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大豐農場中國知青主題館

白茅嶺和軍天湖——高牆內的往事

過去,上海人民一提及“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惶恐”的感覺,就像清朝人提起“寧古塔”,合肥人提到“螺絲崗”。

多數人印象中白茅嶺=監獄,那這個監獄,具體又在哪呢?

白茅嶺監獄地處遙遠的安徽南部,建於皖南郎溪、廣德兩縣交界的丘陵地帶,佔地40.5平方公里,距離上海270多公里。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事實上,在1955年初,篳路藍縷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既不是上海市公安局,也不是上海的服刑人員,而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

當然,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其名先後叫皖南農場、上海市白茅嶺農場等。

一直到1966年,才更名為上海市第二勞動改造管教總隊,開始收押服刑人員,1995年更名為上海市白茅嶺監獄。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關押過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如今關押的主要是刑期較短的外省籍犯人。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大豐農場中國知青主題館

白茅嶺和軍天湖——高牆內的往事

過去,上海人民一提及“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惶恐”的感覺,就像清朝人提起“寧古塔”,合肥人提到“螺絲崗”。

多數人印象中白茅嶺=監獄,那這個監獄,具體又在哪呢?

白茅嶺監獄地處遙遠的安徽南部,建於皖南郎溪、廣德兩縣交界的丘陵地帶,佔地40.5平方公里,距離上海270多公里。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事實上,在1955年初,篳路藍縷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既不是上海市公安局,也不是上海的服刑人員,而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

當然,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其名先後叫皖南農場、上海市白茅嶺農場等。

一直到1966年,才更名為上海市第二勞動改造管教總隊,開始收押服刑人員,1995年更名為上海市白茅嶺監獄。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關押過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如今關押的主要是刑期較短的外省籍犯人。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軍天湖農場,又稱軍天湖監獄,隸屬於上海市寶山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西南20公里處,金壩、寒亭、楊柳一鄉兩鎮交界處,318國道從北側穿過,總面積14平方公里,距離上海318公里。

軍天湖監獄前身是地處福建省的上海市地方國營閩北農場,始建於1958年6月。1962年6月因戰備需要遷到現址,定名為上海市地方國營皖南軍天湖農場,1971年12月更名為上海市軍天湖農場。

1958年6月至1974年3月主要承擔教育改造勞動教養人員任務,共收容勞教人員12000人,1974年4月起開始收押犯人,同時冠名上海市第三勞動改造管教總隊,1995年6月改稱上海市軍天湖監獄,監獄隸屬於上海市監獄管理局。

軍天湖監獄收押對象主要是被依法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大豐農場中國知青主題館

白茅嶺和軍天湖——高牆內的往事

過去,上海人民一提及“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惶恐”的感覺,就像清朝人提起“寧古塔”,合肥人提到“螺絲崗”。

多數人印象中白茅嶺=監獄,那這個監獄,具體又在哪呢?

白茅嶺監獄地處遙遠的安徽南部,建於皖南郎溪、廣德兩縣交界的丘陵地帶,佔地40.5平方公里,距離上海270多公里。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事實上,在1955年初,篳路藍縷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既不是上海市公安局,也不是上海的服刑人員,而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

當然,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其名先後叫皖南農場、上海市白茅嶺農場等。

一直到1966年,才更名為上海市第二勞動改造管教總隊,開始收押服刑人員,1995年更名為上海市白茅嶺監獄。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關押過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如今關押的主要是刑期較短的外省籍犯人。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軍天湖農場,又稱軍天湖監獄,隸屬於上海市寶山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西南20公里處,金壩、寒亭、楊柳一鄉兩鎮交界處,318國道從北側穿過,總面積14平方公里,距離上海318公里。

軍天湖監獄前身是地處福建省的上海市地方國營閩北農場,始建於1958年6月。1962年6月因戰備需要遷到現址,定名為上海市地方國營皖南軍天湖農場,1971年12月更名為上海市軍天湖農場。

1958年6月至1974年3月主要承擔教育改造勞動教養人員任務,共收容勞教人員12000人,1974年4月起開始收押犯人,同時冠名上海市第三勞動改造管教總隊,1995年6月改稱上海市軍天湖監獄,監獄隸屬於上海市監獄管理局。

軍天湖監獄收押對象主要是被依法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練江牧場和黃山茶林場

這兩個地方都位於安徽省的黃山市,距離上海都有400多公里,但行政上完全屬於上海。本文一開始提到的“牛朋”牛奶,就產自於練江牧場。

練江牧場,其實是上個世紀特色的時代產物,始建於1966年,地處皖南黃山市歙縣境內,因緊鄰新安江上游支流——練江而得名。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上海市“小三線”職工的奶製品供應問題。

1971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來場,練江牧場因此陸續興建了農業連隊、畜牧隊、基建隊、運輸隊等,辦起了奶牛場、乳品廠、農機廠、學校、醫院等10餘個單位,完全就是一個封閉體系。

從1979年開始,工業佈局調整,大批知青頂替回滬,至1986年底,大多數知青職工和幹部陸續調出練江牧場,回到上海。

九十年代,隨著國企改革、調整和國家有關政策的實施,練江牧場的大多數企業或遷移上海或停業關閉。

後來,上海農工商集團為創建上海駐外企業良好形象、推動練江經濟逐步發展、提高練江地區百姓生活質量,決定實施練江整體改造,為練江牧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大豐農場中國知青主題館

白茅嶺和軍天湖——高牆內的往事

過去,上海人民一提及“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惶恐”的感覺,就像清朝人提起“寧古塔”,合肥人提到“螺絲崗”。

多數人印象中白茅嶺=監獄,那這個監獄,具體又在哪呢?

白茅嶺監獄地處遙遠的安徽南部,建於皖南郎溪、廣德兩縣交界的丘陵地帶,佔地40.5平方公里,距離上海270多公里。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事實上,在1955年初,篳路藍縷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既不是上海市公安局,也不是上海的服刑人員,而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

當然,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其名先後叫皖南農場、上海市白茅嶺農場等。

一直到1966年,才更名為上海市第二勞動改造管教總隊,開始收押服刑人員,1995年更名為上海市白茅嶺監獄。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關押過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如今關押的主要是刑期較短的外省籍犯人。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軍天湖農場,又稱軍天湖監獄,隸屬於上海市寶山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西南20公里處,金壩、寒亭、楊柳一鄉兩鎮交界處,318國道從北側穿過,總面積14平方公里,距離上海318公里。

軍天湖監獄前身是地處福建省的上海市地方國營閩北農場,始建於1958年6月。1962年6月因戰備需要遷到現址,定名為上海市地方國營皖南軍天湖農場,1971年12月更名為上海市軍天湖農場。

