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

浮山堰慘案,是樑朝歷史上一件教訓非常深刻的大事。

事件經過大致可以概括為,梁武帝為了拿下淮河要塞壽陽,在淮河上築起浮山堰,企圖截流淮河倒灌壽陽城,結果壽陽城沒拿下,大堰卻被淮河沖垮,釀成慘烈的悲劇。

一、壽陽爭奪戰引出的截河策略

利用水戰進攻敵人,歷史上有很多。但大多是在上流截水,衝灌下游敵兵,利用的是水流的正常之勢,截流不過是讓水流的更猛。

"

浮山堰慘案,是樑朝歷史上一件教訓非常深刻的大事。

事件經過大致可以概括為,梁武帝為了拿下淮河要塞壽陽,在淮河上築起浮山堰,企圖截流淮河倒灌壽陽城,結果壽陽城沒拿下,大堰卻被淮河沖垮,釀成慘烈的悲劇。

一、壽陽爭奪戰引出的截河策略

利用水戰進攻敵人,歷史上有很多。但大多是在上流截水,衝灌下游敵兵,利用的是水流的正常之勢,截流不過是讓水流的更猛。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而浮山堰卻反其道而行之。浮山堰在壽陽的下游,樑朝意思是截住淮河,讓其上游大水氾濫,水灌壽陽城。堰一旦築起來就不能扒開,工程技術難度相當大。後來的結果也證明,樑朝逆勢而為,最終敗就敗在這上面。

那麼,樑朝為啥要費這麼大勁去打壽陽城呢?這還要從南北對峙上說起。

劉宋末年,南朝的北部邊境一再退縮,終於在南齊時退縮至淮河一線。堅守淮河是南朝國防的重中之重,而堅守的關鍵,又在於淮河南岸的幾座要塞,大概有壽陽(今安徽壽縣)、馬頭郡(今安徽懷遠)、鍾離(今安徽鳳陽東)、盱眙、淮陰(今江蘇淮安)。

其中南北雙方爭奪最為激烈的,就是壽陽。壽陽西北方向的河流,大致都是向東南流,而且河網相對不密集,北方軍隊可以從河南方向直插壽陽。過壽陽後又可長驅直入,危脅重鎮合肥。其餘諸鎮,由於北面河網較多,過河後又會迎頭撞上淮南江北密集的河湖,是以都不具備壽陽的便利。

南齊末年鎮守壽陽的裴叔業,因為末帝蕭寶卷濫殺大臣,懼怕禍及己身,舉城投降北魏,導致這一重鎮荒誕地易手。樑朝建國後,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奪回壽陽,堵住這個國防線的超級大漏洞。

"

浮山堰慘案,是樑朝歷史上一件教訓非常深刻的大事。

事件經過大致可以概括為,梁武帝為了拿下淮河要塞壽陽,在淮河上築起浮山堰,企圖截流淮河倒灌壽陽城,結果壽陽城沒拿下,大堰卻被淮河沖垮,釀成慘烈的悲劇。

一、壽陽爭奪戰引出的截河策略

利用水戰進攻敵人,歷史上有很多。但大多是在上流截水,衝灌下游敵兵,利用的是水流的正常之勢,截流不過是讓水流的更猛。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而浮山堰卻反其道而行之。浮山堰在壽陽的下游,樑朝意思是截住淮河,讓其上游大水氾濫,水灌壽陽城。堰一旦築起來就不能扒開,工程技術難度相當大。後來的結果也證明,樑朝逆勢而為,最終敗就敗在這上面。

那麼,樑朝為啥要費這麼大勁去打壽陽城呢?這還要從南北對峙上說起。

劉宋末年,南朝的北部邊境一再退縮,終於在南齊時退縮至淮河一線。堅守淮河是南朝國防的重中之重,而堅守的關鍵,又在於淮河南岸的幾座要塞,大概有壽陽(今安徽壽縣)、馬頭郡(今安徽懷遠)、鍾離(今安徽鳳陽東)、盱眙、淮陰(今江蘇淮安)。

