鄉發展格局。針對產業、人口布局分散的困局,沁源在縣城建設總體規劃、產業佈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面進一步發力,充分考量沁源自然資源稟賦和長久以來形成的產業積澱,加快縣城擴容提質,科學合理地將同一產業環節(共性而非互補性的企業組成)向中心鎮、縣城集中,發揮縣城輻射帶動作用,穩步推進縣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堅持“規劃先行、產城融合、城鄉互動、一體發展”的基本原則,推進縣城、重點鎮、中心村一體化協調發展,建立完備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現代城市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結合縣域發展需求,統籌規劃建設智慧交通、智慧旅遊、智慧政務等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圍繞建設“山城、水城、綠城、紅城、趣城、慢城”,高端規劃縣城“兩山”理念生態綜合體、沁河景觀橋及東山慢道、丁城渠景觀帶和“袖珍古城”,豐富縣城綠色文化內涵和品味;以城中村、棚戶區改造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完成一期改造簽約、拆除和二期改造前期工作,啟動安置房建設項目,有序推進新區擴容,同步配套交通、通訊、網絡、水、電、熱、氣及排汙、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重點城鎮,高標準完成郭道鎮小城鎮建設,重點做好郭道客運站、集中供水、汙水處理、集中供熱和垃圾收轉運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太嶽重鎮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推進靈空山鎮、李元鎮、王和鎮、王陶鄉等地市政公用及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興工業、特色農業、生態旅遊、物流商貿等各具特色的縣域次級集聚中心;全面進行中心村整治規劃,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專項規劃為指導,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加強對古寨等傳統村落的保護;開展拆違治亂、鄉村綠化、垃圾治理、汙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六大專項行動,改造農村戶廁1.8萬座、公用“綠色驛站”238座,爭創省級改廁示範縣,打造一批省級、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逐步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質量。

  • 完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立足生態優勢、結合發展問題綜合施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達到了新的高度,生態環境質量對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斷加大。對此,要在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將生態文明觀、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社會發展、民生建設中,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社會發展新格局,建設美麗健康中國,從而滿足人民更高的環境、生態需求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沁源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導,以實現綠色發展為出發點,增強生態治理能力,提升生態治理水平,從而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提升綠色發展動力,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底色。

深化“藍天”行動,堅持將源頭防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統籌推進轉型、治企、減煤、控車、降塵、禁燒等工作,強化大氣汙染防治,確保汙染指標穩定下降。圍繞“治水”,開展“碧水”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沁河干流、沁河源頭保護和紫紅河、龍鳳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確保地表水水質穩定提升;同時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與保護,完善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設施,解決因城鎮發展造成的水源汙染問題。抓實“淨土”行動,打好土壤汙染防治攻堅戰;針對歷史遺留煤矸石治理問題,建立健全煤矸石環境汙染治理長效機制,開展汙染地塊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嚴肅查處汙染物隨意傾倒、填埋,受汙染土壤隨意處置,以及其他破壞土壤環境的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沁源通過科學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條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與自身的生態環境、資源稟賦、人文特徵、經濟基礎緊密結合,根據地域特徵量體裁衣,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科學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圍繞“種樹”實施“增綠”行動,實現全域種樹、綠滿城鄉,大力推進單位綠化、小區綠化、鄉村綠化、庭院綠化和企業綠化。並在增綠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增色、增景、增量、增效,在全縣推廣種植具有經濟價值、觀賞價值的中藥材、農作物、苗木,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此外,沁源在全縣廣泛宣傳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使綠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成為社會風尚,引導城鄉居民自覺養成節能環保的習慣。

正是有了上述措施的有效落實,沁源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調查中,93.0%的受訪者認為“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了”,93.1%的受訪者感受到“附近的河湖水清了、樹多了、更美了”,94.6%的受訪者表示“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提質了”,94.8%的受訪者表示感受到“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節能環保了”這一變化。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縣域治理需要整合政府與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將經濟轉型發展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緊密結合。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需要政府主導、凝聚各方力量。為此,沁源成立推進綠色發展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負責,健全完善綜合決策機制,定期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與綠色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加強生態環保熱點問題輿論引導,重視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和促進作用;鼓勵、引導民間環保組織有序參與,注重引導發揮志願者的積極作用;完善公眾參與決策制度,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通過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讓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成為全縣人民的自覺行動。沁源縣委以“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為工作導向,力求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沁源堅持發展和治理並重,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縣域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優化,並以城鄉各行業領域治理體系的健全優化,引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全局生態改善,不斷提高縣域發展轉型內生動力,實現了發展和治理的有效互動、互促共進。調查結果顯示,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92.3%的受訪者認為“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強了”,91.6%的受訪者表示“民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提升了”。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調動幹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地方要實現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須有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好的政治生態的強力支撐。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壓實強化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鞏固發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 從嚴從實加強黨的建設,提升黨員幹部政治覺悟

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領導幹部雙重組織生活、民主評議黨員、談心談話等各項制度,著力增強黨內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和戰鬥性;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使其常態化制度化;大力落實“維護核心,見諸行動”主題教育,進一步武裝頭腦、凝心聚魂、推動工作;制定《關於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紮實開展巡視巡察整改自行“回頭看”,制定實行《幹部提醒制度》和《談心談話制度》,修訂完善《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實施細則》,持續保持工作作風建設的高壓態勢;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注重在轉型發展一線、項目建設一線、脫貧攻堅一線、應急搶險一線發現幹部、識別幹部、檢驗幹部,真正做到把在關鍵時候靠得住、信得過、能放心的幹部放在關鍵崗位。

  • 創新“五分工作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轉型發展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並不斷強化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號召力、執行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不斷拓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在具體實踐中,沁源創新“五分工作法”,即分領域、分類型、分重點、分層次、分區域整體推進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深入推進“兩創新一規範”,落實“三步四循環”工作法,完善“三會一課”會前會後“雙報備”等制度;開展“苦幹三個月、黨員作表率”“整治‘三股歪風’,塑造良好形象”“五樹五嚴”等活動,全面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加強幹部隊伍能力建設,激活幹部隊伍幹事動力、奮鬥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要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黨的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也是新時代推動改革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沁源結合新時代全縣改革發展新任務新目標,緊抓幹部隊伍建設,創新干部隊伍教育培訓等工作。縣委常委會把加強自身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堅持以上率下、率先垂範,努力為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樹好標杆、作好表率,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

針對幹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這一問題,沁源不斷強化幹部隊伍的學習、交流和培訓,調動幹部隊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沁源在長治全市率先啟動“兩高下基層”幹部培訓項目,並邀請包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在內的全國多領域專家學者對全縣黨員幹部進行專題培訓,累計培訓1.2萬人次;分類型、分批次組織縣鄉村黨員幹部到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浙江金華、江蘇宿遷、陝西延安、山西紀蘭黨性教育基地以及周邊縣區等知名高校或地區進行專題培訓、學習、考察6500餘人次,進一步開闊了視野、理清了思路、激發了幹勁;按照“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的根本要求,選派70名幹部到鄉鎮掛職鍛鍊,11名優秀年輕幹部到村任黨組織書記,引進高層次人才51名,儲備農村後備幹部481名,讓幹部真正沉下去、挑重擔,得到充分的鍛鍊成長,打造出一支“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為推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隊伍保障。

  • 打造團結集中、動力飽滿、穩定充滿活力的幹部隊伍,為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本保障

各級領導幹部的幹事動力、綜合素養對地方治理與縣域發展質量具有決定性影響。尤其是在轉型發展關鍵期,更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以增強本領、提高能力,打破思維定勢、擺脫利益束縛,齊心協力、幹出成效。在基層,黨政班子換屆、主要領導變更帶來發展思路的變化是普遍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就任領導幹部為追求任期政績而片面關注短期效果、漠視長期利益的問題。從“三駕馬車”到新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經歷了從短期到長期、發展動力經歷了從外生到內生的重構,反映了以往短期的政績觀及其機制體系難以適應既有的理念架構。因此,必須形成既有利於長期推進、又能夠不斷強化落實新思想新理念的機制體系,以幹部隊伍的思想統一、體制機制的持續連貫為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沁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下的綜合決策部門,定期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大幅度提升幹部隊伍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執行力,形成上下聯動、協同配合的綠色發展推進機制。為加快綠色發展人才隊伍建設,沁源一方面不拘一格地從本地選拔經過鍛鍊、有政治擔當的年輕優秀分子,把他們放到關鍵位置去獨當一面,另一方面加快轉變幹部群眾的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通過強化智庫建設、專家培訓等多種途徑全面提升幹部綜合素質。同時,注重政策的連貫性,強調綠色發展“一屆接著一屆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姿態,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強化和保障。

  • 幹部隊伍建設成效受到城鄉群眾高度認同

調查發現,沁源城鄉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推動改革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93.0%的受訪者認為“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上發揮的作用更強了”,92.1%的受訪者認為“基層黨組織在貫徹黨的決定方面的作用更強了”,91.4%的受訪者認為“基層黨組織在推動改革發展方面的作用更強了”;在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方面,分別有90.5%的受訪者和89.8%的受訪者認為“城鄉基層黨組織發揮的作用更強了”。在諸多對沁源幹部隊伍變化的評價中,“幹部的學習氛圍更濃厚了”這一項,受訪者給予的評價最高,均分為4.45分(滿分5分),體現出沁源的幹部在“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過程中,面對新的理念、發展經驗、工作技能,積極主動學習,學習能力得到增強。同時,“幹部的幹事創業動力和創新意識更強了”“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更高了”這兩項均得到受訪者4.43分的評價,“幹部強弱項、補短板,提高本領的意識和能力提升了”得到受訪者4.41分的評價。此外,有86.7%的受訪者對“幹部為民服務的理念更強了”表示認同。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三)未來方向

結合專家提出的有關建議,以及基於前述的有關研究,課題組認為沁源應立足於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取得的成績成效,著眼於進一步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發展”為關鍵詞,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繼續走好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的轉型發展之路,加快打造“綠色”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樣板。

  • 立足“綠色”實踐,加快推動綠色沁源更高形態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以來,沁源立足生態優勢,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色作為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基調,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突破了綠色發展瓶頸,增強了綠色發展底色,激活了綠色發展靈氣,提升了綠色發展品位,做活了綠色發展文章。

其中,“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和“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作為推動沁源綠色發展的重大思路和重要路徑,一方面為沁源縣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又推動沁源綠色發展進入更高形態的新階段。綠色沁源更高形態的發展,並不僅僅著眼於綠色發展,而是在已有的基礎上,以綠色發展為統領,把綠色發展放在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於一體的全面發展的突出位置,將綠色發展放在改革發展與治理創新大局的重要位置,形成綠色發展引領驅動更高形態發展的強大合力,進而推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 進一步鞏固“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所取得的成果成效

立足煤炭資源大縣的發展實際,沁源要進一步深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繼續踐行“五大發展思路”,紮實走好“五條發展路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更加深入地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支撐全縣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另外,沁源還應繼續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深化改革、化解風險、安全穩定、環境保護、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 從更高形態、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堅決破除市場主體中的無效供給,推動市場出清。一方面,要抓緊處置殭屍企業的“牛鼻子”,倒逼殭屍企業穩妥退出;同時,堅持對高汙染、高耗能、高排放、破壞生態嚴重的項目實行零審批、零引進。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傳統工業企業改造升級。二是大力培育形成新動能。結合沁源當地城鄉公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有針對性地促進現代服務業做優做大,同時進一步推動資源型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特別是對於煤炭能源行業,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走“減”“優”“綠”之路,全面打造以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為支撐的煤炭生產體系,為公眾提供更高質量、更優品質的生態型能源產品。三是以深化改革來切實降低實體企業成本。有效推進關鍵領域改革深化,為實體企業營造更好的內外部發展環境條件,這既是資源型地區普遍面臨的難題,也是沁源作為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實踐中的重要著力點。