1958年6月至1974年3月主要承擔教育改造勞動教養人員任務,共收容勞教人員12000人,1974年4月起開始收押犯人,同時冠名上海市第三勞動改造管教總隊,1995年6月改稱上海市軍天湖監獄,監獄隸屬於上海市監獄管理局。

軍天湖監獄收押對象主要是被依法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練江牧場和黃山茶林場

這兩個地方都位於安徽省的黃山市,距離上海都有400多公里,但行政上完全屬於上海。本文一開始提到的“牛朋”牛奶,就產自於練江牧場。

練江牧場,其實是上個世紀特色的時代產物,始建於1966年,地處皖南黃山市歙縣境內,因緊鄰新安江上游支流——練江而得名。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上海市“小三線”職工的奶製品供應問題。

1971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來場,練江牧場因此陸續興建了農業連隊、畜牧隊、基建隊、運輸隊等,辦起了奶牛場、乳品廠、農機廠、學校、醫院等10餘個單位,完全就是一個封閉體系。

從1979年開始,工業佈局調整,大批知青頂替回滬,至1986年底,大多數知青職工和幹部陸續調出練江牧場,回到上海。

九十年代,隨著國企改革、調整和國家有關政策的實施,練江牧場的大多數企業或遷移上海或停業關閉。

後來,上海農工商集團為創建上海駐外企業良好形象、推動練江經濟逐步發展、提高練江地區百姓生活質量,決定實施練江整體改造,為練江牧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如今的練江牧場,擁有眾多品牌,如安徽“申光”,上海“牛朋”等。

旗下有一系列的公司,如上海乳品七廠、上海牛奶練江鮮奶、上海練江牛奶棚等以乳業加工製造為主。

生產的牛奶、奶粉、鮮奶、酸奶等乳製品,供應上海以及周邊地區。

練江牧場還充分利用當地優秀的自然以及人文資源,涉足旅遊服務行業。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到春寒料峭之際,爭相鬥豔的梅花,徽州風格的建築,那種感覺簡直不能太好。

大片的翠綠的草場、成群的奶牛,頗有點內蒙古大草原的味道。讓海內外遊客在節假日,不必千里迢迢跑去內蒙古,就能體驗“風吹草低見牛羊”那種場景。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大豐農場中國知青主題館

白茅嶺和軍天湖——高牆內的往事

過去,上海人民一提及“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惶恐”的感覺,就像清朝人提起“寧古塔”,合肥人提到“螺絲崗”。

多數人印象中白茅嶺=監獄,那這個監獄,具體又在哪呢?

白茅嶺監獄地處遙遠的安徽南部,建於皖南郎溪、廣德兩縣交界的丘陵地帶,佔地40.5平方公里,距離上海270多公里。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事實上,在1955年初,篳路藍縷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既不是上海市公安局,也不是上海的服刑人員,而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

當然,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其名先後叫皖南農場、上海市白茅嶺農場等。

一直到1966年,才更名為上海市第二勞動改造管教總隊,開始收押服刑人員,1995年更名為上海市白茅嶺監獄。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關押過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如今關押的主要是刑期較短的外省籍犯人。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軍天湖農場,又稱軍天湖監獄,隸屬於上海市寶山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西南20公里處,金壩、寒亭、楊柳一鄉兩鎮交界處,318國道從北側穿過,總面積14平方公里,距離上海318公里。

軍天湖監獄前身是地處福建省的上海市地方國營閩北農場,始建於1958年6月。1962年6月因戰備需要遷到現址,定名為上海市地方國營皖南軍天湖農場,1971年12月更名為上海市軍天湖農場。

1958年6月至1974年3月主要承擔教育改造勞動教養人員任務,共收容勞教人員12000人,1974年4月起開始收押犯人,同時冠名上海市第三勞動改造管教總隊,1995年6月改稱上海市軍天湖監獄,監獄隸屬於上海市監獄管理局。

軍天湖監獄收押對象主要是被依法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練江牧場和黃山茶林場

這兩個地方都位於安徽省的黃山市,距離上海都有400多公里,但行政上完全屬於上海。本文一開始提到的“牛朋”牛奶,就產自於練江牧場。

練江牧場,其實是上個世紀特色的時代產物,始建於1966年,地處皖南黃山市歙縣境內,因緊鄰新安江上游支流——練江而得名。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上海市“小三線”職工的奶製品供應問題。

1971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來場,練江牧場因此陸續興建了農業連隊、畜牧隊、基建隊、運輸隊等,辦起了奶牛場、乳品廠、農機廠、學校、醫院等10餘個單位,完全就是一個封閉體系。

從1979年開始,工業佈局調整,大批知青頂替回滬,至1986年底,大多數知青職工和幹部陸續調出練江牧場,回到上海。

九十年代,隨著國企改革、調整和國家有關政策的實施,練江牧場的大多數企業或遷移上海或停業關閉。

後來,上海農工商集團為創建上海駐外企業良好形象、推動練江經濟逐步發展、提高練江地區百姓生活質量,決定實施練江整體改造,為練江牧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如今的練江牧場,擁有眾多品牌,如安徽“申光”,上海“牛朋”等。

旗下有一系列的公司,如上海乳品七廠、上海牛奶練江鮮奶、上海練江牛奶棚等以乳業加工製造為主。

生產的牛奶、奶粉、鮮奶、酸奶等乳製品,供應上海以及周邊地區。

練江牧場還充分利用當地優秀的自然以及人文資源,涉足旅遊服務行業。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到春寒料峭之際,爭相鬥豔的梅花,徽州風格的建築,那種感覺簡直不能太好。

大片的翠綠的草場、成群的奶牛,頗有點內蒙古大草原的味道。讓海內外遊客在節假日,不必千里迢迢跑去內蒙古,就能體驗“風吹草低見牛羊”那種場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想要到黃山茶林場,需先驅車經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能看見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

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

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這個坐落在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鄉境內的茶林場,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國營黃山茶林場,建於1955年,隸屬安徽省公安廳。1965年10月,移交給上海市管理。

和練江牧場一樣,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

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上海知青佔90%以上。著名媒體人曹景行也曾於此插隊。

如今,黃山茶林場早已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大豐農場中國知青主題館

白茅嶺和軍天湖——高牆內的往事

過去,上海人民一提及“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惶恐”的感覺,就像清朝人提起“寧古塔”,合肥人提到“螺絲崗”。

多數人印象中白茅嶺=監獄,那這個監獄,具體又在哪呢?