其中南北雙方爭奪最為激烈的,就是壽陽。壽陽西北方向的河流,大致都是向東南流,而且河網相對不密集,北方軍隊可以從河南方向直插壽陽。過壽陽後又可長驅直入,危脅重鎮合肥。其餘諸鎮,由於北面河網較多,過河後又會迎頭撞上淮南江北密集的河湖,是以都不具備壽陽的便利。

南齊末年鎮守壽陽的裴叔業,因為末帝蕭寶卷濫殺大臣,懼怕禍及己身,舉城投降北魏,導致這一重鎮荒誕地易手。樑朝建國後,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奪回壽陽,堵住這個國防線的超級大漏洞。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但怎麼打是個問題。北魏軍陸戰強於樑軍,硬攻堅城又極為被動。數年前樑軍打勝的合肥之戰、鍾離之戰,都是以數十萬兵力鏖戰許久,再加上水勢借力方才取勝。針對壽陽,樑朝上下也逐漸形成了借水進攻的戰略打算。

正在此時,從北魏投降過來的將軍王足,向梁武帝建議說,可以在浮山峽築起大堰,迫使上流淮河水位上漲、倒灌壽陽。他還繪聲繪色地給梁武帝引述了一首北方童謠:“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為激溝,並灌鉅野澤。”

梁武帝大感興趣,立即派水工陳承伯、材官將軍祖𣈶(xuǎn)前往浮山峽實地堪察

二、創造世界紀錄的浮山堰

浮山峽在壽陽以西400餘里,為何要選這麼遠的地方築堰呢?

淮河有三個關鍵的峽,其一是硤山口,在今安徽鳳台。其二是荊山峽,在今安徽懷遠。其三就是浮山峽。硤山口在北魏控制之下,荊山峽地處魏樑對峙的前線,不具備進行大規模工程建設的安全環境,浮山峽也就成了唯一選擇。

"

浮山堰慘案,是樑朝歷史上一件教訓非常深刻的大事。

事件經過大致可以概括為,梁武帝為了拿下淮河要塞壽陽,在淮河上築起浮山堰,企圖截流淮河倒灌壽陽城,結果壽陽城沒拿下,大堰卻被淮河沖垮,釀成慘烈的悲劇。

一、壽陽爭奪戰引出的截河策略

利用水戰進攻敵人,歷史上有很多。但大多是在上流截水,衝灌下游敵兵,利用的是水流的正常之勢,截流不過是讓水流的更猛。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而浮山堰卻反其道而行之。浮山堰在壽陽的下游,樑朝意思是截住淮河,讓其上游大水氾濫,水灌壽陽城。堰一旦築起來就不能扒開,工程技術難度相當大。後來的結果也證明,樑朝逆勢而為,最終敗就敗在這上面。

那麼,樑朝為啥要費這麼大勁去打壽陽城呢?這還要從南北對峙上說起。

劉宋末年,南朝的北部邊境一再退縮,終於在南齊時退縮至淮河一線。堅守淮河是南朝國防的重中之重,而堅守的關鍵,又在於淮河南岸的幾座要塞,大概有壽陽(今安徽壽縣)、馬頭郡(今安徽懷遠)、鍾離(今安徽鳳陽東)、盱眙、淮陰(今江蘇淮安)。

其中南北雙方爭奪最為激烈的,就是壽陽。壽陽西北方向的河流,大致都是向東南流,而且河網相對不密集,北方軍隊可以從河南方向直插壽陽。過壽陽後又可長驅直入,危脅重鎮合肥。其餘諸鎮,由於北面河網較多,過河後又會迎頭撞上淮南江北密集的河湖,是以都不具備壽陽的便利。

南齊末年鎮守壽陽的裴叔業,因為末帝蕭寶卷濫殺大臣,懼怕禍及己身,舉城投降北魏,導致這一重鎮荒誕地易手。樑朝建國後,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奪回壽陽,堵住這個國防線的超級大漏洞。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但怎麼打是個問題。北魏軍陸戰強於樑軍,硬攻堅城又極為被動。數年前樑軍打勝的合肥之戰、鍾離之戰,都是以數十萬兵力鏖戰許久,再加上水勢借力方才取勝。針對壽陽,樑朝上下也逐漸形成了借水進攻的戰略打算。

正在此時,從北魏投降過來的將軍王足,向梁武帝建議說,可以在浮山峽築起大堰,迫使上流淮河水位上漲、倒灌壽陽。他還繪聲繪色地給梁武帝引述了一首北方童謠:“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為激溝,並灌鉅野澤。”

梁武帝大感興趣,立即派水工陳承伯、材官將軍祖𣈶(xuǎn)前往浮山峽實地堪察

二、創造世界紀錄的浮山堰

浮山峽在壽陽以西400餘里,為何要選這麼遠的地方築堰呢?

