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一)沙雕:今夜的偶像

我在抖音短視頻上,關注著幾個著名賬號。我先要對這些賬號說一聲對不起,聲明一下,我對他們絕無惡意。我仍然欣賞他們的創意,併為他們持續展現自己的表演能力而鼓掌。

突然有一天,多餘和毛毛姐就“紅”了。一曲“好嗨喲”唱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前段時間,韓美娟大熱,“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記得雙擊麼麼噠”,就這麼幾句非常簡單、並沒有多少趣味的話,熱得讓人有些想不通。

北京的男生“維維啊”,二十歲出頭,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能有470萬贊,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展現單身狗在秀恩愛的小兩口面前笑容漸漸凝固的過程。

“陳婷mm”和“陳三廢gg”這姐弟倆,永遠玩著姐姐嫁不出去的梗。

還有聶文婷,她的抖音主題是“再見了媽媽,今晚我就要遠航”。為此她持之以恆地挨媽媽的耳光。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一)沙雕:今夜的偶像

我在抖音短視頻上,關注著幾個著名賬號。我先要對這些賬號說一聲對不起,聲明一下,我對他們絕無惡意。我仍然欣賞他們的創意,併為他們持續展現自己的表演能力而鼓掌。

突然有一天,多餘和毛毛姐就“紅”了。一曲“好嗨喲”唱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前段時間,韓美娟大熱,“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記得雙擊麼麼噠”,就這麼幾句非常簡單、並沒有多少趣味的話,熱得讓人有些想不通。

北京的男生“維維啊”,二十歲出頭,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能有470萬贊,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展現單身狗在秀恩愛的小兩口面前笑容漸漸凝固的過程。

“陳婷mm”和“陳三廢gg”這姐弟倆,永遠玩著姐姐嫁不出去的梗。

還有聶文婷,她的抖音主題是“再見了媽媽,今晚我就要遠航”。為此她持之以恆地挨媽媽的耳光。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他們在抖音中所採取的策略,那麼,他們可能都屬於“沙雕”團隊。他們在視頻中並不傳達什麼知識,這是書籍和專業課程所承載的職能,他們也不表現思考、體悟,因為這些對於大眾沒有吸引力,他們要帶給觀眾的就是“嘿,真是沙雕”“就喜歡你這麼沙雕”的感覺,大眾在瞬間形成的心理優越感之中為他們留言、點贊,使他們從草根中冉冉升起,成為新的全民偶像。

偶像是什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偶像有不同的意義。在神靈時代,偶像是具有強大力量、不可反抗的神。在理性時代,偶像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學問家。在文藝大興的時代,偶像是文學家,是畫家,是音樂家。在資本主義大開拓的時代,偶像是探險家、船長。在盒帶流行的時候,偶像是王菲,是許茹芸,是鄭秀文,如今,偶像是他們——這些抖音上的“大神”們。他們的號召力(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帶貨能力”)早已不容忽視。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一)沙雕:今夜的偶像

我在抖音短視頻上,關注著幾個著名賬號。我先要對這些賬號說一聲對不起,聲明一下,我對他們絕無惡意。我仍然欣賞他們的創意,併為他們持續展現自己的表演能力而鼓掌。

突然有一天,多餘和毛毛姐就“紅”了。一曲“好嗨喲”唱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前段時間,韓美娟大熱,“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記得雙擊麼麼噠”,就這麼幾句非常簡單、並沒有多少趣味的話,熱得讓人有些想不通。

北京的男生“維維啊”,二十歲出頭,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能有470萬贊,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展現單身狗在秀恩愛的小兩口面前笑容漸漸凝固的過程。

“陳婷mm”和“陳三廢gg”這姐弟倆,永遠玩著姐姐嫁不出去的梗。

還有聶文婷,她的抖音主題是“再見了媽媽,今晚我就要遠航”。為此她持之以恆地挨媽媽的耳光。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他們在抖音中所採取的策略,那麼,他們可能都屬於“沙雕”團隊。他們在視頻中並不傳達什麼知識,這是書籍和專業課程所承載的職能,他們也不表現思考、體悟,因為這些對於大眾沒有吸引力,他們要帶給觀眾的就是“嘿,真是沙雕”“就喜歡你這麼沙雕”的感覺,大眾在瞬間形成的心理優越感之中為他們留言、點贊,使他們從草根中冉冉升起,成為新的全民偶像。

