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
"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劇情長片。

在這部長約130分鐘的電影裡,導演一直在精心描繪警察找尋犯罪嫌疑人的全過程,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導演一直在極力呈現的東西,卻不是他真正最想表達的東西,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便是佐證。

這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簡直是神來之筆,在此處,導演的意圖彰顯無疑--比起犯罪和凶手到底是誰這本身,更讓人覺得心寒可怕、更應該反思追問的,是整個社會對犯罪的麻木和不自知。

"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劇情長片。

在這部長約130分鐘的電影裡,導演一直在精心描繪警察找尋犯罪嫌疑人的全過程,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導演一直在極力呈現的東西,卻不是他真正最想表達的東西,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便是佐證。

這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簡直是神來之筆,在此處,導演的意圖彰顯無疑--比起犯罪和凶手到底是誰這本身,更讓人覺得心寒可怕、更應該反思追問的,是整個社會對犯罪的麻木和不自知。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影片根據韓國真實案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京畿道華城連環殺人案而改編。喜歡看韓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根據此案為原型而拍攝的作品還真不少,比如2014年的《岬童夷》以及去年的《信號signal》等。電影上映時,凶手在逃逸了近二十年後仍未被抓捕伏法,而韓國刑事訴訟有效期為15年,也就是說如今即便抓到了凶手也會因為已過訴訟時效而無法對其定罪裁決。

多麼悲情和無奈的現實。或許正是因為這樣,電影中才會常常流露出一種近乎絕望的無力感,黑暗深沉壓抑的氣氛總是籠罩在畫面中。

一開場,便是田間蘆葦叢中一個小男孩的臉部特寫,隨著鏡頭的移動和轉換我們又看到了男主宋康昊的臉,接著鏡頭拉開,全景式的展現中我們看到了在這片蘆葦叢中發生的駭人案件,然後即是對案件背景進行快速交代,再引出漢城警察徐警官的出場。

"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劇情長片。

在這部長約130分鐘的電影裡,導演一直在精心描繪警察找尋犯罪嫌疑人的全過程,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導演一直在極力呈現的東西,卻不是他真正最想表達的東西,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便是佐證。

這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簡直是神來之筆,在此處,導演的意圖彰顯無疑--比起犯罪和凶手到底是誰這本身,更讓人覺得心寒可怕、更應該反思追問的,是整個社會對犯罪的麻木和不自知。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影片根據韓國真實案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京畿道華城連環殺人案而改編。喜歡看韓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根據此案為原型而拍攝的作品還真不少,比如2014年的《岬童夷》以及去年的《信號signal》等。電影上映時,凶手在逃逸了近二十年後仍未被抓捕伏法,而韓國刑事訴訟有效期為15年,也就是說如今即便抓到了凶手也會因為已過訴訟時效而無法對其定罪裁決。

多麼悲情和無奈的現實。或許正是因為這樣,電影中才會常常流露出一種近乎絕望的無力感,黑暗深沉壓抑的氣氛總是籠罩在畫面中。

一開場,便是田間蘆葦叢中一個小男孩的臉部特寫,隨著鏡頭的移動和轉換我們又看到了男主宋康昊的臉,接著鏡頭拉開,全景式的展現中我們看到了在這片蘆葦叢中發生的駭人案件,然後即是對案件背景進行快速交代,再引出漢城警察徐警官的出場。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接著導演便用大篇幅開始講述來自漢城的徐警官和當地警察們如何探案、斷案、追凶、失敗、繼續追凶、繼續失敗、再追凶、再失敗...如此循環往復的糾結過程。這也是影片的敘事主線。

但幾處細節卻透漏出敘事主線之外導演隱晦表達的話語。

案件雖駭人聽聞,作案手法雖殘忍變態,當時的偵破技術雖落後主觀,但案件本身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難解,並不是完全毫無頭緒、無跡可尋。凶手綁縛受害者時的打結手法、對受害女性身體的變態蹂躪、受害女性的共同特徵、作案時的天氣、地點等外在因素、唯一的目擊證人--傻子光昊的憶述和反常舉動,受害者中唯一的倖存者的憶述和證詞...