白茅嶺監獄地處遙遠的安徽南部,建於皖南郎溪、廣德兩縣交界的丘陵地帶,佔地40.5平方公里,距離上海270多公里。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事實上,在1955年初,篳路藍縷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既不是上海市公安局,也不是上海的服刑人員,而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

當然,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其名先後叫皖南農場、上海市白茅嶺農場等。

一直到1966年,才更名為上海市第二勞動改造管教總隊,開始收押服刑人員,1995年更名為上海市白茅嶺監獄。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關押過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如今關押的主要是刑期較短的外省籍犯人。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軍天湖農場,又稱軍天湖監獄,隸屬於上海市寶山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西南20公里處,金壩、寒亭、楊柳一鄉兩鎮交界處,318國道從北側穿過,總面積14平方公里,距離上海318公里。

軍天湖監獄前身是地處福建省的上海市地方國營閩北農場,始建於1958年6月。1962年6月因戰備需要遷到現址,定名為上海市地方國營皖南軍天湖農場,1971年12月更名為上海市軍天湖農場。

1958年6月至1974年3月主要承擔教育改造勞動教養人員任務,共收容勞教人員12000人,1974年4月起開始收押犯人,同時冠名上海市第三勞動改造管教總隊,1995年6月改稱上海市軍天湖監獄,監獄隸屬於上海市監獄管理局。

軍天湖監獄收押對象主要是被依法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練江牧場和黃山茶林場

這兩個地方都位於安徽省的黃山市,距離上海都有400多公里,但行政上完全屬於上海。本文一開始提到的“牛朋”牛奶,就產自於練江牧場。

練江牧場,其實是上個世紀特色的時代產物,始建於1966年,地處皖南黃山市歙縣境內,因緊鄰新安江上游支流——練江而得名。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上海市“小三線”職工的奶製品供應問題。

1971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來場,練江牧場因此陸續興建了農業連隊、畜牧隊、基建隊、運輸隊等,辦起了奶牛場、乳品廠、農機廠、學校、醫院等10餘個單位,完全就是一個封閉體系。

從1979年開始,工業佈局調整,大批知青頂替回滬,至1986年底,大多數知青職工和幹部陸續調出練江牧場,回到上海。

九十年代,隨著國企改革、調整和國家有關政策的實施,練江牧場的大多數企業或遷移上海或停業關閉。

後來,上海農工商集團為創建上海駐外企業良好形象、推動練江經濟逐步發展、提高練江地區百姓生活質量,決定實施練江整體改造,為練江牧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如今的練江牧場,擁有眾多品牌,如安徽“申光”,上海“牛朋”等。

旗下有一系列的公司,如上海乳品七廠、上海牛奶練江鮮奶、上海練江牛奶棚等以乳業加工製造為主。

生產的牛奶、奶粉、鮮奶、酸奶等乳製品,供應上海以及周邊地區。

練江牧場還充分利用當地優秀的自然以及人文資源,涉足旅遊服務行業。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到春寒料峭之際,爭相鬥豔的梅花,徽州風格的建築,那種感覺簡直不能太好。

大片的翠綠的草場、成群的奶牛,頗有點內蒙古大草原的味道。讓海內外遊客在節假日,不必千里迢迢跑去內蒙古,就能體驗“風吹草低見牛羊”那種場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想要到黃山茶林場,需先驅車經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能看見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

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

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這個坐落在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鄉境內的茶林場,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國營黃山茶林場,建於1955年,隸屬安徽省公安廳。1965年10月,移交給上海市管理。

和練江牧場一樣,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

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上海知青佔90%以上。著名媒體人曹景行也曾於此插隊。

如今,黃山茶林場早已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工業“飛地”篇

除了農業飛地,上海在外省市還有三塊工業飛地,它們在歷史年代裡,有力支援了上海的工業生產。

梅山9424——鐵礦帶來的飛地

梅山,是在南京雨花臺區的一塊上海飛地,代號“9424”的工廠。

說起來還帶點傳奇色彩,傳聞當年有飛機飛臨梅山時導航儀表發生擾動,於是政府就派地礦部門過來勘探,果然在西善橋附近發現了鐵礦。國家決定讓上海在這裡主建一所鍊鐵廠,生產出的生鐵主供上海鍊鋼。

因為是在1969年4月24日撥地建設,加上為了紀念“九大”,所以老梅山人習慣稱梅山為9424。後來梅山的鋼鐵企業併入上海寶鋼集團,稱為寶鋼集團上海梅山有限公司。

因為寶鋼是上海的企業,所以第一批來梅山的以上海人居多。

他們當中有的是獨自一人,有的是舉家搬遷,生活在這裡,也把上海的生活習俗帶到了這裡。日常說上海方言,吃菜偏甜,把梅山變成了“小上海”。

9424的孩子們上的學校,也是實打實的上海學校,不僅學籍屬於上海,就連教材和考試卷也和上海其他學校用的一樣。

近年隨著改革,此地已進行屬地化管理,學校、政府街道等單位陸續移交南京管轄。

對於企業職工的戶口,老職工的戶口保留在上海,新職工的戶口一般在南京。學校也改用當地而不是上海的教材。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大豐農場中國知青主題館

白茅嶺和軍天湖——高牆內的往事

過去,上海人民一提及“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惶恐”的感覺,就像清朝人提起“寧古塔”,合肥人提到“螺絲崗”。

多數人印象中白茅嶺=監獄,那這個監獄,具體又在哪呢?

白茅嶺監獄地處遙遠的安徽南部,建於皖南郎溪、廣德兩縣交界的丘陵地帶,佔地40.5平方公里,距離上海270多公里。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事實上,在1955年初,篳路藍縷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既不是上海市公安局,也不是上海的服刑人員,而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

當然,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其名先後叫皖南農場、上海市白茅嶺農場等。

一直到1966年,才更名為上海市第二勞動改造管教總隊,開始收押服刑人員,1995年更名為上海市白茅嶺監獄。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關押過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如今關押的主要是刑期較短的外省籍犯人。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軍天湖農場,又稱軍天湖監獄,隸屬於上海市寶山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西南20公里處,金壩、寒亭、楊柳一鄉兩鎮交界處,318國道從北側穿過,總面積14平方公里,距離上海318公里。

軍天湖監獄前身是地處福建省的上海市地方國營閩北農場,始建於1958年6月。1962年6月因戰備需要遷到現址,定名為上海市地方國營皖南軍天湖農場,1971年12月更名為上海市軍天湖農場。

1958年6月至1974年3月主要承擔教育改造勞動教養人員任務,共收容勞教人員12000人,1974年4月起開始收押犯人,同時冠名上海市第三勞動改造管教總隊,1995年6月改稱上海市軍天湖監獄,監獄隸屬於上海市監獄管理局。