淮河有三個關鍵的峽,其一是硤山口,在今安徽鳳台。其二是荊山峽,在今安徽懷遠。其三就是浮山峽。硤山口在北魏控制之下,荊山峽地處魏樑對峙的前線,不具備進行大規模工程建設的安全環境,浮山峽也就成了唯一選擇。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浮山峽北岸峰山海拔82米,南岸紫陽山海拔111米,兩峰相距5000米,從空間上說確有築堰的地理條件。但陳承伯、祖𣈶堪察後發現,浮山峽附近地質鬆軟,多為沙土,不利於築造大壩。

但梁武帝聽信了王足的策略,不顧一切地強推浮山堰工程上馬。樑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下詔發徐州、揚州民丁,每20戶出5人蔘加築堰工程。另以太子右衛率康絢為都督淮上諸軍事,總領浮山堰的築造和軍事防衛工作。參與此役者,連兵帶兵多達20萬人。

築堰採取的是兩岸倚山、南北對進的辦法,從河邊逐次向淮河中填土截流。樑軍起築的時間在春季枯水期,淮水徑流不大,故而推進的很順利。到了第二年,大堰就要合龍了。

然而不幸的是,這年淮水大漲,把堰給沖垮了。

有人說這是因為淮水中有蛟龍作祟,蛟龍怕鐵器,於是把附近的鐵器全部蒐集來投入河中,不論大小,上至釜、鑊,下到鋘、鋤,弄了數千萬斤鐵器。這個迷信的說法自然不能解決問題,樑軍還是採用了傳統辦法,伐木製造攔水欄、籠,投入石頭,然後才填上土方,沿淮百里內鐵器、石頭、樹木一掃而空,終於勉強止住了潰壩之勢。

古代土木作業沒有什麼工程機械,全靠人力扛抬,許多人肩膀磨得皮開肉綻。夏季到來,大規模人群聚集,導致傳染病流行,大量軍民病死,蒼蠅嗡嗡之聲晝夜不絕。梁武帝聞知,派人到浮山堰慰勞。當年冬天天氣特別冷,淮河、泗河都封了凍,軍民缺少冬衣凍死不少,梁武帝再派人運送一批衣物。但無論如何慰勞、救濟,就是不撤兵不停工,不惜一切代價要築成。

"

浮山堰慘案,是樑朝歷史上一件教訓非常深刻的大事。

事件經過大致可以概括為,梁武帝為了拿下淮河要塞壽陽,在淮河上築起浮山堰,企圖截流淮河倒灌壽陽城,結果壽陽城沒拿下,大堰卻被淮河沖垮,釀成慘烈的悲劇。

一、壽陽爭奪戰引出的截河策略

利用水戰進攻敵人,歷史上有很多。但大多是在上流截水,衝灌下游敵兵,利用的是水流的正常之勢,截流不過是讓水流的更猛。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而浮山堰卻反其道而行之。浮山堰在壽陽的下游,樑朝意思是截住淮河,讓其上游大水氾濫,水灌壽陽城。堰一旦築起來就不能扒開,工程技術難度相當大。後來的結果也證明,樑朝逆勢而為,最終敗就敗在這上面。

那麼,樑朝為啥要費這麼大勁去打壽陽城呢?這還要從南北對峙上說起。

劉宋末年,南朝的北部邊境一再退縮,終於在南齊時退縮至淮河一線。堅守淮河是南朝國防的重中之重,而堅守的關鍵,又在於淮河南岸的幾座要塞,大概有壽陽(今安徽壽縣)、馬頭郡(今安徽懷遠)、鍾離(今安徽鳳陽東)、盱眙、淮陰(今江蘇淮安)。