"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劇情長片。

在這部長約130分鐘的電影裡,導演一直在精心描繪警察找尋犯罪嫌疑人的全過程,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導演一直在極力呈現的東西,卻不是他真正最想表達的東西,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便是佐證。

這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簡直是神來之筆,在此處,導演的意圖彰顯無疑--比起犯罪和凶手到底是誰這本身,更讓人覺得心寒可怕、更應該反思追問的,是整個社會對犯罪的麻木和不自知。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影片根據韓國真實案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京畿道華城連環殺人案而改編。喜歡看韓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根據此案為原型而拍攝的作品還真不少,比如2014年的《岬童夷》以及去年的《信號signal》等。電影上映時,凶手在逃逸了近二十年後仍未被抓捕伏法,而韓國刑事訴訟有效期為15年,也就是說如今即便抓到了凶手也會因為已過訴訟時效而無法對其定罪裁決。

多麼悲情和無奈的現實。或許正是因為這樣,電影中才會常常流露出一種近乎絕望的無力感,黑暗深沉壓抑的氣氛總是籠罩在畫面中。

一開場,便是田間蘆葦叢中一個小男孩的臉部特寫,隨著鏡頭的移動和轉換我們又看到了男主宋康昊的臉,接著鏡頭拉開,全景式的展現中我們看到了在這片蘆葦叢中發生的駭人案件,然後即是對案件背景進行快速交代,再引出漢城警察徐警官的出場。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接著導演便用大篇幅開始講述來自漢城的徐警官和當地警察們如何探案、斷案、追凶、失敗、繼續追凶、繼續失敗、再追凶、再失敗...如此循環往復的糾結過程。這也是影片的敘事主線。

但幾處細節卻透漏出敘事主線之外導演隱晦表達的話語。

案件雖駭人聽聞,作案手法雖殘忍變態,當時的偵破技術雖落後主觀,但案件本身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難解,並不是完全毫無頭緒、無跡可尋。凶手綁縛受害者時的打結手法、對受害女性身體的變態蹂躪、受害女性的共同特徵、作案時的天氣、地點等外在因素、唯一的目擊證人--傻子光昊的憶述和反常舉動,受害者中唯一的倖存者的憶述和證詞...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其實只要辦案人員細心觀察、客觀推理、耐心尋找證據,整個社會環境、民眾對破案予以高度配合而不是攪和或是事不關己的漠然(影片中有好幾處這樣的場景和細節透漏:例如最開始以宋康昊為首的當地警察們對案件的敷衍了事、對疑似犯罪嫌疑人的刑訊逼供、屈打成招,追捕自慰男而闖入人員混雜卻衣著相同而難以辨認的礦場時。

電臺DJ對明信片的隨意丟棄,徐警官們尋找傻子光昊時幾個年輕人和警察勇古在光昊父親的小飯館裡的打架鬥毆,原本被請求來支援抓捕凶手的軍隊卻被派去鎮壓臨市的政治示威,以及最後徐警官的心理崩潰、意欲對嫌疑最大卻證據不足的犯罪嫌疑人處以私刑等等),其實“凶手到底是誰”這個問題並不用等到時隔近二十年之久仍無法揭開謎底。

"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劇情長片。

在這部長約130分鐘的電影裡,導演一直在精心描繪警察找尋犯罪嫌疑人的全過程,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導演一直在極力呈現的東西,卻不是他真正最想表達的東西,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便是佐證。

這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簡直是神來之筆,在此處,導演的意圖彰顯無疑--比起犯罪和凶手到底是誰這本身,更讓人覺得心寒可怕、更應該反思追問的,是整個社會對犯罪的麻木和不自知。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影片根據韓國真實案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京畿道華城連環殺人案而改編。喜歡看韓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根據此案為原型而拍攝的作品還真不少,比如2014年的《岬童夷》以及去年的《信號signal》等。電影上映時,凶手在逃逸了近二十年後仍未被抓捕伏法,而韓國刑事訴訟有效期為15年,也就是說如今即便抓到了凶手也會因為已過訴訟時效而無法對其定罪裁決。

多麼悲情和無奈的現實。或許正是因為這樣,電影中才會常常流露出一種近乎絕望的無力感,黑暗深沉壓抑的氣氛總是籠罩在畫面中。

一開場,便是田間蘆葦叢中一個小男孩的臉部特寫,隨著鏡頭的移動和轉換我們又看到了男主宋康昊的臉,接著鏡頭拉開,全景式的展現中我們看到了在這片蘆葦叢中發生的駭人案件,然後即是對案件背景進行快速交代,再引出漢城警察徐警官的出場。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接著導演便用大篇幅開始講述來自漢城的徐警官和當地警察們如何探案、斷案、追凶、失敗、繼續追凶、繼續失敗、再追凶、再失敗...如此循環往復的糾結過程。這也是影片的敘事主線。