  • 藉助優勢互補的合力助力綠色發展進一步提檔提速

在更廣範圍的跨域發展中找準自身定位,藉助於優勢互補的合力來助力綠色發展進一步提檔提速。一是立足山西省整個中南地區的轉型發展全局,發揮北上太原市、東進長治市、西接臨汾市和呂梁地區的區位條件,進一步做強以旅遊業為代表的體驗式經濟,提高品牌影響力,提升其對沁源縣域經濟的貢獻率。二是主動向周邊縣市加大開放力度,深刻分析自身與各縣市之間的相互比較優勢,為促進縣域內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內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奠定更為堅實的市場和要素基礎。三是著眼於引領更廣範圍的綠色發展實踐,隨著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全面加強與周邊縣市尤其是平遙、安澤兩地產業體系在鏈條上的互嵌對接,實現縣域間綠色發展的協同互促與共生共進。

  • 做好沁源高質量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沁源縣委縣政府狠抓落實,出臺了一系列實施綠色發展的行動計劃,打造了綠色發展的“沁源樣板”。在此基礎上,沁源須繼續下大氣力植樹造林、實施增綠工程,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提高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提高綠色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另外,在深化完善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發展戰略規劃的基礎上,沁源應進一步完善綠色發展空間佈局規劃,進一步完善資源環境生態紅線規劃,進一步完善空間治理規劃,進一步完善區域差別化發展規劃。未來還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地做好沁源縣高質量發展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以高質量規劃引領綠色沁源更高形態的、更高質量的、更可持續的發展。

  • 著眼轉型發展,加快推進真正契合沁源實際的現代經濟體系建設

長期以來,沁源產業結構過度依賴於煤礦產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轉型發展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圍繞“轉型”這一發展思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這兩大發展路徑,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進經濟結構轉型,並取得了明顯成效。應繼續推進綠色農業產業有序發展、文化旅遊形成特色,逐步構建起適應沁源發展、符合沁源實際、具有沁源特色,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以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為指向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 協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現代產業大力發展

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積極推動綠色發展方式理念落地,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且具有長期發展空間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加快推進真正契合沁源實際的現代經濟體系建設,創造性化解生態保護要求與經濟發展需求、經濟發展模式之間的矛盾,以及現有財政政策缺乏對綠色發展要求的適應性等發展困境,以向質量要效益,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為導向,推動綠色轉型升級。

另外,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行綠色生產發展方式的同時,沁源應繼續把“興文”“尚旅”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全域旅遊,促進“旅遊+”和“+旅遊”,實現多產業融合發展,強化文旅融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作用,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開拓發展新空間,打造發展新高地。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森林康養旅遊品牌,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溫泉康養、中醫藥康養、鄉村康養和康養地產等新業態,全力打造“森林康養第一縣”。

  • 構建契合沁源自身實際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一方面,沁源農村總人口占全縣總人口比重較高,即便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未來仍將有部分人口居住和生活在鄉村地區,加之林地面積大、產業分佈相對集中、城區面積狹小等特點和現實條件,使得全面優化城鄉空間佈局和經濟地理顯得格外重要。結合全縣當前固有的發展基礎,今後的實踐中,沁源縣委縣政府應在堅持轉型增綠的過程中,以實施主體功能區建設為抓手,構建發揮縣域內不同區域間有效對接融合的機制和政策體系,以此推動縣域東南西北中各區域組群式差異化發展,在縣域內部和城鄉之間,打造優勢互補、協調聯動、要素流通、服務共享的發展共同體。

另一方面,沁源應適度集中人口和產業以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城鎮人口規模,以產業集中集群帶動就業人口就近就地集中,走新型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之間的三元互動之路,實現土地、產業、人口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政府創新、市場活化、社會治理之間良性互動,讓更多群眾享受到城市化紅利,有力推動生態環境的優化和縣域的可持續發展。

  • 繼續強化改革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緊密聯動性

一是在涉及重點民生等“公共”領域,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的引領作用,在縣級層面,對城鄉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進行科學的佈局和謀劃,為縣域更高形態、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奠定穩固而堅實的基礎支撐。二是在公有制經濟領域,在重點加強對縣域內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科學指導的前提上,鼓勵企業以效率為導向不斷深化改革,繼而以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來切實減少企業內部改革所面臨的阻力。三是在非公經濟領域,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機制,並在此基礎上,支持各類民營企業、微觀經濟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改革創新,以真正實現通過改革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的目的。

  • 打造更高水平、更高形態、更高質量的開放創新平臺

依託現有產業園區,在體制機制上,打造更為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尤其要對標北京、上海等先進城市,降低行業准入門檻,縮小區域間行政審批差異,提高產業和項目落地效率;在技術層面上,加強跨地區、跨領域數字化信息對接平臺、資源整合平臺和服務對接體系建設,為開放發展、區域互促共進贏得更為寬廣的輻射空間和範圍;在產業覆蓋上,繼續深化農業領域的對外開放。

課題組專家認為,沁源在環境建設和綠色農業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沁源現有條件更有利於建立“現代全產業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即在較大區域裡各類農產品生產均以物質能量多層次自我循環為主,依靠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無公害物質能量補充為輔,實現農業投入產出過程親自然、高效率運轉的農業生產體系)。為此,沁源接下來應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特色農業發展為主調,以“太嶽山生態特色現代農業經濟走廊”建設為載體,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找準切入點、突出關鍵點、培育新亮點,探索建立“現代全產業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創新培育現代全產業生態農業的農業經營組織,走循環經濟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儘快打造出幾個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示範帶動效應的農業產業園區,加大對品種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高新技術項目和畜牧、花卉、綠植等高效農業項目的引進力度,加快建設具有沁源生態特色的現代農業,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 聚焦文化沁源建設,以文化之力進一步增強合力發展之勢

文化是發展的根和魂,是發展的強大力量。推動“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關鍵在人,關鍵在人的思想觀念,必須加強綠色文化宣傳,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把綠色文化理念貫穿始終,不斷增強沁源人民綠色發展的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地把綠色發展意識觀念轉化為推動綠色發展、引領未來高質量發展的自覺行動。此外,沁源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獨特,擁有豐厚的歷史、人文、宗教等傳統文化,基於“沁源圍困戰”的紅色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綠色沁源今後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強大精神動力。

  • 用綠色理念為沁源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塑形鑄魂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發展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行動指南,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旨在突出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為推動以綠色發展引領進一步高質量發展,沁源今後要加快做好用好沁源文化這篇大文章,用綠色發展這一新發展理念、新發展觀和文化底蘊、哲學意蘊為沁源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塑形鑄魂,把內生動力激發出來、把發展活力釋放出來、把巨大潛力挖掘出來。

  • 將紅色文化、綠色文化融入高質量發展方方面面

沁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非常豐富,這是綠色沁源今後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沁源正處於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期,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與沁源特有的紅色基因有效互嵌,用足用好紅色資源,做大做強紅色文化,繼承弘揚“沁源圍困戰”精神,凝聚全縣人民“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信心,使之成為推動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立足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縣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重構,讓“紅色基因”融入基層黨建血脈,把沁源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推動改革發展、治理創新、轉型升級的堅強戰鬥堡壘,充分發揮黨支部“核心的堡壘的作用”,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為了加快綠色發展,沁源應充分發揮原有文化的底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態文化,提升綠色發展品位,將綠色文化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做到綠色文化入腦、入心,最大限度地動員全縣居民投身到建設綠色沁源的綠色發展中來,營造出一種綠色發展的文化氛圍,為促進沁源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為“綠色沁源”建設貢獻“文化沁源”風采。另外,通過多元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融合,不僅能極大地提振全縣幹部群眾的精氣神,而且也能激發幹部群眾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縣域發展面貌、提高縣域社會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況的強大精神動力,創造性運用沁源文化為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 用“文化+”思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推進“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建設,繼續建設“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展點;鼓勵文學藝術創作、精品劇目創排,在建設綠色沁源中找靈感;做大做強廣播影視、文化演藝、文化旅遊等行業,培育壯大一批龍頭骨幹文化企業。突出“文化+製造”“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體育”等創意新模式,增強文化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在“綠色沁源”建設中彰顯“文化沁源”魅力。

  • 對標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

黨的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是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的主力軍和先鋒隊,也是新時代推動改革創新發展、高質量轉型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和先鋒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沁源要繼續強化幹部隊伍的學習、交流和培訓,激發調動幹部隊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自覺把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上的具體行動。

  • 進一步加強政治教育,提升黨員幹部思想認識

沁源接下來應按照“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的根本要求,構建覆蓋全縣的學習體系,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聯繫沁源發展實際,創新學習機制、提高學習能力,深入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活動;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還應牢牢把握“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的具體目標,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持續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做到學思用貫通和知信行合一,不斷增強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和理論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

  • 創新體制機制和工作方法,多渠道培養幹部

沁源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應不斷增強學習意識和學習本領,堅持學懂、弄通、做實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確保黨的理論創新推進到哪裡,黨員幹部的理論武裝就及時地跟進到哪裡;沁源應繼續推進“兩高下基層”幹部專題培訓班,對全縣黨員幹部進行專題培訓;進一步通過智庫建設、專家培訓等多種途徑提升幹部綜合素質,鼓勵更多幹部“走出去”解放思想、開闊眼界,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和寶貴經驗;加快打造一支“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為推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堅實隊伍保障。

此外,還要創新干部掛職鍛鍊制度,打造“上(上掛國家、省、市有關部門)、下(下沉基層一線)、東(東部發達地區學習)、西(西部艱苦地區鍛鍊)”相結合的幹部掛職機制,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分工、不同領域所屬幹部面臨的現實問題。

  • 進一步解放思想,保持幹部隊伍創新狀態和奮鬥姿態

解放思想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武器。推動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關鍵是解放“人”,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心態,提高認識,提升狀態,增強信心,提振幹部群眾推動縣域改革發展的“精氣神”,激發調動幹部群眾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幹部群眾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激活縣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動力、活力、潛力。

為此,沁源今後應堅持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引領,加強輿論引導、壯大主流輿論、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營造氛圍,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始終保持良好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思想精神之基,鞏固幹部群眾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另外,沁源還應用好解放思想這一重要法寶,跳出傳統思維的窠臼,破除陳舊觀念的束縛,發揮解放思想的威力,凸顯觀念先導的作用,以新思想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以銳意進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敢闖敢幹、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更加開放、更加主動、更加自信的良好心態奮力書寫縣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拓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 以科學容錯糾錯機制為幹部幹事營造良好氛圍

進一步強化“為官必為”意識,增強“為官會為”能力,追究“為官不為”責任,營造“為官願為”環境。沁源應強化幹部教育培訓,提高黨員幹部理論水平,增強黨員幹部黨性修養,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提高專業化水平。要加強對年輕幹部培養,優先把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幹部放到關鍵位置去獨當一面。要按照“兩個尊重”“三個區分”要求,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探索建立合理的容錯糾錯機制,允許失敗、寬容犯錯,教育引導沁源幹部敢於擔當,併為敢擔當的幹部擔當,為敢負責的幹部負責,不讓清廉幹事、勇於擔當的幹部流汗又流淚,在全縣營造敢於擔當、勇於負責的良好氛圍,營造理性寬容、和諧的幹事創業環境,不斷激發全縣幹部改革創新的積極性,鼓勵敢試、敢闖、敢擔當者奮發有為、創新有為。