其中南北雙方爭奪最為激烈的,就是壽陽。壽陽西北方向的河流,大致都是向東南流,而且河網相對不密集,北方軍隊可以從河南方向直插壽陽。過壽陽後又可長驅直入,危脅重鎮合肥。其餘諸鎮,由於北面河網較多,過河後又會迎頭撞上淮南江北密集的河湖,是以都不具備壽陽的便利。

南齊末年鎮守壽陽的裴叔業,因為末帝蕭寶卷濫殺大臣,懼怕禍及己身,舉城投降北魏,導致這一重鎮荒誕地易手。樑朝建國後,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奪回壽陽,堵住這個國防線的超級大漏洞。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但怎麼打是個問題。北魏軍陸戰強於樑軍,硬攻堅城又極為被動。數年前樑軍打勝的合肥之戰、鍾離之戰,都是以數十萬兵力鏖戰許久,再加上水勢借力方才取勝。針對壽陽,樑朝上下也逐漸形成了借水進攻的戰略打算。

正在此時,從北魏投降過來的將軍王足,向梁武帝建議說,可以在浮山峽築起大堰,迫使上流淮河水位上漲、倒灌壽陽。他還繪聲繪色地給梁武帝引述了一首北方童謠:“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為激溝,並灌鉅野澤。”

梁武帝大感興趣,立即派水工陳承伯、材官將軍祖𣈶(xuǎn)前往浮山峽實地堪察

二、創造世界紀錄的浮山堰

浮山峽在壽陽以西400餘里,為何要選這麼遠的地方築堰呢?

淮河有三個關鍵的峽,其一是硤山口,在今安徽鳳台。其二是荊山峽,在今安徽懷遠。其三就是浮山峽。硤山口在北魏控制之下,荊山峽地處魏樑對峙的前線,不具備進行大規模工程建設的安全環境,浮山峽也就成了唯一選擇。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浮山峽北岸峰山海拔82米,南岸紫陽山海拔111米,兩峰相距5000米,從空間上說確有築堰的地理條件。但陳承伯、祖𣈶堪察後發現,浮山峽附近地質鬆軟,多為沙土,不利於築造大壩。

但梁武帝聽信了王足的策略,不顧一切地強推浮山堰工程上馬。樑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下詔發徐州、揚州民丁,每20戶出5人蔘加築堰工程。另以太子右衛率康絢為都督淮上諸軍事,總領浮山堰的築造和軍事防衛工作。參與此役者,連兵帶兵多達20萬人。

築堰採取的是兩岸倚山、南北對進的辦法,從河邊逐次向淮河中填土截流。樑軍起築的時間在春季枯水期,淮水徑流不大,故而推進的很順利。到了第二年,大堰就要合龍了。

然而不幸的是,這年淮水大漲,把堰給沖垮了。

有人說這是因為淮水中有蛟龍作祟,蛟龍怕鐵器,於是把附近的鐵器全部蒐集來投入河中,不論大小,上至釜、鑊,下到鋘、鋤,弄了數千萬斤鐵器。這個迷信的說法自然不能解決問題,樑軍還是採用了傳統辦法,伐木製造攔水欄、籠,投入石頭,然後才填上土方,沿淮百里內鐵器、石頭、樹木一掃而空,終於勉強止住了潰壩之勢。

古代土木作業沒有什麼工程機械,全靠人力扛抬,許多人肩膀磨得皮開肉綻。夏季到來,大規模人群聚集,導致傳染病流行,大量軍民病死,蒼蠅嗡嗡之聲晝夜不絕。梁武帝聞知,派人到浮山堰慰勞。當年冬天天氣特別冷,淮河、泗河都封了凍,軍民缺少冬衣凍死不少,梁武帝再派人運送一批衣物。但無論如何慰勞、救濟,就是不撤兵不停工,不惜一切代價要築成。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河凍水枯,築堰的速度也加快了,眼見就要成功了。壽陽的魏軍早已偵知樑軍在築堰,此時也沉不住氣了。天監十四年十一月,北魏遣名將楊大眼率軍進攻,揚言要扒開浮山堰。

