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兜底大病保險:貧困人口住院 每年最多自付1萬元

社會保險 農村改革 醫療改革 經濟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7-06-08

“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報銷比例達到80%,為何身邊大病求助信息仍層出不窮?”這是擔心因生一場大病而陷入貧困的普通人心頭的疑惑。

發改委等六部委2012年發佈《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後,各省市區開始從基本醫保的基金池中切出一小塊“蛋糕”,作為大病保險基金。

但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在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大背景下,已經面臨很大的赤字和控費壓力,從中再切一塊救助大病的空間殊為有限。

因此各地在強調“80%”報銷比例時,會加上“政策範圍內”的前提。“政策範圍”指的就是醫保報銷目錄內的用藥和治療,然而一些急症、重症,比如白血病等,就有相當多的費用來自目錄外用藥治療。

“哪個地方能把個人醫療費用的自付封頂線制定出來,那麼當地的保障水平就是真高。”上海市醫學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所長金春林向21世紀經濟報道斷言。

然而如果制定了自付封頂線,剩下的醫藥費由誰買單?

6月6日,21世紀經濟報道從國家衛計委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在“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已由各級財政買單,為省內貧困人口設立住院費用自付封頂線和慢病門診費用每年度20%的自付比例。

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安徽省衛計委主任於德志獲悉,由於該政策只針對貧困人口,安徽省嶽西縣開始探索由政府出資,為非貧困人口建立補充商業保險和“政府再救助基金”,最終實現關口前移。

8億元的財政兜底

2016年10月,安徽省印發《安徽省農村貧困人口綜合醫療保障制度實施方案》等三個健康脫貧配套文件。

據安徽省衛計委介紹,貧困人口在縣域內、市級、省級醫療機構住院,其年度累計自付限額分別為3000元、5000元和10000元,簡稱“351”。貧困人口在省內發生的常見慢性病門診費用,補充醫保為其自付費用再報銷80%。

安徽省衛計委主任於德志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政策出臺背景時表示,2015年安徽全省有17.7萬農村新農合參保人口患大病,醫療總費用達到73.69億元,平均每人醫療費用4.16萬元,報銷後的自付費用在1.5萬元左右,這與同期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1.08萬元的純收入反差很大。

住院費用自付限額,門診慢病費用自付限比。政府用這種方式為全省87.1萬戶、197萬貧困人口做疾病兜底保障,需要花多少錢?

21世紀經濟報道從安徽省衛計委獨家獲悉,從2016年8月開始,目前安徽省財政已撥付專項補助資金4億元,按照政府資金“完全兜住”的標準測算,省級財政和市縣級財政要分別承擔50%左右。

也就是說,安徽全省各級財政為87.1萬貧困戶做大病兜底,至少已撥付8億元。

具體到貧困患者身上,這8億元怎麼花?

安徽省衛計委提供的案例顯示,每個貧困患者所需的財政兜底費,就是其醫療總費用減去新農合、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的補償後,再減去其個人年度自付封頂額。也就是說,財政兜住的是掐去前段的醫療保障和後段個人自付限額後的“中間段”。

醫改控費前提

保了貧困人口,非貧困人口怎麼辦?21世紀經濟報道走訪江西發現,貧困人口大病兜底的“悖論”在於,許多人正是因為疾病的災難性支出才變為貧困人口。

“怎麼防止‘貧困高危’者因為疾病陷入貧困?怎麼關口前移?這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主管大病兜底的衛計委副主任藍劍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對此,安徽省國家貧困縣嶽西縣探索建立了非貧困人口的醫療救助機制。

於德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嶽西為非貧困人口建立醫療補充商業保險。非貧困患者就醫合規費用經新農合補償後,個人自付部分超過1萬元的,實行分段按比例再補償,即2萬元到3萬元部分再報50%,3萬元到5萬元部分再報70%,5萬元以上部分再報90%,全年報銷20萬元封頂。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比例會越來越高,甚至可能會出現50%以上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國家衛計委財務司副司長劉魁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提問時表示,疾病的致病過程是長期、緩慢的,健康扶貧跟其他的扶貧領域相比,是更為艱鉅、長期的。

於德志告訴記者,由於大力推行按病種付費,醫保報銷目錄外的用藥和治療能否報銷,這個問題在安徽失去了意義。

作為2015年4個國家首批綜合醫改試點省之一,安徽較早鋪開了按照診療路徑擇取病種向醫院打包付費的收付費制度改革。在疾病打包付費的基礎上,發生一種疾病後,醫保報銷的總金額是確定的,患者的自付費用也是確定的,如果醫院超目錄用藥,成本只會由醫院自行承擔。在這種收付費制度下,醫院沒有動力超目錄治療。

這是否會影響疾病的診療質量目前尚不可知,21世紀經濟報道將持續跟蹤安徽收付費制度改革的後續影響。

(編輯:王峰,如有建議意見請聯繫[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