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名醫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蔣欣泉:總有一種緊迫的使命感

滬上名醫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蔣欣泉:總有一種緊迫的使命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蔣欣泉

【編者按】

30年的銀蛇獎,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傑出的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著名教授,有的人還轉型為管理者,成為高校校長、各大醫院的院長、各級政府部門的當家人……銀蛇獎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臺階。作為銀蛇獎發起單位之一,《文匯報》App開設“滬上名醫”專欄,選登銀蛇獎得主的精彩故事、奮鬥人生。

對蔣欣泉來說,總有一種迫切的使命感,讓他停不下來。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一年要接診1000多個病例;在高強度的臨床工作之外,還要負責口腔生物工程/再生醫學實驗室、口腔修復教研室及口腔生物學教研組;他需要兼顧科研、臨床和教學工作,承擔三十幾個學時的教學任務及大量的課題研究任務。他以科學家的精神和醫者的仁心仁術,在這些角色切換中游刃有餘。

個人成長契合轉化醫學之路

對蔣欣泉來說,將再生醫學與口腔修復臨床相結合,是個水到渠成的事。他的個人成長經歷也完美契合了轉化醫學的路徑。

2000年,以第一名成績考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張志願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這是蔣欣泉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讀博期間,他先後去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學習和交流,深入研究生物材料與再生醫學。2003年加拿大學習結束後,他婉拒了加方導師的殷切挽留,選擇留在上海九院發展,開展口腔再生醫學的研究並推動相關成果的實施和轉化。

跟國外優越的研究環境相比,當時在國內,一間80平方米的簡陋實驗室和一個技術員,成了蔣欣泉工作的全部。為了工作,他甘願忍受著與愛人兩地分居的相思之苦,在學生宿舍一住就是11年,每天過著兩點一線式生活。然而,這些都絲毫沒有動搖他對口腔頜面部組織再生及功能修復的研究和探索。十年磨一劍,蔣欣泉帶領他的團隊,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重重困難,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將“口腔頜面再生修復”打造成為九院口腔醫學新的亮點,並在這一領域獲得國內外的認可。

為口腔修復治療開闢新路

從科研到臨床的特殊經歷,讓蔣欣泉可以在科研成果與臨床轉化上游刃有餘。他說:“再生醫學利用先進材料、幹細胞及有助於促進組織修復的因子,可望獲得缺損組織生理性的再生,如頜面部的頜骨、牙齒等。我們的研究目標就是希望將再生醫學與口腔修復結合,來恢復患者的口腔功能。過去口腔修復的理念是‘以假亂真’,而再生醫學能用‘真’的組織去替代‘假’的修復體,其未來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將為口腔修復臨床治療開闢一條嶄新之路。”

蔣欣泉非常注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這些年來,在他的帶動下,九院先後與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美國塔夫茨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進行科研和教學合作。此外,還與中科院硅酸鹽研究所和華東理工大學的密切合作,受到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的資助。

科研平臺與臨床學科的結合,加速了生物材料、幹細胞前沿研究得到轉化的機會;骨組織再生研究方面的基礎與傳統口腔修復學方法相結合,這個新的方向得到了國際口腔修復學醫師學會(ICP)主要創始人George Zarb教授的高度評價,他邀請蔣欣泉在其主編的國際最權威的口腔修復雜誌IJP上就“口腔功能修復未來發展新思路”發表特邀述評。

2015年,在韓國首爾舉行的國際口腔修復醫師學會(ICP)的全體會員大會上,通過激烈的競爭競選,蔣欣泉代表中國成為首位當選的理事。在羅馬理事會上,再次通過申辦陳述和激烈競爭,中國上海成功獲得2021年ICP雙年會舉辦權,這將是中國首次舉辦這項口腔修復領域世界級的盛會,代表著中國口腔修復學科跨入國際最高水平行列。