康絢率樑軍嚴陣以待,康絢的兒子康悅主動迎擊魏軍,斬殺魏咸陽王的司馬徐方興,魏軍暫時退卻。十二月,北魏又令尚書僕射李曇定率軍來戰,樑朝方面反應也非常迅速,前線康絢與徐州刺史劉思祖頑強抵抗,梁武帝又派右衛將軍昌義之、太僕卿魚弘文、直閣曹世宗、徐元和增兵援助。在樑軍的堅決保衛之下,魏軍毀堰的企圖破滅。

到天監十五年,經過兩年艱苦卓絕的建造,一座氣勢恢弘的大堰,終於在號稱千年難治的淮河下游河面合龍了。

據《梁書·康絢傳》相關史料記載,張敏先生推算,浮山堰長9華里,底寬336米,頂寬108米,高約48米(16層樓高)。蓄水量達到驚人的100億立方米。這座大堰不僅在中國古代空前絕後,在世界範圍內也創造了紀錄。國外有史料記載的超過30高的大壩,直到700年後才出現。

堰成之後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上游沿線城鎮淮河外溢,淹沒了數千平方公里,壽陽城雖在400裡外,也被淮河水衝的七葷八素。好在魏軍預有準備,在八公山的高處築了座軍城,以防壽陽城潰倒。

三、堰破

樑朝逆天而行,強行截斷千里長淮,其中的危機,頭腦清醒者早就看出來了。

浮山堰是純粹的土質壩,壩頂不能漫水,否則會浸毀破壩。為了控制好水位,必須開挖溢洪道,把過量的河水洩出去一部分。

康絢接受專業水工的建議,開挖了溢洪道,向下遊放水。同時還散佈謠言說浮山堰利在截水,如果上游把河道挖開洩水,那堰就無法發揮功效了。

北魏人果然上當,於是在壽陽附近開挖,把水引向北面。但淮河水位既已高漲,小小的洩洪道並不能緩解水勢,隨著水越洩越多,淮河水位也不見下降,魏軍明白中了計,只好撤退了。

然而這座敵軍破壞不了的大堰,卻在自己人手裡毀掉了。

徐州刺史張豹子(大概是劉思祖的後任)嫉妒康絢在他州內興造大堰,屢屢向梁武帝進讒,說康絢背地裡與北魏有來往。梁武帝素來對武將不太信任,康絢已在前線督軍兩年多,恐怕時日再久會尾大不掉,於是以堰成事畢為由,將康絢提升調往他處,而由當州的刺史張豹子繼續負責。

張豹子擠走了康絢,對堰一無所知,既不根據水位增挖洩洪道,又不及時修補堰體。當年秋八月,經過幾個月雨季的蓄勢,平日裡溫和的淮河,逐漸變成一條咆哮的巨龍,而當這頭巨龍發現浮山堰擋住了去路,它發作得就更加厲害。

終於,在九月丁丑,不堪重負的浮山堰再也抵擋不住一波又一波洪峰的衝擊,轟然間垮塌了。上游被攔蓄已久巨量洪水,發出震人心魄的雷鳴之聲,釋放出恐怖的力量,無情地奔向下游。沿淮數百里城鎮、鄉村,數十萬人口,都被洪水瘋狂地捲入大海。

"

浮山堰慘案,是樑朝歷史上一件教訓非常深刻的大事。

事件經過大致可以概括為,梁武帝為了拿下淮河要塞壽陽,在淮河上築起浮山堰,企圖截流淮河倒灌壽陽城,結果壽陽城沒拿下,大堰卻被淮河沖垮,釀成慘烈的悲劇。

一、壽陽爭奪戰引出的截河策略

利用水戰進攻敵人,歷史上有很多。但大多是在上流截水,衝灌下游敵兵,利用的是水流的正常之勢,截流不過是讓水流的更猛。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而浮山堰卻反其道而行之。浮山堰在壽陽的下游,樑朝意思是截住淮河,讓其上游大水氾濫,水灌壽陽城。堰一旦築起來就不能扒開,工程技術難度相當大。後來的結果也證明,樑朝逆勢而為,最終敗就敗在這上面。