軍天湖監獄收押對象主要是被依法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練江牧場和黃山茶林場

這兩個地方都位於安徽省的黃山市,距離上海都有400多公里,但行政上完全屬於上海。本文一開始提到的“牛朋”牛奶,就產自於練江牧場。

練江牧場,其實是上個世紀特色的時代產物,始建於1966年,地處皖南黃山市歙縣境內,因緊鄰新安江上游支流——練江而得名。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上海市“小三線”職工的奶製品供應問題。

1971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來場,練江牧場因此陸續興建了農業連隊、畜牧隊、基建隊、運輸隊等,辦起了奶牛場、乳品廠、農機廠、學校、醫院等10餘個單位,完全就是一個封閉體系。

從1979年開始,工業佈局調整,大批知青頂替回滬,至1986年底,大多數知青職工和幹部陸續調出練江牧場,回到上海。

九十年代,隨著國企改革、調整和國家有關政策的實施,練江牧場的大多數企業或遷移上海或停業關閉。

後來,上海農工商集團為創建上海駐外企業良好形象、推動練江經濟逐步發展、提高練江地區百姓生活質量,決定實施練江整體改造,為練江牧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如今的練江牧場,擁有眾多品牌,如安徽“申光”,上海“牛朋”等。

旗下有一系列的公司,如上海乳品七廠、上海牛奶練江鮮奶、上海練江牛奶棚等以乳業加工製造為主。

生產的牛奶、奶粉、鮮奶、酸奶等乳製品,供應上海以及周邊地區。

練江牧場還充分利用當地優秀的自然以及人文資源,涉足旅遊服務行業。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到春寒料峭之際,爭相鬥豔的梅花,徽州風格的建築,那種感覺簡直不能太好。

大片的翠綠的草場、成群的奶牛,頗有點內蒙古大草原的味道。讓海內外遊客在節假日,不必千里迢迢跑去內蒙古,就能體驗“風吹草低見牛羊”那種場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想要到黃山茶林場,需先驅車經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能看見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

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

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這個坐落在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鄉境內的茶林場,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國營黃山茶林場,建於1955年,隸屬安徽省公安廳。1965年10月,移交給上海市管理。

和練江牧場一樣,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

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上海知青佔90%以上。著名媒體人曹景行也曾於此插隊。

如今,黃山茶林場早已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工業“飛地”篇

除了農業飛地,上海在外省市還有三塊工業飛地,它們在歷史年代裡,有力支援了上海的工業生產。

梅山9424——鐵礦帶來的飛地

梅山,是在南京雨花臺區的一塊上海飛地,代號“9424”的工廠。

說起來還帶點傳奇色彩,傳聞當年有飛機飛臨梅山時導航儀表發生擾動,於是政府就派地礦部門過來勘探,果然在西善橋附近發現了鐵礦。國家決定讓上海在這裡主建一所鍊鐵廠,生產出的生鐵主供上海鍊鋼。

因為是在1969年4月24日撥地建設,加上為了紀念“九大”,所以老梅山人習慣稱梅山為9424。後來梅山的鋼鐵企業併入上海寶鋼集團,稱為寶鋼集團上海梅山有限公司。

因為寶鋼是上海的企業,所以第一批來梅山的以上海人居多。

他們當中有的是獨自一人,有的是舉家搬遷,生活在這裡,也把上海的生活習俗帶到了這裡。日常說上海方言,吃菜偏甜,把梅山變成了“小上海”。

9424的孩子們上的學校,也是實打實的上海學校,不僅學籍屬於上海,就連教材和考試卷也和上海其他學校用的一樣。

近年隨著改革,此地已進行屬地化管理,學校、政府街道等單位陸續移交南京管轄。

對於企業職工的戶口,老職工的戶口保留在上海,新職工的戶口一般在南京。學校也改用當地而不是上海的教材。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位於南京的上海梅山第一中學

大屯煤礦——上海曾經的飛地

報紙上曾刊登這樣一則報道:17歲的劉潔考入復旦大學,同學初次見面互問籍貫,劉潔想了想,說:“江蘇徐州。”同學紛紛稱羨:“哇,江蘇的分數線很高的,你真厲害!”劉潔趕緊說明,我們那裡適用上海的錄取分數線,然後在同學的驚訝中開始了漫長的解釋工作,一次、兩次,終於懶得再費口舌。

江蘇某地的考生,卻使用上海分數線,為何?原因自然是飛地。

劉潔的家鄉位於微山湖西畔的江蘇省沛縣大屯鎮,準確地說,是大屯煤電公司———曾經屬於上海的一塊飛地。

上世紀50年代,微山湖區探查出蘊量豐富的煤炭資源,而千里之外的上海正飽受缺煤困擾。

到了70年代,“四人幫”一紙“請求報告”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將微山湖西岸的大屯煤礦劃歸上海,迅速製造了一塊上海飛地。

直到“四人幫”倒臺,大屯煤礦收歸國家煤炭部,煤礦內部的徐沛鐵路歸屬國家鐵路(1985年以後又恢復煤礦自營);大屯煤礦的兩個分礦劃歸江蘇省;煤礦下屬的五七農場(位於山東省魚臺縣境內,本是上海飛地)歸還山東省。

雖然煤礦於2000年前後經股份制改革,成立大屯煤電公司並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某種程度上恢復了上海印記,但飛地的本土化已經無可逆轉。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大豐農場中國知青主題館

白茅嶺和軍天湖——高牆內的往事

過去,上海人民一提及“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惶恐”的感覺,就像清朝人提起“寧古塔”,合肥人提到“螺絲崗”。

多數人印象中白茅嶺=監獄,那這個監獄,具體又在哪呢?

白茅嶺監獄地處遙遠的安徽南部,建於皖南郎溪、廣德兩縣交界的丘陵地帶,佔地40.5平方公里,距離上海270多公里。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事實上,在1955年初,篳路藍縷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既不是上海市公安局,也不是上海的服刑人員,而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

當然,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其名先後叫皖南農場、上海市白茅嶺農場等。

一直到1966年,才更名為上海市第二勞動改造管教總隊,開始收押服刑人員,1995年更名為上海市白茅嶺監獄。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關押過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如今關押的主要是刑期較短的外省籍犯人。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軍天湖農場,又稱軍天湖監獄,隸屬於上海市寶山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西南20公里處,金壩、寒亭、楊柳一鄉兩鎮交界處,318國道從北側穿過,總面積14平方公里,距離上海318公里。

軍天湖監獄前身是地處福建省的上海市地方國營閩北農場,始建於1958年6月。1962年6月因戰備需要遷到現址,定名為上海市地方國營皖南軍天湖農場,1971年12月更名為上海市軍天湖農場。

