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
"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不少人知道大豐有上海“飛地”,你可知黃山也有。

驅車前往黃山茶林場,映入記者眼簾的建築風格瞬間發生變化:馳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是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不少人知道大豐有上海“飛地”,你可知黃山也有。

驅車前往黃山茶林場,映入記者眼簾的建築風格瞬間發生變化:馳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是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相距數百公里,卻又是上海地界。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當時上海團市委協助建設,從長興島抽調“上海青年農業建設隊”為建設骨幹,而後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如今,黃山茶林場屬光明集團旗下,農場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茶林場不光產茶,還是一塊有潛力的“上海好飛地”。

"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不少人知道大豐有上海“飛地”,你可知黃山也有。

驅車前往黃山茶林場,映入記者眼簾的建築風格瞬間發生變化:馳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是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相距數百公里,卻又是上海地界。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當時上海團市委協助建設,從長興島抽調“上海青年農業建設隊”為建設骨幹,而後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如今,黃山茶林場屬光明集團旗下,農場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茶林場不光產茶,還是一塊有潛力的“上海好飛地”。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茶林場新建的遊客服務中心


老農場走向“高端化”

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地方講上海話。“十萬畝大山,一萬名知青”,黃山茶林場被稱作“安徽小上海”。四鄉八里,紛紛來此購買“大白兔奶糖”等上海商品,周邊一些鄉親們,還以學會一些上海話為榮耀。知名主持人曹景行,1968年和一批知青到此“上山下鄉”,他去年曾故地重遊,回憶時眉飛色舞:他在這裡學會了喝酒禦寒,學會了插秧燒窯,還為村民們治療凍瘡、查看傷情。

值得一提的是,小小茶林場,因為是上海飛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廠房林立。最知名的是“金環”廠,這一40多年前在當地建立的醫用縫合線廠,後來發展成上海醫用縫合線總廠,改革開放後搬回上海,如今已是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的大企業。

"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不少人知道大豐有上海“飛地”,你可知黃山也有。

驅車前往黃山茶林場,映入記者眼簾的建築風格瞬間發生變化:馳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是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相距數百公里,卻又是上海地界。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當時上海團市委協助建設,從長興島抽調“上海青年農業建設隊”為建設骨幹,而後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如今,黃山茶林場屬光明集團旗下,農場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茶林場不光產茶,還是一塊有潛力的“上海好飛地”。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茶林場新建的遊客服務中心


老農場走向“高端化”

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地方講上海話。“十萬畝大山,一萬名知青”,黃山茶林場被稱作“安徽小上海”。四鄉八里,紛紛來此購買“大白兔奶糖”等上海商品,周邊一些鄉親們,還以學會一些上海話為榮耀。知名主持人曹景行,1968年和一批知青到此“上山下鄉”,他去年曾故地重遊,回憶時眉飛色舞:他在這裡學會了喝酒禦寒,學會了插秧燒窯,還為村民們治療凍瘡、查看傷情。

值得一提的是,小小茶林場,因為是上海飛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廠房林立。最知名的是“金環”廠,這一40多年前在當地建立的醫用縫合線廠,後來發展成上海醫用縫合線總廠,改革開放後搬回上海,如今已是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的大企業。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城堡酒店——銀杏樓

隨著知青和農場職工陸續回上海,這塊飛地和全國其他“飛地農場”一樣,人去房空,勞力短缺,土地荒蕪,至1983年時,僅剩下千餘人。當地曾向安徽省政府報告,要求“收回”黃山茶林場。後經協商,1986年上海保留茶林場場部,及附近區域5000多畝土地。這一格局沿襲至今。後來也虧得搬到上海的“金環廠”反哺農場,不少農場職工安置得益它,甚至有三代黃山茶林場人同時在該公司工作。

還有老農場人留在黃山嗎?有。還有近200位農場職工,一直留在當地,頤養天年了,他們覺得不錯——茶林場醫院可用上海醫保卡,有好空氣和好風景。其中一位退休職工,如今70歲的吳一珍老人,是唯一一位還生活在茶林場的上海知青,儘管她的兒女都在上海工作,可她喜歡留在這裡。

2003年,光明集團接管茶林場後,先後投入一億多元用於改善硬件環境和民眾生活。那時知青已離開多年,真是破敗啊,晚上出去鍛鍊,都要擔心會不會踏入泥淖。近幾年,主幹道被命名為黃山東街,風情恍若衡山路,茶林場圍繞交通道路、電線入地、下水道路、供水工程和汙水工程等不足予以完善,老農場形成以發展旅遊產業為主、茶葉生產加工為輔的格局。近日,處於山谷地帶的舊時廠房區,即將告別鏽跡斑駁與荒草叢生,加固改造,成為茶葉和皖南名優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基地。業務負責人姜東風告訴記者:“我們的茶葉量不大,但品質好,有‘黃山’和‘茶林場’這兩個知名品牌,要往高端化方向走。”

