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的主要負責人,皆取代三公成為了宰相。尚書令、尚書僕射貫穿這一時期始終,錄尚書事自東晉開始緊隨其後。不過南朝對錄尚書事不斷打擊,自宋孝武帝以後,除了權臣自任外,錄尚書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的主要負責人,皆取代三公成為了宰相。尚書令、尚書僕射貫穿這一時期始終,錄尚書事自東晉開始緊隨其後。不過南朝對錄尚書事不斷打擊,自宋孝武帝以後,除了權臣自任外,錄尚書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南北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這裡還要說兩個比較特殊的。一個是北朝的大丞相,名為宰相,實為權臣,如高歡、宇文泰、楊堅、李淵。

另一個就是北周。北周按照《周禮》改革官制,實行“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秋官,其格局已初具後世六部的特色。按照六官制度,天官的長官叫大冢宰,如果大冢宰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那麼其餘五官就皆受天官節制,大冢宰就成為了宰相;但是如果沒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大冢宰就只能管理天官府,成為有名無實的宮廷事務總管,那就不再是宰相了。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的主要負責人,皆取代三公成為了宰相。尚書令、尚書僕射貫穿這一時期始終,錄尚書事自東晉開始緊隨其後。不過南朝對錄尚書事不斷打擊,自宋孝武帝以後,除了權臣自任外,錄尚書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南北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這裡還要說兩個比較特殊的。一個是北朝的大丞相,名為宰相,實為權臣,如高歡、宇文泰、楊堅、李淵。

另一個就是北周。北周按照《周禮》改革官制,實行“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秋官,其格局已初具後世六部的特色。按照六官制度,天官的長官叫大冢宰,如果大冢宰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那麼其餘五官就皆受天官節制,大冢宰就成為了宰相;但是如果沒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大冢宰就只能管理天官府,成為有名無實的宮廷事務總管,那就不再是宰相了。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北周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隋與唐前期:三省長官兼職做宰相

文長不看版

【隋、唐前期】

尚書令

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匡政、文昌左相、都臺左相、中臺左相、左丞相)

尚書右僕射(尚書右匡政、文昌右相、都臺右相、中臺右相、右丞相)

中書令(內史令、內史監、內書令、右相、內史、紫微令)

侍中(納言、侍內、左相、黃門監)

此外還有臨時性的宰相稱號,數量太多了,詳情參見正文

漢魏晉南北朝期間,作為祕書機構的尚書系統蓬勃發展,終於取代三公,成為了新的宰相。但與此同時,新的祕書機構中書、門下系統也悄然而起,隨時準備取代尚書。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的主要負責人,皆取代三公成為了宰相。尚書令、尚書僕射貫穿這一時期始終,錄尚書事自東晉開始緊隨其後。不過南朝對錄尚書事不斷打擊,自宋孝武帝以後,除了權臣自任外,錄尚書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南北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這裡還要說兩個比較特殊的。一個是北朝的大丞相,名為宰相,實為權臣,如高歡、宇文泰、楊堅、李淵。

另一個就是北周。北周按照《周禮》改革官制,實行“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秋官,其格局已初具後世六部的特色。按照六官制度,天官的長官叫大冢宰,如果大冢宰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那麼其餘五官就皆受天官節制,大冢宰就成為了宰相;但是如果沒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大冢宰就只能管理天官府,成為有名無實的宮廷事務總管,那就不再是宰相了。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北周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隋與唐前期:三省長官兼職做宰相

文長不看版

【隋、唐前期】

尚書令

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匡政、文昌左相、都臺左相、中臺左相、左丞相)

尚書右僕射(尚書右匡政、文昌右相、都臺右相、中臺右相、右丞相)

中書令(內史令、內史監、內書令、右相、內史、紫微令)

侍中(納言、侍內、左相、黃門監)

此外還有臨時性的宰相稱號,數量太多了,詳情參見正文

漢魏晉南北朝期間,作為祕書機構的尚書系統蓬勃發展,終於取代三公,成為了新的宰相。但與此同時,新的祕書機構中書、門下系統也悄然而起,隨時準備取代尚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文帝:還是當祕書最有前途!

