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名醫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王長謙:“生命隧道”的守護者

滬上名醫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王長謙:“生命隧道”的守護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王長謙

【編者按】

30年的銀蛇獎,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傑出的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著名教授,有的人還轉型為管理者,成為高校校長、各大醫院的院長、各級政府部門的當家人……銀蛇獎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臺階。作為銀蛇獎發起單位之一,《文匯報》App開設“滬上名醫”專欄,選登銀蛇獎得主的精彩故事、奮鬥人生。

恩師領路,確定冠脈介入研究方向

王長謙是因為祖母而選擇學醫。祖母晚年時長期飽受老慢支的折磨,“為什麼這病就是看不好?當時我想,將來做醫生一定要把奶奶的病看好。”以至於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時,他所學的專業依然是呼吸內科。

然而,隨著學習研究的深入,他越發感覺那個時代呼吸內科學在治療上的侷限性:“當時,除了大葉性肺炎能夠通過抗生素治療實現根治外,其他許多呼吸道疾病都無法做到根治甚至有效治療。”20世紀90年代初,冠脈介入、射頻消融技術進入國人的視野,王長謙看到了心血管疾病在技術治療上的突飛猛進,於是下定決心轉變研究方向。

經過不懈努力,1994年,王長謙終於得嘗所願,考取了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黃定九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黃定九是當時國內心血管疾病診療的權威,被譽為中國直流電射頻消融第一人。

“黃老影響了我的整個職業生涯。”如今,談及自己的導師,王長謙依然充滿著感激之情。 在跟隨黃定九出專家門診時,王長謙更是領略了導師的博學、睿智。1997年,王長謙在博士畢業留院後,黃老親自帶著他去醫院人力資源部門,查閱各類上海市人才計劃,結合自身志願和醫院需要,為他明確了今後的研究方向——冠脈介入治療。正是在恩師和醫院的大力培養下,王長謙不僅很快掌握了冠脈介入的專業技術,相應醫教研水平也全面得到快速提升,2001年、2002年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003年獲得上海市衛生系統銀蛇獎二等獎。

仁心仁術話“介入”

2002年春節過後,王長謙赴美進修,他的導師是蜚聲全球心內科領域的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醫院伯頓教授。“其實,當時在美進修那個階段,正是冠脈介入治療最激進的時期。當時,冠脈支架的使用非常頻繁,被認為可以解決大部分冠心病的問題。”王長謙說,之後醫學界對於冠脈支架的反思,也正是源於伯頓教授2007年在全球首發的COURAGE試驗報告。

試驗報告指出,對於慢性穩定性心絞痛患者來說,進行最佳藥物治療的生存率,並不亞於用藥物聯合介入治療的生存率。而冠脈支架的介入治療,更多的作用是改善患者的症狀。試驗報告一出,使醫學界對於介入治療的真正作用有了更全面的思考,也使國際上對於介入治療的使用更為理性。也正是由於這一研究結果,讓人們對穩定性冠心病介入治療產生了是否較為隨意、是否作用誇大的疑問。也正是因為這一疑問,在被一些媒體不當放大後,使一些公眾對於介入治療產生了牴觸情緒:裝心臟支架,醫生就是要賺錢!

王長謙就曾親身經歷過這樣一件事。一位急性心梗患者被送到醫院急診,此時,患者家屬卻遲遲不願意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因為他們懷疑介入治療是過度治療,是醫生為了有利可圖。王長謙在得知情況後,並沒有放棄這位患者。面對家屬質疑,他選擇了耐心、詳細地解釋:“心梗後1小時內按放支架,可以保存90%的心肌細胞,心梗後10小時再放支架,有可能只可以保存10% 的心肌細胞。心肌細胞壞死所面臨的直接結果就是心力衰竭。”5分鐘後,患者家屬簽下了字,幸好搶救及時,患者轉危為安。