但幾處細節卻透漏出敘事主線之外導演隱晦表達的話語。

案件雖駭人聽聞,作案手法雖殘忍變態,當時的偵破技術雖落後主觀,但案件本身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難解,並不是完全毫無頭緒、無跡可尋。凶手綁縛受害者時的打結手法、對受害女性身體的變態蹂躪、受害女性的共同特徵、作案時的天氣、地點等外在因素、唯一的目擊證人--傻子光昊的憶述和反常舉動,受害者中唯一的倖存者的憶述和證詞...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其實只要辦案人員細心觀察、客觀推理、耐心尋找證據,整個社會環境、民眾對破案予以高度配合而不是攪和或是事不關己的漠然(影片中有好幾處這樣的場景和細節透漏:例如最開始以宋康昊為首的當地警察們對案件的敷衍了事、對疑似犯罪嫌疑人的刑訊逼供、屈打成招,追捕自慰男而闖入人員混雜卻衣著相同而難以辨認的礦場時。

電臺DJ對明信片的隨意丟棄,徐警官們尋找傻子光昊時幾個年輕人和警察勇古在光昊父親的小飯館裡的打架鬥毆,原本被請求來支援抓捕凶手的軍隊卻被派去鎮壓臨市的政治示威,以及最後徐警官的心理崩潰、意欲對嫌疑最大卻證據不足的犯罪嫌疑人處以私刑等等),其實“凶手到底是誰”這個問題並不用等到時隔近二十年之久仍無法揭開謎底。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電影最後,為呼應影片的開場,仍在那片蘆葦田,仍以一個小孩的出現(此處不知為什麼導演會選擇小女孩而非小男孩)作為結束,小女孩與宋康昊之間的問答、小女孩臉部特寫與宋康昊臉部特寫的正反打鏡頭,以及最後5秒處宋康昊突然轉頭望向鏡頭時飽含千言萬語、極富深意與力量的眼神特寫,都是導演通過這部電影為這起真實案件而打下的一個感嘆號“!”

原來當初那個讓人日以繼夜、心力交瘁苦苦追蹤的殘忍變態、殺人無數的凶手,時隔多年之後再次出現,在普通民眾、乃至天真卻時時刻刻充滿好奇的小孩眼裡竟與普通人別無二致,他的臉既不英俊,也不醜陋,臉上既沒有慚愧、悔恨,也沒有得意、奇怪的神色,總之就是“很普通,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劇情長片。

在這部長約130分鐘的電影裡,導演一直在精心描繪警察找尋犯罪嫌疑人的全過程,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導演一直在極力呈現的東西,卻不是他真正最想表達的東西,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便是佐證。

這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簡直是神來之筆,在此處,導演的意圖彰顯無疑--比起犯罪和凶手到底是誰這本身,更讓人覺得心寒可怕、更應該反思追問的,是整個社會對犯罪的麻木和不自知。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影片根據韓國真實案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京畿道華城連環殺人案而改編。喜歡看韓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根據此案為原型而拍攝的作品還真不少,比如2014年的《岬童夷》以及去年的《信號signal》等。電影上映時,凶手在逃逸了近二十年後仍未被抓捕伏法,而韓國刑事訴訟有效期為15年,也就是說如今即便抓到了凶手也會因為已過訴訟時效而無法對其定罪裁決。

多麼悲情和無奈的現實。或許正是因為這樣,電影中才會常常流露出一種近乎絕望的無力感,黑暗深沉壓抑的氣氛總是籠罩在畫面中。

一開場,便是田間蘆葦叢中一個小男孩的臉部特寫,隨著鏡頭的移動和轉換我們又看到了男主宋康昊的臉,接著鏡頭拉開,全景式的展現中我們看到了在這片蘆葦叢中發生的駭人案件,然後即是對案件背景進行快速交代,再引出漢城警察徐警官的出場。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接著導演便用大篇幅開始講述來自漢城的徐警官和當地警察們如何探案、斷案、追凶、失敗、繼續追凶、繼續失敗、再追凶、再失敗...如此循環往復的糾結過程。這也是影片的敘事主線。