  • 強化黨建引領,加快形成轉型發展與現代化縣域治理體系建構的協同聯動關係

如前述轉型發展,不僅僅是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轉型的背後更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整體的更新與重構,這對治理體系與治理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進一步推動縣域治理現代化進程,是當前縣域發展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而黨建引領則是解決這一重要議題的關鍵。現代化縣域治理需要整合政府與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只有通過強化黨建引領,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將經濟轉型發展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緊密結合。通過共建、共治,使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為加快形成轉型發展與現代化縣域治理體系建構的協同聯動關係,沁源必須強化黨建引領的治理機制,明確多元主體的權力邊界,全面打造以“合作”為核心的縣域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網絡社會綜合治理體系。

  • 強化黨建引領的治理機制

面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任務和要求,為避免黨的基層組織的引領作用、服務功能和治理能力不能很好地發揮,黨建引領發展的工作機制建設、組織建設、隊伍建設不能很好地適應,必須把黨建創新放在首位,致力於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黨建引領治理創新、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用,激發黨建工作活力,實現黨建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同頻共振、互融共促。黨建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治理機制,對推動跨部門和跨領域的協同治理、引領多元治理主體規範運行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黨建引領的核心要義是對多元治理的活力與秩序的雙重把關,確保社會既充滿生機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在“條”“塊”協同中進行強有力的跨體系協調,在橫向協調與縱向整合的統籌聯動中發揮具有核心引領的制度性優勢,凸顯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治理的重要作用,進而避免出現轉型發展與治理創新不協調、不同步、不同速的難題。

  • 明確多元主體的權力邊界

明確多元主體的權力邊界,需要堅持政府、市場、社會、企業、群眾有機統一,匯聚推動綠色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一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明確政府和市場的分工,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有機統一起來。二是處理好政府主導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的關係。合理界定政府與企業的行為邊界,遵循市場規律,尊重市場決定,放寬市場準入,引入市場機制,擴大市場參與,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營造成熟、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發揮好企業家這一重要群體作用,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民營經濟加快發展。三是把政府主導和人民主體有機統一起來。充分尊重人民意願,激發人民內在活力,教育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地投入到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當中去;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創新,以政策創新激發調動沁源人民積極參與的熱情,以政策創新為廣大群眾的有序參與創造良好環境,以政策創新讓綠色發展更好造福沁源人民、更好為沁源百姓創造良好的宜居環境和高品質的美好生活。

另外,為持續促進沁源生態文明與生態經濟建設,結合沁源比較堅實的財政能力基礎,課題組專家建議,在既有的社會治理體系機制之外,沁源可通過設立專項扶持基金的方式開闢資金來源渠道,同時將市場和社會力量納入生態治理的過程當中。市場、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將大大增強沁源綠色轉型中的社會治理能力。具體來說,通過專項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苗圃產業,促進苗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將新設立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基金納入政府預算管理,資金的使用上應當受到嚴格監督以及科學評估。此外,在編制相應預算時需要科學考慮本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環境特點與主體功能,因地制宜地使用好、管理好相應資金。通過嚴格預算編制、執行、調整、評估等程序,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基金的使用效率將顯著加強,有利於社會資源向生態保護領域偏移。

  • 全面打造以“合作”為核心的縣域治理模式

其邏輯起點在於科學確立政府合理的職能範圍和權力邊界,明確社會事務的責任主體,使政府和民眾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彼此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充分發揮作用。其次,在合作治理模式的框架下,增強社會自治能力。鼓勵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經濟精英重返故里或入籍鄉村,著力提高鄉村能人的道德品質和知識素養,推動各類精英廣泛參與鄉村事務和縣域治理。此外,要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綜合治理機制,結合沁源今後各階段轉型發展的需要,參考有關研究和地方實踐,重點加強社會化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多元化社會矛盾調處體系、動態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人性化實有人口管理體系、系統化綜合信息管理體系等建設。

  • 建立健全網絡社會綜合治理體系

沁源的綠色立縣實踐在當地深得人心,進一步加以強化和持續推進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儘管如此,鑑於深層次的改革會涉及到經濟形態的重塑、利益分配關係的重構等等,將在客觀上增加有效開展輿論宣傳尤其是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難度,這也是今後很多地區進一步深化改革時將普遍面臨的問題。

對此,課題組認為,當前,沁源亟需“構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網絡社會治理體系”,至少包括四個方面:加強建立互聯網傳播、網絡輿情迴應、網絡監管執法各環節有關機制,使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在縣域各個層級得到很好落實;儘快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軟硬件設施建設,運用“互聯網+”思維,圍繞“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及其相關舉措,主動設置包含多種展現形式的宣傳策劃主題,不斷壯大網絡輿論正能量;強化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大網上信訪工作力度,指導有關單位建立暢通的網上信訪通道,積極回覆網民投訴,迴應網民關切;依託縣域尤其是鄉村“熟人社會”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在富有聲望的老黨員、優秀教師等先進分子中培養網上“意見領袖”,與官方意識形態宣傳工作形成合力,從而提高縣域主流話語體系在公眾心中的認可度、接受度。

  • 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激勵沁源等地加快高質量發展轉型

沁源以綠色理念引領縣域發展生態建設的實踐探索,不僅對於其他資源型地區更好探索推進綠色發展、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極具參考借鑑意義,對於創新推動山西以及全國範圍內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城鄉振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體系創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等,也有著重要理論價值、重大現實意義和重要借鑑啟示作用。需要強調的是,綠色轉型及高質量發展,是各地當前及今後重要實踐方向。基於沁源所取得的成果成效,以及顯示出的發展趨勢,課題組專家建議,集聚更多資源、力量推動沁源實踐繼續走向深入,無論對沁源自身,還是對其他地區借鑑參考,均具有重要意義。

  • 加快優質資源集聚,激發改革創新活力

進一步以機制的優化,鼓勵沁源改革創新、大膽探索、推動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最大限度激發沁源改革創新活力,更大力度增強綠色沁源轉型高質量發展動力。另外,省市兩級可加強對其支持指導,為沁源今後的綠色發展之路提供更大的平臺,形成更為有效的體制機制。如:通過省市兩級有關部門和力量的介入,搭建更具影響力的主題宣傳、招商引資引智平臺,吸引縣域綠色發展所需的優質資源要素加快向沁源集聚;在省市兩級的指導下,推動沁源黨政部門加快建構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勵和容錯機制,使全縣各級幹部群眾能夠放下思想包袱和顧慮,全身心投入全縣改革創新事業,進一步提振幹事創業動力。

  • 及時總結推廣沁源等地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經驗探索

一方面,相關媒體應給予沁源探索更多宣傳輿論支持,特別是要對沁源等地探索的重要做法、成熟經驗、成果成效、現實意義、理論價值、啟示作用給予更多宣傳報道,為其他面臨類似發展處境的地區提供參考與借鑑。另一方面,建議沁源主動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特別要推進省市縣三級媒體融合發展,暢通省市縣三級傳播渠道,用全媒體思維、融媒體思路、新媒體技術,把沁源探索的成功做法、成熟經驗、成績成效、好故事好聲音傳播推廣出去,為沁源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營造濃厚社會氛圍。這無論是對於沁源自身更高質量的綠色發展實踐,還是對於其他地區觀察沁源、讀懂沁源,真正使沁源實踐的有益經驗為其他地區所瞭解,都非常必要。

  • 加大力度扶持縣域綠色品牌,推進現代化農業經濟不斷向高質量轉型

結合沁源自身自然環境等方面優勢以及城鄉經濟社會各領域在綠色發展實踐中湧現出的突出典型,建議做大做強系列縣域綠色品牌。如近年來沁河源頭保護工作積累了豐富成果成效,文化旅遊事業正向深度融合發展邁進,康養小鎮相關體系機制、軟硬件設施日趨完備,今後應繼續加以推進。在條件相對成熟後,積極組織申報國家層面有關項目、資金和相關資質,以此全面提高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的知名度、美譽度,為提振各級幹部信心士氣、提升城鄉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奠定更為廣泛的現實基礎。

  • 匯聚頂級智力資源,為沁源等地繼續走好綠色立縣之路提供有力支撐

首先,在縣級層面加強對沁源探索的動態研究,對沁源探索既有成績成效加以經驗總結與理論提升,使之更好指導實踐、深化認識、做好傳播,為接下來沁源進一步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理論支撐和決策服務。其次,要加強當地智庫與國家層面高端智庫機構的有效聯動,對當地發展成效、發展經驗以及存在問題及時進行分析總結研判。另外,要打造第三方研究評價機制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長期聯動跟進沁源機制,對沁源各級幹部關心關切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動態調查研判,在此基礎上,及時組織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教育培訓工作,以保證全縣上下繼續走好綠色立縣之路、繼續深化改革創新的強大共識。


文章來源:《國家治理》週刊2019年7月乙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視覺:王洋 王嘉騏 範璽豔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


"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魅力沁源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根本要求,是關乎未來的重大抉擇,是改革發展的歷史性任務。近年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以“1553”的理念思路與實踐舉措引領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

1個戰略理念: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

5個發展思路: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

5條發展路徑: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

3大產業:優先打造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三大產業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努力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 自然生態建設、政治生態建設和綜合發展生態建設相融合
  • 人的觀念轉變與發展方式轉變相融合
  • 做優做精傳統產業與發展新產業形態相融合
  • 太嶽革命精神與時代創新精神相融合

沁源的綠色立縣、綠色轉型,具有四方面重要借鑑意義

  • 體現主動轉型、主動加壓,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
  • 實事求是,立足實際,心無旁騖致力於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的強大定力
  • 既注重頂層設計,又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工作方法
  • 初心不改、使命不息,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的價值追求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菩提寺晚霞


以“綠色立縣”理念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期以來,具有資源型城市典型特徵的山西省沁源縣,面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換增長動力、決戰脫貧攻堅、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戰略任務,針對幹部群眾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固化、產業結構上“一煤獨大”等客觀現實,將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貫穿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具體實踐中,沁源縣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自然生態底色,確立綠色發展的立縣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內生髮展動力不斷提升、社會心態積極向上、日益彰顯其引領和示範意義的資源型縣域高質量轉型之路,切實增強了城鄉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善了縣域全局性發展生態,穩定了社會各界的發展預期,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

人民智庫針對沁源近一個時期的實踐進行了多側面、多維度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經過系統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題研討和理論總結後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踐、沁源以“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之所以能夠越走越寬,不斷取得突破進展,根本上歸因於其所確立的綠色立縣理念,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央有關精神、省級有關部署和沁源具體實際、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精準銜接、科學統一。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蘊含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解讀。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宏觀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微觀的具體行動上,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保護優先的根本前提下,依託自然生態本底打造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在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根本原則下,立足資源環境優勢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產力;一以貫之地堅持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的根本導向下,利用綠色生態資源打造最普惠的綠色公共產品和社會民生工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在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統一的根本目標下,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融合發展、互促共進。這四個“一以貫之”,既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又實現了“兩山”理念在沁源當地由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日益深入人心、綠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成效的根本邏輯前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準確領會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發現,沁源縣委著眼於系統性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全局,在深刻研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沁源所具有的內在關係、如何在沁源全面落地之基礎上,選擇以“綠色發展”具體切入,又在推動發展轉型的具體實踐中,通過嵌入“創新”思維來增強綠色發展的活力,通過嵌入“協調”思維來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通過嵌入“開放”思維來豐富綠色發展的內涵,通過嵌入“共享”思維來推動綠色發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城鄉社會公眾,進而真正走出了一條立足沁源實際、符合沁源現實,且具有沁源特色的有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轉型之路。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發展動力轉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基礎。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全面貫穿於縣域“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縣域是國家的縮影,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研究發現,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將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行動、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其在實踐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更新,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紐帶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治領域,加強思想建設,錘鍊幹部隊伍,強化監督考核,提升各級幹部對綠色立縣的認識和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文化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產和生活觀念,將當地特色的綠色文化全面融入城鄉群眾工作生活中;社會領域,強力推動綠色強基工程尤其是城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在原有生態系統基礎上,大力實施增綠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有效引領全局性發展生態改善,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現實條件。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創新落實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決策部署。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向,如何著眼於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全局,同時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是各地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於資源型地區,情況更是如此。研究發現,沁源縣委《關於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決定》的作出,建立在資源型縣份進入發展動力深度轉換、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重大歷史拐點階段,縣委班子對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省委關於“建設美麗山西”“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底色’”等重要要求部署,進而結合自身實際推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之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在發展目標、階段任務上,還是在具體舉措、路徑方法上,既有效契合實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性超前。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縣域發展方式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顯示引領示範意義的重要支撐。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致力於增強縣域綠色發展道路的強烈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研究發現,沁源的發展轉型實踐,始終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當地獨特、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並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將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有效注入到城鄉發展轉型的各個環節領域,有效注入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強烈的共識,在行動上產生強烈的創新創業動力。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堅定、顯示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的重要保證。