偶像是什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偶像有不同的意義。在神靈時代,偶像是具有強大力量、不可反抗的神。在理性時代,偶像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學問家。在文藝大興的時代,偶像是文學家,是畫家,是音樂家。在資本主義大開拓的時代,偶像是探險家、船長。在盒帶流行的時候,偶像是王菲,是許茹芸,是鄭秀文,如今,偶像是他們——這些抖音上的“大神”們。他們的號召力(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帶貨能力”)早已不容忽視。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雅典學院》局部

這是一個偶像不斷降階也不斷貶值的過程。從偉大到平凡,從經過艱苦的訓練和長久的思索到瞬間光環加身,從發自內心的欽敬到隨意地關注又取消關注,他們是偶像,但他們是沙雕化的偶像。他們實際上在用沙雕在反諷偶像。

(二)沙雕:後喜劇時代

有一句廣告語叫做,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那麼,沙雕也不提供價值,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搬運——搬運別人的構思,重複已有的故事,甚至把自己曾經“沙雕”過的內容“二次沙雕”。

請不要把“沙雕”和喜劇聯繫起來,今日的沙雕並不是往日的喜劇藝術家。也許他們的表演中有一些些喜劇的影子,但笑聲只不過是喜劇的表象,從喜劇在希臘誕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它“嘲諷世間不平事”,它要表現正義。這種觀念一直在西方延續下來,到了卓別林,他還說:“我有本事既勾出眼淚又引出笑聲”,前者似乎更重要一些。他的《摩登時代》等喜劇,並不以勾人發笑為最終指歸。

陳佩斯也說,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那麼,沒有悲情內核的是什麼?恐怕只能是鬧劇。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一)沙雕:今夜的偶像

我在抖音短視頻上,關注著幾個著名賬號。我先要對這些賬號說一聲對不起,聲明一下,我對他們絕無惡意。我仍然欣賞他們的創意,併為他們持續展現自己的表演能力而鼓掌。

突然有一天,多餘和毛毛姐就“紅”了。一曲“好嗨喲”唱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前段時間,韓美娟大熱,“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記得雙擊麼麼噠”,就這麼幾句非常簡單、並沒有多少趣味的話,熱得讓人有些想不通。

北京的男生“維維啊”,二十歲出頭,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能有470萬贊,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展現單身狗在秀恩愛的小兩口面前笑容漸漸凝固的過程。

“陳婷mm”和“陳三廢gg”這姐弟倆,永遠玩著姐姐嫁不出去的梗。

還有聶文婷,她的抖音主題是“再見了媽媽,今晚我就要遠航”。為此她持之以恆地挨媽媽的耳光。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他們在抖音中所採取的策略,那麼,他們可能都屬於“沙雕”團隊。他們在視頻中並不傳達什麼知識,這是書籍和專業課程所承載的職能,他們也不表現思考、體悟,因為這些對於大眾沒有吸引力,他們要帶給觀眾的就是“嘿,真是沙雕”“就喜歡你這麼沙雕”的感覺,大眾在瞬間形成的心理優越感之中為他們留言、點贊,使他們從草根中冉冉升起,成為新的全民偶像。

偶像是什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偶像有不同的意義。在神靈時代,偶像是具有強大力量、不可反抗的神。在理性時代,偶像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學問家。在文藝大興的時代,偶像是文學家,是畫家,是音樂家。在資本主義大開拓的時代,偶像是探險家、船長。在盒帶流行的時候,偶像是王菲,是許茹芸,是鄭秀文,如今,偶像是他們——這些抖音上的“大神”們。他們的號召力(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帶貨能力”)早已不容忽視。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雅典學院》局部

這是一個偶像不斷降階也不斷貶值的過程。從偉大到平凡,從經過艱苦的訓練和長久的思索到瞬間光環加身,從發自內心的欽敬到隨意地關注又取消關注,他們是偶像,但他們是沙雕化的偶像。他們實際上在用沙雕在反諷偶像。

(二)沙雕:後喜劇時代

有一句廣告語叫做,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那麼,沙雕也不提供價值,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搬運——搬運別人的構思,重複已有的故事,甚至把自己曾經“沙雕”過的內容“二次沙雕”。

