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到山東青島自駕遊的黑龍江遊客張萌萌和朋友,專程來到青島靈山灣東方影都產業園參觀。產業園項目部的後山上,“東方影都”4個白色大字非常醒目。山下,幾十座影棚依次排開,整齊而壯觀。張萌萌說:“之前在網上了解到,這裡是《流浪地球》等大片的拍攝地,所以特意來看看。”以東方影都產業園為代表,近年來山東在影視劇製作方面不斷髮力,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

出精品的熱土

在國內影視劇製作領域,山東多年來貢獻了一批精品佳作。

在電視劇方面,從20世紀70年代的《人民的委託》,到後來的《高山下的花環》《今夜有暴風雪》,再到近年來的《北平無戰事》《父母愛情》《馬向陽下鄉記》等,每一部作品都憑藉過硬的製作質量、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獲得業內廣泛認可。

在電影方面,《孔繁森》《沂蒙六姐妹》《走過雪山草地》……一部部聚焦現實或革命題材的作品通過熒幕與觀眾見面,傳遞正能量,引領社會風尚,並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

編劇高滿堂曾參與山東多部熱播電視劇的製作。他認為,“視野大”是山東影視劇的一個特點。其關注全國各個地方、各個領域的創作題材,向觀眾展示了正確的歷史觀、審美觀。以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為例,從2012年起,山東選派多批“第一書記”,到貧困村抓黨建促脫貧。“第一書記”們在鄉村遇到了什麼?貧困村民眾對“第一書記”們是什麼反應?圍繞種種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山東省委宣傳部決定策劃一部以“第一書記”下鄉為題材的電視劇。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山東影視傳媒集團組織相關主創人員,在淄博、棗莊、威海等地採訪了42位“第一書記”,蒐集整理了大量鮮活生動的素材。兩年後,《馬向陽下鄉記》與全國觀眾見面,憑藉“接地氣”的劇情一炮打響。

以規劃引領轉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山東影視劇產業的地域文化特色愈發濃厚,沿著現實主義創作道路走下去的決心更加堅定。為推動影視劇產業的持續繁榮,這幾年山東注重在頂層設計層面進行規劃引領。

2018年1月公佈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山東將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支持濟南、青島建設影視文化消費先行體驗區”。同年底,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山東省影視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指出山東影視劇產業發展的近期目標是,到2022年,全省影視全產業鏈進一步形成,影視製作工業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影視創作生產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

此外,《2017—2019年全省重點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目錄》《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等,也為影視劇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與保障。

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山東的影視劇產業蓬勃發展,尤其是產業園區的建設方面更是亮點頻出。佔地5000畝、建築面積500萬平方米的東方影都產業園,擁有40個國際標準化攝影棚、32個置景車間、一流的後期研發製作中心,可以滿足大製作電影的各種需求。在產業園的帶動下,青島西海岸新區積極發展影視服務配套產業,目前已引進註冊各類影視企業超過230家。山東影視傳媒集團正向“全內容領域和全產業鏈滲透”的綜合性影視文化集團進軍,它旗下的“星工坊”影視文化綜合體項目,將工業遺址與兒童文化娛樂功能深度嫁接,未來將極大提高影視劇產業的附加值。

創新破除人才等瓶頸

好劇本少、人才短缺等是全國影視劇產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山東也不例外。

編劇趙冬苓說,一些國有影視企業,付出了很多成本來培養人才,但人才“羽翼豐滿後就飛走了”。她建議,山東的影視劇產業發展要改變既有思路與觀念,對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為解決劇本問題,山東影視傳媒集團目前正與山東省作家協會、山東出版集團等溝通,希望集聚優勢資源來打造山東的“劇本孵化器”。山東影視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晉亮透露,未來,山東計劃創辦一所產學研一體的影視劇產業教學機構,以相關產業的職業教育及實習實訓為基礎,重點培養影視劇產業需要的人才。

山東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山東已開始轉變影視產業增長方式,合理調控影視創作數量。既鼓勵新生創作力量的積極性,又設定專業、質量門檻,充分運用政策、市場槓桿,壓縮低質、劣質影視產品的數量。今後山東還計劃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影視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運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大力發展影視新科技,全面提升影視製作工業化、信息化水平,實現價值鏈向高水平躍升。加快培養青年優秀影視人才,制定更靈活、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進和激勵政策,吸引更多國內外高端人才到山東發展。

5月29日,山東影視精品創作及產業發展座談會在青島舉行。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會見與會嘉賓時表示,山東將不斷創新管理模式、用人機制和分配辦法,為影視創作提供一流軟硬件條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傳世佳作,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