那麼,樑朝為啥要費這麼大勁去打壽陽城呢?這還要從南北對峙上說起。

劉宋末年,南朝的北部邊境一再退縮,終於在南齊時退縮至淮河一線。堅守淮河是南朝國防的重中之重,而堅守的關鍵,又在於淮河南岸的幾座要塞,大概有壽陽(今安徽壽縣)、馬頭郡(今安徽懷遠)、鍾離(今安徽鳳陽東)、盱眙、淮陰(今江蘇淮安)。

其中南北雙方爭奪最為激烈的,就是壽陽。壽陽西北方向的河流,大致都是向東南流,而且河網相對不密集,北方軍隊可以從河南方向直插壽陽。過壽陽後又可長驅直入,危脅重鎮合肥。其餘諸鎮,由於北面河網較多,過河後又會迎頭撞上淮南江北密集的河湖,是以都不具備壽陽的便利。

南齊末年鎮守壽陽的裴叔業,因為末帝蕭寶卷濫殺大臣,懼怕禍及己身,舉城投降北魏,導致這一重鎮荒誕地易手。樑朝建國後,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奪回壽陽,堵住這個國防線的超級大漏洞。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但怎麼打是個問題。北魏軍陸戰強於樑軍,硬攻堅城又極為被動。數年前樑軍打勝的合肥之戰、鍾離之戰,都是以數十萬兵力鏖戰許久,再加上水勢借力方才取勝。針對壽陽,樑朝上下也逐漸形成了借水進攻的戰略打算。

正在此時,從北魏投降過來的將軍王足,向梁武帝建議說,可以在浮山峽築起大堰,迫使上流淮河水位上漲、倒灌壽陽。他還繪聲繪色地給梁武帝引述了一首北方童謠:“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為激溝,並灌鉅野澤。”

梁武帝大感興趣,立即派水工陳承伯、材官將軍祖𣈶(xuǎn)前往浮山峽實地堪察

二、創造世界紀錄的浮山堰

浮山峽在壽陽以西400餘里,為何要選這麼遠的地方築堰呢?

淮河有三個關鍵的峽,其一是硤山口,在今安徽鳳台。其二是荊山峽,在今安徽懷遠。其三就是浮山峽。硤山口在北魏控制之下,荊山峽地處魏樑對峙的前線,不具備進行大規模工程建設的安全環境,浮山峽也就成了唯一選擇。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浮山峽北岸峰山海拔82米,南岸紫陽山海拔111米,兩峰相距5000米,從空間上說確有築堰的地理條件。但陳承伯、祖𣈶堪察後發現,浮山峽附近地質鬆軟,多為沙土,不利於築造大壩。

但梁武帝聽信了王足的策略,不顧一切地強推浮山堰工程上馬。樑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下詔發徐州、揚州民丁,每20戶出5人蔘加築堰工程。另以太子右衛率康絢為都督淮上諸軍事,總領浮山堰的築造和軍事防衛工作。參與此役者,連兵帶兵多達20萬人。

築堰採取的是兩岸倚山、南北對進的辦法,從河邊逐次向淮河中填土截流。樑軍起築的時間在春季枯水期,淮水徑流不大,故而推進的很順利。到了第二年,大堰就要合龍了。

然而不幸的是,這年淮水大漲,把堰給沖垮了。

有人說這是因為淮水中有蛟龍作祟,蛟龍怕鐵器,於是把附近的鐵器全部蒐集來投入河中,不論大小,上至釜、鑊,下到鋘、鋤,弄了數千萬斤鐵器。這個迷信的說法自然不能解決問題,樑軍還是採用了傳統辦法,伐木製造攔水欄、籠,投入石頭,然後才填上土方,沿淮百里內鐵器、石頭、樹木一掃而空,終於勉強止住了潰壩之勢。

古代土木作業沒有什麼工程機械,全靠人力扛抬,許多人肩膀磨得皮開肉綻。夏季到來,大規模人群聚集,導致傳染病流行,大量軍民病死,蒼蠅嗡嗡之聲晝夜不絕。梁武帝聞知,派人到浮山堰慰勞。當年冬天天氣特別冷,淮河、泗河都封了凍,軍民缺少冬衣凍死不少,梁武帝再派人運送一批衣物。但無論如何慰勞、救濟,就是不撤兵不停工,不惜一切代價要築成。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河凍水枯,築堰的速度也加快了,眼見就要成功了。壽陽的魏軍早已偵知樑軍在築堰,此時也沉不住氣了。天監十四年十一月,北魏遣名將楊大眼率軍進攻,揚言要扒開浮山堰。