請不要把“沙雕”和喜劇聯繫起來,今日的沙雕並不是往日的喜劇藝術家。也許他們的表演中有一些些喜劇的影子,但笑聲只不過是喜劇的表象,從喜劇在希臘誕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它“嘲諷世間不平事”,它要表現正義。這種觀念一直在西方延續下來,到了卓別林,他還說:“我有本事既勾出眼淚又引出笑聲”,前者似乎更重要一些。他的《摩登時代》等喜劇,並不以勾人發笑為最終指歸。

陳佩斯也說,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那麼,沒有悲情內核的是什麼?恐怕只能是鬧劇。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鬧劇有沒有價值呢?當然有。在集體的狂歡之中,生活中積蓄的壓力得到放鬆,人能夠從繁重的工作中伸出頭來呼吸一口氣,原本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界限被打破,在無中心的平等裡重新發現自己。

讓人們在正常生活之外,享受純粹的放鬆,離形去智,通過休閒恢復元氣,這就是沙雕存在的意義。

就像是攔了多年的大壩突然被放開——我們可以粗略地劃出一個分界,把四十年前的社會都當做是傳統社會,人生存於約束力極強的社會群體之中,規規矩矩甚至言不由衷,接受監督也接受制裁,社會生活之下沒有個人的隱祕世界。隨著觀念的開放,尤其是物質條件的充裕,終於,傳統社會的牆被緩慢地打開,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更加自由的時代,生活的中心是小我,而不是大我,恰恰在這個時候,信息時代到來了。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一)沙雕:今夜的偶像

我在抖音短視頻上,關注著幾個著名賬號。我先要對這些賬號說一聲對不起,聲明一下,我對他們絕無惡意。我仍然欣賞他們的創意,併為他們持續展現自己的表演能力而鼓掌。

突然有一天,多餘和毛毛姐就“紅”了。一曲“好嗨喲”唱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前段時間,韓美娟大熱,“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記得雙擊麼麼噠”,就這麼幾句非常簡單、並沒有多少趣味的話,熱得讓人有些想不通。

北京的男生“維維啊”,二十歲出頭,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能有470萬贊,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展現單身狗在秀恩愛的小兩口面前笑容漸漸凝固的過程。

“陳婷mm”和“陳三廢gg”這姐弟倆,永遠玩著姐姐嫁不出去的梗。

還有聶文婷,她的抖音主題是“再見了媽媽,今晚我就要遠航”。為此她持之以恆地挨媽媽的耳光。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他們在抖音中所採取的策略,那麼,他們可能都屬於“沙雕”團隊。他們在視頻中並不傳達什麼知識,這是書籍和專業課程所承載的職能,他們也不表現思考、體悟,因為這些對於大眾沒有吸引力,他們要帶給觀眾的就是“嘿,真是沙雕”“就喜歡你這麼沙雕”的感覺,大眾在瞬間形成的心理優越感之中為他們留言、點贊,使他們從草根中冉冉升起,成為新的全民偶像。

偶像是什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偶像有不同的意義。在神靈時代,偶像是具有強大力量、不可反抗的神。在理性時代,偶像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學問家。在文藝大興的時代,偶像是文學家,是畫家,是音樂家。在資本主義大開拓的時代,偶像是探險家、船長。在盒帶流行的時候,偶像是王菲,是許茹芸,是鄭秀文,如今,偶像是他們——這些抖音上的“大神”們。他們的號召力(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帶貨能力”)早已不容忽視。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雅典學院》局部

這是一個偶像不斷降階也不斷貶值的過程。從偉大到平凡,從經過艱苦的訓練和長久的思索到瞬間光環加身,從發自內心的欽敬到隨意地關注又取消關注,他們是偶像,但他們是沙雕化的偶像。他們實際上在用沙雕在反諷偶像。

(二)沙雕:後喜劇時代

有一句廣告語叫做,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那麼,沙雕也不提供價值,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搬運——搬運別人的構思,重複已有的故事,甚至把自己曾經“沙雕”過的內容“二次沙雕”。

請不要把“沙雕”和喜劇聯繫起來,今日的沙雕並不是往日的喜劇藝術家。也許他們的表演中有一些些喜劇的影子,但笑聲只不過是喜劇的表象,從喜劇在希臘誕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它“嘲諷世間不平事”,它要表現正義。這種觀念一直在西方延續下來,到了卓別林,他還說:“我有本事既勾出眼淚又引出笑聲”,前者似乎更重要一些。他的《摩登時代》等喜劇,並不以勾人發笑為最終指歸。