沁源的綠色立縣理念,凸現了縣委班子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當前,越是對傳統發展方式過度依賴、資源型特點明顯的地區,面臨的改革任務就越艱鉅、需要突破的瓶頸和阻力也往往越大,以致轉型發展要麼乏力,要麼即便摸清方向也無從落地。研究發現,一年多以來,沁源縣委圍繞有效推動縣域綠色轉型採取了系列實質性舉措,包括幹部隊伍思想觀念的重塑、傳統不合時宜體制的破除、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優化、獎懲與容錯機制的建構、創新設立縣級智庫機構,等等。並適時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方式,推動深層次領域、觸及根本性問題、觸碰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相繼落地,使廣大幹部群眾看到了沁源縣委致力於推動全縣綠色、高質量、綜合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念。這是沁源綠色立縣理念能夠給人以穩定預期,幹部群眾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期待的重要保障。

實現縣域尤其是資源型縣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綜合而言,沁源的綠色發展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改革的繼續推進,所將面對的障礙、瓶頸和制約還很多,所要爬的坡、過的坎、涉的險灘還很多。而綠色立縣理念的確立,已然繪就了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四樑八柱”,今天的沁源,正處於進一步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關鍵階段。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沁源縣委具有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需要沁源各級幹部具有更強勁的改革創新和奮發精神,需要全縣上下、各行業領域進一步凝聚共識、繆力同心,亦需要方方面面、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沁源之晨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沁源轉型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任務新目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現,是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升經濟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對於全面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等等,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做出的判斷,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破解這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資源型地區普遍對傳統產業依賴度較強,由於缺乏科學統籌規劃,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創新路徑,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各級各地高度關切。更好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和引領,需要來自基層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需要對先進案例進行挖掘、對先進經驗進行總結。

作為人民日報社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載體、主要陣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宣傳闡釋權威陣地,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智庫持續關注各地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採取的實踐舉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隨著調研的深入推進,我們瞭解到,山西省沁源縣作為典型資源型地區,面對轉型壓力,主動作為,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實踐經驗。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國重要的產煤縣,礦產資源豐富是其主要特徵之一,煤炭產業產值已佔到沁源經濟總量的90%左右。豐富的礦物資源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沁源長期以來更加註重煤礦產業而忽視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也因此面臨著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當地幹部、群眾以及企業家,眼界不夠長遠、信心不夠堅定,特別是煤企周邊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閉式生活習慣;在產業發展上,縣域產業結構尚未成熟,當前資源開採型粗放經濟業態佔產業結構比重仍較大,缺乏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煤化工產業鏈條,非煤(資源)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尚未形成規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較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瓶頸,對外交流溝通不夠便利,嚴重製約了商貿、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也是限制沁源將自身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些嚴重製約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沁源積極應對,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縣委領導班子上任後,立足實際,準確分析研判當前和未來發展重點、難點,通過對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討,找準切入點,率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2018年初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確立建設“綠色沁源、康養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麗沁源”的發展目標,並出臺有關“決定”,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沁源明確“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並進一步確定了“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人民智庫研究團隊先後六次深入沁源調研,深入瞭解沁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為更好落實這一發展戰略所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改革舉措。經過數次調研我們意識到,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對於全國許多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的地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新時代縣域治理的重要創新。鑑於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庫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產業經濟、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沁源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創新舉措等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期間,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圍繞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等有關問題,針對沁源幹部群眾、各界人士開展了大型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量6866份。

通過對沁源一年多的持續動態追蹤,以及對當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地區、項目、企業等實地走訪調研,課題組發現,沁源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更新,改革的相關舉措也在持續落地、落實。我們也瞭解到,在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沁源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面臨很多阻力,急需解決的問題、困難也很多。但同時,面對壓力,沁源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沒有退縮,推動改革發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堅定、動力也更強了。

為深入總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成效、經驗啟示以及理論意義,人民智庫課題組對沁源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庫報告。

(二)沁源以綠色立縣理念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探索

  • 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理念謀劃新定位新發展

沁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傳統固化思維限制,緊密結合縣域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實際,明確以“綠色”為重點突破方向,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現實選擇,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責任擔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 基於新發展理念明確縣域發展思路

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與創新,更加凸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出的“中國藥方”。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動新的發展理念落地見效,堅持科學規劃、高位推動、創新機制、合力攻堅綠色發展,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將“綠色”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基於綠色發展的“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貫穿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綠色發展,必定是創新的綠色、協調的綠色、開放的綠色、共享的綠色,沁源選擇了一條真正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通過“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進行落地實踐。

  • 五條發展路徑共同支撐“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沁源縣委著眼於提升城鄉幹部群眾美好生活水平,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與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造林增綠工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全面增強開放意識,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緊緊圍繞富民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沁源以建設“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為目標,以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起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生態體系、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

“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是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過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設施條件,打造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大格局;通過大規模、大範圍、大面積種樹,守好青山綠水,構築綠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頭”這塊金字招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利工作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方針,大力實施防洪水、保供水、護源水、抓節水、用活水、強管水“六水共治”,實現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把振興文化作為沁源新時代新徵程的戰略重點,不斷挖掘、鞏固、傳承、弘揚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建設綠色沁源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全域旅遊為主線,科學整合文化旅遊資源,真正將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大舞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增長極以及綠色沁源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過程中,沁源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業、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平衡穩定,不斷開拓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 真正在思想觀念上準確理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各級各地當前推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遵循。然而當前階段,很多地方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了貫徹而貫徹的行為邏輯,以致雖在實踐層面有很多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現實舉措,但仍存在發展思路不明晰、發展路徑不明確、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如在一些地區,只要是能體現出創新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就盲目引進,只要是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的異地經驗就跟風學習等現象,使得當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顯得機械,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生機。

沁源的實踐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對新發展理念進行有效的貫徹落實,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觀念上對其理念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面對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束縛,面對長期資源依賴下形成的路徑依賴傾向,沁源率先對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引領力和感召力來提高幹部隊伍的眼界和認識,使幹部隊伍明確自身認知層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新時代縣域改革發展的全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形成了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新思路建構、以新思路為遵循的新路徑設計、以新路徑為導向的新體制機制建構這一系統性的改革邏輯和制度安排,進而真正開創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轉型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其他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套科學成熟的思維和行動範式。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受到沁源群眾普遍認可

沁源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思想觀念轉變,以觀念轉變引領發展戰略制定,以發展戰略指引決策部署出臺等系統性思考與行動,是地方基層有效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沁源的實踐是放大資源和生態優勢,增強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正確選擇,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調查顯示,受訪者高度贊同“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其中,84.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13.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贊同;98.2%的受訪者贊同“五大發展思路緊扣發展戰略,契合沁源實際,符合百姓願望”這一說法;86.8%的受訪者對“五條發展路徑是五大發展思路的‘落腳點’,言簡意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這一說法表示非常贊同;95.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從轉型發展全局出發,突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調整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

沁源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主動改變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縣域轉型發展的全局出發,在綠色思維理念的引領下,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佈局、進行頂層設計,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要求,縱深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

  • 樹立系統思維,以整體性眼光把握縣域發展特徵和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眼光來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觀而全面地把握對象的真實本質及其變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縣域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實現縣域整體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整體觀、大局觀進行全面思考,瞭解社會發展現狀、把握社會趨勢規律、分析社會發展動力、尋找結構優化路徑,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縣域發展過程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內在聯繫,確保縣域整體結構合理、運行順暢,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沁源依託自身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生態本底,秉承自然資源保護優先的方針原則,確立“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堅持“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了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了顯著階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採取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的思路,各方面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體現了開拓新領域的要求,也體現了發揮傳統優勢的要求。

  • 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全面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強化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構建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營造更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樹牢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觀,把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方面的具體行動,將綠色發展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力求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優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公序良俗,進而規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推動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群眾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 自下而上的創新探索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有效互動

沁源的轉型實踐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互動促成。沁源以“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指導基層實踐,自上而下的改革為轉型發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經濟和環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創新頗具靈活優勢,能夠面對複雜問題迅速做出應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沁源積極鼓勵基層經濟社會主體探索與創新,並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而指導新的實踐。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撐,形成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同時,沁源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商業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增強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壯大創客大軍,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橫向相連相融、縱向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相結合

沁源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一個重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乾的事。明確政府發揮作用的邊界,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沁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沁源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加減法。抓好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抓好“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審批模式,促進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持續創優“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六最”營商環境。

同時,沁源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積極推廣PPP等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市場資金規模,激發出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抓好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借鑑省轉型綜改示範區改革創新經驗,探索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分離,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斷激發開發區主體活力。

  • 橫縱互通、上下聯動的改革創新獲得了沁源群眾的高度評價

沁源在推動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系統思維,依託橫向、縱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創新的互動,不斷優化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政府部門職能結構及其構成,以此持續推動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有效發揮,也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奠定了堅實的依據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全縣上下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的精神更加凸顯了”,86.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好了”,89.5%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了”。各級領導幹部、人民群眾面對發展中的壓力、困境所展現出的勇氣和信念,無疑為沁源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也為沁源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為切入點,著力補齊短板,破解資源型地區轉型難題

新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更要體現在抓落實、見實效上。沁源縣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先行先試,紮實推進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見效。長期以來,沁源注重發展煤礦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非煤產業發展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緊抓戰略機遇期,對標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圍繞轉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推動傳統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堅持去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相結合,深度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 具有長久性視野、抵制短期利益誘惑,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制定區域發展決策,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考慮長遠。尤其對於以資源稟賦為主要發展特徵的山西省來說,在資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資源詛咒”、探索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資源詛咒”,又稱“富足的矛盾”,是指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這種情況下,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從長遠視角客觀辯證地觀察、思考和處理髮展問題,頂住轉型陣痛、抵制短期利益誘惑,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煤炭產業形勢好的時候“無心”轉,形勢不好的時候又“無力”轉,這是諸多煤炭支撐型資源地區共同面臨的發展困境。對此,沁源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仍走傳統開礦挖煤發展經濟的老路子,發展路子只會越來越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發展後勁只會越來越小。為此,沁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綠色發展作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作為滿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縣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