但幾處細節卻透漏出敘事主線之外導演隱晦表達的話語。

案件雖駭人聽聞,作案手法雖殘忍變態,當時的偵破技術雖落後主觀,但案件本身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難解,並不是完全毫無頭緒、無跡可尋。凶手綁縛受害者時的打結手法、對受害女性身體的變態蹂躪、受害女性的共同特徵、作案時的天氣、地點等外在因素、唯一的目擊證人--傻子光昊的憶述和反常舉動,受害者中唯一的倖存者的憶述和證詞...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其實只要辦案人員細心觀察、客觀推理、耐心尋找證據,整個社會環境、民眾對破案予以高度配合而不是攪和或是事不關己的漠然(影片中有好幾處這樣的場景和細節透漏:例如最開始以宋康昊為首的當地警察們對案件的敷衍了事、對疑似犯罪嫌疑人的刑訊逼供、屈打成招,追捕自慰男而闖入人員混雜卻衣著相同而難以辨認的礦場時。

電臺DJ對明信片的隨意丟棄,徐警官們尋找傻子光昊時幾個年輕人和警察勇古在光昊父親的小飯館裡的打架鬥毆,原本被請求來支援抓捕凶手的軍隊卻被派去鎮壓臨市的政治示威,以及最後徐警官的心理崩潰、意欲對嫌疑最大卻證據不足的犯罪嫌疑人處以私刑等等),其實“凶手到底是誰”這個問題並不用等到時隔近二十年之久仍無法揭開謎底。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電影最後,為呼應影片的開場,仍在那片蘆葦田,仍以一個小孩的出現(此處不知為什麼導演會選擇小女孩而非小男孩)作為結束,小女孩與宋康昊之間的問答、小女孩臉部特寫與宋康昊臉部特寫的正反打鏡頭,以及最後5秒處宋康昊突然轉頭望向鏡頭時飽含千言萬語、極富深意與力量的眼神特寫,都是導演通過這部電影為這起真實案件而打下的一個感嘆號“!”

原來當初那個讓人日以繼夜、心力交瘁苦苦追蹤的殘忍變態、殺人無數的凶手,時隔多年之後再次出現,在普通民眾、乃至天真卻時時刻刻充滿好奇的小孩眼裡竟與普通人別無二致,他的臉既不英俊,也不醜陋,臉上既沒有慚愧、悔恨,也沒有得意、奇怪的神色,總之就是“很普通,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他或許和你我一樣正過著平凡的生活,正享受著陽光下的一切,也正坐在電影院裡觀看這部電影...和普通民眾一樣會漸漸淡忘那十幾年前在雨夜田間發生的的罪惡,既無得意之形,也無懺悔之意,就這麼心安理得地過著。

而這,才是最可怕的。

題外話:評價這部電影,總不可免俗的想去討論或被追問“你覺得凶手到底是誰”這樣的問題。在這裡我簡單說下我的推斷,或許論據不夠充分,也不夠科學準確,但既然導演都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整個韓國到今天都沒有破案,那麼我的觀點也就僅供娛樂和參考而已。僅通過分析電影文本進行推斷,我覺得凶手不止一個人,暫且推斷有三個人吧。

"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劇情長片。

在這部長約130分鐘的電影裡,導演一直在精心描繪警察找尋犯罪嫌疑人的全過程,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導演一直在極力呈現的東西,卻不是他真正最想表達的東西,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便是佐證。

這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簡直是神來之筆,在此處,導演的意圖彰顯無疑--比起犯罪和凶手到底是誰這本身,更讓人覺得心寒可怕、更應該反思追問的,是整個社會對犯罪的麻木和不自知。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影片根據韓國真實案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京畿道華城連環殺人案而改編。喜歡看韓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根據此案為原型而拍攝的作品還真不少,比如2014年的《岬童夷》以及去年的《信號signal》等。電影上映時,凶手在逃逸了近二十年後仍未被抓捕伏法,而韓國刑事訴訟有效期為15年,也就是說如今即便抓到了凶手也會因為已過訴訟時效而無法對其定罪裁決。

