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按工齡發,工齡越高養老金越多?

社會保險 養老保險 民生 職場 牡丹江中公教育 2018-12-11

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並軌後,雖然能縮小一部分養老金差距,但由於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實行不同的繳費標準,繳費比例相差太大,部分行業的企事業單位退休職工養老金差距反而出現了擴大的趨勢。對於以上情況,很多退休人員提出能否根據“工齡”計算養老金的想法。

養老金按工齡發,工齡越高養老金越多?

工齡是指職工以工資收入為生活資料的全部或主要來源的工作時間;繳費年限是指用人單位和職工按照規定繳納養老、醫療、失業等有關社會保險費的累計年限,是計發社會保險待遇的依據之一。它不同於連續工齡,但二者在時間上有一定的承襲關係。

如果退休人員養老金按工齡發放的話,贊同人數顯然會佔據多數,工齡成了影響養老金額度的決定性因素,但切記不是唯一,很多人誤認為現在的養老金只跟工齡有關,實際上還需考量其他七項因素比如繳費比例、繳費年限、退休地的社平工資水平、退休的增發養老金因素、過渡性養老金因素、退休時間的早晚。我們通常只知道一點,那就是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的原則。

工齡只是影響我們養老金待遇的一個小因素,退休後能拿多少退休工資並不完全是由工齡來算的,而是有一個完整的計算公式甚至,跟退休年齡、繳費年份的關係要更大一些。 當然,跟工齡還是有關的,就按照最近的退休金規定,職工退休金是按照工齡發放,一年工齡100塊,10年就是1千塊,大家必須知道一點,並不是你工齡長,你的退休工資就高。

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有人博士剛畢業參加高精尖的工作時都三十歲了,有人初中畢業j就去打工才十八歲,完全按照工齡拿退休金,對博士不公平,有人按最低檔交工資基數的60%養老金,有人交最高檔按工資基數的300%繳納,有5倍的差距,完全按工齡來計算對他們也不公平。

所以針對有網友提出的按“工齡”發放養老金的說法,反對的網友也提出了他們的看法:

網友一:

但恕我直言,這種想法不客觀,過於理想化,也片面了些。

目前是不可能實現的,將來也沒有實現的餘地。

就我國的基本國情而言,只要有養老保險繳費制度的存在,只要大家的繳費標準不一致,付出不一樣,所得就會不一樣,付出和所得成正比,多繳多得,這樣才更能體現社會的公平和效率。

只要有養老保險繳費制度的存在,就不可能只按工齡發放養老金。毋庸置疑的是,工齡始終會做為發放養老金的重要考量因素,但一定不會是唯一因素。

網友二:

如果真的按照工齡來發放,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養老金髮放混亂,不能跟該地區實際情況來匹配,要知道在一些一線城市,補貼金額是相對比較高的,如果真的按照工齡,完全沒有補貼了,有一些老年人會有可能出現養老金“不夠生活”的情況。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的原理我們都知道,但是很多人會根據工作時間而失去對社會保障的興趣,很多人甚至出現棄保。

​2019年養老金直接按工齡發放會不會更好?目前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當然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看待問題的方法也會不同。大家怎麼看呢?

速解中國剩餘定理問題

早在1500多年前《孫子算經》中首次提到了同餘方程組問題,以及這種問題的解法,因此在中文數學文獻中會將之稱為中國剩餘定理。而在事考考試中:凡是一個數除以a餘x,除以b餘y,除以c餘z,其中a,b,c兩兩互質,求滿足條件的最小數的問題都叫做剩餘問題,這類問題時有出現,成為了事考考試中的一種模型題。對於剩餘問題可以分為兩類解決:

一、特殊情況

1、餘同加餘,如果兩個除式的被除數相同,餘數也相同,則被除數的值就等於兩個除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整數倍加上餘數。

例1:一個班的同學4人一排,單出一個人;3人一排也單出一個人,則這個班最少有多少人?

A.10 B.11 C.12 D.13

【答案】D【解析】:根據題意設這個班有x人,則有x÷4餘1,x÷3餘1,餘數相同,所以x就等於3和4的最小公倍數的整數倍加上餘數,即x=12n+1,由於問的是最少有多少人,所以n=1,x=13.選D

2、和同加和,如果兩個除式的被除數相同,除數和餘數的和相同,則這個被除數的值等於兩個除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整數倍加上除數和餘數的和。

例2:一個班的同學若4人一排,單出一個人,若3人一排單出2人,則這個班有多少人?