  • 穩步有序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系統培育壯大服務業

首先對煤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電、煤焦化、煤氣化循環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合理開發利用和轉型升級傳統煤炭經濟的同時,集中縣域財力發展城鄉新產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大膽突破,依託中藥材資源大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具體舉措有:依託脫毒馬鈴薯、小雜糧、肉驢、黑山羊等資源培育發展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沙棘、酸棗、山梨等豐富的野生資源優勢,開發保健養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糧、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閒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將食品加工業打造成全縣新的支柱產業。沁源把打造現代化、綠色化服務業作為系統性工程,從發展規劃、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制度創新、市場優化、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多領域多角度著手,推進服務業綠色轉型;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法律諮詢、財會服務、家政服務、廣告傳媒等新興服務業,全面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探索實施森林碳匯、森林撫育碳匯等項目,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將森林生態服務轉化為碳匯收益。

  • 將文旅、康養、現代化生態農業培育成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快培育文化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度建設全域度假康養旅遊強縣,是沁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抉擇。在這一方面,沁源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配套,突出“綠色生態、休閒康養、歷史人文、紅色記憶”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遊要素品質和產業鏈,全力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產業強縣轉變。一方面,加快發展生態康養項目,構建集旅遊、醫療、康復、保健、教育、文化、體育等於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體系。森林康養項目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綠色康養旅遊品牌,規劃建設7個森林康養特色風景區,15個森林康養特色小鎮,11個森林康養基地,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旅遊康養勝地。另一方面,啟動以閆寨村“水漾年華”為代表,包括景鳳村、南石村、龍頭村等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穩步推進靈空山鎮五龍川片區、王陶鄉花坡片區、交口鄉菩提寺片區等鄉村旅遊綜合開發項目,不斷拓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載體,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全域度假+全域康養”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18年,沁源新增農家樂、民宿100餘家,發佈精品自駕遊線路16條,全年旅遊接待遊客409.08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26.5%。

  • 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沁源長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觀念的大門打不開,先進的知識進不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質量不夠高。“開放”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也是沁源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沁源通過修路打通內外發展脈絡,縣域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體推進,促進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戶沁源,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進而實現以開放引領經濟轉型,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查結果顯示,91.0%的受訪者認為“開放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強化”,91.5%的受訪者認為沁源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認識到,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經濟,只有與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經濟體結合,才能保持發展的活力。未來,沁源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注重建立與智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長效聯動機制,合力將沁源打造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同時放眼於區域、國際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謀劃佈局綠色沁源(山西)資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現代產業、先進生產要素以及優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針對轉型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沁源圍繞“強基”理念築牢築強綠色發展根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著力改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設”。沁源境內山巒起伏,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5.7%,山區交通不便,沒有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是制約沁源發展的最大瓶頸。鑑於此,沁源下大力氣解決交通問題,全面提升縣域通達水平。以“兩高兩環兩改造”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公路技術等級和通達程度,構建外聯內環的交通大格局。2018年共完成幹線公路、旅遊公路、農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資3.42億元,100%的行政村鋪上了瀝青路和水泥路,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了98%,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38.48公里。調查結果顯示,90.9%的受訪者認為道路出行更加方便了。

  • 恢復內生“造血”功能,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動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轉型,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是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我發展”的計劃經濟式思維是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桎梏。資源型地區的轉型,表面上看是如何應對資源枯竭或資源性產業市場需求衰減帶來的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本質上,是其經濟活動如何從過度依賴特定資源向與特定資源“脫鉤”的方向發展問題。因此,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辯證思維,在“不變”與“變”之間探索科學發展之路:“不變”是鞏固既有優勢,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優做強;“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綠色發展。

沁源按照“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五大發展思路,以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打造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現代經濟體系,紮實走好“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五條發展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激發縣域經濟內生動能。

  • “破”“立”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群眾滿意度

沁源針對結構性矛盾打出“破”“立”結合的政策“組合拳”。堅持在不破壞的同時改善生態本底、自然風貌,理性處理“破”(傳統產業、傳統經濟)與“立”(新產業、新經濟)的關係,合理安排產業優化升級的進度,確保增量性的改革和調整持續深入推進。這一舉措為資源型地區推動轉型發展,逐步提高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綠色產業在縣域產業中的重要位置,持續降低縣域經濟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切實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能力,提供了重要實踐經驗。調查發現,沁源的產業調整成效得到了大多數沁源城鄉居民的認同,受訪者明顯感受到隨著沁源綠色康養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景點的增多,遊客人數大幅增加,綠色生態經濟體量明顯變大。沁源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徑,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科學路徑。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迴應人民需求、激發人民活力,是新時代地方治理的主要特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現代化縣域治理需要將經濟轉型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使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過程中,沁源始終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多種舉措強化民生服務保障,全力提升城鄉群眾的生活水平。

  • 強化民生保障,增進民生福祉

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安全等問題,沁源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一是深化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在強化學校內部管理的同時,深化與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附中等名校的合作,探索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同時下大力氣解決生源流失問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二是繼續推進縣鄉醫療機構一體化改革,完善醫療集團功能,強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縣級醫療機構與山西醫大一院、長治市人民醫院等省、市重點醫療機構的醫聯體建設力度,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完善服務體系,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轉崗安置職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促進居民穩定增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保全覆蓋,服務一卡通”;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統籌推進公益慈善和扶老、助殘、救孤、優撫等事業發展,最大限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增強託底功能,築牢民生底線。四是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全領域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全覆蓋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方位深化社會綜合治理;同時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抓好雙擁和退役軍人管理服務落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永遠在路上的理念,從嚴從實從細狠抓措施落實,從而深度築牢安全發展根基。

  • 民生服務供給側發力,引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在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日趨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求。通過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使“發展”與“需要”相互聯通並且有效匹配。需求側導向為結構性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路徑保障,有效需求的適度擴張,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沁源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進。具體來說,注重引導城鄉居民形成新的消費需求,成立觀鳥協會、褐馬雞保護與研究專家工作站,著力打造“褐馬雞之鄉”;舉辦“綠色沁源•鳳舞太嶽”觀鳥節,為全縣群眾普及保護環境、愛護野生動植物理念。如今,沁源的鳥類和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取得了初步成效,愛鳥護鳥成為“綠色沁源”的美麗人文。

藉助承辦“二青會”三人籃球賽契機,結合沁源80多年的籃球歷史,打造 “籃球之鄉”名片。現今已建成218個籃球場,組建了306支民間球隊,飛速發展的籃球文化,不僅為群眾帶來快樂與活力,更彰顯出沁源城鄉居民拼搏向上的精神狀態;建成集專業籃球比賽館、室外籃球場和休閒空間佈局為一體的籃球廣場,與內河景觀帶呼應,將體育運動發展與城市文化建設融為一體。此外,沁源與姚基金進行合作,藉助於姚基金在體育公益領域的貢獻與影響力,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與發展訴求,實施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公益項目,雙方合力共同推動鄉村體育教育發展。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與此同時,沁源加快文化中心(文化館、影劇院)和圖書館改建工程建設進度,全面提升基層服務效能;利用重大節日、傳統廟會、物資交流大會等時間節點,組織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開發製作了一批具有沁源標誌的文化產品和旅遊紀念品,提升文旅融合發展品質,擴大旅遊消費需求;謀劃舉辦省級、國家級的重大體育、文化、攝影、旅遊等賽事活動,進一步拓展遊客市場,擴大沁源知名度。另外,沁源圍繞“興文”“尚旅”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群眾文體活動等,不斷推動居民群眾對享受更高質量物質和精神產品的隱性需求顯性化,以新需求引導新供給,進而帶動文旅產業的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入。

  • 推動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群眾幸福感

沁源通過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發力,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體制機制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為城鄉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主動挖掘和培育激發當地居民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潛在需求,動態對接新的供給與新的需求,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在調查中,沁源城鄉居民明顯感受到過去一年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鄉村文化記憶館越來越多,民俗活動、文化活動更多了,92.4%的受訪者認為“周圍人的心態更加積極向上了”。

  • 強化精神文化建設,推動全縣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凝聚共識

沁源以加強各級黨組織建設為統領,以文化建設為重要紐帶,不斷推動新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凝聚發展信心,提高幹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振各級幹部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確保各項改革舉措有效落地落實。

  • 發起幹部群眾大討論,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奮發有為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有力的社會動員和廣泛的公眾參與推動縣域治理現代化。沁源在全縣幹部群眾中開展“美好沁源”的學習和大討論,並形成關於沁源未來發展的高度共識,即實現“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的綠色發展。這有力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參與發展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使綠色發展成為沁源人民的主動選擇,為轉型發展和改革推進掃清了障礙。

沁源動員全縣黨員幹部群眾,嚴格按照省市提出的各項要求,快速掀起一場“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大討論熱潮,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一核心,抓住“轉變觀念”這一根本,抓住“破除障礙”這一重點,抓住“解決問題”這一關鍵,抓住“成果轉化”這一導向,抓住“建章立制”這一保障,在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振幹部精氣神、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活力、運用市場理念拓寬發展路徑、提升工作標杆和質量上求突破,聚起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創新再發力、開放再提質、工作再抓實的強大合力,確保在“六個破除”“六個著力”“六個堅持”上取得實效,實現“三個突破”,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發揮智庫研究與實地調研重要作用

沁源縣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歷次會議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個三”和市委提出的“三個五”基本要求,圍繞制約沁源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內容、重點領域,找準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確定了涉及政治、經濟、人事、民生、司法等方面七大類四十小項重點改革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抓手,以“發展轉型”為目標,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在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過程中,沁源注重發揮智庫力量,不僅積極聘請各領域顧問、專家幫助其進行指導、規劃、設計,提出發展思路,更是創新性地成立縣級智庫,發揮聯動作用,形成包括鄉村振興、綠色農業發展、城鄉建設、全域旅遊等方面多箇中長期發展規劃,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沁源縣委縣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點工作法”“釘釘子工作法”等,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問題導向,經常性深入一線開展調研,察實情、聽真話、接地氣,全面掌握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並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破解的辦法和路徑,從而保障各項決策部署符合實際、順應民意,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

  • 推動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當前,一些縣域地區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乏力、幹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關鍵重點領域深層次改革舉步維艱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與客觀困難和現實挑戰有關外,還與縣域特色文化建設的滯後有著很大關係。人口數量與結構相對穩定的縣域地區,在長期經濟社會變遷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傳統,在當地幹部群眾內心往往有著極其深刻的印記,也更加能夠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對縣域整體的發展生態和幹事創業氛圍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旦文化層面的建設跟不上其他領域改革的節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縣域轉型發展的步伐。

沁源的“綠色立縣”實踐,從綠色發展這一點切入,圍繞有效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全縣上下做了大量實質性的創新探索,其中就包括建構體現自身特色的新時代縣域文化,如將綠色發展理念與縣域特有的紅色基因有效互嵌、立足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縣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重構等。這種多元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融合,不僅極大地提振了全縣幹部群眾的精神士氣,而且也激發了幹部群眾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縣域發展面貌、提高縣域社會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況的強大精神動力。

  • 以沁源文化密切幹部群眾聯繫,強化信心

沁源在狠抓基層黨建、建強幹部隊伍的同時,認識到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塑形又要鑄魂”,通過充分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資源,弘揚縣域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意識層面全面凝聚共識,使幹部群眾間形成緊密聯繫。沁源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獨特,自西漢置縣以來的兩千多年裡積累了豐厚的歷史、人文、宗教等傳統文化,擁有基於“沁源圍困戰”的紅色文化、森林文化、沁河文化、農耕文化、龍文化等獨特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當前,沁源正處於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做大做強沁源文化,尤其是繼承和弘揚沁源抗戰文化精神,有利於強化全縣人民“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信心,凝聚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合力。為此,沁源通過宣傳森林文化、沁河文化等,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創作一批反映沁源現實、弘揚太嶽精神、謳歌沁源好人、展示綠色沁源的縣域題材作品,講好沁源故事,鑄造沁源之魂。調查結果顯示, 95.0%的受訪者表示對沁源未來發展有信心,其中81.2%的受訪者表示很有信心。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堅持發展與治理並重,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而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並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復雜了。要解決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

