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曾有過諸多亂世,亂世出英雄這句話一點沒錯。有著大一統思想的華夏民族,分久必合是大勢所趨。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中央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諸國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拉開了秦國變法的序幕。

我們都知曉咸陽是秦國的都城,但,秦國曆史上也曾有過遷都的行為。文獻記載,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國都城由雍城遷至櫟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此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所以說櫟陽城是商鞅變法的起始之地。

西安櫟陽城遺址:秦國舊都、商鞅變法起始之地

如今櫟陽城遺址位於西安市閻良區中部,地處石川河與清河匯夾之地,北依荊山,南眺渭水,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末項羽三分關中稱三秦之地,櫟陽曾作為塞王司馬欣的都城,漢高祖劉邦也曾一度以櫟陽為都城,其父即葬於櫟陽城北,不過東漢以後這座城市逐漸沒落了。

櫟陽城遺址傳承悠久,是歷史文化遺產財富的寶庫,這座城市在中國古代史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從古至今,史書典籍中都有著它的身影。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曾到過古櫟陽北邊的荊山,為了平息這裡的水患,鑄造了一座鼎鎮壓於此。這也是荊山鑄鼎傳說的由來。到了商代末年,周代早期。周文王姬昌,為了為斷芮虞之訟,決定打通岐山到芮虞的道路,這條古道在周文王的支持下,很快修建完成。由於古櫟陽在這條古道附近,所以道路的通暢、交通的發達使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西安櫟陽城遺址:秦國舊都、商鞅變法起始之地

在西周時期,周武王定都鎬京。櫟陽城處於其周邊,相當於郊區和市區的距離,是西周的京畿之地,地理位置突出,從西周都城東北方向通往今山西所在就必須經過櫟陽。同時,它相對於其他鄰近城池的繁榮,使得西周王室喜歡把這裡當作畋獵之地。

到了春秋時期,由於在櫟陽的西面有周人的舊都岐周、豐京和鎬京,東面可沿渭河出函谷關直達廣闊的中原,北面可渡過黃河沿汾水到達魏國趙國,也可直接到達黃河以西遠至河套的廣大地區,交通十分便利。司馬遷說櫟陽的地勢是“北卻戎狄,東通三晉”。於是關中早期城市櫟邑就在這裡形成了。秦晉兩國在岐芮道上進行了頻繁的爭奪戰。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晉國的櫟邑(即櫟陽)。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都自雍城遷至櫟陽,到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遷都至咸陽。秦末楚漢相爭,項羽三分關中,櫟陽曾作為塞王司馬欣之都城。漢王劉邦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後,亦以櫟陽為都。至七年(公元前200年)才遷都長安,而漢太上皇仍留居櫟陽,死後也葬於城北塬上,即太上皇陵。

櫟陽城遺址對秦漢歷史、秦漢文化及文化遺產都提供了新的物化載體。中國考古相關部門對其先後兩次發掘,第一次發掘出三條街道、六個城門,第二次發掘出三個城門、十三條街道。全城呈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長2200米。發現了冶鐵作坊遺址,另在文物中已知有三件為櫟陽製造,說明櫟陽還是秦國冶鐵和兵器製做的重要基地。還發現有戰國晚期銅釜,內裝八枚金餅,其中一枚用陰刻篆書寫著“四兩半”字樣,當是顯貴或富商大賈所遺留。司馬遷說櫟陽“亦多大賈”,說明這裡的商業十分發達。

西安櫟陽城遺址:秦國舊都、商鞅變法起始之地

在對櫟陽城的考古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介紹,在對古城內遺存的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筒瓦、板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大型建築基址中發現的長73釐米,最大徑63釐米的巨型筒瓦、夔紋大瓦當殘片、空心磚踏步道等指標性的遺物遺蹟,揭示出這些夯土建築應為秦高等級宮殿。”劉瑞說,出土器物殘片上的“櫟陽”、“宮”刻文,確認了古城是“商鞅變法”發生地的“秦都”。據瞭解,瓦當是用來固定瓦的建築構件。遼寧綏中秦碣石宮遺址、秦始皇陵等高等級遺址,曾經出土過體格巨大的夔紋瓦當,一般和此次櫟陽遺址出土的筒瓦配套使用。筒瓦擺放在屋脊上,兩頭用夔紋瓦當擋住,使用其的都是大體量建築。

西安櫟陽城遺址:秦國舊都、商鞅變法起始之地

櫟陽城遺址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這裡出土的“櫟陽”陶文清晰可辨,而且確認了“商鞅變法”發生地正是櫟陽。櫟陽城作為戰國時秦國、西漢早期都城,規模大,保存較好,有比較完整的城市佈局。在中國城市發展階段上,櫟陽城是的舉足輕重的一個環節,對研究秦漢都城的規劃、中國城市的發展史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貨值列傳》 司馬遷

《親歷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部

《商君書·更法篇》 商鞅

《史記·淮陰侯列傳》 司馬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