陳佩斯也說,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那麼,沒有悲情內核的是什麼?恐怕只能是鬧劇。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鬧劇有沒有價值呢?當然有。在集體的狂歡之中,生活中積蓄的壓力得到放鬆,人能夠從繁重的工作中伸出頭來呼吸一口氣,原本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界限被打破,在無中心的平等裡重新發現自己。

讓人們在正常生活之外,享受純粹的放鬆,離形去智,通過休閒恢復元氣,這就是沙雕存在的意義。

就像是攔了多年的大壩突然被放開——我們可以粗略地劃出一個分界,把四十年前的社會都當做是傳統社會,人生存於約束力極強的社會群體之中,規規矩矩甚至言不由衷,接受監督也接受制裁,社會生活之下沒有個人的隱祕世界。隨著觀念的開放,尤其是物質條件的充裕,終於,傳統社會的牆被緩慢地打開,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更加自由的時代,生活的中心是小我,而不是大我,恰恰在這個時候,信息時代到來了。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三)沙雕:浮出4G地表

沙雕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人類形成的第一天,沙雕就如影隨形地陪伴著我們。

人有自我娛樂、自我放鬆的傾向。史前非洲曾出現過一些小件的雕塑,比如角牛、小野兔、供養頭、貓頭鷹乃至人物等等。範夢在《東方美術史話》中說,這些小件雕塑是史前人類遊戲的產物,是他們在疲勞的捕獵生活之餘,憑藉記憶隨手打製圖案捏出來的,這是原始人火熱情感的表現,反映了人類的固有慾念。或者也可以說,這些用以消遣、放鬆的製品,就是數千、上萬年前人類偶爾“沙雕”的產物。

在過去社會制度、社會組織方式的約束之下,人類的沙雕本能被壓抑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比如《巴黎聖母院》中加西莫多突然成了愚人王,《太陽照常升起》裡一大群人搶在牛群前面奔跑,結果“有頭牛在鬥牛場衝進人群,挑倒了七八個人”。到了今天,西方還有各種各樣的狂歡節,這些就是現實中被髮洩出的“沙雕”本能。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一)沙雕:今夜的偶像

我在抖音短視頻上,關注著幾個著名賬號。我先要對這些賬號說一聲對不起,聲明一下,我對他們絕無惡意。我仍然欣賞他們的創意,併為他們持續展現自己的表演能力而鼓掌。

突然有一天,多餘和毛毛姐就“紅”了。一曲“好嗨喲”唱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前段時間,韓美娟大熱,“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記得雙擊麼麼噠”,就這麼幾句非常簡單、並沒有多少趣味的話,熱得讓人有些想不通。

北京的男生“維維啊”,二十歲出頭,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能有470萬贊,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展現單身狗在秀恩愛的小兩口面前笑容漸漸凝固的過程。

“陳婷mm”和“陳三廢gg”這姐弟倆,永遠玩著姐姐嫁不出去的梗。

還有聶文婷,她的抖音主題是“再見了媽媽,今晚我就要遠航”。為此她持之以恆地挨媽媽的耳光。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他們在抖音中所採取的策略,那麼,他們可能都屬於“沙雕”團隊。他們在視頻中並不傳達什麼知識,這是書籍和專業課程所承載的職能,他們也不表現思考、體悟,因為這些對於大眾沒有吸引力,他們要帶給觀眾的就是“嘿,真是沙雕”“就喜歡你這麼沙雕”的感覺,大眾在瞬間形成的心理優越感之中為他們留言、點贊,使他們從草根中冉冉升起,成為新的全民偶像。

偶像是什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偶像有不同的意義。在神靈時代,偶像是具有強大力量、不可反抗的神。在理性時代,偶像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學問家。在文藝大興的時代,偶像是文學家,是畫家,是音樂家。在資本主義大開拓的時代,偶像是探險家、船長。在盒帶流行的時候,偶像是王菲,是許茹芸,是鄭秀文,如今,偶像是他們——這些抖音上的“大神”們。他們的號召力(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帶貨能力”)早已不容忽視。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雅典學院》局部

這是一個偶像不斷降階也不斷貶值的過程。從偉大到平凡,從經過艱苦的訓練和長久的思索到瞬間光環加身,從發自內心的欽敬到隨意地關注又取消關注,他們是偶像,但他們是沙雕化的偶像。他們實際上在用沙雕在反諷偶像。

