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裡,“吃”是極重要的事。一個人來到一座城,沒見識過當地的飲食,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城市的餐飲街,不啻為她的“門面”

在上海,大大小小的餐飲街不勝枚舉。它們熙熙攘攘、高朋滿座的樣子,彰顯著上海的城市活力和多元的文化薈萃。然而,在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當下,城市中這些日均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大的場所——餐飲店們,也不得不直面它的“背陰處”,垃圾桶

“起底”餐飲街垃圾桶

最近很多人被朋友圈裡廣為流傳的“小龍蝦身後事處置圖”搞暈了。圖上說,小龍蝦殼是幹垃圾,蝦黃是溼垃圾,蝦頭是幹垃圾,想要扔對,必須解剖開來……這雖然是個烏龍,但也可以窺見市民在餐廚垃圾分類中,仍存在許多誤區和模糊地帶。而這樣的情形,到了餐館裡,更為常見。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奉賢通陽路的海鮮酒樓,食客同時點上桌的有生蠔、扇貝、皮皮蝦、蛤蜊、竹蟶等等,哪些是溼垃圾、哪些是幹垃圾,常常讓負責翻檯的服務員發矇。

松江鬆東路上的一家小龍蝦館,最近剛開始嘗試把食客留下的蝦殼和塑料手套、溼紙巾、餐巾紙、易拉罐分開投放,累得老闆和店員“欲哭無淚”。

在閔行老外街,一家燒烤店的老闆娘“不客氣”地說,“顧客扔在店裡的,除了有毒有害垃圾,其他什麼都有可能。”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可見,不少餐飲店內的垃圾分類,並不容易。加之日均產生量相當可觀,在過去,餐飲一條街的垃圾根本談不到分類,光是及時處置,都要動一番腦筋了——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期走訪了人民廣場周邊餐飲街、閔行區老外街、松江區鬆東路餐飲文化特色街、奉賢區通陽路等在市中心、郊區都人氣十足的餐飲街後發現,滬上餐飲街垃圾處置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物業管理完善成熟的餐飲街。物業公司為商戶設計了相對規範的垃圾投放點,解除了商家垃圾桶投放和收運的困擾。但這種模式只在老外街、十尚坊等少數整體開發的餐飲街存在。

另一種,是業態自然集聚,自發形成的餐飲街。這在上海比較普遍,街面上隨著餐飲店越來越多,原有的垃圾桶早就不堪負荷。於是,各家各戶自己找解決方案,比如將所需要的垃圾桶沿街擺放——兩公里長的鬆東路餐飲街,高峰時擺放著100多個大型垃圾桶;900米的通陽路,60餘家餐飲店幾乎都有自己的垃圾桶沿街而置。這些“家門口”的垃圾桶表面看帶來了商家的便利,提升了效益;反過來也因破壞了街面壞境,影響了商家效益。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還有一種,常見於市中心的老城區。比如黃浦區寧波路、貴州路、天津路、浙江路、廣西路等環人民廣場一帶,小餐飲店幾乎五步一家。但街道的寬度不過5、6米,街面上沒有放置垃圾桶的空間。怎麼辦?垃圾桶被移到商鋪後門的背街小巷裡,和周邊的居民合用空間,久而久之,也生髮了不少矛盾。

上海即將對生活垃圾分類全過程實施最嚴格監管,對違法行為實行嚴厲處罰,解決餐飲街垃圾處置問題正當時。

管理方:構建餐飲街垃圾分類“系統工程”

要在餐飲街推行垃圾分類,首先要改變原有的垃圾傾倒方式,改變沿街設桶,或與居民混桶的現狀。這離不開商戶、居民、街區管理者等各方利益的協商,以及全新的垃圾處置流程確立,可以說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基層已有不少創意的治理做法,值得推廣。

(壹)

