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繳費基數調整,對誰的影響更大?

最近,各地的開始陸續公佈本地社保繳費基數的調整方案,先簡單看看幾個城市的2019 年的數據和2018年數據的對比,

社保基金繳費基數調整,對誰的影響更大?

我們先了解一下社保繳費基數的調整原則,目前各地的社保基數基本都是以上年度本地職工的平均工資為基準,然後按照比例來確定最高與最低的繳費基數,簡單說,如果平均工資上漲了,繳費基數就會上升,反之就會下降。

以上海為例,最低和最高分別按平均工資的300%和60%來確定繳費基數的上下限,由於各地平均工資每年都在變動,所以繳費基準也在不斷變化,實際上各地也是按這個比例來進行調整,由於調整基數是按照各省的平均工資來計算,所以各城市的繳費基數和各自所屬省份的繳費基數相同。

社保基金繳費基數調整,對誰的影響更大?

再看上面幾個城市的數據,就會發現多數地區的繳費基數都在提高,少數地區的基數在下降,這也代表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全國其它地區基本類似。

但是最奇怪的是,有地區的繳費上限下降,繳費下限卻在上升,這就相當於低收入人群的繳費增加了,高收入群體的繳費卻在減少,那些沒有工作的低收入靈活就業人群負擔也同樣加重,不知道這樣調整的理由是什麼,是因為要降低企業負擔嗎?

這些年來國家經濟不斷髮展,平均工資也在不斷上升,但要看到,貧富差距也在不斷加大,國內的基尼係數並沒有準確數字,不過前期有個數字統計,國內0.15%的人佔社會財富的一半以上,由於貧富差距的增加,平均工資已經不能再簡單的拿來做標準了。

可以肯定,低收入群體的收入肯定達不到平均工資,每年的工資漲幅也很難跟上平均工資的漲幅,甚至最低端人群的收入和平均工資的距離也越來越大,這就造成低收入群體和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繳費壓力已經越來越大。

要知道,月收入兩千元和月收入兩萬元,都增長8%,結果完全不同,這樣的平均只會造成貧富的差距加大,更何況還要面對從不停止的通貨膨脹,在就業形式不樂觀的大環境下,已經不能再增加低收入群體的負擔了。

社保基金繳費基數調整,對誰的影響更大?

在經濟下行的省份,看起來繳費基數在下降,但低收入群體抵禦風險的能力往往更低,一次衝擊就可能變得貧困,社保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未來生活保障。

按照多數地區不斷上調社保基數下限的做法,會逐漸帶來兩個後果,

一.低收入群體和靈活就業人員會被迫放棄繳納社保,不但今後抵禦風險的能力降低,也使社保基金的金額下降。

二.企業的成本還是增加了,特別對於小微企業,負擔加重的結果就是減少僱員,社會上的靈活就業人員又增加了。

國家不斷強調減少企業負擔,減稅降費,這並不是商場的促銷,原價100的東西,讓利10%,但找理由把價格提高到120,實際價格變成108,賣出100件後,再大肆宣傳讓利1200元,這樣的數字遊戲毫無意義。

社保基金繳費基數調整,對誰的影響更大?

社會保障體系是國家最基本的保障體系,關係到每個人的未來生活,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更加需要參加社保體系,現在的就業壓力非常大,那些年齡在40歲以上的失業人員,很難找到穩定的工作,並不是每個靈活就業人員都能保證有穩定的收入,每多一點負擔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前些年,由於社保繳費管理不嚴,很多企業都選擇按照最低檔次去繳納社保,減少企業負擔,所以提高基數下限對於社保基金是有必要的,但現在社保轉為稅務部門管理後,這一管理弱點已經彌補,這時候就有必要進行調整,一是要保證社保基金的出入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發揮社保的作用,對所有國民都能做出基本保障,不能讓放棄社保的情況增加。

目前已經出現部分省份基金不足,這樣的情況下,更需要大幅度降低降低繳費基數下限,一來可以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能更多的僱傭員工,另一方面可以讓低收入群體都能參加社保,這可以大幅提高繳費人群數量,既能彌補降低基數帶來的損失,又能擴大獲得社會保障的人群數量。

社保基金繳費基數調整,對誰的影響更大?

對高收入人群,不需要一定降低繳費基數,可以給他們更多的選擇空間,交的多未來的保障也多,也可以多和個稅掛鉤。

社保體系是全民的基礎保障體系,不是一個商業部門,不能再採取一刀切的方法,簡單的按照平均工資來執行繳費額度了,這實際上就設置了進入門檻,雖然地區的平均工資可以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但總有一些人受到影響,而受影響最大的正好是風險抵抗力最低的低收入群體,社保做為民生保障體系,有責任對每個國民負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