多麼悲情和無奈的現實。或許正是因為這樣,電影中才會常常流露出一種近乎絕望的無力感,黑暗深沉壓抑的氣氛總是籠罩在畫面中。

一開場,便是田間蘆葦叢中一個小男孩的臉部特寫,隨著鏡頭的移動和轉換我們又看到了男主宋康昊的臉,接著鏡頭拉開,全景式的展現中我們看到了在這片蘆葦叢中發生的駭人案件,然後即是對案件背景進行快速交代,再引出漢城警察徐警官的出場。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接著導演便用大篇幅開始講述來自漢城的徐警官和當地警察們如何探案、斷案、追凶、失敗、繼續追凶、繼續失敗、再追凶、再失敗...如此循環往復的糾結過程。這也是影片的敘事主線。

但幾處細節卻透漏出敘事主線之外導演隱晦表達的話語。

案件雖駭人聽聞,作案手法雖殘忍變態,當時的偵破技術雖落後主觀,但案件本身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難解,並不是完全毫無頭緒、無跡可尋。凶手綁縛受害者時的打結手法、對受害女性身體的變態蹂躪、受害女性的共同特徵、作案時的天氣、地點等外在因素、唯一的目擊證人--傻子光昊的憶述和反常舉動,受害者中唯一的倖存者的憶述和證詞...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其實只要辦案人員細心觀察、客觀推理、耐心尋找證據,整個社會環境、民眾對破案予以高度配合而不是攪和或是事不關己的漠然(影片中有好幾處這樣的場景和細節透漏:例如最開始以宋康昊為首的當地警察們對案件的敷衍了事、對疑似犯罪嫌疑人的刑訊逼供、屈打成招,追捕自慰男而闖入人員混雜卻衣著相同而難以辨認的礦場時。

電臺DJ對明信片的隨意丟棄,徐警官們尋找傻子光昊時幾個年輕人和警察勇古在光昊父親的小飯館裡的打架鬥毆,原本被請求來支援抓捕凶手的軍隊卻被派去鎮壓臨市的政治示威,以及最後徐警官的心理崩潰、意欲對嫌疑最大卻證據不足的犯罪嫌疑人處以私刑等等),其實“凶手到底是誰”這個問題並不用等到時隔近二十年之久仍無法揭開謎底。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電影最後,為呼應影片的開場,仍在那片蘆葦田,仍以一個小孩的出現(此處不知為什麼導演會選擇小女孩而非小男孩)作為結束,小女孩與宋康昊之間的問答、小女孩臉部特寫與宋康昊臉部特寫的正反打鏡頭,以及最後5秒處宋康昊突然轉頭望向鏡頭時飽含千言萬語、極富深意與力量的眼神特寫,都是導演通過這部電影為這起真實案件而打下的一個感嘆號“!”

原來當初那個讓人日以繼夜、心力交瘁苦苦追蹤的殘忍變態、殺人無數的凶手,時隔多年之後再次出現,在普通民眾、乃至天真卻時時刻刻充滿好奇的小孩眼裡竟與普通人別無二致,他的臉既不英俊,也不醜陋,臉上既沒有慚愧、悔恨,也沒有得意、奇怪的神色,總之就是“很普通,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他或許和你我一樣正過著平凡的生活,正享受著陽光下的一切,也正坐在電影院裡觀看這部電影...和普通民眾一樣會漸漸淡忘那十幾年前在雨夜田間發生的的罪惡,既無得意之形,也無懺悔之意,就這麼心安理得地過著。

而這,才是最可怕的。

題外話:評價這部電影,總不可免俗的想去討論或被追問“你覺得凶手到底是誰”這樣的問題。在這裡我簡單說下我的推斷,或許論據不夠充分,也不夠科學準確,但既然導演都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整個韓國到今天都沒有破案,那麼我的觀點也就僅供娛樂和參考而已。僅通過分析電影文本進行推斷,我覺得凶手不止一個人,暫且推斷有三個人吧。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第一個人,就是唯一的目擊證人傻子光昊所憶述的比他英俊,在他小時候把他扔進火坑或關進有火爐的小屋中的人。電影中也不乏這樣的細節展現:宋康昊和另一個警察在有鍋爐的地下室內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刑訊逼供時,鏡頭深處有一個鍋爐工進進出出的身影;地下室外警察局長坐在臺階上等待審訊結果,鏡頭裡也有出現鍋爐工上下臺階的腳步。如果這不是導演的無意疏忽,那麼就是他的有意為之了。