到了隋代,正式施行三省六部制,併為唐代所繼承。此時,無論是早年的丞相(雖然時不時還會以“丞相”命名的官職借屍還魂),還是三公,都已經成為過去。老祕書班子尚書系統,與新祕書班子中書、門下系統,共同組建了“三省”,亦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分別是尚書令(正二品)、中書令(正三品)、侍中(正三品),他們同時兼任宰相。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議(認為不合適者即行“封駁”),尚書省負責執行。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的主要負責人,皆取代三公成為了宰相。尚書令、尚書僕射貫穿這一時期始終,錄尚書事自東晉開始緊隨其後。不過南朝對錄尚書事不斷打擊,自宋孝武帝以後,除了權臣自任外,錄尚書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南北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這裡還要說兩個比較特殊的。一個是北朝的大丞相,名為宰相,實為權臣,如高歡、宇文泰、楊堅、李淵。

另一個就是北周。北周按照《周禮》改革官制,實行“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秋官,其格局已初具後世六部的特色。按照六官制度,天官的長官叫大冢宰,如果大冢宰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那麼其餘五官就皆受天官節制,大冢宰就成為了宰相;但是如果沒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大冢宰就只能管理天官府,成為有名無實的宮廷事務總管,那就不再是宰相了。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北周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隋與唐前期:三省長官兼職做宰相

文長不看版

【隋、唐前期】

尚書令

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匡政、文昌左相、都臺左相、中臺左相、左丞相)

尚書右僕射(尚書右匡政、文昌右相、都臺右相、中臺右相、右丞相)

中書令(內史令、內史監、內書令、右相、內史、紫微令)

侍中(納言、侍內、左相、黃門監)

此外還有臨時性的宰相稱號,數量太多了,詳情參見正文

漢魏晉南北朝期間,作為祕書機構的尚書系統蓬勃發展,終於取代三公,成為了新的宰相。但與此同時,新的祕書機構中書、門下系統也悄然而起,隨時準備取代尚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文帝:還是當祕書最有前途!

到了隋代,正式施行三省六部制,併為唐代所繼承。此時,無論是早年的丞相(雖然時不時還會以“丞相”命名的官職借屍還魂),還是三公,都已經成為過去。老祕書班子尚書系統,與新祕書班子中書、門下系統,共同組建了“三省”,亦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分別是尚書令(正二品)、中書令(正三品)、侍中(正三品),他們同時兼任宰相。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議(認為不合適者即行“封駁”),尚書省負責執行。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自唐代起,宰相們商議決國事的地方稱為政事堂。北朝重視門下省,唐朝初年,政事堂便設於門下省。不過唐朝初年,中央決策一般由皇帝自己或組織決策性會議來決定。直到貞觀十一年(637年)以後,唐太宗才規定,由宰相議定朝政,然後奏聞,由皇帝行使審批權。過去三省宰相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解決。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的主要負責人,皆取代三公成為了宰相。尚書令、尚書僕射貫穿這一時期始終,錄尚書事自東晉開始緊隨其後。不過南朝對錄尚書事不斷打擊,自宋孝武帝以後,除了權臣自任外,錄尚書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南北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這裡還要說兩個比較特殊的。一個是北朝的大丞相,名為宰相,實為權臣,如高歡、宇文泰、楊堅、李淵。

另一個就是北周。北周按照《周禮》改革官制,實行“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秋官,其格局已初具後世六部的特色。按照六官制度,天官的長官叫大冢宰,如果大冢宰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那麼其餘五官就皆受天官節制,大冢宰就成為了宰相;但是如果沒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大冢宰就只能管理天官府,成為有名無實的宮廷事務總管,那就不再是宰相了。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北周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隋與唐前期:三省長官兼職做宰相

文長不看版

【隋、唐前期】

尚書令

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匡政、文昌左相、都臺左相、中臺左相、左丞相)

尚書右僕射(尚書右匡政、文昌右相、都臺右相、中臺右相、右丞相)

中書令(內史令、內史監、內書令、右相、內史、紫微令)

侍中(納言、侍內、左相、黃門監)

此外還有臨時性的宰相稱號,數量太多了,詳情參見正文

漢魏晉南北朝期間,作為祕書機構的尚書系統蓬勃發展,終於取代三公,成為了新的宰相。但與此同時,新的祕書機構中書、門下系統也悄然而起,隨時準備取代尚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文帝:還是當祕書最有前途!