王長謙強調,對慢性穩定性冠心病患者,除嚴重三支血管病變、合併前降支近端嚴重狹窄的兩支血管病變和左主幹病變外,介入治療大多是“錦上添花”,是否進行需要醫生對病情全面分析、仔細判斷;但對於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療就是“雪中送炭”,是救命的方法,要抓緊分分秒秒,越早做越好。所以,千萬不要將這兩情況混淆了。

滬上名醫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王長謙:“生命隧道”的守護者

王長謙給自己定下新目標:一定要做最好的心臟中心,一定要帶出一個最好的學科團隊,一定要帶出一個心血管病的“滬上名醫”群體。

“只要對患者有益,我們甘願付出!”

其實,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在進行介入治療時,醫生為了患者的健康,甚至在犧牲自己的健康。王長謙介紹說,近年來,為了讓患者在治療後能儘快恢復,介入治療導管入口已從股動脈移到了橈動脈。在做介入治療時,患者是平躺在治療床上的,這張床下有一個X射線放射源,它在患者背後對應心臟的位置,如此能透視出患者心臟血管的情況。而股動脈在大腿的根部,如果介入導管從股動脈進入,那麼醫生在操作時需要站在患者的膝蓋處。而如果將介入導管從手前臂的橈動脈處進入,那麼醫生在操作時就需要站在患者的腰部,離X光射線放射源更近了,也容易受到更多的射線輻射。不但如此,介入導管入口改到橈動脈後,醫生學習這項技術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但是,由於手臂的橈動脈比大腿的股動脈術後止血更容易,恢復得也更快。因此,介入導管入口從股動脈改到橈動脈後,患者就免去了做股動脈入口後要在床上平躺12至24小時,還需要用沙袋按壓,以防股動脈入口的出血和血腫的痛苦。但是,王長謙說,為減輕病人的痛苦,他相信,絕大多數介入治療醫生和他一樣,並沒有過多在意放射線對自己身體的危害,而更多地為患者考慮,選擇橈動脈入口,“只要對患者有益,我們願意付出!”

從夾縫裡幹出一個新天地

8年前,王長謙被引進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心內科。九院是以整復、口腔和骨科為特色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但心內科當時並非是其重點學科。九院心內科在地理位置上也是處於劣勢,可謂“四面楚歌”:西有瑞金醫院、中山醫院等,北有長征醫院、仁濟醫院等,這些三甲醫院心內科實力都很強大,彼時的九院心內科可謂是在夾縫中求生存。8年時間,王長謙帶領他的心內科團隊從夾縫裡幹出一個新天地。王長謙從學科文化和團隊建設抓起,把一批批“70後、80後”醫生送到國內外參加介入、超聲、影像、臨床研究等相關培訓,絕不留一個學科發展的“死角”。8年下來,幾乎心血管的每一個亞專業都形成了梯隊。

通過引育並舉,心內科現在僅冠脈介入獨立術者就有8位、起搏電生理獨立術者就有6位,初步展現了團隊優勢。如今,九院心內科是名副其實的教育部公佈的國家重點學科心血管內科的組成單位之一。科研方面,更是在最近幾年發表了數十篇SCI論文;連年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成功;臨床隨訪病例數據庫初具規模、臨床研究已經廣泛開展;已經形成10餘位博導、碩導的研究生導師隊伍。九院的新發展給心血管學科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天地和發展機遇,王長謙給自己和學科發展定下了新目標:一定要做最好的心臟中心,一定要帶出一個最好的學科團隊,一定要帶出一個心血管病的“滬上名醫”群體來!

名醫簡介

王長謙: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學科帶頭人、九院臨床醫學院診斷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心血管內科醫師學會委員,上海心血管內科醫師學會委員,上海市內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近年先後承擔20餘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4項、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1項、上海市衛計委重大疾病聯合攻關項目1項;獲科研成果鑑定4項,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國外學術期刊發表SCI收錄論著50餘篇,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獲上海市衛生局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等榮譽。

作者:周霄 吳瑩琛

編輯:沈湫莎

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