沁源縣委將沁源的發展置於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大格局中來審視,根據發展的形勢階段變化,不斷創新縣域治理體系機制,使其跟上發展階段和發展形勢變化的步伐。以城鄉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的科學部署和推動,有效推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新治理”縣域治理新模式,從而為縣域發展轉型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與環境。在“全面性、整體性、全局性、協調性”治理思路的指導下,沁源在經濟發展轉型、政務公開透明、社會質量改善、文化旅遊拓展、綠色沁源建設等方面發力,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治理水平,為各級各地進一步統籌、協調、全面發展提供了創新性的治理理念和改革思路。

  • 創新鄉村治理,鞏固脫貧成效

沁源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座標,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著力加強鄉村治理,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建立完善“一約四會”“一牆三榜一欄”“三務”公開等制度,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全力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統籌考慮鄉村周邊土地、生態等資源條件,結合鄉村經濟社會長期發展任務目標,高標準規劃完成住房、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工作,為提高鄉村地區對人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支撐。

沁源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摘帽工作成效。以農村人口為主要構成的沁源在2018年實現了脫貧摘帽。為鞏固脫貧成果,特別需要依託鄉村振興戰略,補牢產業發展基礎、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治理能力。為此,沁源圍繞“富民”目標,認真落實《沁源縣脫貧成效鞏固2018—2020三年規劃》《2018年行動計劃》《沁源縣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堅持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不摘標準“五不摘”,繼續推進分戰區作戰、分片區競賽,不斷拓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覆蓋面,切實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拆除復墾工作。建立返貧預警機制,重點從把握方向、教育引導、幫扶方式、能力提升、需求對接、示範引領和政策落實等方面抓好落實,全面鞏固脫貧成果。

  •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沁源著力解決城鄉之間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城鄉發展一體化提標上檔。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樹立“精、特、美”理念,優化空間佈局,增強承載功能,構建城鄉互動、協同發展、特色明顯的新型城鄉發展格局。針對產業、人口布局分散的困局,沁源在縣城建設總體規劃、產業佈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面進一步發力,充分考量沁源自然資源稟賦和長久以來形成的產業積澱,加快縣城擴容提質,科學合理地將同一產業環節(共性而非互補性的企業組成)向中心鎮、縣城集中,發揮縣城輻射帶動作用,穩步推進縣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堅持“規劃先行、產城融合、城鄉互動、一體發展”的基本原則,推進縣城、重點鎮、中心村一體化協調發展,建立完備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現代城市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結合縣域發展需求,統籌規劃建設智慧交通、智慧旅遊、智慧政務等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圍繞建設“山城、水城、綠城、紅城、趣城、慢城”,高端規劃縣城“兩山”理念生態綜合體、沁河景觀橋及東山慢道、丁城渠景觀帶和“袖珍古城”,豐富縣城綠色文化內涵和品味;以城中村、棚戶區改造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完成一期改造簽約、拆除和二期改造前期工作,啟動安置房建設項目,有序推進新區擴容,同步配套交通、通訊、網絡、水、電、熱、氣及排汙、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重點城鎮,高標準完成郭道鎮小城鎮建設,重點做好郭道客運站、集中供水、汙水處理、集中供熱和垃圾收轉運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太嶽重鎮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推進靈空山鎮、李元鎮、王和鎮、王陶鄉等地市政公用及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新興工業、特色農業、生態旅遊、物流商貿等各具特色的縣域次級集聚中心;全面進行中心村整治規劃,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專項規劃為指導,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加強對古寨等傳統村落的保護;開展拆違治亂、鄉村綠化、垃圾治理、汙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六大專項行動,改造農村戶廁1.8萬座、公用“綠色驛站”238座,爭創省級改廁示範縣,打造一批省級、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逐步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質量。

  • 完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立足生態優勢、結合發展問題綜合施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達到了新的高度,生態環境質量對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斷加大。對此,要在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將生態文明觀、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社會發展、民生建設中,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社會發展新格局,建設美麗健康中國,從而滿足人民更高的環境、生態需求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沁源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導,以實現綠色發展為出發點,增強生態治理能力,提升生態治理水平,從而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提升綠色發展動力,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底色。

深化“藍天”行動,堅持將源頭防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統籌推進轉型、治企、減煤、控車、降塵、禁燒等工作,強化大氣汙染防治,確保汙染指標穩定下降。圍繞“治水”,開展“碧水”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沁河干流、沁河源頭保護和紫紅河、龍鳳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確保地表水水質穩定提升;同時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與保護,完善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設施,解決因城鎮發展造成的水源汙染問題。抓實“淨土”行動,打好土壤汙染防治攻堅戰;針對歷史遺留煤矸石治理問題,建立健全煤矸石環境汙染治理長效機制,開展汙染地塊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嚴肅查處汙染物隨意傾倒、填埋,受汙染土壤隨意處置,以及其他破壞土壤環境的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沁源通過科學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條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與自身的生態環境、資源稟賦、人文特徵、經濟基礎緊密結合,根據地域特徵量體裁衣,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科學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圍繞“種樹”實施“增綠”行動,實現全域種樹、綠滿城鄉,大力推進單位綠化、小區綠化、鄉村綠化、庭院綠化和企業綠化。並在增綠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增色、增景、增量、增效,在全縣推廣種植具有經濟價值、觀賞價值的中藥材、農作物、苗木,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此外,沁源在全縣廣泛宣傳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使綠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成為社會風尚,引導城鄉居民自覺養成節能環保的習慣。

正是有了上述措施的有效落實,沁源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調查中,93.0%的受訪者認為“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了”,93.1%的受訪者感受到“附近的河湖水清了、樹多了、更美了”,94.6%的受訪者表示“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提質了”,94.8%的受訪者表示感受到“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節能環保了”這一變化。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縣域治理需要整合政府與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將經濟轉型發展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緊密結合。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需要政府主導、凝聚各方力量。為此,沁源成立推進綠色發展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負責,健全完善綜合決策機制,定期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與綠色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加強生態環保熱點問題輿論引導,重視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和促進作用;鼓勵、引導民間環保組織有序參與,注重引導發揮志願者的積極作用;完善公眾參與決策制度,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通過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讓推進“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成為全縣人民的自覺行動。沁源縣委以“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為工作導向,力求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沁源堅持發展和治理並重,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縣域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優化,並以城鄉各行業領域治理體系的健全優化,引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全局生態改善,不斷提高縣域發展轉型內生動力,實現了發展和治理的有效互動、互促共進。調查結果顯示,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以來,92.3%的受訪者認為“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強了”,91.6%的受訪者表示“民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提升了”。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調動幹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地方要實現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須有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好的政治生態的強力支撐。沁源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壓實強化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鞏固發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新時代綠色沁源走好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 從嚴從實加強黨的建設,提升黨員幹部政治覺悟

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領導幹部雙重組織生活、民主評議黨員、談心談話等各項制度,著力增強黨內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和戰鬥性;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使其常態化制度化;大力落實“維護核心,見諸行動”主題教育,進一步武裝頭腦、凝心聚魂、推動工作;制定《關於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紮實開展巡視巡察整改自行“回頭看”,制定實行《幹部提醒制度》和《談心談話制度》,修訂完善《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實施細則》,持續保持工作作風建設的高壓態勢;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注重在轉型發展一線、項目建設一線、脫貧攻堅一線、應急搶險一線發現幹部、識別幹部、檢驗幹部,真正做到把在關鍵時候靠得住、信得過、能放心的幹部放在關鍵崗位。

  • 創新“五分工作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轉型發展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並不斷強化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號召力、執行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不斷拓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在具體實踐中,沁源創新“五分工作法”,即分領域、分類型、分重點、分層次、分區域整體推進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深入推進“兩創新一規範”,落實“三步四循環”工作法,完善“三會一課”會前會後“雙報備”等制度;開展“苦幹三個月、黨員作表率”“整治‘三股歪風’,塑造良好形象”“五樹五嚴”等活動,全面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加強幹部隊伍能力建設,激活幹部隊伍幹事動力、奮鬥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要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黨的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也是新時代推動改革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沁源結合新時代全縣改革發展新任務新目標,緊抓幹部隊伍建設,創新干部隊伍教育培訓等工作。縣委常委會把加強自身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堅持以上率下、率先垂範,努力為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樹好標杆、作好表率,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

針對幹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這一問題,沁源不斷強化幹部隊伍的學習、交流和培訓,調動幹部隊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沁源在長治全市率先啟動“兩高下基層”幹部培訓項目,並邀請包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在內的全國多領域專家學者對全縣黨員幹部進行專題培訓,累計培訓1.2萬人次;分類型、分批次組織縣鄉村黨員幹部到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浙江金華、江蘇宿遷、陝西延安、山西紀蘭黨性教育基地以及周邊縣區等知名高校或地區進行專題培訓、學習、考察6500餘人次,進一步開闊了視野、理清了思路、激發了幹勁;按照“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的根本要求,選派70名幹部到鄉鎮掛職鍛鍊,11名優秀年輕幹部到村任黨組織書記,引進高層次人才51名,儲備農村後備幹部481名,讓幹部真正沉下去、挑重擔,得到充分的鍛鍊成長,打造出一支“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為推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隊伍保障。

  • 打造團結集中、動力飽滿、穩定充滿活力的幹部隊伍,為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本保障

各級領導幹部的幹事動力、綜合素養對地方治理與縣域發展質量具有決定性影響。尤其是在轉型發展關鍵期,更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以增強本領、提高能力,打破思維定勢、擺脫利益束縛,齊心協力、幹出成效。在基層,黨政班子換屆、主要領導變更帶來發展思路的變化是普遍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就任領導幹部為追求任期政績而片面關注短期效果、漠視長期利益的問題。從“三駕馬車”到新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經歷了從短期到長期、發展動力經歷了從外生到內生的重構,反映了以往短期的政績觀及其機制體系難以適應既有的理念架構。因此,必須形成既有利於長期推進、又能夠不斷強化落實新思想新理念的機制體系,以幹部隊伍的思想統一、體制機制的持續連貫為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沁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下的綜合決策部門,定期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大幅度提升幹部隊伍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執行力,形成上下聯動、協同配合的綠色發展推進機制。為加快綠色發展人才隊伍建設,沁源一方面不拘一格地從本地選拔經過鍛鍊、有政治擔當的年輕優秀分子,把他們放到關鍵位置去獨當一面,另一方面加快轉變幹部群眾的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通過強化智庫建設、專家培訓等多種途徑全面提升幹部綜合素質。同時,注重政策的連貫性,強調綠色發展“一屆接著一屆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姿態,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強化和保障。

  • 幹部隊伍建設成效受到城鄉群眾高度認同

調查發現,沁源城鄉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推動改革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93.0%的受訪者認為“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上發揮的作用更強了”,92.1%的受訪者認為“基層黨組織在貫徹黨的決定方面的作用更強了”,91.4%的受訪者認為“基層黨組織在推動改革發展方面的作用更強了”;在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方面,分別有90.5%的受訪者和89.8%的受訪者認為“城鄉基層黨組織發揮的作用更強了”。在諸多對沁源幹部隊伍變化的評價中,“幹部的學習氛圍更濃厚了”這一項,受訪者給予的評價最高,均分為4.45分(滿分5分),體現出沁源的幹部在“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過程中,面對新的理念、發展經驗、工作技能,積極主動學習,學習能力得到增強。同時,“幹部的幹事創業動力和創新意識更強了”“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更高了”這兩項均得到受訪者4.43分的評價,“幹部強弱項、補短板,提高本領的意識和能力提升了”得到受訪者4.41分的評價。此外,有86.7%的受訪者對“幹部為民服務的理念更強了”表示認同。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三)未來方向