到了隋代,正式施行三省六部制,併為唐代所繼承。此時,無論是早年的丞相(雖然時不時還會以“丞相”命名的官職借屍還魂),還是三公,都已經成為過去。老祕書班子尚書系統,與新祕書班子中書、門下系統,共同組建了“三省”,亦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分別是尚書令(正二品)、中書令(正三品)、侍中(正三品),他們同時兼任宰相。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議(認為不合適者即行“封駁”),尚書省負責執行。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自唐代起,宰相們商議決國事的地方稱為政事堂。北朝重視門下省,唐朝初年,政事堂便設於門下省。不過唐朝初年,中央決策一般由皇帝自己或組織決策性會議來決定。直到貞觀十一年(637年)以後,唐太宗才規定,由宰相議定朝政,然後奏聞,由皇帝行使審批權。過去三省宰相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解決。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唐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三省長官中,以尚書令最為位高權重,尤其是因為李世民稱帝前曾任此職,因此在貞觀以後,尚書令不再授人,至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正式廢除,此後偶爾會授予功高者。而過去尚書省的次官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則成為新的宰相。

三省及其長官,在隋唐之間,名字曾多次改變,可參見下表。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的主要負責人,皆取代三公成為了宰相。尚書令、尚書僕射貫穿這一時期始終,錄尚書事自東晉開始緊隨其後。不過南朝對錄尚書事不斷打擊,自宋孝武帝以後,除了權臣自任外,錄尚書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南北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這裡還要說兩個比較特殊的。一個是北朝的大丞相,名為宰相,實為權臣,如高歡、宇文泰、楊堅、李淵。

另一個就是北周。北周按照《周禮》改革官制,實行“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秋官,其格局已初具後世六部的特色。按照六官制度,天官的長官叫大冢宰,如果大冢宰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那麼其餘五官就皆受天官節制,大冢宰就成為了宰相;但是如果沒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大冢宰就只能管理天官府,成為有名無實的宮廷事務總管,那就不再是宰相了。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北周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隋與唐前期:三省長官兼職做宰相

文長不看版

【隋、唐前期】

尚書令

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匡政、文昌左相、都臺左相、中臺左相、左丞相)

尚書右僕射(尚書右匡政、文昌右相、都臺右相、中臺右相、右丞相)

中書令(內史令、內史監、內書令、右相、內史、紫微令)

侍中(納言、侍內、左相、黃門監)

此外還有臨時性的宰相稱號,數量太多了,詳情參見正文

漢魏晉南北朝期間,作為祕書機構的尚書系統蓬勃發展,終於取代三公,成為了新的宰相。但與此同時,新的祕書機構中書、門下系統也悄然而起,隨時準備取代尚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文帝:還是當祕書最有前途!

到了隋代,正式施行三省六部制,併為唐代所繼承。此時,無論是早年的丞相(雖然時不時還會以“丞相”命名的官職借屍還魂),還是三公,都已經成為過去。老祕書班子尚書系統,與新祕書班子中書、門下系統,共同組建了“三省”,亦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分別是尚書令(正二品)、中書令(正三品)、侍中(正三品),他們同時兼任宰相。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議(認為不合適者即行“封駁”),尚書省負責執行。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自唐代起,宰相們商議決國事的地方稱為政事堂。北朝重視門下省,唐朝初年,政事堂便設於門下省。不過唐朝初年,中央決策一般由皇帝自己或組織決策性會議來決定。直到貞觀十一年(637年)以後,唐太宗才規定,由宰相議定朝政,然後奏聞,由皇帝行使審批權。過去三省宰相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解決。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唐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三省長官中,以尚書令最為位高權重,尤其是因為李世民稱帝前曾任此職,因此在貞觀以後,尚書令不再授人,至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正式廢除,此後偶爾會授予功高者。而過去尚書省的次官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則成為新的宰相。

三省及其長官,在隋唐之間,名字曾多次改變,可參見下表。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三省及其長官名稱的變化(點擊看大圖)

群相,群相,那是一群宰相

在隋唐以前,獨相、雙相制,亦或三公制,亦或後來尚書系統,宰相人數相對較少。而隋唐三省六部制開啟了群相制度。

所謂“群相”,並不僅僅是說宰相多,而是說宰相特別多,真的是一群。

首先說,三省雖然是三個,但是三省的兼職宰相卻不止三個。比如在滿員的情況下,尚書省的左右僕射各一名,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各兩名,這就有是六名宰相了。