曾經的海外經歷,讓蔣欣泉擁有了廣闊的國際視野,十多年的厚積薄發,終於成為年輕的“國際專家”。

滬上名醫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蔣欣泉:總有一種緊迫的使命感

從科研到臨床的特殊經歷,讓蔣欣泉可以在科研成果與臨床轉化上游刃有餘

頜骨組織再生的全新理念

無論是種植牙根的植入還是將來的牙齒再生,都首先需要有足夠的頜骨骨量支持,即有充足的“土壤”。蔣欣泉說,臨床上會遇到大量牙缺失後牙槽骨吸收的患者。臨床上自體骨、異體骨或人工材料修復存在著損傷大、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不足等缺點。“組織工程/再生醫學”的發展為頜面部骨組織形態及功能的恢復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其中細胞、生物材料和因子是經典組織工程再生醫學的關鍵要素。蔣欣泉課題組近年來在深入探索組織工程要素細胞、材料和因子優化/組合促進頜骨組織再生的機制基礎上,開展牙種植等口腔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肯定。

2017年,蔣欣泉帶領的團隊提出了全新的“生長因子複合細胞膜片”的概念,並藉助新型磁性納米顆粒,首次實現了體外生長因子與幹細胞複合微組織的磁場精確控制構建,該策略顯著提高了體內組織再生效果並展示了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上述研究為實現口腔頜面部高質量和快速的骨組織再生

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手段。相關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曾代表中國首次獲得了國際牙科研究會著名的IADR/Hatton獎。

再生醫學的第三大要素是生物材料。課題組開展微納結構/離子成分改性生物材料促進成骨、成血管的研究,並用於提高頜骨組織再生及牙種植骨結合能力。發現微納結構和鈣硅鋅鍶等離子可以協同調控幹細胞黏附和成骨分化,並可促進體內的骨結合效果,該項研究入選了國際生物材料權威雜誌的年度圖片論文。

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如何在口腔修復的臨床應用中得到轉化?蔣欣泉課題組建立、優化頜面部骨組織再生/功能修復動物模型,推動骨組織再生修復的臨床轉化應用。在頜骨節段性缺損模型上,將再生醫學與數字醫學結合進行個體化修復,製備具有特定內部孔道及外部形態的個體化頜骨支架材料,用於修復大動物下頜骨大塊節段缺損,並植入種植體,取得成功;富集幹細胞技術牙槽骨重建臨床轉化研究獲“985”轉化項目支持;含重組骨形成蛋白-2(rhBMP-2)鈣磷材料修復牙槽骨缺損的臨床研究,效果良好並可植入種植體。

教書育人是一種享受

九院口腔修復團隊在國內代表了一流水平,一直在超負荷工作運轉。蔣欣泉的研究生團隊有4位碩士、9位博士和3位博士後在研,相對簡陋的實驗室已經非常擁擠,但絲毫不能阻擋這些年輕人的求學熱情。由他指導的研究生榮獲國際口腔修復學院首批“研究資助計劃” 、IADR口腔種植研究分會Young Investigator Prize、IADR口腔修復分會NewInvestigator Award、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獎學金、上海市優博/優碩、揚帆計劃、明治生命科學獎“科學獎”等,並指導博士畢業生獲首屆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2017)。

蔣欣泉很享受老師的角色,“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此乃師德之本也。”他認為:“一個優秀的口腔修復醫生,應該是心靈手巧,有足夠悟性。對病人要有仁心仁術,為病人考慮。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學習的熱情、精益求精的態度。在臨床選擇時要有循證醫學的思考,整理自己的思路,提出一些治療理念,做一個研究型的臨床醫生。”

作為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和領軍人才,蔣欣泉對未來充滿信心:“中國上海將於2021年舉辦ICP雙年會,將來世界的焦點在上海,我們在三年內能否達到國際一流的水平,在世界舞臺上展示我們的研究成果,這些對臨床轉化研究的要求非常迫切。臨床轉化需要多中心循證醫學的研究,我們科室一年就有10萬人次的病人量,這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是非常高的。如何在高負荷的基礎上出精品病例,回答臨床上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努力。”

名醫簡介

蔣欣泉: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口腔醫學系主任,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上海高校口腔先進技術與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口腔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任國際口腔醫師學院(ICD)研究員,國際口腔修復學會(ICP)理事,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學專委會副主委、口腔生物醫學專委會副主委,上海市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學專委會主委。

長期從事口腔修復臨床與研究,擅長牙體、牙列缺損、缺失的修復治療。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

作者:肖蓓 吳瑩琛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