1958年6月至1974年3月主要承擔教育改造勞動教養人員任務,共收容勞教人員12000人,1974年4月起開始收押犯人,同時冠名上海市第三勞動改造管教總隊,1995年6月改稱上海市軍天湖監獄,監獄隸屬於上海市監獄管理局。

軍天湖監獄收押對象主要是被依法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練江牧場和黃山茶林場

這兩個地方都位於安徽省的黃山市,距離上海都有400多公里,但行政上完全屬於上海。本文一開始提到的“牛朋”牛奶,就產自於練江牧場。

練江牧場,其實是上個世紀特色的時代產物,始建於1966年,地處皖南黃山市歙縣境內,因緊鄰新安江上游支流——練江而得名。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上海市“小三線”職工的奶製品供應問題。

1971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來場,練江牧場因此陸續興建了農業連隊、畜牧隊、基建隊、運輸隊等,辦起了奶牛場、乳品廠、農機廠、學校、醫院等10餘個單位,完全就是一個封閉體系。

從1979年開始,工業佈局調整,大批知青頂替回滬,至1986年底,大多數知青職工和幹部陸續調出練江牧場,回到上海。

九十年代,隨著國企改革、調整和國家有關政策的實施,練江牧場的大多數企業或遷移上海或停業關閉。

後來,上海農工商集團為創建上海駐外企業良好形象、推動練江經濟逐步發展、提高練江地區百姓生活質量,決定實施練江整體改造,為練江牧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如今的練江牧場,擁有眾多品牌,如安徽“申光”,上海“牛朋”等。

旗下有一系列的公司,如上海乳品七廠、上海牛奶練江鮮奶、上海練江牛奶棚等以乳業加工製造為主。

生產的牛奶、奶粉、鮮奶、酸奶等乳製品,供應上海以及周邊地區。

練江牧場還充分利用當地優秀的自然以及人文資源,涉足旅遊服務行業。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到春寒料峭之際,爭相鬥豔的梅花,徽州風格的建築,那種感覺簡直不能太好。

大片的翠綠的草場、成群的奶牛,頗有點內蒙古大草原的味道。讓海內外遊客在節假日,不必千里迢迢跑去內蒙古,就能體驗“風吹草低見牛羊”那種場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想要到黃山茶林場,需先驅車經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能看見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

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

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這個坐落在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鄉境內的茶林場,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國營黃山茶林場,建於1955年,隸屬安徽省公安廳。1965年10月,移交給上海市管理。

和練江牧場一樣,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

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上海知青佔90%以上。著名媒體人曹景行也曾於此插隊。

如今,黃山茶林場早已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工業“飛地”篇

除了農業飛地,上海在外省市還有三塊工業飛地,它們在歷史年代裡,有力支援了上海的工業生產。

梅山9424——鐵礦帶來的飛地

梅山,是在南京雨花臺區的一塊上海飛地,代號“9424”的工廠。

說起來還帶點傳奇色彩,傳聞當年有飛機飛臨梅山時導航儀表發生擾動,於是政府就派地礦部門過來勘探,果然在西善橋附近發現了鐵礦。國家決定讓上海在這裡主建一所鍊鐵廠,生產出的生鐵主供上海鍊鋼。

因為是在1969年4月24日撥地建設,加上為了紀念“九大”,所以老梅山人習慣稱梅山為9424。後來梅山的鋼鐵企業併入上海寶鋼集團,稱為寶鋼集團上海梅山有限公司。

因為寶鋼是上海的企業,所以第一批來梅山的以上海人居多。

他們當中有的是獨自一人,有的是舉家搬遷,生活在這裡,也把上海的生活習俗帶到了這裡。日常說上海方言,吃菜偏甜,把梅山變成了“小上海”。

9424的孩子們上的學校,也是實打實的上海學校,不僅學籍屬於上海,就連教材和考試卷也和上海其他學校用的一樣。

近年隨著改革,此地已進行屬地化管理,學校、政府街道等單位陸續移交南京管轄。

對於企業職工的戶口,老職工的戶口保留在上海,新職工的戶口一般在南京。學校也改用當地而不是上海的教材。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位於南京的上海梅山第一中學

大屯煤礦——上海曾經的飛地

報紙上曾刊登這樣一則報道:17歲的劉潔考入復旦大學,同學初次見面互問籍貫,劉潔想了想,說:“江蘇徐州。”同學紛紛稱羨:“哇,江蘇的分數線很高的,你真厲害!”劉潔趕緊說明,我們那裡適用上海的錄取分數線,然後在同學的驚訝中開始了漫長的解釋工作,一次、兩次,終於懶得再費口舌。

江蘇某地的考生,卻使用上海分數線,為何?原因自然是飛地。

劉潔的家鄉位於微山湖西畔的江蘇省沛縣大屯鎮,準確地說,是大屯煤電公司———曾經屬於上海的一塊飛地。

上世紀50年代,微山湖區探查出蘊量豐富的煤炭資源,而千里之外的上海正飽受缺煤困擾。

到了70年代,“四人幫”一紙“請求報告”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將微山湖西岸的大屯煤礦劃歸上海,迅速製造了一塊上海飛地。

直到“四人幫”倒臺,大屯煤礦收歸國家煤炭部,煤礦內部的徐沛鐵路歸屬國家鐵路(1985年以後又恢復煤礦自營);大屯煤礦的兩個分礦劃歸江蘇省;煤礦下屬的五七農場(位於山東省魚臺縣境內,本是上海飛地)歸還山東省。

雖然煤礦於2000年前後經股份制改革,成立大屯煤電公司並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某種程度上恢復了上海印記,但飛地的本土化已經無可逆轉。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魯中礦業

魯礦是魯中礦業有限公司的簡稱。1970年由上海主導,聯合國家冶金部和山東省在萊蕪組建張家窪工程指揮部,開發華東地區最大的鐵礦——山東萊蕪張家窪鐵礦。

魯礦距離京滬高速約5公里,濟青南線從礦區穿過,礦區鐵路專線和京滬鐵路相接。如今在萊蕪有張家窪、小官莊、港裡三個鐵礦床。

魯礦距離上海700多公里,建立初期一大批上海職工就遠離家鄉,紮根異地,幾十年來揮灑青春,為上海和萊蕪兩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魯礦有職工6700多人,礦區幼兒園、中小學校、醫院等一應俱全。教育、醫療等歸上海市管理,企業子弟學校的教務關係隸屬於楊浦區教育局,職工子弟參加上海市的中考、高考。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大豐農場中國知青主題館

白茅嶺和軍天湖——高牆內的往事

過去,上海人民一提及“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惶恐”的感覺,就像清朝人提起“寧古塔”,合肥人提到“螺絲崗”。

多數人印象中白茅嶺=監獄,那這個監獄,具體又在哪呢?