但還不僅如此。在隋唐時期,其他官員也可以獲得參與宰相會議的資格,從而也就成為了宰相。要獲得這種資格,就要由皇帝臨時加以名號,這種臨時性名號極多。

隋朝還正常一點,一共有4個臨時性加官的名號:

參掌機事:如兵部尚書柳述,加“參掌機事”(隋文帝時);

專掌朝政:如高熲與左右僕射楊素“專掌朝政”(隋文帝時);

參掌朝政:如太子太保兼納言、民部尚書蘇威,與高熲“參掌朝政”(隋文帝時);

知政事:如黃門侍郎裴矩、裴蘊,均加“知政事”(隋煬帝時)。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的主要負責人,皆取代三公成為了宰相。尚書令、尚書僕射貫穿這一時期始終,錄尚書事自東晉開始緊隨其後。不過南朝對錄尚書事不斷打擊,自宋孝武帝以後,除了權臣自任外,錄尚書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南北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這裡還要說兩個比較特殊的。一個是北朝的大丞相,名為宰相,實為權臣,如高歡、宇文泰、楊堅、李淵。

另一個就是北周。北周按照《周禮》改革官制,實行“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秋官,其格局已初具後世六部的特色。按照六官制度,天官的長官叫大冢宰,如果大冢宰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那麼其餘五官就皆受天官節制,大冢宰就成為了宰相;但是如果沒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大冢宰就只能管理天官府,成為有名無實的宮廷事務總管,那就不再是宰相了。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北周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隋與唐前期:三省長官兼職做宰相

文長不看版

【隋、唐前期】

尚書令

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匡政、文昌左相、都臺左相、中臺左相、左丞相)

尚書右僕射(尚書右匡政、文昌右相、都臺右相、中臺右相、右丞相)

中書令(內史令、內史監、內書令、右相、內史、紫微令)

侍中(納言、侍內、左相、黃門監)

此外還有臨時性的宰相稱號,數量太多了,詳情參見正文

漢魏晉南北朝期間,作為祕書機構的尚書系統蓬勃發展,終於取代三公,成為了新的宰相。但與此同時,新的祕書機構中書、門下系統也悄然而起,隨時準備取代尚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文帝:還是當祕書最有前途!

到了隋代,正式施行三省六部制,併為唐代所繼承。此時,無論是早年的丞相(雖然時不時還會以“丞相”命名的官職借屍還魂),還是三公,都已經成為過去。老祕書班子尚書系統,與新祕書班子中書、門下系統,共同組建了“三省”,亦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分別是尚書令(正二品)、中書令(正三品)、侍中(正三品),他們同時兼任宰相。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議(認為不合適者即行“封駁”),尚書省負責執行。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自唐代起,宰相們商議決國事的地方稱為政事堂。北朝重視門下省,唐朝初年,政事堂便設於門下省。不過唐朝初年,中央決策一般由皇帝自己或組織決策性會議來決定。直到貞觀十一年(637年)以後,唐太宗才規定,由宰相議定朝政,然後奏聞,由皇帝行使審批權。過去三省宰相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解決。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唐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三省長官中,以尚書令最為位高權重,尤其是因為李世民稱帝前曾任此職,因此在貞觀以後,尚書令不再授人,至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正式廢除,此後偶爾會授予功高者。而過去尚書省的次官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則成為新的宰相。

三省及其長官,在隋唐之間,名字曾多次改變,可參見下表。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三省及其長官名稱的變化(點擊看大圖)

群相,群相,那是一群宰相

在隋唐以前,獨相、雙相制,亦或三公制,亦或後來尚書系統,宰相人數相對較少。而隋唐三省六部制開啟了群相制度。

所謂“群相”,並不僅僅是說宰相多,而是說宰相特別多,真的是一群。

首先說,三省雖然是三個,但是三省的兼職宰相卻不止三個。比如在滿員的情況下,尚書省的左右僕射各一名,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各兩名,這就有是六名宰相了。

但還不僅如此。在隋唐時期,其他官員也可以獲得參與宰相會議的資格,從而也就成為了宰相。要獲得這種資格,就要由皇帝臨時加以名號,這種臨時性名號極多。

隋朝還正常一點,一共有4個臨時性加官的名號:

