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法人員的幫助下 臨沂河東五金“小微”環保逆襲'

"

河東五金製造加工業歷史悠久,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以生產刀剪、錘子等五金工具而聞名全國,素有“五金之鄉”的美譽。

時過境遷,因缺乏創新意識、環保設施落後,傳統五金產業已漸漸不能適應時代。直面現實,河東區五金行業提升改造的步伐從未停止。根據《河東區五金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按照“關停淘汰一批、整改提升一批、入園發展一批、兼併重組一批”的原則,河東區五金機械行業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

11日,沂蒙晚報記者跟隨河東環保分局執法人員走進九曲街道、鄭旺鎮的三家五金企業,在監察執法人員的服務幫助下,這些企業順利實現了環保“逆襲”。

"

河東五金製造加工業歷史悠久,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以生產刀剪、錘子等五金工具而聞名全國,素有“五金之鄉”的美譽。

時過境遷,因缺乏創新意識、環保設施落後,傳統五金產業已漸漸不能適應時代。直面現實,河東區五金行業提升改造的步伐從未停止。根據《河東區五金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按照“關停淘汰一批、整改提升一批、入園發展一批、兼併重組一批”的原則,河東區五金機械行業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

11日,沂蒙晚報記者跟隨河東環保分局執法人員走進九曲街道、鄭旺鎮的三家五金企業,在監察執法人員的服務幫助下,這些企業順利實現了環保“逆襲”。

在執法人員的幫助下 臨沂河東五金“小微”環保逆襲

山東強順五金工具有限公司車間內,機器上竟沒沾上一點塵土油漬。

"

河東五金製造加工業歷史悠久,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以生產刀剪、錘子等五金工具而聞名全國,素有“五金之鄉”的美譽。

時過境遷,因缺乏創新意識、環保設施落後,傳統五金產業已漸漸不能適應時代。直面現實,河東區五金行業提升改造的步伐從未停止。根據《河東區五金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按照“關停淘汰一批、整改提升一批、入園發展一批、兼併重組一批”的原則,河東區五金機械行業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

11日,沂蒙晚報記者跟隨河東環保分局執法人員走進九曲街道、鄭旺鎮的三家五金企業,在監察執法人員的服務幫助下,這些企業順利實現了環保“逆襲”。

在執法人員的幫助下 臨沂河東五金“小微”環保逆襲

山東強順五金工具有限公司車間內,機器上竟沒沾上一點塵土油漬。

在執法人員的幫助下 臨沂河東五金“小微”環保逆襲

為避免風險,萬超異型制釘廠現在的廢機油都會回收封存。

"

河東五金製造加工業歷史悠久,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以生產刀剪、錘子等五金工具而聞名全國,素有“五金之鄉”的美譽。

時過境遷,因缺乏創新意識、環保設施落後,傳統五金產業已漸漸不能適應時代。直面現實,河東區五金行業提升改造的步伐從未停止。根據《河東區五金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按照“關停淘汰一批、整改提升一批、入園發展一批、兼併重組一批”的原則,河東區五金機械行業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

11日,沂蒙晚報記者跟隨河東環保分局執法人員走進九曲街道、鄭旺鎮的三家五金企業,在監察執法人員的服務幫助下,這些企業順利實現了環保“逆襲”。

在執法人員的幫助下 臨沂河東五金“小微”環保逆襲

山東強順五金工具有限公司車間內,機器上竟沒沾上一點塵土油漬。

在執法人員的幫助下 臨沂河東五金“小微”環保逆襲

為避免風險,萬超異型制釘廠現在的廢機油都會回收封存。

在執法人員的幫助下 臨沂河東五金“小微”環保逆襲

金盛源五金工具有限公司,每個區域都劃分細緻,並設了指示牌。

廠區打掃得就像自己家一樣

隨手摸一把車間機器,手指沒沾染塵土和油漬

山東強順五金工具有限公司老闆李強2005年開始涉足五金行業,經過多年發展,他的企業已小有規模。一切的順風順水,在2015年出現了拐點。

“以前我們燒煤生產,一生火就冒黑煙。”李強告訴記者,2015年,臨沂發起向大氣汙染宣戰的行動,關注生態環保才逐漸在五金行業成為共識。

辦環評,上環保處理設備,煤改氣、改電……2016年,李強成為河東區五金行業最早涉足環保改革的一批企業主。今年7月份,因為大氣汙染防治形勢嚴峻,臨沂再次打響藍天保衛戰,多數企業需要環保提升改造,時刻繃緊環保弦的山東省強順五金工具有限公司始終環保過關,一直正常生產。

“你看,雖然廠房老舊,但打掃得乾淨整潔,這用了十幾年的機器,被工人擦拭得一塵不染。”河東環保分局監察大隊二中隊隊長楊賀帶沂蒙晚報記者參觀時,隨手摸了一把車間的機器,手指上竟然沒有沾上一點塵土和油漬。楊賀說,此次大氣汙染防治攻堅行動要求全區五金企業做環保提升改造,有些企業不知道如何做,河東環保分局組織全區9個鎮街的環保所長及企業主到強順五金參觀學習,讓大家看看環保做得到位的企業是什麼樣子的,模板有了,標準也就有了。

李強介紹,企業生產時會產生少量噴塑廢氣,企業安裝了UV光氧催化設備、低溫等離子設備以及脈衝布袋收集除塵設備等等,完全可以做到達標排放。有了設備,工作能時刻做到開啟運轉也很重要。“工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掃廠區衛生,打掃標準就像打掃自己家一樣,生產時,環保設施必須時刻開啟……”李強介紹。