結合專家提出的有關建議,以及基於前述的有關研究,課題組認為沁源應立足於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取得的成績成效,著眼於進一步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發展”為關鍵詞,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繼續走好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實際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的轉型發展之路,加快打造“綠色”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樣板。

  • 立足“綠色”實踐,加快推動綠色沁源更高形態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以來,沁源立足生態優勢,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色作為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基調,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沁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突破了綠色發展瓶頸,增強了綠色發展底色,激活了綠色發展靈氣,提升了綠色發展品位,做活了綠色發展文章。

其中,“轉型、增綠、開放、強基、富民”和“修路、種樹、治水、興文、尚旅”作為推動沁源綠色發展的重大思路和重要路徑,一方面為沁源縣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又推動沁源綠色發展進入更高形態的新階段。綠色沁源更高形態的發展,並不僅僅著眼於綠色發展,而是在已有的基礎上,以綠色發展為統領,把綠色發展放在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於一體的全面發展的突出位置,將綠色發展放在改革發展與治理創新大局的重要位置,形成綠色發展引領驅動更高形態發展的強大合力,進而推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 進一步鞏固“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所取得的成果成效

立足煤炭資源大縣的發展實際,沁源要進一步深入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繼續踐行“五大發展思路”,紮實走好“五條發展路徑”,把“綠色思維”“綠色意識”“綠色精神”更加深入地融入城鄉發展和治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一以貫之地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支撐全縣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另外,沁源還應繼續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深化改革、化解風險、安全穩定、環境保護、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打造“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實現縣域發展生態的全面改善,在城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中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 從更高形態、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堅決破除市場主體中的無效供給,推動市場出清。一方面,要抓緊處置殭屍企業的“牛鼻子”,倒逼殭屍企業穩妥退出;同時,堅持對高汙染、高耗能、高排放、破壞生態嚴重的項目實行零審批、零引進。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傳統工業企業改造升級。二是大力培育形成新動能。結合沁源當地城鄉公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有針對性地促進現代服務業做優做大,同時進一步推動資源型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特別是對於煤炭能源行業,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走“減”“優”“綠”之路,全面打造以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為支撐的煤炭生產體系,為公眾提供更高質量、更優品質的生態型能源產品。三是以深化改革來切實降低實體企業成本。有效推進關鍵領域改革深化,為實體企業營造更好的內外部發展環境條件,這既是資源型地區普遍面臨的難題,也是沁源作為資源型地區在轉型發展實踐中的重要著力點。

  • 藉助優勢互補的合力助力綠色發展進一步提檔提速

在更廣範圍的跨域發展中找準自身定位,藉助於優勢互補的合力來助力綠色發展進一步提檔提速。一是立足山西省整個中南地區的轉型發展全局,發揮北上太原市、東進長治市、西接臨汾市和呂梁地區的區位條件,進一步做強以旅遊業為代表的體驗式經濟,提高品牌影響力,提升其對沁源縣域經濟的貢獻率。二是主動向周邊縣市加大開放力度,深刻分析自身與各縣市之間的相互比較優勢,為促進縣域內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內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奠定更為堅實的市場和要素基礎。三是著眼於引領更廣範圍的綠色發展實踐,隨著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全面加強與周邊縣市尤其是平遙、安澤兩地產業體系在鏈條上的互嵌對接,實現縣域間綠色發展的協同互促與共生共進。

  • 做好沁源高質量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沁源縣委縣政府狠抓落實,出臺了一系列實施綠色發展的行動計劃,打造了綠色發展的“沁源樣板”。在此基礎上,沁源須繼續下大氣力植樹造林、實施增綠工程,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提高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提高綠色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另外,在深化完善具有沁源特色的綠色發展戰略規劃的基礎上,沁源應進一步完善綠色發展空間佈局規劃,進一步完善資源環境生態紅線規劃,進一步完善空間治理規劃,進一步完善區域差別化發展規劃。未來還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地做好沁源縣高質量發展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以高質量規劃引領綠色沁源更高形態的、更高質量的、更可持續的發展。

  • 著眼轉型發展,加快推進真正契合沁源實際的現代經濟體系建設

長期以來,沁源產業結構過度依賴於煤礦產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轉型發展成為沁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沁源圍繞“轉型”這一發展思路,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興文”“尚旅”這兩大發展路徑,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進經濟結構轉型,並取得了明顯成效。應繼續推進綠色農業產業有序發展、文化旅遊形成特色,逐步構建起適應沁源發展、符合沁源實際、具有沁源特色,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綠色經濟體系為核心、以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為指向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 協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現代產業大力發展

在煤炭產業作為縣域經濟主要支柱的背景下,積極推動綠色發展方式理念落地,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做特做精現代農業,做綠做強現代服務業,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實際、順應人民意願且具有長期發展空間的經濟結構優化之路,加快推進真正契合沁源實際的現代經濟體系建設,創造性化解生態保護要求與經濟發展需求、經濟發展模式之間的矛盾,以及現有財政政策缺乏對綠色發展要求的適應性等發展困境,以向質量要效益,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為導向,推動綠色轉型升級。

另外,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行綠色生產發展方式的同時,沁源應繼續把“興文”“尚旅”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全域旅遊,促進“旅遊+”和“+旅遊”,實現多產業融合發展,強化文旅融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作用,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開拓發展新空間,打造發展新高地。圍繞打造“冬遊海之南、夏住沁之源”森林康養旅遊品牌,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溫泉康養、中醫藥康養、鄉村康養和康養地產等新業態,全力打造“森林康養第一縣”。

  • 構建契合沁源自身實際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一方面,沁源農村總人口占全縣總人口比重較高,即便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未來仍將有部分人口居住和生活在鄉村地區,加之林地面積大、產業分佈相對集中、城區面積狹小等特點和現實條件,使得全面優化城鄉空間佈局和經濟地理顯得格外重要。結合全縣當前固有的發展基礎,今後的實踐中,沁源縣委縣政府應在堅持轉型增綠的過程中,以實施主體功能區建設為抓手,構建發揮縣域內不同區域間有效對接融合的機制和政策體系,以此推動縣域東南西北中各區域組群式差異化發展,在縣域內部和城鄉之間,打造優勢互補、協調聯動、要素流通、服務共享的發展共同體。

另一方面,沁源應適度集中人口和產業以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城鎮人口規模,以產業集中集群帶動就業人口就近就地集中,走新型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之間的三元互動之路,實現土地、產業、人口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政府創新、市場活化、社會治理之間良性互動,讓更多群眾享受到城市化紅利,有力推動生態環境的優化和縣域的可持續發展。

  • 繼續強化改革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緊密聯動性

一是在涉及重點民生等“公共”領域,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的引領作用,在縣級層面,對城鄉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進行科學的佈局和謀劃,為縣域更高形態、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奠定穩固而堅實的基礎支撐。二是在公有制經濟領域,在重點加強對縣域內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科學指導的前提上,鼓勵企業以效率為導向不斷深化改革,繼而以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來切實減少企業內部改革所面臨的阻力。三是在非公經濟領域,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機制,並在此基礎上,支持各類民營企業、微觀經濟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改革創新,以真正實現通過改革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的目的。

  • 打造更高水平、更高形態、更高質量的開放創新平臺

依託現有產業園區,在體制機制上,打造更為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尤其要對標北京、上海等先進城市,降低行業准入門檻,縮小區域間行政審批差異,提高產業和項目落地效率;在技術層面上,加強跨地區、跨領域數字化信息對接平臺、資源整合平臺和服務對接體系建設,為開放發展、區域互促共進贏得更為寬廣的輻射空間和範圍;在產業覆蓋上,繼續深化農業領域的對外開放。

課題組專家認為,沁源在環境建設和綠色農業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沁源現有條件更有利於建立“現代全產業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即在較大區域裡各類農產品生產均以物質能量多層次自我循環為主,依靠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無公害物質能量補充為輔,實現農業投入產出過程親自然、高效率運轉的農業生產體系)。為此,沁源接下來應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特色農業發展為主調,以“太嶽山生態特色現代農業經濟走廊”建設為載體,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找準切入點、突出關鍵點、培育新亮點,探索建立“現代全產業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創新培育現代全產業生態農業的農業經營組織,走循環經濟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儘快打造出幾個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示範帶動效應的農業產業園區,加大對品種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高新技術項目和畜牧、花卉、綠植等高效農業項目的引進力度,加快建設具有沁源生態特色的現代農業,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 聚焦文化沁源建設,以文化之力進一步增強合力發展之勢

文化是發展的根和魂,是發展的強大力量。推動“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關鍵在人,關鍵在人的思想觀念,必須加強綠色文化宣傳,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把綠色文化理念貫穿始終,不斷增強沁源人民綠色發展的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地把綠色發展意識觀念轉化為推動綠色發展、引領未來高質量發展的自覺行動。此外,沁源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獨特,擁有豐厚的歷史、人文、宗教等傳統文化,基於“沁源圍困戰”的紅色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綠色沁源今後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強大精神動力。

  • 用綠色理念為沁源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塑形鑄魂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發展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行動指南,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旨在突出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為推動以綠色發展引領進一步高質量發展,沁源今後要加快做好用好沁源文化這篇大文章,用綠色發展這一新發展理念、新發展觀和文化底蘊、哲學意蘊為沁源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塑形鑄魂,把內生動力激發出來、把發展活力釋放出來、把巨大潛力挖掘出來。

  • 將紅色文化、綠色文化融入高質量發展方方面面

沁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非常豐富,這是綠色沁源今後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沁源正處於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期,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與沁源特有的紅色基因有效互嵌,用足用好紅色資源,做大做強紅色文化,繼承弘揚“沁源圍困戰”精神,凝聚全縣人民“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信心,使之成為推動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立足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縣域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重構,讓“紅色基因”融入基層黨建血脈,把沁源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推動改革發展、治理創新、轉型升級的堅強戰鬥堡壘,充分發揮黨支部“核心的堡壘的作用”,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為了加快綠色發展,沁源應充分發揮原有文化的底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綠色生態文化,提升綠色發展品位,將綠色文化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做到綠色文化入腦、入心,最大限度地動員全縣居民投身到建設綠色沁源的綠色發展中來,營造出一種綠色發展的文化氛圍,為促進沁源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為“綠色沁源”建設貢獻“文化沁源”風采。另外,通過多元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融合,不僅能極大地提振全縣幹部群眾的精氣神,而且也能激發幹部群眾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縣域發展面貌、提高縣域社會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況的強大精神動力,創造性運用沁源文化為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 用“文化+”思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推進“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建設,繼續建設“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展點;鼓勵文學藝術創作、精品劇目創排,在建設綠色沁源中找靈感;做大做強廣播影視、文化演藝、文化旅遊等行業,培育壯大一批龍頭骨幹文化企業。突出“文化+製造”“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體育”等創意新模式,增強文化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在“綠色沁源”建設中彰顯“文化沁源”魅力。

  • 對標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

黨的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是實施“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的主力軍和先鋒隊,也是新時代推動改革創新發展、高質量轉型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和先鋒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沁源要繼續強化幹部隊伍的學習、交流和培訓,激發調動幹部隊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自覺把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沁源各級幹部在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上的具體行動。

  • 進一步加強政治教育,提升黨員幹部思想認識

沁源接下來應按照“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的根本要求,構建覆蓋全縣的學習體系,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聯繫沁源發展實際,創新學習機制、提高學習能力,深入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活動;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還應牢牢把握“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的具體目標,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持續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做到學思用貫通和知信行合一,不斷增強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和理論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