建立全新“分-倒-收”垃圾處置閉環

不久前,在松江區鬆東路餐飲文化特色街,一夜之前,沿街60餘家餐飲店門前的110只垃圾桶全體“消失”了。雖有不少商戶感到“不適應”,但垃圾的處理依舊秩序井然。原因很簡單,垃圾桶沒了,但上門收運機制無縫連接上了——商戶只需將乾溼垃圾分開放置在店內一角,環衛工人會一天一次上門收幹垃圾、一天四次上門收溼垃圾。如分類情況不佳,則拒絕收運。試運行一個月,鬆東路上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從50%提升到了80%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奉賢區通陽路,在撤桶之前已將後續涉及的所有垃圾處置環節做了流程化佈局——通陽路長約一公里,原先在中段背街處,有一個服務周邊商居民的幹垃圾處置小壓站。藉助小壓站場地,街區管理方闢出了溼垃圾臨時收運點。每天早上8-9點,通陽路上商戶需拖著乾溼垃圾桶前往小壓站。幹垃圾在小壓站處置,溼垃圾由流動車當場收運,如分類不清楚,則退回,由商戶整改後重新投放。此外,為避免街面垃圾桶復潮,通陽路實施沿線垃圾桶(包括原有公共垃圾桶)全撤。沿街非餐飲店經營戶,無需出門投放,可享受環衛工人一天三次上門回收幹垃圾。如此運行2個月,80%餐飲商戶已基本習慣新的投放模式,甚至自主規範服務員垃圾分類操作流程、闢設相應垃圾傾倒崗位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貳)

充分發揮黨建力量

垃圾分類關鍵在人,有了可行的操作模式,仍離不開商戶的自覺配合。

今年4月,通陽路上數十個垃圾桶剛剛取締時,也曾引發過爭議,個別商戶甚至又買了新桶,仍擺放在原位。街區管理者不得不多次上門引導勸說,反覆上街抽查。但其中有近20家餐飲戶卻從一開始,就能做到積極配合,甚至還主動向周邊推廣自己的經驗做法。原來,他們均因註冊在當地一家經濟園區,而參與了園區內的黨建聯盟。圍繞垃圾分類,聯盟在撤桶前就多次組織開展專門針對餐飲店的培訓、講座,並提倡每一位餐飲店內黨員帶頭承擔分類義務,定期交流、相互監督。一段時間後,新習慣也就養成了。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而在黃浦區環人民廣場小餐飲集聚街區,黨員在垃圾分類中的力量更是進一步得到發揮。通過建立商居睦鄰會,附近雲中居委將長期因垃圾桶安置問題導致的商、居矛盾搬到檯面上來。每月一次的工作例會,不僅可以處理居民針對商家垃圾處置的投訴,同時也可以解決商家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利商利民的功能設置,吸引越來越多餐飲商家參與。

如今雲中居委轄區內73家餐飲店,有三分之一以上店主是睦鄰會的會員,幾方力量已經形成良好的溝通互動機制。今年街區開始推行垃圾分類,一些黨員店主主動將店內垃圾桶更換成分類桶。像萊萊小吃等一些客流量較大的“網紅”店,甚至將餐桌邊垃圾桶也換成乾溼分離,引導食客自覺垃圾分類。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叄)

充分協商下制定人性化規則

從當前垃圾分類進小區推廣的經驗看,囿於人、地、環境等多重因素的複雜性,永遠無法一刀切出“最優解”。放在餐飲街的垃圾治理中亦是如此。一條街上,有面館、小龍蝦館、燒烤店、海鮮館……產生的垃圾種類、體量以及營業時間等,都會形成巨大的差異。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鬆東路上剛開始推廣垃圾分類定時上門收集時,松江區環衛中心制定了每天兩次收運溼垃圾的規則。然而實踐下來效果不夠理想,沒有充分考慮到許多餐飲店“夜市”的定位,導致錯過收運時間的溼垃圾不得不在店內“過夜”。試行一週後,鬆東路上專門開出了一場有街面13家餐飲企業參與的特別的座談會,居委會、環衛公司、物業、商家各方開誠佈公地“頭腦風暴”,根據實際情況對現有規則再進行調試,並最後定下四次收運的做法。除了每天上午8:00—11:00、下午13:00—16:00兩個時間段的垃圾固定收集外,增加了在晚間20:00—24:00和凌晨2:30—5:00上門收集,確保了商家的利益,矛盾迎刃而解。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來到老外街,餐飲店的差異性更為凸顯。“老外街”全長約480米,光中餐就有本幫菜、皖南菜、西北菜、粵菜、臺灣菜和潮汕菜6家,國外特色餐飲有日本、泰國、印度、墨西哥、美國、加拿大、德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荷蘭、愛爾蘭、希臘、比利時等十多個國家的主題餐廳和酒吧27家。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垃圾分類實施後,他們並沒有立刻對中西餐廳下一視同仁的“硬指標”。“考慮到西餐館本身垃圾分類基礎好(許多外籍店主原本就有垃圾分類意識),西餐所產生幹、溼垃圾種類、數量也明顯少於中餐,因此目前對一些分類複雜的餐廳仍採取物業託底的方式進行管理,未來將通過獎懲結合的措施,逐步引導他們走向自主分類。”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商家:垃圾分類促餐飲管理“精細化”

