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有著玉一樣的筆墨”的山水畫家,又是南北方地域文化融合的體現者,他既是古琴、京劇、古董的“玩家”,又是圈外人眼中浪漫不羈的時尚“型男”,他是捐贈公益活動的熱心者,又是打造杭州沿湖文化創意產業中心鏈的倡議者。他熱愛養育他的月色湖山,也因此有了一顆敏感而智慧的心。他就是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獲得者、著名畫家何加林。

何加林|在月色湖山和詩意中相遇的山水畫家

與表演藝術不同,視覺藝術的從事者往往不易被其身上的各種“標籤”所累,他們喜歡沉浸於自己創造的藝術世界之中。也就是說,要想了解一個視覺藝術家,或者更準確地說,瞭解一個畫家,最好的途徑就是從他的作品和學畫經歷入手。

幾經叛逆與悉心經營

何加林的山水畫學習,是從賀天健的《我怎樣自學山水畫》開始的,而對他影響較大的是陸儼少的《山水畫芻議》和孔仲起、姚耕雲合編的《山水畫譜》。用何加林的話說,“《山水畫芻議》讓我識得筆墨傳統,《山水畫譜》讓我識得筆墨生活”,而這也為他日後形成筆墨觀埋下了伏筆。

在浙江美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讀書的四年間,何加林幾乎是整日埋在臨摹室,一氣臨完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名作,並在臨宋畫前,用一學期以臨摹陸儼少樹石小品為基礎。這個過程,使他從中感知到了筆墨中線與結構之有機關係。與此同時,他的書法技藝也同步增進。他最初自學書法是從魏碑入手,後學趙孟頫,一剛一柔自是難以相和。大學時期,何加林開始系統地臨習顏真卿、王羲之、懷素以及漢碑,形成對筆墨線條的多元理解與認識,並廣泛涉獵哲學、詩歌、古典文學等,培養自己的學養。

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何加林,5歲隨父母從家鄉杭州來到了陝西,

何加林|在月色湖山和詩意中相遇的山水畫家

在西北山鄉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而他第一階段的重要作品,如《漢中古道行》《華嶽參天》《華嶽山魂》等,取材於關隴景色,語言奔放、厚重。陸虹曾這樣評價何加林,“他是浙人,居杭州。太湖流域到這裡,不知是地域還是氣候,溫婉一時又強悍一時,浙派強有力的粗線也許是佐證。不是吳儂軟語般的絕對江南,而是憨爽又聰慧的錢塘個性。當然,何加林生在軍人家庭,且在隴西成長,北方的開合即使年少經歷也難以磨去,這讓他看起來清雋中不失灑脫,讓他在日後的筆性中滋生出一種古拙藏潤的瀟灑。”無意間,這也為丹納提出的環境包括地理環境諸如氣候等對藝術家創作的影響提供一個當代註腳。

並不墨守成規的何加林,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第一次叛逆,於青綠山水法多有探究,兼作都市題材創作,代表作有《此處是瑤林》《都市風系列》《凝碧》《漁暮》《正是雲起時》等。作品中構成因素較多,筆墨語言較少,具有設計與裝飾性。後受到老先生的批評,指其缺少筆墨高度。他便開始第二次叛逆,首先從捨棄青綠山水畫法入手,以水墨入畫,其次將原先之構成隱藏在畫面結構之中,不露痕跡,這種筆墨探索,很快便有收效。其中《秋氣嶙峋》《虛佇神素》《寒塬得雲》《寒塬初暖》《楫雲問山》等作品的創作,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筆墨圖式。但作品愈顯淡泊,因正值讀研期間,導師童中燾提示他,如此下去,須注意“淡而無味”,促使其第三次叛逆自己。此後,河加林開始注重水墨寫生,於寫生中丟棄已往筆墨習性,注重客體生命跡象,融筆墨於生活,印證傳統。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何加林就以臨安、昌化、富春江為寫生對象,這時候他的筆墨語言尚處在傳統方式與自然描述的磨合期。在本世紀前後,他主要以西湖寫生和蘇州寫生為主,筆墨演練日趨純熟和個性化,如對淡墨在具符號意義的亭子上的運用和雜木在屋前瓦後的表現方式具有鮮明階段。隨後的太行山、安徽查濟、浙江南雁蕩山、河南鞏義等地多次寫生,使其筆墨語言漸趨規模,並創作出不少具有個人風格特點的作品。郎紹君曾在與李可染寫生方法的對比中這樣評價,“何加林採取對景落墨方式,沿著李可染的路線,追求描繪的新鮮、生動與豐富,努力再現江南景色的溼潤和秀麗,但他對筆墨的認知、所經受的筆墨訓練和作畫的文化環境,與李可染及其學生大有不同。他更強調筆墨形式的獨立性,更重視個人表現的自由。因為筆墨功底好,他沒有拘於‘寫生狀態’,沒有那種連環畫式的敘述性,沒有丟失中國山水畫所特有的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