參掌機事:如兵部尚書柳述,加“參掌機事”(隋文帝時);

專掌朝政:如高熲與左右僕射楊素“專掌朝政”(隋文帝時);

參掌朝政:如太子太保兼納言、民部尚書蘇威,與高熲“參掌朝政”(隋文帝時);

知政事:如黃門侍郎裴矩、裴蘊,均加“知政事”(隋煬帝時)。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唐前期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到了唐代,五花八門的宰相稱號一個接一個,僅唐初就有12個,其中有11個都是唐太宗發明創造的:

知政事:如右僕射裴寂,加“知政事”(唐高祖時);

參預朝政:如檢校吏部尚書杜淹“參預朝政”(唐太宗時);

參議朝政:如御史大夫蕭瑀“參議朝政”(唐太宗時);

參議得失:如特進、知門下省事魏徵“參議得失”(唐太宗時);

參知政事:如黃門侍郎劉洎“參知政事”(唐太宗時);

專典機密:如中書侍郎岑文本“專典機密”(唐太宗時);

同掌機務:如太子太傅高士廉等人“同掌機務”(唐太宗時);

參知政務:如中書侍郎崔仁書“參知政務”(唐太宗時);

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如李靖退休後,詔“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 (唐太宗時);

同中書門下三品:如太子太保蕭瑀,特進、太子詹事李勣“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太宗時);

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如開府儀同三司高士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唐太宗時);

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務:如開府儀同三司李勣加“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務”(唐太宗時)。

唐高宗以後,宰相的臨時性名號逐漸穩定下來,一般只用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其中同中書門下三品相當於三品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則往往授予四品官。由於中書省和門下省改了好幾次名字,於是者兩個職位又衍生出一大堆名字:

同中書門下三品衍生的有:同鳳閣鸞臺三品同紫微黃門三品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衍生的有:同東西臺平章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的主要負責人,皆取代三公成為了宰相。尚書令、尚書僕射貫穿這一時期始終,錄尚書事自東晉開始緊隨其後。不過南朝對錄尚書事不斷打擊,自宋孝武帝以後,除了權臣自任外,錄尚書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南北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這裡還要說兩個比較特殊的。一個是北朝的大丞相,名為宰相,實為權臣,如高歡、宇文泰、楊堅、李淵。

另一個就是北周。北周按照《周禮》改革官制,實行“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秋官,其格局已初具後世六部的特色。按照六官制度,天官的長官叫大冢宰,如果大冢宰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那麼其餘五官就皆受天官節制,大冢宰就成為了宰相;但是如果沒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大冢宰就只能管理天官府,成為有名無實的宮廷事務總管,那就不再是宰相了。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北周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隋與唐前期:三省長官兼職做宰相

文長不看版

【隋、唐前期】

尚書令

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匡政、文昌左相、都臺左相、中臺左相、左丞相)

尚書右僕射(尚書右匡政、文昌右相、都臺右相、中臺右相、右丞相)

中書令(內史令、內史監、內書令、右相、內史、紫微令)

侍中(納言、侍內、左相、黃門監)

此外還有臨時性的宰相稱號,數量太多了,詳情參見正文

漢魏晉南北朝期間,作為祕書機構的尚書系統蓬勃發展,終於取代三公,成為了新的宰相。但與此同時,新的祕書機構中書、門下系統也悄然而起,隨時準備取代尚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文帝:還是當祕書最有前途!

到了隋代,正式施行三省六部制,併為唐代所繼承。此時,無論是早年的丞相(雖然時不時還會以“丞相”命名的官職借屍還魂),還是三公,都已經成為過去。老祕書班子尚書系統,與新祕書班子中書、門下系統,共同組建了“三省”,亦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分別是尚書令(正二品)、中書令(正三品)、侍中(正三品),他們同時兼任宰相。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議(認為不合適者即行“封駁”),尚書省負責執行。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自唐代起,宰相們商議決國事的地方稱為政事堂。北朝重視門下省,唐朝初年,政事堂便設於門下省。不過唐朝初年,中央決策一般由皇帝自己或組織決策性會議來決定。直到貞觀十一年(637年)以後,唐太宗才規定,由宰相議定朝政,然後奏聞,由皇帝行使審批權。過去三省宰相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解決。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唐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三省長官中,以尚書令最為位高權重,尤其是因為李世民稱帝前曾任此職,因此在貞觀以後,尚書令不再授人,至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正式廢除,此後偶爾會授予功高者。而過去尚書省的次官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則成為新的宰相。