A.15 B.16 C.17 D.18

【答案】C【解析】:設這個班有x人,則有x÷4餘1,x÷3餘2,除數和餘數的加和相同為5,則x就等於3和4的最小公倍數加5,即x=12n+5=17(n取1時得答案),選C.

3、差同減差,如果兩個除式的被除數相同,除數和餘數的差相同,則這個被除數的值等於兩個除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整數倍減去除數和餘數的差。

例3:一個班的同學若4人一排,單出一個人,若5人一排單出2人,則這個班最少有多少人?

A.15 B.16 C.17 D.18

【答案】C【解析】:設這個班有x人,則有x÷4餘1,x÷5餘2,除數和餘數的差相同為3,則x就等於5和4的最小公倍數減3,即x=20n—3=17(n=1時取最小),選C.

第一類屬於特殊情況,主要是以上三種情形,但是對於除數和餘數並沒有這樣的關係的除式,不能按照上面的三種解法。此時,得用到第二種方式:

二、一般情況:逐步滿足法,先滿足一個條件,再滿足另一個條件,直到滿足所有條件。

例4:一個班的同學有二十幾人若3人一排,單出2人,若5人一排單出1人,則這個班最少有多少人?

A.25 B.26 C.27 D.28

【答案】C【解析】:設這個班有x人,則有x÷3餘2,x÷5餘1,此時不滿足上面見過的三種特殊情況,所以逐步滿足,先滿足除3餘2,3n+2(n取0、1、2……),然後從這些數中找到除以5餘1的,發現當n=3時取得11,所以11就是滿足條件的最小數,所以x就等於3和5的最小公倍數的整數倍加11,即x=15n+11=27(n=1時滿足題意)

對於中國剩餘定理問題,各位考生要熟記3種特殊情況,熟練掌握一般情況的算法,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快速解決這類問題。

一.突破口法。在題幹已知信息中,找到確定項(或者相對確定項),根據確定項再去找出與它相關的信息,一步一步往後推。比如:

例1:有甲乙丙丁四個朋友,他們分別是音樂家、科學家、天文學家和邏輯學家。在少年時代,他們曾經在一起對未來做過預測,當時,甲預測說:我無論如何也成不了科學家。乙預測說:丙將來要做邏輯學家。丙預測說:丁不會成為音樂家。丁預測說:乙成不了天文學家。事實上,只有邏輯學家一個人預測對了。那麼,這四位朋友分別是什麼家呢?

【答案】突破口:“乙預測說:丙將來要做邏輯學家。”這四位朋友分別是:甲是邏輯學家,乙是天文學家,丙是科學家,丁是音樂家。解析:乙預測丙將來要做邏輯學家,而事實上只有邏輯學家預測對了,由此可以判斷乙和丙都不是邏輯學家。由丙不是邏輯學家可知丙預測錯誤,則丁是音樂家,則甲是邏輯學家。同理,由丁不是邏輯學家可知丁預測錯誤,故乙是天文學家,進而可知丙是科學家。

二.假設法。這種方法使用比較廣,特別是題幹已知信息說幾句描述性的話或者幾句對話,然後再告訴說其中有幾句真幾句假的情況。比如:

例2.警方在一起案件的偵破過程中,抓獲例甲乙丙三個犯罪嫌疑人。

甲說:乙在說謊

乙說:丙在說換

丙說:甲和乙都在說謊

由此可推知,三人中說真話的是?

【答案】假設甲說真話,則乙在說謊,乙說丙在說謊,則丙說真話。丙說“甲乙都在說謊,”與假設矛盾。所以假設不成立。假設甲說假話,則乙說真話,推出丙說假話。所以甲和丙都說假話,乙說真話。

三.帶入排除法。這個方法是大家所熟知的,在遇到題目非常簡單易帶時或者很難用其他方法解答時,可考慮此方法。比如:

例3.為了熟悉各個部門的工作,某部門實施輪崗制度,人事部門的張三,後勤部門的李四,綜合辦的王五三人進行轉崗,其中李四不去人事部。那麼輪崗的結果是?

A. 張三去後勤部,李四去綜合辦,王五去人事部

B. 張三去綜合辦,李四去後勤部,王五去人事部

C. 張三去綜合辦,李四去人事部,王五去後勤部

D. 張三去人事部,李四去綜合辦,王五去後勤部

【答案】A。解析:採用排除法解題。由題幹原崗是人事部門的張三,輪崗後不再是原部門,排除 D。同理,原崗是後勤部門的李四,輪崗後不再是原部門,排除 B。由李四不去人事部,排除 C。故選 A。

更多公考文章,點擊下方鏈接查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