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路2號:見證古都的百年滄桑

▲北京市正義路2號舊照

權貴府邸,風光無限

老北京有句童謠:“禮王府的房,豫王府的牆,肅王府的銀子用斗量。”正義路2號院這片土地的初代主人,正是京城百姓口中富可敵國的肅親王。

據《京師坊巷志稿》記載:“在長安街者曰北玉(御)河橋……肅親王府在御河橋東。”御河橋修築於明代,此間便是正義路一帶的前身。清朝第一代肅親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挑中了御河東岸這一方依朱傍紫的寶地作家宅。

肅親王府東北部與堂子銜接,南側毗鄰詹事府,在《清乾隆京城全圖》中,肅王府亦被稱為顯親王府,這是由於清順治皇帝親政後,豪格第四子富壽襲爵,改號顯親王的緣故,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正月第四代顯親王時才恢復肅親王的稱號。

此後200年,金碧輝煌的王府毗鄰著“玉河新柳”的勝景遺風,傳承著“鐵帽子王”的驕矜,也見證著清王朝的盛衰。

依史料看,肅親王府由三組並列的院落,中路主要建築街門三間,東西阿斯門各五間,府門三間,銀安殿五間,建於月臺之上,寢門五間,寢殿七間,前出抱廈三間,後罩樓七間。東路南側為四合院,北側為家廟;西路為府邸花園。

末代肅親王善耆,即川島芳子生父,自小英武過人,傳說曾空手奪取洋流氓的手槍。可惜這位末代肅王爺空有一身武藝,卻保不住自己的家園。

正義路2號:見證古都的百年滄桑

▲肅親王府花園一角

破敗王府,毀於戰火

1900年,庚子戰亂席捲京城。肅王府處於慈禧太后佈設的戰場的中心地段,與日本(舊)使館相鄰。善耆原以為靠著使館會比較安全,可惜,日本(舊)使館此時是自身難保。不久,義和團燒燬了日本(舊)使館。7月前後,日本(舊)使館四周的地帶,全部都被義和團所佔領。陷入絕境的日本駐華公使館武官柴五郎中佐,親自到肅王府拜見善耆,說明日軍只有進入肅王府才能有效防禦。善耆知道朝廷並不想得罪洋人,更不想消滅洋人的軍隊,如果日軍被全部消滅,將來也會引起麻煩。

准許日本人進入王府,是善耆的一步臭棋。日軍躲進王府內,肅王府立即成了義和團攻擊的重要目標,這是善耆始料未及的。王府的東、西、北三個方向,槍聲大作,子彈好像雨點一樣紛紛落下。戰火首先燒燬了肅王府周邊的民房,夜晚火光照射著王府如同白晝。肅王府東北角一度被拳民突破,王府祠堂首先起火,然後金碧輝煌的正殿也被摧毀,東阿思門被夷為平地,花園一角被炮火擊中。為了躲避戰火,善耆帶領家人逃出了王府。

與外界隔絕的日軍,慌忙構築工事,打開了肅王府的庫房,搬出了庫存的一切可能用於修築工事的器物,包括各色貴重的綾羅綢緞。就這樣,肅王府百間華廈被毀,僅花園一角尚存。王府被毀的慘狀,亦是當時國家遭劫的縮影。更大的劫難還在後頭——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肅王府及相鄰的皇堂子、詹事府等建築都被納入東交民巷使館區屬地。這方在帝國舊夢裡沉酣百年的池苑睜開了望向20世紀的第一眼,摘了鐵帽子,掛上新牌子,肅親王府也有了新的“身份”。據《燕都叢考》記載:“肅王府為日本正金銀行、日本使館及日本兵營佔用。”