  • 創新體制機制和工作方法,多渠道培養幹部

沁源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應不斷增強學習意識和學習本領,堅持學懂、弄通、做實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確保黨的理論創新推進到哪裡,黨員幹部的理論武裝就及時地跟進到哪裡;沁源應繼續推進“兩高下基層”幹部專題培訓班,對全縣黨員幹部進行專題培訓;進一步通過智庫建設、專家培訓等多種途徑提升幹部綜合素質,鼓勵更多幹部“走出去”解放思想、開闊眼界,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和寶貴經驗;加快打造一支“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為推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堅實隊伍保障。

此外,還要創新干部掛職鍛鍊制度,打造“上(上掛國家、省、市有關部門)、下(下沉基層一線)、東(東部發達地區學習)、西(西部艱苦地區鍛鍊)”相結合的幹部掛職機制,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分工、不同領域所屬幹部面臨的現實問題。

  • 進一步解放思想,保持幹部隊伍創新狀態和奮鬥姿態

解放思想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武器。推動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關鍵是解放“人”,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心態,提高認識,提升狀態,增強信心,提振幹部群眾推動縣域改革發展的“精氣神”,激發調動幹部群眾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幹部群眾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激活縣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動力、活力、潛力。

為此,沁源今後應堅持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引領,加強輿論引導、壯大主流輿論、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營造氛圍,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始終保持良好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思想精神之基,鞏固幹部群眾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另外,沁源還應用好解放思想這一重要法寶,跳出傳統思維的窠臼,破除陳舊觀念的束縛,發揮解放思想的威力,凸顯觀念先導的作用,以新思想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以銳意進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敢闖敢幹、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更加開放、更加主動、更加自信的良好心態奮力書寫縣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拓展新時代綠色沁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 以科學容錯糾錯機制為幹部幹事營造良好氛圍

進一步強化“為官必為”意識,增強“為官會為”能力,追究“為官不為”責任,營造“為官願為”環境。沁源應強化幹部教育培訓,提高黨員幹部理論水平,增強黨員幹部黨性修養,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提高專業化水平。要加強對年輕幹部培養,優先把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幹部放到關鍵位置去獨當一面。要按照“兩個尊重”“三個區分”要求,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探索建立合理的容錯糾錯機制,允許失敗、寬容犯錯,教育引導沁源幹部敢於擔當,併為敢擔當的幹部擔當,為敢負責的幹部負責,不讓清廉幹事、勇於擔當的幹部流汗又流淚,在全縣營造敢於擔當、勇於負責的良好氛圍,營造理性寬容、和諧的幹事創業環境,不斷激發全縣幹部改革創新的積極性,鼓勵敢試、敢闖、敢擔當者奮發有為、創新有為。

  • 強化黨建引領,加快形成轉型發展與現代化縣域治理體系建構的協同聯動關係

如前述轉型發展,不僅僅是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轉型的背後更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整體的更新與重構,這對治理體系與治理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進一步推動縣域治理現代化進程,是當前縣域發展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而黨建引領則是解決這一重要議題的關鍵。現代化縣域治理需要整合政府與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只有通過強化黨建引領,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將經濟轉型發展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緊密結合。通過共建、共治,使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為加快形成轉型發展與現代化縣域治理體系建構的協同聯動關係,沁源必須強化黨建引領的治理機制,明確多元主體的權力邊界,全面打造以“合作”為核心的縣域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網絡社會綜合治理體系。

  • 強化黨建引領的治理機制

面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任務和要求,為避免黨的基層組織的引領作用、服務功能和治理能力不能很好地發揮,黨建引領發展的工作機制建設、組織建設、隊伍建設不能很好地適應,必須把黨建創新放在首位,致力於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黨建引領治理創新、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用,激發黨建工作活力,實現黨建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同頻共振、互融共促。黨建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治理機制,對推動跨部門和跨領域的協同治理、引領多元治理主體規範運行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黨建引領的核心要義是對多元治理的活力與秩序的雙重把關,確保社會既充滿生機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在“條”“塊”協同中進行強有力的跨體系協調,在橫向協調與縱向整合的統籌聯動中發揮具有核心引領的制度性優勢,凸顯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治理的重要作用,進而避免出現轉型發展與治理創新不協調、不同步、不同速的難題。

  • 明確多元主體的權力邊界

明確多元主體的權力邊界,需要堅持政府、市場、社會、企業、群眾有機統一,匯聚推動綠色沁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一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明確政府和市場的分工,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有機統一起來。二是處理好政府主導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的關係。合理界定政府與企業的行為邊界,遵循市場規律,尊重市場決定,放寬市場準入,引入市場機制,擴大市場參與,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營造成熟、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發揮好企業家這一重要群體作用,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民營經濟加快發展。三是把政府主導和人民主體有機統一起來。充分尊重人民意願,激發人民內在活力,教育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地投入到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當中去;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創新,以政策創新激發調動沁源人民積極參與的熱情,以政策創新為廣大群眾的有序參與創造良好環境,以政策創新讓綠色發展更好造福沁源人民、更好為沁源百姓創造良好的宜居環境和高品質的美好生活。

另外,為持續促進沁源生態文明與生態經濟建設,結合沁源比較堅實的財政能力基礎,課題組專家建議,在既有的社會治理體系機制之外,沁源可通過設立專項扶持基金的方式開闢資金來源渠道,同時將市場和社會力量納入生態治理的過程當中。市場、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將大大增強沁源綠色轉型中的社會治理能力。具體來說,通過專項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苗圃產業,促進苗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將新設立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基金納入政府預算管理,資金的使用上應當受到嚴格監督以及科學評估。此外,在編制相應預算時需要科學考慮本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環境特點與主體功能,因地制宜地使用好、管理好相應資金。通過嚴格預算編制、執行、調整、評估等程序,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基金的使用效率將顯著加強,有利於社會資源向生態保護領域偏移。

  • 全面打造以“合作”為核心的縣域治理模式

其邏輯起點在於科學確立政府合理的職能範圍和權力邊界,明確社會事務的責任主體,使政府和民眾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彼此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充分發揮作用。其次,在合作治理模式的框架下,增強社會自治能力。鼓勵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經濟精英重返故里或入籍鄉村,著力提高鄉村能人的道德品質和知識素養,推動各類精英廣泛參與鄉村事務和縣域治理。此外,要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綜合治理機制,結合沁源今後各階段轉型發展的需要,參考有關研究和地方實踐,重點加強社會化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多元化社會矛盾調處體系、動態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人性化實有人口管理體系、系統化綜合信息管理體系等建設。

  • 建立健全網絡社會綜合治理體系

沁源的綠色立縣實踐在當地深得人心,進一步加以強化和持續推進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儘管如此,鑑於深層次的改革會涉及到經濟形態的重塑、利益分配關係的重構等等,將在客觀上增加有效開展輿論宣傳尤其是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難度,這也是今後很多地區進一步深化改革時將普遍面臨的問題。

對此,課題組認為,當前,沁源亟需“構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網絡社會治理體系”,至少包括四個方面:加強建立互聯網傳播、網絡輿情迴應、網絡監管執法各環節有關機制,使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在縣域各個層級得到很好落實;儘快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軟硬件設施建設,運用“互聯網+”思維,圍繞“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及其相關舉措,主動設置包含多種展現形式的宣傳策劃主題,不斷壯大網絡輿論正能量;強化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大網上信訪工作力度,指導有關單位建立暢通的網上信訪通道,積極回覆網民投訴,迴應網民關切;依託縣域尤其是鄉村“熟人社會”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在富有聲望的老黨員、優秀教師等先進分子中培養網上“意見領袖”,與官方意識形態宣傳工作形成合力,從而提高縣域主流話語體系在公眾心中的認可度、接受度。

  • 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激勵沁源等地加快高質量發展轉型

沁源以綠色理念引領縣域發展生態建設的實踐探索,不僅對於其他資源型地區更好探索推進綠色發展、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極具參考借鑑意義,對於創新推動山西以及全國範圍內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城鄉振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體系創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等,也有著重要理論價值、重大現實意義和重要借鑑啟示作用。需要強調的是,綠色轉型及高質量發展,是各地當前及今後重要實踐方向。基於沁源所取得的成果成效,以及顯示出的發展趨勢,課題組專家建議,集聚更多資源、力量推動沁源實踐繼續走向深入,無論對沁源自身,還是對其他地區借鑑參考,均具有重要意義。

  • 加快優質資源集聚,激發改革創新活力

進一步以機制的優化,鼓勵沁源改革創新、大膽探索、推動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最大限度激發沁源改革創新活力,更大力度增強綠色沁源轉型高質量發展動力。另外,省市兩級可加強對其支持指導,為沁源今後的綠色發展之路提供更大的平臺,形成更為有效的體制機制。如:通過省市兩級有關部門和力量的介入,搭建更具影響力的主題宣傳、招商引資引智平臺,吸引縣域綠色發展所需的優質資源要素加快向沁源集聚;在省市兩級的指導下,推動沁源黨政部門加快建構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勵和容錯機制,使全縣各級幹部群眾能夠放下思想包袱和顧慮,全身心投入全縣改革創新事業,進一步提振幹事創業動力。

  • 及時總結推廣沁源等地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經驗探索

一方面,相關媒體應給予沁源探索更多宣傳輿論支持,特別是要對沁源等地探索的重要做法、成熟經驗、成果成效、現實意義、理論價值、啟示作用給予更多宣傳報道,為其他面臨類似發展處境的地區提供參考與借鑑。另一方面,建議沁源主動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特別要推進省市縣三級媒體融合發展,暢通省市縣三級傳播渠道,用全媒體思維、融媒體思路、新媒體技術,把沁源探索的成功做法、成熟經驗、成績成效、好故事好聲音傳播推廣出去,為沁源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營造濃厚社會氛圍。這無論是對於沁源自身更高質量的綠色發展實踐,還是對於其他地區觀察沁源、讀懂沁源,真正使沁源實踐的有益經驗為其他地區所瞭解,都非常必要。

  • 加大力度扶持縣域綠色品牌,推進現代化農業經濟不斷向高質量轉型

結合沁源自身自然環境等方面優勢以及城鄉經濟社會各領域在綠色發展實踐中湧現出的突出典型,建議做大做強系列縣域綠色品牌。如近年來沁河源頭保護工作積累了豐富成果成效,文化旅遊事業正向深度融合發展邁進,康養小鎮相關體系機制、軟硬件設施日趨完備,今後應繼續加以推進。在條件相對成熟後,積極組織申報國家層面有關項目、資金和相關資質,以此全面提高沁源綠色立縣實踐的知名度、美譽度,為提振各級幹部信心士氣、提升城鄉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奠定更為廣泛的現實基礎。

  • 匯聚頂級智力資源,為沁源等地繼續走好綠色立縣之路提供有力支撐

首先,在縣級層面加強對沁源探索的動態研究,對沁源探索既有成績成效加以經驗總結與理論提升,使之更好指導實踐、深化認識、做好傳播,為接下來沁源進一步以綠色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理論支撐和決策服務。其次,要加強當地智庫與國家層面高端智庫機構的有效聯動,對當地發展成效、發展經驗以及存在問題及時進行分析總結研判。另外,要打造第三方研究評價機制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長期聯動跟進沁源機制,對沁源各級幹部關心關切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動態調查研判,在此基礎上,及時組織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教育培訓工作,以保證全縣上下繼續走好綠色立縣之路、繼續深化改革創新的強大共識。


文章來源:《國家治理》週刊2019年7月乙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視覺:王洋 王嘉騏 範璽豔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


人民智庫 | 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沁源探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