白茅嶺監獄地處遙遠的安徽南部,建於皖南郎溪、廣德兩縣交界的丘陵地帶,佔地40.5平方公里,距離上海270多公里。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事實上,在1955年初,篳路藍縷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既不是上海市公安局,也不是上海的服刑人員,而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

當然,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其名先後叫皖南農場、上海市白茅嶺農場等。

一直到1966年,才更名為上海市第二勞動改造管教總隊,開始收押服刑人員,1995年更名為上海市白茅嶺監獄。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關押過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如今關押的主要是刑期較短的外省籍犯人。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軍天湖農場,又稱軍天湖監獄,隸屬於上海市寶山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西南20公里處,金壩、寒亭、楊柳一鄉兩鎮交界處,318國道從北側穿過,總面積14平方公里,距離上海318公里。

軍天湖監獄前身是地處福建省的上海市地方國營閩北農場,始建於1958年6月。1962年6月因戰備需要遷到現址,定名為上海市地方國營皖南軍天湖農場,1971年12月更名為上海市軍天湖農場。

1958年6月至1974年3月主要承擔教育改造勞動教養人員任務,共收容勞教人員12000人,1974年4月起開始收押犯人,同時冠名上海市第三勞動改造管教總隊,1995年6月改稱上海市軍天湖監獄,監獄隸屬於上海市監獄管理局。

軍天湖監獄收押對象主要是被依法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練江牧場和黃山茶林場

這兩個地方都位於安徽省的黃山市,距離上海都有400多公里,但行政上完全屬於上海。本文一開始提到的“牛朋”牛奶,就產自於練江牧場。

練江牧場,其實是上個世紀特色的時代產物,始建於1966年,地處皖南黃山市歙縣境內,因緊鄰新安江上游支流——練江而得名。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上海市“小三線”職工的奶製品供應問題。

1971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來場,練江牧場因此陸續興建了農業連隊、畜牧隊、基建隊、運輸隊等,辦起了奶牛場、乳品廠、農機廠、學校、醫院等10餘個單位,完全就是一個封閉體系。

從1979年開始,工業佈局調整,大批知青頂替回滬,至1986年底,大多數知青職工和幹部陸續調出練江牧場,回到上海。

九十年代,隨著國企改革、調整和國家有關政策的實施,練江牧場的大多數企業或遷移上海或停業關閉。

後來,上海農工商集團為創建上海駐外企業良好形象、推動練江經濟逐步發展、提高練江地區百姓生活質量,決定實施練江整體改造,為練江牧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如今的練江牧場,擁有眾多品牌,如安徽“申光”,上海“牛朋”等。

旗下有一系列的公司,如上海乳品七廠、上海牛奶練江鮮奶、上海練江牛奶棚等以乳業加工製造為主。

生產的牛奶、奶粉、鮮奶、酸奶等乳製品,供應上海以及周邊地區。

練江牧場還充分利用當地優秀的自然以及人文資源,涉足旅遊服務行業。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到春寒料峭之際,爭相鬥豔的梅花,徽州風格的建築,那種感覺簡直不能太好。

大片的翠綠的草場、成群的奶牛,頗有點內蒙古大草原的味道。讓海內外遊客在節假日,不必千里迢迢跑去內蒙古,就能體驗“風吹草低見牛羊”那種場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想要到黃山茶林場,需先驅車經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能看見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

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

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這個坐落在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鄉境內的茶林場,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國營黃山茶林場,建於1955年,隸屬安徽省公安廳。1965年10月,移交給上海市管理。

和練江牧場一樣,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

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上海知青佔90%以上。著名媒體人曹景行也曾於此插隊。

如今,黃山茶林場早已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工業“飛地”篇

除了農業飛地,上海在外省市還有三塊工業飛地,它們在歷史年代裡,有力支援了上海的工業生產。

梅山9424——鐵礦帶來的飛地

梅山,是在南京雨花臺區的一塊上海飛地,代號“9424”的工廠。

說起來還帶點傳奇色彩,傳聞當年有飛機飛臨梅山時導航儀表發生擾動,於是政府就派地礦部門過來勘探,果然在西善橋附近發現了鐵礦。國家決定讓上海在這裡主建一所鍊鐵廠,生產出的生鐵主供上海鍊鋼。

因為是在1969年4月24日撥地建設,加上為了紀念“九大”,所以老梅山人習慣稱梅山為9424。後來梅山的鋼鐵企業併入上海寶鋼集團,稱為寶鋼集團上海梅山有限公司。

因為寶鋼是上海的企業,所以第一批來梅山的以上海人居多。

他們當中有的是獨自一人,有的是舉家搬遷,生活在這裡,也把上海的生活習俗帶到了這裡。日常說上海方言,吃菜偏甜,把梅山變成了“小上海”。

9424的孩子們上的學校,也是實打實的上海學校,不僅學籍屬於上海,就連教材和考試卷也和上海其他學校用的一樣。

近年隨著改革,此地已進行屬地化管理,學校、政府街道等單位陸續移交南京管轄。

對於企業職工的戶口,老職工的戶口保留在上海,新職工的戶口一般在南京。學校也改用當地而不是上海的教材。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位於南京的上海梅山第一中學

大屯煤礦——上海曾經的飛地

報紙上曾刊登這樣一則報道:17歲的劉潔考入復旦大學,同學初次見面互問籍貫,劉潔想了想,說:“江蘇徐州。”同學紛紛稱羨:“哇,江蘇的分數線很高的,你真厲害!”劉潔趕緊說明,我們那裡適用上海的錄取分數線,然後在同學的驚訝中開始了漫長的解釋工作,一次、兩次,終於懶得再費口舌。

江蘇某地的考生,卻使用上海分數線,為何?原因自然是飛地。

劉潔的家鄉位於微山湖西畔的江蘇省沛縣大屯鎮,準確地說,是大屯煤電公司———曾經屬於上海的一塊飛地。

上世紀50年代,微山湖區探查出蘊量豐富的煤炭資源,而千里之外的上海正飽受缺煤困擾。

到了70年代,“四人幫”一紙“請求報告”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將微山湖西岸的大屯煤礦劃歸上海,迅速製造了一塊上海飛地。

直到“四人幫”倒臺,大屯煤礦收歸國家煤炭部,煤礦內部的徐沛鐵路歸屬國家鐵路(1985年以後又恢復煤礦自營);大屯煤礦的兩個分礦劃歸江蘇省;煤礦下屬的五七農場(位於山東省魚臺縣境內,本是上海飛地)歸還山東省。

雖然煤礦於2000年前後經股份制改革,成立大屯煤電公司並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某種程度上恢復了上海印記,但飛地的本土化已經無可逆轉。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魯中礦業