康絢率樑軍嚴陣以待,康絢的兒子康悅主動迎擊魏軍,斬殺魏咸陽王的司馬徐方興,魏軍暫時退卻。十二月,北魏又令尚書僕射李曇定率軍來戰,樑朝方面反應也非常迅速,前線康絢與徐州刺史劉思祖頑強抵抗,梁武帝又派右衛將軍昌義之、太僕卿魚弘文、直閣曹世宗、徐元和增兵援助。在樑軍的堅決保衛之下,魏軍毀堰的企圖破滅。

到天監十五年,經過兩年艱苦卓絕的建造,一座氣勢恢弘的大堰,終於在號稱千年難治的淮河下游河面合龍了。

據《梁書·康絢傳》相關史料記載,張敏先生推算,浮山堰長9華里,底寬336米,頂寬108米,高約48米(16層樓高)。蓄水量達到驚人的100億立方米。這座大堰不僅在中國古代空前絕後,在世界範圍內也創造了紀錄。國外有史料記載的超過30高的大壩,直到700年後才出現。

堰成之後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上游沿線城鎮淮河外溢,淹沒了數千平方公里,壽陽城雖在400裡外,也被淮河水衝的七葷八素。好在魏軍預有準備,在八公山的高處築了座軍城,以防壽陽城潰倒。

三、堰破

樑朝逆天而行,強行截斷千里長淮,其中的危機,頭腦清醒者早就看出來了。

浮山堰是純粹的土質壩,壩頂不能漫水,否則會浸毀破壩。為了控制好水位,必須開挖溢洪道,把過量的河水洩出去一部分。

康絢接受專業水工的建議,開挖了溢洪道,向下遊放水。同時還散佈謠言說浮山堰利在截水,如果上游把河道挖開洩水,那堰就無法發揮功效了。

北魏人果然上當,於是在壽陽附近開挖,把水引向北面。但淮河水位既已高漲,小小的洩洪道並不能緩解水勢,隨著水越洩越多,淮河水位也不見下降,魏軍明白中了計,只好撤退了。

然而這座敵軍破壞不了的大堰,卻在自己人手裡毀掉了。

徐州刺史張豹子(大概是劉思祖的後任)嫉妒康絢在他州內興造大堰,屢屢向梁武帝進讒,說康絢背地裡與北魏有來往。梁武帝素來對武將不太信任,康絢已在前線督軍兩年多,恐怕時日再久會尾大不掉,於是以堰成事畢為由,將康絢提升調往他處,而由當州的刺史張豹子繼續負責。

張豹子擠走了康絢,對堰一無所知,既不根據水位增挖洩洪道,又不及時修補堰體。當年秋八月,經過幾個月雨季的蓄勢,平日裡溫和的淮河,逐漸變成一條咆哮的巨龍,而當這頭巨龍發現浮山堰擋住了去路,它發作得就更加厲害。

終於,在九月丁丑,不堪重負的浮山堰再也抵擋不住一波又一波洪峰的衝擊,轟然間垮塌了。上游被攔蓄已久巨量洪水,發出震人心魄的雷鳴之聲,釋放出恐怖的力量,無情地奔向下游。沿淮數百里城鎮、鄉村,數十萬人口,都被洪水瘋狂地捲入大海。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壩,蓄水100億立方米,竟為了進攻400裡外此城

現代淮河水災

耗費數十萬人力、窮四年之功的浮山堰之策,終究還是破滅了。淮河水大、浮山土軟,這都是堰破人亡的直接動因,然而這場慘劇的賬,終歸要記到梁武帝頭上。正是他不顧自然情況,強行推行沒有經過詳細論證的方案,導致了慘烈的失敗。浮山堰失敗之後,北魏壽陽城依然牢牢聳立,彷彿看透世事的智者,無情地嘲諷著自大顢頇的梁武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