廢墟上建起日本新使館

日本使館原在江米巷路北。庚子之時,日本使館被義和團圍攻,使館區時雖未被破壞,但日方在《辛丑條約》簽訂後藉口原址狹小,不敷使用,趁機迫使清政府將西面的詹事府、肅王府及部分民宅劃為新使館用地。用地南部建使館,北部為日本兵營。新址東部、北部同法國使館、意大利使館相接,南部與西班牙使館和橫濱正金銀行(現中國法院博物館)相鄰,正門開在御河路(現正義路),與英國使館隔河相對。

日本新使館建築由日本近代建築師真水英夫操刀,在原先肅王府花園的山石形制上,一片近代西歐集仿主義風格(又名折衷主義,19世紀上半葉開始至20世紀初流行於歐美)新的建築群成為日本新使館。

日本公使館新館建築現存大門及主樓,其中大門坐東朝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屬西方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立面由三部分組成,兩側為磚砌碉樓式墩體,上下三段式劃分,頂部女兒牆飾巴洛克渦卷紋樣,上為錐形鐵皮屋面。中部拱券門洞腰以上為石牆,山花嵌套於拱券之上。使館主樓地上二層(局部三層),地下一層,屬歐洲古典式建築風格。

此後10餘年,這幾座濃蔭掩映的小洋樓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推行對華戰略的第一線。

民國時期,這座日本公使館成為失敗軍政要人與失意官僚政客的避難所。先後有黎元洪、武官唐仲寅、祕書劉鍾秀、末代皇帝溥儀及段祺瑞等逃往日本使館避難。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使館遷往南京,此處成為日本兵營。

日本人改造了一座王府的廢墟,並盤踞此間半個世紀,但終無法戰勝正義的中國。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整改御河橋、東交民巷一帶,分別以“興國”“正義”為兩側道路命名。原先日本使館所佔領的這片土地,隨即稱為正義路2號院。正義難得,和平亦然。

幾經滄桑,迎來新生

正義路2號院在一百年間換了幾個主人,北京城在一百年間換過多家管理者,滄桑鉅變中,北京這座歷史名城,既有轉型的進步,也承受過歷史的屈辱,終煥發出時代的榮光。

至於北京市人民政府何時遷到正義路2號,這背後的故事也是令人感慨。

現今,在北京東四和交道口之間有一條府學衚衕,這個“府”指的就是明清兩代北京的“市政府”順天府。明順天府署是北京作為國都的首個地方行政機關,清襲明制,把衙門開在當時皇城東北角,即如今的鼓樓東大街、交道口一帶。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機關仍依清制,稱順天府。後改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並設京師警察廳,掌司法、消防、督察等事務,以警政代替行政。改制前最後一任順天府尹王治馨本是袁世凱家的賬房先生,後因貪腐被袁世凱綁赴德勝門外槍決,成為民初奇案之一。

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在新華門附近掛牌開張。北伐勝利後,民國首都遷至南京,京都市政公所和京兆地方一同被撤銷。新成立的北平特別市政府遷至中南海,是直轄中央的重點機關。縱觀京城此前的百年曆史,北平特別市政府是第一個組織完備、分工明確的現代型政府。可惜好景不長,“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軍佔領,並劃為傀儡政權“華北臨時政府”的“首都”,複稱北京,滿是屈辱。在日本人的計劃中,對北京的城市定位是政治和軍事中心。但在1941年制定的《北京都市計劃大綱》中,也有利用舊城文物古蹟和歷史風貌將北京塑造為“特殊之觀光都市”的計劃。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北平,重組北平市政府,依舊在中南海西北角辦公。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接管,後改稱北京市人民政府。隨著北京被確立為共和國首都,中南海成為中央辦公地。北京市政府先是遷到了西長安街1號,後來又遷至宣武門外新建的市府大樓,搬入廣為人知的正義路2號院已是1953年的事了。彼時,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朝氣蓬勃的北京城也進入了新的時代。 (資料來源:《北京晚報》李楚翹/文、《中華民居》董良/文、《川島芳子胞弟親述悲苦掙扎:浮華與蒼涼》邱尚周/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版權申明

如無特別說明,本號刊載的文章,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本號會第一時間刪除,謝謝。文章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