魯礦是魯中礦業有限公司的簡稱。1970年由上海主導,聯合國家冶金部和山東省在萊蕪組建張家窪工程指揮部,開發華東地區最大的鐵礦——山東萊蕪張家窪鐵礦。

魯礦距離京滬高速約5公里,濟青南線從礦區穿過,礦區鐵路專線和京滬鐵路相接。如今在萊蕪有張家窪、小官莊、港裡三個鐵礦床。

魯礦距離上海700多公里,建立初期一大批上海職工就遠離家鄉,紮根異地,幾十年來揮灑青春,為上海和萊蕪兩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魯礦有職工6700多人,礦區幼兒園、中小學校、醫院等一應俱全。教育、醫療等歸上海市管理,企業子弟學校的教務關係隸屬於楊浦區教育局,職工子弟參加上海市的中考、高考。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一段不可遺忘的歷史

上海市的飛地,是典型的經濟飛地。

由於資源分佈與開發、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疏散等需要,通過行政手段,將一些特殊地區劃歸與本地區並不相連的另一行政區,從而形成了一種經濟型飛地。

這種飛地現象,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計劃經濟時期,有效保證了經濟秩序的正常,以及社會的穩定。

而與之相伴的,則是數以萬計的人離開繁華的都市,投身鄉間,默默耕耘,以至於“獻了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

他們的這種犧牲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斗轉星移,幾十年後,這些飛地的上海職工,絕大多數都已經退休回了家,原先飛地的很多職能也移交給了當地政府,留下的,只是那一段段的回憶。

這些回憶,有的記載於書刊雜誌,有的只塵封於當事人的腦海中,但無論如何記載保存,都是一份不可磨滅的歷史。

"

在上海,有一款名為“牛朋”的老字號牛奶,店面遍佈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愛。

令人疑惑的是,這款號稱“上海老品牌”,產地卻不是上海,而是安徽黃山一個叫“練江”的地方。

這就涉及到地理上一種奇特的現象——飛地。

什麼是飛地?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在中國,很多省市都擁有自己的飛地,其中,當屬上海擁有的飛地最多。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上海飛地,瞭解背後的往事。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據統計,面積總共6483平方公里的上海,飛地面積居然有385平方公里。那麼上海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飛地呢?

原來,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戰爭剛剛結束,全國百廢待興,急需迅速開始工業化實踐。作為全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容納這麼多的人口,因而建立飛地,疏散人口,就成為解決上海資源緊張問題的必然選擇。

那上海到底有多少飛地呢?

上海的飛地總結起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農業類型的,一類是工業類型的。

其中農業類型的飛地又可細分為農場、牧場和林場,工業類型的細分為鋼鐵類和煤炭能源類。

農業類型的飛地有大豐農場、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練江牧場、黃山茶林場;工業類型的飛地有魯礦(魯中礦業)、梅山鋼鐵、大屯煤電。

這些飛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雖然遠離上海,但行政關係上都屬於上海,當地的公務員均由上海派駐。

所以,當你去那裡的派出所辦事,聽到上海話,千萬別覺得奇怪。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農業“飛地”篇

大豐農場——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

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實際上,大豐農場只是人們習慣的說法,是上海市在大豐區的幾個農場的統稱。上海每天市場上供應的很大一部分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都是這幾個農場生產的。

單說大米吧,大豐農場每年給上海市場提供的優質大米,占上海袋裝大米40%的市場份額。雖然每天吃著這些大米,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或者沒有留意過。

大豐農場總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大約為上海市徐彙區面積的5倍多,是黃浦區的15倍大。其中包括三個農場: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大豐農場早期的職工一般都是上海戶口,享受上海市的各項優惠政策。工資也按上海的標準,比大豐當地要高不少。

而且,只要夫妻有一方為上海戶口,子女上學就能參加上海的中、高考。如今落戶政策已經不在,但是可以辦理上海市居住證。

大豐農場現在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為上海的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消費提供強力的支持,並有多款名牌農產品暢銷上海;

與此同時,鹽城大豐區也藉著大豐農場和上海市的這層獨特的關係,積極地和上海接軌,促進本地區的快速發展。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大豐農場中國知青主題館

白茅嶺和軍天湖——高牆內的往事

過去,上海人民一提及“白茅嶺”三個字,都有一點“惶恐”的感覺,就像清朝人提起“寧古塔”,合肥人提到“螺絲崗”。

多數人印象中白茅嶺=監獄,那這個監獄,具體又在哪呢?

白茅嶺監獄地處遙遠的安徽南部,建於皖南郎溪、廣德兩縣交界的丘陵地帶,佔地40.5平方公里,距離上海270多公里。

白茅嶺監獄在行政上屬於上海,其工作人員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調度,工資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標準發放,這個地方與當地不僅在管理上互不統屬,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完全是一塊上海的“飛地”。

事實上,在1955年初,篳路藍縷開發和建設這一監獄的,既不是上海市公安局,也不是上海的服刑人員,而是上海市民政局及其收容管理的“無業遊民”。

當然,這個地方一開始也並非監獄,而是農場,其名先後叫皖南農場、上海市白茅嶺農場等。

一直到1966年,才更名為上海市第二勞動改造管教總隊,開始收押服刑人員,1995年更名為上海市白茅嶺監獄。

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經關押過上海一半以上的罪犯。如今關押的主要是刑期較短的外省籍犯人。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軍天湖農場,又稱軍天湖監獄,隸屬於上海市寶山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西南20公里處,金壩、寒亭、楊柳一鄉兩鎮交界處,318國道從北側穿過,總面積14平方公里,距離上海318公里。

軍天湖監獄前身是地處福建省的上海市地方國營閩北農場,始建於1958年6月。1962年6月因戰備需要遷到現址,定名為上海市地方國營皖南軍天湖農場,1971年12月更名為上海市軍天湖農場。

1958年6月至1974年3月主要承擔教育改造勞動教養人員任務,共收容勞教人員12000人,1974年4月起開始收押犯人,同時冠名上海市第三勞動改造管教總隊,1995年6月改稱上海市軍天湖監獄,監獄隸屬於上海市監獄管理局。

軍天湖監獄收押對象主要是被依法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練江牧場和黃山茶林場

這兩個地方都位於安徽省的黃山市,距離上海都有400多公里,但行政上完全屬於上海。本文一開始提到的“牛朋”牛奶,就產自於練江牧場。

練江牧場,其實是上個世紀特色的時代產物,始建於1966年,地處皖南黃山市歙縣境內,因緊鄰新安江上游支流——練江而得名。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上海市“小三線”職工的奶製品供應問題。