三省及其長官,在隋唐之間,名字曾多次改變,可參見下表。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三省及其長官名稱的變化(點擊看大圖)

群相,群相,那是一群宰相

在隋唐以前,獨相、雙相制,亦或三公制,亦或後來尚書系統,宰相人數相對較少。而隋唐三省六部制開啟了群相制度。

所謂“群相”,並不僅僅是說宰相多,而是說宰相特別多,真的是一群。

首先說,三省雖然是三個,但是三省的兼職宰相卻不止三個。比如在滿員的情況下,尚書省的左右僕射各一名,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各兩名,這就有是六名宰相了。

但還不僅如此。在隋唐時期,其他官員也可以獲得參與宰相會議的資格,從而也就成為了宰相。要獲得這種資格,就要由皇帝臨時加以名號,這種臨時性名號極多。

隋朝還正常一點,一共有4個臨時性加官的名號:

參掌機事:如兵部尚書柳述,加“參掌機事”(隋文帝時);

專掌朝政:如高熲與左右僕射楊素“專掌朝政”(隋文帝時);

參掌朝政:如太子太保兼納言、民部尚書蘇威,與高熲“參掌朝政”(隋文帝時);

知政事:如黃門侍郎裴矩、裴蘊,均加“知政事”(隋煬帝時)。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唐前期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到了唐代,五花八門的宰相稱號一個接一個,僅唐初就有12個,其中有11個都是唐太宗發明創造的:

知政事:如右僕射裴寂,加“知政事”(唐高祖時);

參預朝政:如檢校吏部尚書杜淹“參預朝政”(唐太宗時);

參議朝政:如御史大夫蕭瑀“參議朝政”(唐太宗時);

參議得失:如特進、知門下省事魏徵“參議得失”(唐太宗時);

參知政事:如黃門侍郎劉洎“參知政事”(唐太宗時);

專典機密:如中書侍郎岑文本“專典機密”(唐太宗時);

同掌機務:如太子太傅高士廉等人“同掌機務”(唐太宗時);

參知政務:如中書侍郎崔仁書“參知政務”(唐太宗時);

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如李靖退休後,詔“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 (唐太宗時);

同中書門下三品:如太子太保蕭瑀,特進、太子詹事李勣“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太宗時);

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如開府儀同三司高士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唐太宗時);

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務:如開府儀同三司李勣加“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務”(唐太宗時)。

唐高宗以後,宰相的臨時性名號逐漸穩定下來,一般只用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其中同中書門下三品相當於三品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則往往授予四品官。由於中書省和門下省改了好幾次名字,於是者兩個職位又衍生出一大堆名字:

同中書門下三品衍生的有:同鳳閣鸞臺三品同紫微黃門三品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衍生的有:同東西臺平章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起名字哪家強?(唐國強老師飾演的唐太宗)

唐朝中期,唐代宗將中書令與侍中升為正二品,於是同中書門下三品相應的也變成了同中書門下二品。雖然自唐玄宗以後,同中書門下三品理論上已經廢掉了,但是遇到宰相擔任同平章事有家諱(比如父親的名字裡有“章”“璋”之類的字),那麼他的宰相名稱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或二品)。

到這裡,不算三省長官名稱,僅宰相的臨時性稱號,已經有19個了。你以為這就結束了?當然不……

唐高宗又設立知軍國政事,唐中宗設立參謀政事,唐玄宗設立知軍國重事。到了唐朝後期,唐文宗設立的名號更個性,叫“五日一入中書”。

好了,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了,唐代三省長官的名號有22種,而臨時性加官名號有23種,也就是說,在唐代,一共有45個職位,是宰相……

"

文/劉史君

魏晉南北朝:祕書班子集體當總理

文長不看版

【三國】

[魏]太尉、司徒、司空

[蜀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

[吳]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尚書僕射

【東晉、南朝、北朝】尚書令、尚書僕射、錄尚書事

【北周】大冢宰五府總於天官。

在《教科書不說的歷史: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一文中,我們說到,秦漢以來,宰相從最初的丞相,變成了三公。同時皇帝為了集權,開始培養自己的祕書班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祕書們終於集體上位,把三公擠跑,自己當起了宰相。