第二個人,就是唯一的倖存女性、即住在學校後山上的女人所憶述的“手很柔軟,不像男人的手”的人。與之對應的細節我在電影中沒發現,所以也只能對此人打個問號了,或許是最後的那個嫌疑人,即長相英俊的退役軍人,也或許不是他;或許跟前述的第一個人是同一個人,也或許毫無關聯。

第三個人,或許是一個臨時起意、對之前的連環殺人手法進行模仿而實施謀殺的人。影片前段,當地警察為了出名邀功,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將凶手的作案手法和案件細節毫無保留地披露在了報紙上,在那個無網絡的年代,報媒的傳播範圍之廣和傳播速度之快可想而知(由此看出當時整個社會對犯罪的麻木和不自知)。

電影中與之對應的細節展現在最後一個受害人被害時,導演竟一反常態地將其被害的全過程毫無遮掩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他不僅將鏡頭對準了該凶手的背影、手部、對兩位擦肩而過的女性的選擇(他最後選擇了更年輕朝氣的女學生,這樣一來更容易激怒辦案警察尤其是徐警官)、捆綁的繩結、凶手打開和一一擺放在地面上的受害女生的文具盒、筆、勺子等。

就連最後女生被活活捂住口鼻或掐住脖子窒息而死的鏡頭都不“放過”...我相信導演在此處一定是意有所指的,不然總不可能是像小學生寫作文似的為了湊篇幅湊字數才費勁巴拉的拍這長約8分鐘的一個段落吧。

"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劇情長片。

在這部長約130分鐘的電影裡,導演一直在精心描繪警察找尋犯罪嫌疑人的全過程,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導演一直在極力呈現的東西,卻不是他真正最想表達的東西,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便是佐證。

這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簡直是神來之筆,在此處,導演的意圖彰顯無疑--比起犯罪和凶手到底是誰這本身,更讓人覺得心寒可怕、更應該反思追問的,是整個社會對犯罪的麻木和不自知。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影片根據韓國真實案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京畿道華城連環殺人案而改編。喜歡看韓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根據此案為原型而拍攝的作品還真不少,比如2014年的《岬童夷》以及去年的《信號signal》等。電影上映時,凶手在逃逸了近二十年後仍未被抓捕伏法,而韓國刑事訴訟有效期為15年,也就是說如今即便抓到了凶手也會因為已過訴訟時效而無法對其定罪裁決。

多麼悲情和無奈的現實。或許正是因為這樣,電影中才會常常流露出一種近乎絕望的無力感,黑暗深沉壓抑的氣氛總是籠罩在畫面中。

一開場,便是田間蘆葦叢中一個小男孩的臉部特寫,隨著鏡頭的移動和轉換我們又看到了男主宋康昊的臉,接著鏡頭拉開,全景式的展現中我們看到了在這片蘆葦叢中發生的駭人案件,然後即是對案件背景進行快速交代,再引出漢城警察徐警官的出場。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接著導演便用大篇幅開始講述來自漢城的徐警官和當地警察們如何探案、斷案、追凶、失敗、繼續追凶、繼續失敗、再追凶、再失敗...如此循環往復的糾結過程。這也是影片的敘事主線。

但幾處細節卻透漏出敘事主線之外導演隱晦表達的話語。

案件雖駭人聽聞,作案手法雖殘忍變態,當時的偵破技術雖落後主觀,但案件本身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難解,並不是完全毫無頭緒、無跡可尋。凶手綁縛受害者時的打結手法、對受害女性身體的變態蹂躪、受害女性的共同特徵、作案時的天氣、地點等外在因素、唯一的目擊證人--傻子光昊的憶述和反常舉動,受害者中唯一的倖存者的憶述和證詞...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其實只要辦案人員細心觀察、客觀推理、耐心尋找證據,整個社會環境、民眾對破案予以高度配合而不是攪和或是事不關己的漠然(影片中有好幾處這樣的場景和細節透漏:例如最開始以宋康昊為首的當地警察們對案件的敷衍了事、對疑似犯罪嫌疑人的刑訊逼供、屈打成招,追捕自慰男而闖入人員混雜卻衣著相同而難以辨認的礦場時。