目前來看,不少餐飲商戶已處在新的垃圾投放規則和分類要求適應期。部分商家能夠主動調整店內人工安排、垃圾存放方式,以符合垃圾分類法規要求,也促進店內餐飲管理的精細化。有的商家,特別如龍蝦店、燒烤店等,因經營內容導致垃圾生產量大、類型複雜,仍在不斷嘗試適合自己的垃圾處理方式……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了這樣一些有趣又有效的經驗,值得借鑑。

(壹)

設“垃圾桶專員”

通陽路上一家本幫菜館,規模不大,店招也古樸低調,在周圍的一眾酒樓間並不起眼。可自打街面實施垃圾分類後,這家店的分類表現卻十分出色。原來,老闆給店裡年輕的傳菜員“小王”安了一個新名號——“垃圾桶專員”。餐館後院一溼一干垃圾桶,由小王負責。平時服務員們有沒有按幹、溼分類投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小王還將分類圖貼在店內最顯眼的位置,方便服務員們“扔之前再仔細看看。”如今每天早上,小王需要較過去提前一小時上班,八點半準時到崗,目的是往附近定時定點的收運站送垃圾。而晚上下班的時間也會相應提早,老闆還特意為他加了工資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貳)

從餐桌開始乾溼分離

通陽路上一家海鮮店,為了實現垃圾從源頭分類,重新設計了翻檯流程:食客走後,由服務員上前收拾海鮮硬殼、紙巾等幹垃圾,直接送入後院幹垃圾桶;傳菜員上前收拾海鮮軟殼、剩餘飯菜等溼垃圾,直接送入溼垃圾桶。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鬆東路上一家小龍蝦店,服務員不時出現在餐桌旁,迅速將桌上竹籤、餐巾紙等幹垃圾撿走;再趁為客人換盤之際,將溼垃圾倒入相應桶中,實現乾溼分離。服務員說,“這套流程習慣後,一點都不復雜。”此外,龍蝦店的各個餐桌上還有一張精緻的臺卡,上面寫著“乾溼垃圾分類,守法從我做起”的標語,這是在鬆東路餐飲協會的指導下設立的,呼籲顧客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老外街上一家德國餐廳,外籍老闆和店員實踐垃圾分類已長達十年。翻檯時服務員會將推車推至桌邊收納,推車上左右兩側各懸掛一個垃圾桶,一側放幹垃圾,一側放溼垃圾。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在天津路上,一家中餐快餐店用上了這樣的垃圾分類設施——一張整潔的桌臺上分別有兩個圓洞,左洞可倒幹垃圾,右洞倒溼垃圾。而兩隻垃圾桶則嵌入在櫃內,表面甚至看不出是垃圾桶。店主介紹,這樣的設施是參照星巴克等咖啡店內的垃圾桶購買的,方便服務員可以在店內實現垃圾分類傾倒,縮短了翻檯的時間和距離,也不影響食客的用餐環境,一舉兩得

讓上海餐飲街老闆“撓破頭”的垃圾分類,竟有那麼多創意破解法

……

當下,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已進入倒計時,我們期待著越來越多好的經驗探索不斷湧現,可以讓垃圾分類成為一件“毫不費力”的事情,並最終內化成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欄目主編:欒吟之 文字編輯:李成東

杜晨薇  李成東 攝 
姜輝輝 蔡斌 攝
被採訪對象供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