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河南交匯這一地帶,曾是革命老區,為什麼區劃調整如此頻繁

打開山東省和河南省的交界地區的地圖,會發現河南省有一片狹長的地域,似把尖刀“插”進了山東省,好像兩省水乳交融,所以本文題目才用了個“交匯”一詞。

山東、河南交匯這一地帶,曾是革命老區,為什麼區劃調整如此頻繁

山東河南交匯處示意圖

山東、河南交匯這一地帶,曾是革命老區,為什麼區劃調整如此頻繁

濮陽市政區圖

這一片地域現在屬於河南省濮陽市管轄,上面有兩個縣範縣和臺前縣。其實在建國之前這一帶是屬於山東省的,而現在的濮陽市所在地一帶在清代則屬於直隸的,與範縣、臺前縣分屬兩省,但這兩個省都與河南省沒有關係,那麼到了現在怎麼又都屬於河南省了呢?

山東、河南交匯這一地帶,曾是革命老區,為什麼區劃調整如此頻繁

清代時這一地域所屬示意圖,紅色線段所標為現在省界

一切還要從新中國剛成立的1949年時說起。那時候華北地區剛解放,按照抗日戰爭時期的根據地範圍形成了冀東、冀中、冀南、冀魯豫、太行、太嶽等行政區,這些行政區域各個統屬關係不清、發展不平衡、情況十分複雜,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此情況下,對清末、民國時期的固有省級區劃打亂進行了調整,在魯西南、豫北、冀南銜接地區成立了平原省,分為6個專區,此時濮陽、範縣、臺前縣(1978年設,此時為壽張縣一部分)都在平原省了,濮陽和範縣屬濮陽專區,而臺前縣(壽張縣的一部分)屬聊城專區。

山東、河南交匯這一地帶,曾是革命老區,為什麼區劃調整如此頻繁

平原省

1952年11月,平原省曇花一現,僅設了三年零三個月就被撤銷了,撤銷後濮陽歸了河南省、範縣、臺前縣(此時為壽張縣的一部分)則歸了山東省。這塊土地剛聚集在一起又匆匆分開了。

1956年範縣的臨縣濮縣(注:不是濮陽)撤銷,併入範縣。範縣的另一個臨縣觀朝縣(由清代觀城縣、朝城縣合併而成,民國時期1943年設置)撤銷,縣域大部分劃歸了範縣,其他部分分別給了莘縣和壽張縣。1958年莘縣撤銷,分別劃歸範縣、冠縣,這時候範縣的面積包括範縣、濮縣的全部、觀朝縣、莘縣的一部分,達到了歷史上面積最大。

1961年7月,莘縣恢復建制。

1963年在山東、河南兩省交界處的河流金堤河氾濫成災,由於它貫穿於兩省,有的地段統籌協調不便,在魯豫兩省形成了水利糾紛。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於1964年把範縣的臨縣壽張縣撤銷,範縣和壽張縣的金堤河之南劃歸河南省,仍稱範縣。金堤河以北的原為範縣的5個鄉鎮給了山東省陽谷縣。

這樣,範縣可以有效對金堤河進行管理了,不過它的縣城因在金堤河以北卻留在了山東省莘縣,開成了獨特的縣城“飛地”,那時候老百姓常說的:全國一大怪,縣城設在省界外。直到1995年縣城才在本縣境內建設了新區,脫離開因“飛地”狀況造成的縣城難以發展的尷尬局面。

區劃調整後,範縣的縣境形狀特別狹長,南北僅十多華里,但東西卻長達240多華里,雖然有利於防洪,但狹長的地形在當時交通、通訊不暢的年代卻是個大麻煩,因此1974年在範縣東部7個公社設置了縣級的中共範縣臺前工作委員會和範縣臺前辦事處。1975年改稱中共臺前工作委員會和臺前辦事處。1978年建臺前縣,從此範縣的東半部分就成了一個新的縣,一直到現在。

山東、河南交匯這一地帶,曾是革命老區,為什麼區劃調整如此頻繁

紅圈處即為濮範觀根據地,可見在三大根據在交界處

這個地區區劃之所以調整這麼頻繁,跟它們臨河有關係,既鄰金堤河,更臨黃河,造就了複雜的地形,這樣的地形不利於經濟發展和行政區劃。也正是這樣的地形,卻在這一帶形成了抗日戰爭時期穩固的根據地——濮(陽)、範(縣)、觀(城)根據地,依託黃河、金堤河等河流造就的水網以及沙丘、沙地等地形,再加上遠離大城市,最近的縣城也在二十多裡之外,是三不管地帶,天然地有利於我軍進行埋伏、轉移以及休養生息。這裡是連接魯西、冀南、豫北的橋樑,是冀魯豫和山東根據地的交通樞紐,再加上我黨在1930年初就在這一帶有活動,抗日民族英雄範築先將軍在聊城,離此也不算遠,在隊伍建設和物資支持上給予了很大幫助。濮範觀根據地成為山東魯西北根據地的一部分,後來逐步形成為魯西、冀魯豫的中心區,在抗日戰爭中,這裡始終未被日軍完全佔領,成為我黨領導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鋼鐵堡壘,在敵後平原游擊戰爭中發揮巨大作用,在抗日根據地中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