1971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來場,練江牧場因此陸續興建了農業連隊、畜牧隊、基建隊、運輸隊等,辦起了奶牛場、乳品廠、農機廠、學校、醫院等10餘個單位,完全就是一個封閉體系。

從1979年開始,工業佈局調整,大批知青頂替回滬,至1986年底,大多數知青職工和幹部陸續調出練江牧場,回到上海。

九十年代,隨著國企改革、調整和國家有關政策的實施,練江牧場的大多數企業或遷移上海或停業關閉。

後來,上海農工商集團為創建上海駐外企業良好形象、推動練江經濟逐步發展、提高練江地區百姓生活質量,決定實施練江整體改造,為練江牧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如今的練江牧場,擁有眾多品牌,如安徽“申光”,上海“牛朋”等。

旗下有一系列的公司,如上海乳品七廠、上海牛奶練江鮮奶、上海練江牛奶棚等以乳業加工製造為主。

生產的牛奶、奶粉、鮮奶、酸奶等乳製品,供應上海以及周邊地區。

練江牧場還充分利用當地優秀的自然以及人文資源,涉足旅遊服務行業。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到春寒料峭之際,爭相鬥豔的梅花,徽州風格的建築,那種感覺簡直不能太好。

大片的翠綠的草場、成群的奶牛,頗有點內蒙古大草原的味道。讓海內外遊客在節假日,不必千里迢迢跑去內蒙古,就能體驗“風吹草低見牛羊”那種場景。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想要到黃山茶林場,需先驅車經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能看見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

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

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這個坐落在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鄉境內的茶林場,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國營黃山茶林場,建於1955年,隸屬安徽省公安廳。1965年10月,移交給上海市管理。

和練江牧場一樣,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

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上海知青佔90%以上。著名媒體人曹景行也曾於此插隊。

如今,黃山茶林場早已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工業“飛地”篇

除了農業飛地,上海在外省市還有三塊工業飛地,它們在歷史年代裡,有力支援了上海的工業生產。

梅山9424——鐵礦帶來的飛地

梅山,是在南京雨花臺區的一塊上海飛地,代號“9424”的工廠。

說起來還帶點傳奇色彩,傳聞當年有飛機飛臨梅山時導航儀表發生擾動,於是政府就派地礦部門過來勘探,果然在西善橋附近發現了鐵礦。國家決定讓上海在這裡主建一所鍊鐵廠,生產出的生鐵主供上海鍊鋼。

因為是在1969年4月24日撥地建設,加上為了紀念“九大”,所以老梅山人習慣稱梅山為9424。後來梅山的鋼鐵企業併入上海寶鋼集團,稱為寶鋼集團上海梅山有限公司。

因為寶鋼是上海的企業,所以第一批來梅山的以上海人居多。

他們當中有的是獨自一人,有的是舉家搬遷,生活在這裡,也把上海的生活習俗帶到了這裡。日常說上海方言,吃菜偏甜,把梅山變成了“小上海”。

9424的孩子們上的學校,也是實打實的上海學校,不僅學籍屬於上海,就連教材和考試卷也和上海其他學校用的一樣。

近年隨著改革,此地已進行屬地化管理,學校、政府街道等單位陸續移交南京管轄。

對於企業職工的戶口,老職工的戶口保留在上海,新職工的戶口一般在南京。學校也改用當地而不是上海的教材。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位於南京的上海梅山第一中學

大屯煤礦——上海曾經的飛地

報紙上曾刊登這樣一則報道:17歲的劉潔考入復旦大學,同學初次見面互問籍貫,劉潔想了想,說:“江蘇徐州。”同學紛紛稱羨:“哇,江蘇的分數線很高的,你真厲害!”劉潔趕緊說明,我們那裡適用上海的錄取分數線,然後在同學的驚訝中開始了漫長的解釋工作,一次、兩次,終於懶得再費口舌。

江蘇某地的考生,卻使用上海分數線,為何?原因自然是飛地。

劉潔的家鄉位於微山湖西畔的江蘇省沛縣大屯鎮,準確地說,是大屯煤電公司———曾經屬於上海的一塊飛地。

上世紀50年代,微山湖區探查出蘊量豐富的煤炭資源,而千里之外的上海正飽受缺煤困擾。

到了70年代,“四人幫”一紙“請求報告”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將微山湖西岸的大屯煤礦劃歸上海,迅速製造了一塊上海飛地。

直到“四人幫”倒臺,大屯煤礦收歸國家煤炭部,煤礦內部的徐沛鐵路歸屬國家鐵路(1985年以後又恢復煤礦自營);大屯煤礦的兩個分礦劃歸江蘇省;煤礦下屬的五七農場(位於山東省魚臺縣境內,本是上海飛地)歸還山東省。

雖然煤礦於2000年前後經股份制改革,成立大屯煤電公司並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某種程度上恢復了上海印記,但飛地的本土化已經無可逆轉。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魯中礦業

魯礦是魯中礦業有限公司的簡稱。1970年由上海主導,聯合國家冶金部和山東省在萊蕪組建張家窪工程指揮部,開發華東地區最大的鐵礦——山東萊蕪張家窪鐵礦。

魯礦距離京滬高速約5公里,濟青南線從礦區穿過,礦區鐵路專線和京滬鐵路相接。如今在萊蕪有張家窪、小官莊、港裡三個鐵礦床。

魯礦距離上海700多公里,建立初期一大批上海職工就遠離家鄉,紮根異地,幾十年來揮灑青春,為上海和萊蕪兩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魯礦有職工6700多人,礦區幼兒園、中小學校、醫院等一應俱全。教育、醫療等歸上海市管理,企業子弟學校的教務關係隸屬於楊浦區教育局,職工子弟參加上海市的中考、高考。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上海飛地,一段不可遺忘的歷史

上海市的飛地,是典型的經濟飛地。

由於資源分佈與開發、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疏散等需要,通過行政手段,將一些特殊地區劃歸與本地區並不相連的另一行政區,從而形成了一種經濟型飛地。

這種飛地現象,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計劃經濟時期,有效保證了經濟秩序的正常,以及社會的穩定。

而與之相伴的,則是數以萬計的人離開繁華的都市,投身鄉間,默默耕耘,以至於“獻了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

他們的這種犧牲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斗轉星移,幾十年後,這些飛地的上海職工,絕大多數都已經退休回了家,原先飛地的很多職能也移交給了當地政府,留下的,只是那一段段的回憶。

這些回憶,有的記載於書刊雜誌,有的只塵封於當事人的腦海中,但無論如何記載保存,都是一份不可磨滅的歷史。

上海的本地牛奶,竟來自400多公里外的黃山:盤點上海飛地往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