“這次藍天保衛戰打得徹底,我很多同行朋友的思想在各級政府和環保執法人員的引導下,也發生了轉變,以前廠子雜亂無章、佈局混亂,現在改造得都比我做的還好了。”談起近幾個月的企業變化,李強由衷感慨。

噴淋系統每天10元專克塵土

“在環保人員的指導下,方方面面都在改變”

11日上午10時許,沂蒙晚報記者走進萬超異型制釘廠,發現廠區的主幹道及每個廠房的上方都設置了噴淋系統。

“以前環保執法人員提出建議時,我們還不理解,通過實踐可知道是個好辦法了。”企業老闆鬱章彬告訴記者,這套噴淋設備大有用處,前期共投資1000餘元錢鋪設管線,現在每天成本也就10元左右,投資少作用卻不小,不僅抑塵,廠區的空氣也清新了不少。

不僅如此,萬超異型制釘廠破損嚴重的進出廠區主幹道也重新做了硬化,車間坑窪不平的地面也重新打磨了。“以前地面磨損嚴重,車輛上貨卸貨時,塵土飛揚。8月中旬,廠區停工十多天提升改造,硬化後的廠區再沒了揚塵汙染,整體環境好多了。”鬱章彬介紹。

“衣服可以不新,可以有補丁,但是不能髒兮兮的,廠容廠貌也是這樣,在原有基礎上做到最好,做到乾淨整潔。”楊賀表示,現在萬超異型制釘廠的提升改造也很成功,也成為大家觀摩學習的典型。

楊賀介紹,多年來,河東區的五金行業多是家庭小作坊演變而來,企業主和工人的環保意識比較薄弱,他們認為生產出產品,然後再賣出去就可以了,卻不知道企業要想幹好,這還遠遠不夠,老闆要提高環保意識,工人要轉變思想,搞企業要從搞好環境開始,打掃衛生、擦拭機器這都是最基本的。

“以前廢機油都是隨便流到地上,不僅存在環境風險,還格外髒差,現在我們在環保分局執法人員的建議下,採取了回收措施,效果很好,真的是方方面面都在改變。”鬱章彬說,潛移默化中,廠區面貌,工人、企業主的思想意識,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九化”標準把企業做成標杆

執法人員手把手指導企業轉型升級

原料區、裝車區、成品區、生產區、生活區……鄭旺鎮臨沂金盛源五金工具有限公司內,每一個區域都劃分細緻,並設置了指示牌,地面也沖刷得乾淨整潔。

企業老闆趙振作告訴沂蒙晚報記者,8月份,河東區五金產業轉型升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五金產業轉型升級“九化”標準,他們仔細請教監察執法人員,沒想到執法人員還真手把手地作出指導,如今,金盛源公司成了別的企業學習的典型。“環保工作做到頭裡準沒錯,利國利民還利己。”趙振作感慨不已。

根據五金產業轉型升級“九化”標準,要求廠區內外環境優化、物料封閉化、廠房標準化、車間潔淨化、生產設備機械化、自動化,環保設施科學化、工廢無害化。

“以前以煤炭為燃料,儘管煤炭物料也進行覆蓋,但是衛生程度太差,大風一吹,煤灰四起,最難熬的還是貨車卸煤的時候,搞得滿場都是。2015年,我們上了脫硫脫硝設備、除塵設備;2016年,我們順應大潮流將燃料改為燃氣,環保治理上了一個大臺階;上個月,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又做了‘九化’標準改造,在環保路上,我們會一直努力。”趙振作說。

據河東環保分局監察大隊三中隊隊長袁州介紹,河東區本次整治提升對象為全區五金機械企業(作坊),包括各類金屬、機械生產加工製造企業,採取提升改造為主,關停淘汰為輔的手段,按照五金產業轉型升級“九化”標準相關要求,全面開展整治提升改造工作。執法人員也一直向服務管家的角色轉變。

執法人員充當

企業“服務管家”

對於五金“小微”提升改造,河東環保分局監察執法人員不是僅僅“查”與“關”,而是側重於服務。他們現場指導檢查轄區內五金企業,幫企業梳理在汙染治理、臺賬管理、環保設施運行等方面的問題,形成問題清單和整改清單,監察執法人員給予針對性指導,幫助企業提升環境管理能力。另外,河東區出臺方案明確五金行業整治標準,通過樣板先行、現場指導、掛號銷號制度等措施,推進企業整治提升。

多數小微企業

陣痛後重獲新生

2017年以來,河東區以各級環保督察為契機,查處了一大批的環境違法企業。查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這些企業大部分是河東區的傳統產業,是許多群眾的日常經濟的主要來源,如何引領小微企業轉變成長軌跡,是必須破解的現實課題。根據有關要求,河東區決定對散亂汙企業及小微建設項目納入聚集區模式管理,引導、協助、規制傳統工業小微企業走出“生存”與“環保”兩難困境,轉向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通過成立行業協會,劃分產業聚集區,截至2018年底,河東區共成立小微企業行業協會49家,成立行業聚集區48個,近400家小微企業通過聚集區管理新模式拿到了環評手續,大部分小微企業經歷“環保陣痛”後重獲新生。(臨報融媒記者付茜 通訊員任姝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