"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不少人知道大豐有上海“飛地”,你可知黃山也有。

驅車前往黃山茶林場,映入記者眼簾的建築風格瞬間發生變化:馳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是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相距數百公里,卻又是上海地界。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當時上海團市委協助建設,從長興島抽調“上海青年農業建設隊”為建設骨幹,而後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如今,黃山茶林場屬光明集團旗下,農場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茶林場不光產茶,還是一塊有潛力的“上海好飛地”。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茶林場新建的遊客服務中心


老農場走向“高端化”

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地方講上海話。“十萬畝大山,一萬名知青”,黃山茶林場被稱作“安徽小上海”。四鄉八里,紛紛來此購買“大白兔奶糖”等上海商品,周邊一些鄉親們,還以學會一些上海話為榮耀。知名主持人曹景行,1968年和一批知青到此“上山下鄉”,他去年曾故地重遊,回憶時眉飛色舞:他在這裡學會了喝酒禦寒,學會了插秧燒窯,還為村民們治療凍瘡、查看傷情。

值得一提的是,小小茶林場,因為是上海飛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廠房林立。最知名的是“金環”廠,這一40多年前在當地建立的醫用縫合線廠,後來發展成上海醫用縫合線總廠,改革開放後搬回上海,如今已是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的大企業。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城堡酒店——銀杏樓

隨著知青和農場職工陸續回上海,這塊飛地和全國其他“飛地農場”一樣,人去房空,勞力短缺,土地荒蕪,至1983年時,僅剩下千餘人。當地曾向安徽省政府報告,要求“收回”黃山茶林場。後經協商,1986年上海保留茶林場場部,及附近區域5000多畝土地。這一格局沿襲至今。後來也虧得搬到上海的“金環廠”反哺農場,不少農場職工安置得益它,甚至有三代黃山茶林場人同時在該公司工作。

還有老農場人留在黃山嗎?有。還有近200位農場職工,一直留在當地,頤養天年了,他們覺得不錯——茶林場醫院可用上海醫保卡,有好空氣和好風景。其中一位退休職工,如今70歲的吳一珍老人,是唯一一位還生活在茶林場的上海知青,儘管她的兒女都在上海工作,可她喜歡留在這裡。

2003年,光明集團接管茶林場後,先後投入一億多元用於改善硬件環境和民眾生活。那時知青已離開多年,真是破敗啊,晚上出去鍛鍊,都要擔心會不會踏入泥淖。近幾年,主幹道被命名為黃山東街,風情恍若衡山路,茶林場圍繞交通道路、電線入地、下水道路、供水工程和汙水工程等不足予以完善,老農場形成以發展旅遊產業為主、茶葉生產加工為輔的格局。近日,處於山谷地帶的舊時廠房區,即將告別鏽跡斑駁與荒草叢生,加固改造,成為茶葉和皖南名優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基地。業務負責人姜東風告訴記者:“我們的茶葉量不大,但品質好,有‘黃山’和‘茶林場’這兩個知名品牌,要往高端化方向走。”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茶林場打造的黃山花谷景觀

“上海飛地”亮出新名片

改變還靠上海人。如今59歲的前場長毛錦新,每次都感慨:“我們在黃山有塊地。”話中之意,便是上海人要做出點名堂來。現任場長湯暐,父母就是圍墾上海灘塗的第一代農墾人,他來黃山茶林場之前,父母跟他說“到茶林場發生什麼都不意外”,意思一是肯定艱苦,二是農場是個小社會,鍛鍊多,進步快:如今看來,還有三,發展來得很快。

"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不少人知道大豐有上海“飛地”,你可知黃山也有。

驅車前往黃山茶林場,映入記者眼簾的建築風格瞬間發生變化:馳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是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寬闊潔淨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佈,咖啡吧裡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相距數百公里,卻又是上海地界。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當時上海團市委協助建設,從長興島抽調“上海青年農業建設隊”為建設骨幹,而後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如今,黃山茶林場屬光明集團旗下,農場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茶林場不光產茶,還是一塊有潛力的“上海好飛地”。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茶林場新建的遊客服務中心


老農場走向“高端化”