先來看三國。

東漢滅亡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的宰相制度各有不同。

東吳前期設有丞相,後期丞相分左右,同時也設有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吳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蜀漢的宰相制度也比較特殊,可謂三合一。一方面,諸葛亮為丞相、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秉持國政,類似西漢前期的丞相制;另一方面,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錄尚書事(包括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任衛將軍平尚書事),這又是東漢宰相錄尚書事的制度;此外,蜀漢還設有太尉、司徒,仍稱“三公”,這又是西漢後期以來的三公制。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蜀漢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最後來說曹魏。曹魏時期,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仍為宰相,但是權力進一步被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所侵奪。尚書檯也正式脫離少府,成為獨立機構。到了曹魏滅亡前的一年(264年),司馬氏控制的魏國頒佈了《魏官品》,將所有官職分為九品。其中,尚書令的地位提升到與卿相當。當然,這一時期,權臣體制再次出現,司馬昭、司馬炎相繼成為曹魏的相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曹魏末年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西晉建立,設立“八公”,其中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司”,為第一品。作為宰相,三司雖然權力已大不如前,但仍然擁有部分權力(尤其是司徒)。至東晉,三公已經徹底被架空,只是出於習慣,人們仍然視之為宰相;而進入南朝,人們連最後的習慣也沒有了,昔日位高權重名揚四海的三公,徹底成為了吉祥物。不過在北朝,尤其是北魏前期,由於少數民族的部落體制,三公一度還擁有實權,甚至這種實權脫離了尚書檯體系的錄尚書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西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長期野蠻發展的祕書班子尚書檯,在這時期終於雄起。西晉時,尚書檯長官尚書令、次官尚書僕射(皆為第三品)正式成為法理上認可的宰相。至東晉,錄尚書事也成為了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東晉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也就是說,兩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的主要負責人,皆取代三公成為了宰相。尚書令、尚書僕射貫穿這一時期始終,錄尚書事自東晉開始緊隨其後。不過南朝對錄尚書事不斷打擊,自宋孝武帝以後,除了權臣自任外,錄尚書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南北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這裡還要說兩個比較特殊的。一個是北朝的大丞相,名為宰相,實為權臣,如高歡、宇文泰、楊堅、李淵。

另一個就是北周。北周按照《周禮》改革官制,實行“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秋官,其格局已初具後世六部的特色。按照六官制度,天官的長官叫大冢宰,如果大冢宰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那麼其餘五官就皆受天官節制,大冢宰就成為了宰相;但是如果沒有“五府總於天官”之命,大冢宰就只能管理天官府,成為有名無實的宮廷事務總管,那就不再是宰相了。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北周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隋與唐前期:三省長官兼職做宰相

文長不看版

【隋、唐前期】

尚書令

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匡政、文昌左相、都臺左相、中臺左相、左丞相)

尚書右僕射(尚書右匡政、文昌右相、都臺右相、中臺右相、右丞相)

中書令(內史令、內史監、內書令、右相、內史、紫微令)

侍中(納言、侍內、左相、黃門監)

此外還有臨時性的宰相稱號,數量太多了,詳情參見正文

漢魏晉南北朝期間,作為祕書機構的尚書系統蓬勃發展,終於取代三公,成為了新的宰相。但與此同時,新的祕書機構中書、門下系統也悄然而起,隨時準備取代尚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文帝:還是當祕書最有前途!

到了隋代,正式施行三省六部制,併為唐代所繼承。此時,無論是早年的丞相(雖然時不時還會以“丞相”命名的官職借屍還魂),還是三公,都已經成為過去。老祕書班子尚書系統,與新祕書班子中書、門下系統,共同組建了“三省”,亦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分別是尚書令(正二品)、中書令(正三品)、侍中(正三品),他們同時兼任宰相。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議(認為不合適者即行“封駁”),尚書省負責執行。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隋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自唐代起,宰相們商議決國事的地方稱為政事堂。北朝重視門下省,唐朝初年,政事堂便設於門下省。不過唐朝初年,中央決策一般由皇帝自己或組織決策性會議來決定。直到貞觀十一年(637年)以後,唐太宗才規定,由宰相議定朝政,然後奏聞,由皇帝行使審批權。過去三省宰相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解決。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唐初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三省長官中,以尚書令最為位高權重,尤其是因為李世民稱帝前曾任此職,因此在貞觀以後,尚書令不再授人,至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正式廢除,此後偶爾會授予功高者。而過去尚書省的次官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則成為新的宰相。