在幾經對自己的叛逆與悉心的筆墨經營中,何加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漢中古道行》曾獲全國“中華杯”中國畫大獎賽銀獎,《秋氣嶙峋》曾獲全國首屆中國山水畫展金獎,《山色空濛雨亦奇》曾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銀獎,併入選國內外多個重要展覽。中國美院院長許江用充滿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何加林的欣賞,“看加林的畫,總讓我有這種月上湖山的感覺。加林的寫生尤讓我喜歡。在‘滿’中逼出一種孤冷之感,先自對寒山寒林有一種詩意的體察。這種體察,並非刻意的勾畫,而是將自己化作那一樹一山來琢磨自然本有的生機。在乾溼皴擦之間,盡顯揮灑和跳脫;於筆墨的豐潤中,展露一派盎然生機。冷而雅,黑而潤,變化而富生機,飽滿而不失空靈。真正與我們相遇的是月在湖山的心靈詩意。”

擁有文化情懷的“時尚型男”

“他是那種在人群裡,一下就能被注意到的人——不僅才氣漫溢,而且帥氣逼人。”一位採訪過何加林的記者這樣描述他。熟悉何加林的人都知道,他是會古琴,唱京劇,懂收藏,而又是不斷追求時尚的人。新奇的電子產品與時尚著裝,讓人覺得他很入時,而何加林的說法是,“我瞭解自己,其實,我只是一個透明的人。是過於華麗的外表,掩蓋了我內心智慧的精彩。”

作為杭州市政協委員,在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大夢想。“夢想著給美麗的西湖帶上一串明珠般美麗的文化項鍊,從坐擁中國美術學院的杭州南山路到東坡劇院的湖濱路,再從六公園到菩提精舍的北山路,沿著西泠印社繞到靈隱寺,再從楊公堤經于謙祠、雷峰塔到萬鬆書院回到南山路,這中間,坐落著大大小小的許多文化設施,如有可以觀摩的話劇、京劇、越劇舞臺,有可以觀賞和聽課的影視小劇場,有供詩人聚會和朗誦的小沙龍,有久違了的評彈和說書的小劇場,有供音樂愛好者聆聽和學習的小音樂廳,有可以讓作家文人聚會並演講的小禮堂,有遊人閒暇時讀書的書吧,有棋類愛好者觀賞比賽和學習的棋館,有太極拳愛好者練習和交流的武館,有佛門學者講經論道的經壇,有藝術愛好者能夠參與和學習的藝術家工作室,有傳承國學文化的國學館,以及可以讓各類名人演講的名人講堂等等。”何加林說。

何加林|在月色湖山和詩意中相遇的山水畫家

何加林認為,不要總是在我們需要文化理想的時候,只談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其背後潛在的社會功能;不要總是在我們需要文化建設的時候,那些本可以付諸文化項目的空間,總是被更大的經濟利益所置換。在他眼中,杭州沿湖文化創意產業中心鏈的打造,不僅留住了杭州的歷史文脈,也是幾代人共同的文化願景。

何 加 林

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先後獲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創研部主任,曾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畫導師工作室高研班導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客座教授,杭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杭州畫院副院長。獲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何加林|在月色湖山和詩意中相遇的山水畫家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