電臺DJ對明信片的隨意丟棄,徐警官們尋找傻子光昊時幾個年輕人和警察勇古在光昊父親的小飯館裡的打架鬥毆,原本被請求來支援抓捕凶手的軍隊卻被派去鎮壓臨市的政治示威,以及最後徐警官的心理崩潰、意欲對嫌疑最大卻證據不足的犯罪嫌疑人處以私刑等等),其實“凶手到底是誰”這個問題並不用等到時隔近二十年之久仍無法揭開謎底。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電影最後,為呼應影片的開場,仍在那片蘆葦田,仍以一個小孩的出現(此處不知為什麼導演會選擇小女孩而非小男孩)作為結束,小女孩與宋康昊之間的問答、小女孩臉部特寫與宋康昊臉部特寫的正反打鏡頭,以及最後5秒處宋康昊突然轉頭望向鏡頭時飽含千言萬語、極富深意與力量的眼神特寫,都是導演通過這部電影為這起真實案件而打下的一個感嘆號“!”

原來當初那個讓人日以繼夜、心力交瘁苦苦追蹤的殘忍變態、殺人無數的凶手,時隔多年之後再次出現,在普通民眾、乃至天真卻時時刻刻充滿好奇的小孩眼裡竟與普通人別無二致,他的臉既不英俊,也不醜陋,臉上既沒有慚愧、悔恨,也沒有得意、奇怪的神色,總之就是“很普通,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他或許和你我一樣正過著平凡的生活,正享受著陽光下的一切,也正坐在電影院裡觀看這部電影...和普通民眾一樣會漸漸淡忘那十幾年前在雨夜田間發生的的罪惡,既無得意之形,也無懺悔之意,就這麼心安理得地過著。

而這,才是最可怕的。

題外話:評價這部電影,總不可免俗的想去討論或被追問“你覺得凶手到底是誰”這樣的問題。在這裡我簡單說下我的推斷,或許論據不夠充分,也不夠科學準確,但既然導演都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整個韓國到今天都沒有破案,那麼我的觀點也就僅供娛樂和參考而已。僅通過分析電影文本進行推斷,我覺得凶手不止一個人,暫且推斷有三個人吧。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第一個人,就是唯一的目擊證人傻子光昊所憶述的比他英俊,在他小時候把他扔進火坑或關進有火爐的小屋中的人。電影中也不乏這樣的細節展現:宋康昊和另一個警察在有鍋爐的地下室內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刑訊逼供時,鏡頭深處有一個鍋爐工進進出出的身影;地下室外警察局長坐在臺階上等待審訊結果,鏡頭裡也有出現鍋爐工上下臺階的腳步。如果這不是導演的無意疏忽,那麼就是他的有意為之了。

第二個人,就是唯一的倖存女性、即住在學校後山上的女人所憶述的“手很柔軟,不像男人的手”的人。與之對應的細節我在電影中沒發現,所以也只能對此人打個問號了,或許是最後的那個嫌疑人,即長相英俊的退役軍人,也或許不是他;或許跟前述的第一個人是同一個人,也或許毫無關聯。

第三個人,或許是一個臨時起意、對之前的連環殺人手法進行模仿而實施謀殺的人。影片前段,當地警察為了出名邀功,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將凶手的作案手法和案件細節毫無保留地披露在了報紙上,在那個無網絡的年代,報媒的傳播範圍之廣和傳播速度之快可想而知(由此看出當時整個社會對犯罪的麻木和不自知)。

電影中與之對應的細節展現在最後一個受害人被害時,導演竟一反常態地將其被害的全過程毫無遮掩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他不僅將鏡頭對準了該凶手的背影、手部、對兩位擦肩而過的女性的選擇(他最後選擇了更年輕朝氣的女學生,這樣一來更容易激怒辦案警察尤其是徐警官)、捆綁的繩結、凶手打開和一一擺放在地面上的受害女生的文具盒、筆、勺子等。

就連最後女生被活活捂住口鼻或掐住脖子窒息而死的鏡頭都不“放過”...我相信導演在此處一定是意有所指的,不然總不可能是像小學生寫作文似的為了湊篇幅湊字數才費勁巴拉的拍這長約8分鐘的一個段落吧。

《殺人回憶》:影片結尾處的最後3分鐘堪稱全片的精華

《殺人回憶》被影評界評價為零缺陷的亞洲最好的電影,我不知道它算不算零缺陷,但“亞洲最好的電影”?我個人認為還是有待商榷吧,就算是“最好”,也僅限於犯罪懸疑題材的類型片領域而已,畢竟這才是奉俊昊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他於2013年拍攝的科幻作品《雪國列車》,在某種程度上就更上勝於《殺人回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