三省及其長官,在隋唐之間,名字曾多次改變,可參見下表。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三省及其長官名稱的變化(點擊看大圖)

群相,群相,那是一群宰相

在隋唐以前,獨相、雙相制,亦或三公制,亦或後來尚書系統,宰相人數相對較少。而隋唐三省六部制開啟了群相制度。

所謂“群相”,並不僅僅是說宰相多,而是說宰相特別多,真的是一群。

首先說,三省雖然是三個,但是三省的兼職宰相卻不止三個。比如在滿員的情況下,尚書省的左右僕射各一名,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各兩名,這就有是六名宰相了。

但還不僅如此。在隋唐時期,其他官員也可以獲得參與宰相會議的資格,從而也就成為了宰相。要獲得這種資格,就要由皇帝臨時加以名號,這種臨時性名號極多。

隋朝還正常一點,一共有4個臨時性加官的名號:

參掌機事:如兵部尚書柳述,加“參掌機事”(隋文帝時);

專掌朝政:如高熲與左右僕射楊素“專掌朝政”(隋文帝時);

參掌朝政:如太子太保兼納言、民部尚書蘇威,與高熲“參掌朝政”(隋文帝時);

知政事:如黃門侍郎裴矩、裴蘊,均加“知政事”(隋煬帝時)。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唐前期宰相制度(點擊看大圖)

到了唐代,五花八門的宰相稱號一個接一個,僅唐初就有12個,其中有11個都是唐太宗發明創造的:

知政事:如右僕射裴寂,加“知政事”(唐高祖時);

參預朝政:如檢校吏部尚書杜淹“參預朝政”(唐太宗時);

參議朝政:如御史大夫蕭瑀“參議朝政”(唐太宗時);

參議得失:如特進、知門下省事魏徵“參議得失”(唐太宗時);

參知政事:如黃門侍郎劉洎“參知政事”(唐太宗時);

專典機密:如中書侍郎岑文本“專典機密”(唐太宗時);

同掌機務:如太子太傅高士廉等人“同掌機務”(唐太宗時);

參知政務:如中書侍郎崔仁書“參知政務”(唐太宗時);

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如李靖退休後,詔“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 (唐太宗時);

同中書門下三品:如太子太保蕭瑀,特進、太子詹事李勣“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太宗時);

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如開府儀同三司高士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唐太宗時);

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務:如開府儀同三司李勣加“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務”(唐太宗時)。

唐高宗以後,宰相的臨時性名號逐漸穩定下來,一般只用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其中同中書門下三品相當於三品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則往往授予四品官。由於中書省和門下省改了好幾次名字,於是者兩個職位又衍生出一大堆名字:

同中書門下三品衍生的有:同鳳閣鸞臺三品同紫微黃門三品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衍生的有:同東西臺平章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起名字哪家強?(唐國強老師飾演的唐太宗)

唐朝中期,唐代宗將中書令與侍中升為正二品,於是同中書門下三品相應的也變成了同中書門下二品。雖然自唐玄宗以後,同中書門下三品理論上已經廢掉了,但是遇到宰相擔任同平章事有家諱(比如父親的名字裡有“章”“璋”之類的字),那麼他的宰相名稱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或二品)。

到這裡,不算三省長官名稱,僅宰相的臨時性稱號,已經有19個了。你以為這就結束了?當然不……

唐高宗又設立知軍國政事,唐中宗設立參謀政事,唐玄宗設立知軍國重事。到了唐朝後期,唐文宗設立的名號更個性,叫“五日一入中書”。

好了,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了,唐代三省長官的名號有22種,而臨時性加官名號有23種,也就是說,在唐代,一共有45個職位,是宰相……

除了林九郎的右丞相,這44個職位在唐代也都是宰相……

銘記之前,先把45個宰相職位記住……

這就難怪,在唐中宗的時候,居然出現同時有10多個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

想象一下,一個國家的國務院裡,有10多個總理(還都是正總理,沒有副總理)在組織國務會議,下面6個部長瞠目結舌的場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