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地方講上海話。“十萬畝大山,一萬名知青”,黃山茶林場被稱作“安徽小上海”。四鄉八里,紛紛來此購買“大白兔奶糖”等上海商品,周邊一些鄉親們,還以學會一些上海話為榮耀。知名主持人曹景行,1968年和一批知青到此“上山下鄉”,他去年曾故地重遊,回憶時眉飛色舞:他在這裡學會了喝酒禦寒,學會了插秧燒窯,還為村民們治療凍瘡、查看傷情。

值得一提的是,小小茶林場,因為是上海飛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廠房林立。最知名的是“金環”廠,這一40多年前在當地建立的醫用縫合線廠,後來發展成上海醫用縫合線總廠,改革開放後搬回上海,如今已是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的大企業。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城堡酒店——銀杏樓

隨著知青和農場職工陸續回上海,這塊飛地和全國其他“飛地農場”一樣,人去房空,勞力短缺,土地荒蕪,至1983年時,僅剩下千餘人。當地曾向安徽省政府報告,要求“收回”黃山茶林場。後經協商,1986年上海保留茶林場場部,及附近區域5000多畝土地。這一格局沿襲至今。後來也虧得搬到上海的“金環廠”反哺農場,不少農場職工安置得益它,甚至有三代黃山茶林場人同時在該公司工作。

還有老農場人留在黃山嗎?有。還有近200位農場職工,一直留在當地,頤養天年了,他們覺得不錯——茶林場醫院可用上海醫保卡,有好空氣和好風景。其中一位退休職工,如今70歲的吳一珍老人,是唯一一位還生活在茶林場的上海知青,儘管她的兒女都在上海工作,可她喜歡留在這裡。

2003年,光明集團接管茶林場後,先後投入一億多元用於改善硬件環境和民眾生活。那時知青已離開多年,真是破敗啊,晚上出去鍛鍊,都要擔心會不會踏入泥淖。近幾年,主幹道被命名為黃山東街,風情恍若衡山路,茶林場圍繞交通道路、電線入地、下水道路、供水工程和汙水工程等不足予以完善,老農場形成以發展旅遊產業為主、茶葉生產加工為輔的格局。近日,處於山谷地帶的舊時廠房區,即將告別鏽跡斑駁與荒草叢生,加固改造,成為茶葉和皖南名優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基地。業務負責人姜東風告訴記者:“我們的茶葉量不大,但品質好,有‘黃山’和‘茶林場’這兩個知名品牌,要往高端化方向走。”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茶林場打造的黃山花谷景觀

“上海飛地”亮出新名片

改變還靠上海人。如今59歲的前場長毛錦新,每次都感慨:“我們在黃山有塊地。”話中之意,便是上海人要做出點名堂來。現任場長湯暐,父母就是圍墾上海灘塗的第一代農墾人,他來黃山茶林場之前,父母跟他說“到茶林場發生什麼都不意外”,意思一是肯定艱苦,二是農場是個小社會,鍛鍊多,進步快:如今看來,還有三,發展來得很快。

黃山茶林場新舊事,上海在黃山有塊“飛地”

點綴在山間的城堡酒店是茶林場核心景觀


程晨是茶林場下設的東黃山旅遊度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998年大專畢業的她慕名來到茶林場學校當老師,來時滿目衰敗的景象讓她一度動搖,但觀察了一段時間後,她還是堅信“有上海人帶領,這裡會變得很好”。從教師轉崗為企業人事專員再到酒店管理負責人,程晨見證了茶林場的蛻變與新生,她自身的事業舞臺也越變越大,並在幾年前拿到上海戶籍。和程晨同樣是教師轉崗留到茶林場的高道春,如今已經是辦公室主任。回顧自己十多年來的成長經歷,他坦言最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當“皖南小上海”從破敗不堪到光彩重綻,十多年光陰在他們每一天的兢兢業業中一晃而過。

黃山茶林場如今最響亮的名氣,“上海飛地”之外,多了一個新稱號:“東黃山國際旅遊度假區”——黃山風景區南大門湯口區域每年承載了近90%遊客量,遊客接待壓力巨大,旅遊舒適度不高。湯口區域由於地形地貌等因素,拓展空間很小,通往景區的新通道就是茶林場附近的石門峽,這裡作為“黃山東大門”,將新建進山索道等設施,未來可望成為遊客進山主通道。茶林場濃郁的上海風情和“神祕飛地”等因素,已成為黃山市最新的發展驅動力和“滬皖兩地交流合作的紐帶”。預計明年,黃山茶林場能收支平衡,成為一塊“上海好飛地”。

(圖文均由李茂君創作,版權屬於原作者,侵權立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