(二)沙雕:後喜劇時代

有一句廣告語叫做,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那麼,沙雕也不提供價值,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搬運——搬運別人的構思,重複已有的故事,甚至把自己曾經“沙雕”過的內容“二次沙雕”。

請不要把“沙雕”和喜劇聯繫起來,今日的沙雕並不是往日的喜劇藝術家。也許他們的表演中有一些些喜劇的影子,但笑聲只不過是喜劇的表象,從喜劇在希臘誕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它“嘲諷世間不平事”,它要表現正義。這種觀念一直在西方延續下來,到了卓別林,他還說:“我有本事既勾出眼淚又引出笑聲”,前者似乎更重要一些。他的《摩登時代》等喜劇,並不以勾人發笑為最終指歸。

陳佩斯也說,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那麼,沒有悲情內核的是什麼?恐怕只能是鬧劇。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鬧劇有沒有價值呢?當然有。在集體的狂歡之中,生活中積蓄的壓力得到放鬆,人能夠從繁重的工作中伸出頭來呼吸一口氣,原本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界限被打破,在無中心的平等裡重新發現自己。

讓人們在正常生活之外,享受純粹的放鬆,離形去智,通過休閒恢復元氣,這就是沙雕存在的意義。

就像是攔了多年的大壩突然被放開——我們可以粗略地劃出一個分界,把四十年前的社會都當做是傳統社會,人生存於約束力極強的社會群體之中,規規矩矩甚至言不由衷,接受監督也接受制裁,社會生活之下沒有個人的隱祕世界。隨著觀念的開放,尤其是物質條件的充裕,終於,傳統社會的牆被緩慢地打開,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更加自由的時代,生活的中心是小我,而不是大我,恰恰在這個時候,信息時代到來了。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三)沙雕:浮出4G地表

沙雕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人類形成的第一天,沙雕就如影隨形地陪伴著我們。

人有自我娛樂、自我放鬆的傾向。史前非洲曾出現過一些小件的雕塑,比如角牛、小野兔、供養頭、貓頭鷹乃至人物等等。範夢在《東方美術史話》中說,這些小件雕塑是史前人類遊戲的產物,是他們在疲勞的捕獵生活之餘,憑藉記憶隨手打製圖案捏出來的,這是原始人火熱情感的表現,反映了人類的固有慾念。或者也可以說,這些用以消遣、放鬆的製品,就是數千、上萬年前人類偶爾“沙雕”的產物。

在過去社會制度、社會組織方式的約束之下,人類的沙雕本能被壓抑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比如《巴黎聖母院》中加西莫多突然成了愚人王,《太陽照常升起》裡一大群人搶在牛群前面奔跑,結果“有頭牛在鬥牛場衝進人群,挑倒了七八個人”。到了今天,西方還有各種各樣的狂歡節,這些就是現實中被髮洩出的“沙雕”本能。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網絡改變了這一切。

如果沒有2G,人們只能在電視節目中接受薰陶;如果沒有3G,網絡就無法全面覆蓋所有國民的生活,正是在3G時代開發出的各類APP,順利地佔領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果沒有4G——

就沒有這麼多沙雕。

4G網絡是一場革命。說在3G時代,流量資費還制約著移動互聯的深度和廣度,那麼當4G像浪潮一樣席捲而來時,幾乎所有的APP都為此發生劇烈的改變。這些APP們迅速佔領了人們的生命,形成了包羅萬象的網絡生存空間。受惠於4G的便利,我們可以更方便地進行網上購物、網上學習、網上訂餐、網上申請各類服務……網絡應用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我們應當感謝4G。

4G提供了迅速、準確的信息獲取渠道,每個人都能很快了解感興趣的事物,這是一場顛覆式的革命:它推翻了原本對於精英、專家的膜拜,使“學在學者”逐漸變成了“學在大眾”。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一)沙雕:今夜的偶像

我在抖音短視頻上,關注著幾個著名賬號。我先要對這些賬號說一聲對不起,聲明一下,我對他們絕無惡意。我仍然欣賞他們的創意,併為他們持續展現自己的表演能力而鼓掌。

突然有一天,多餘和毛毛姐就“紅”了。一曲“好嗨喲”唱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前段時間,韓美娟大熱,“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記得雙擊麼麼噠”,就這麼幾句非常簡單、並沒有多少趣味的話,熱得讓人有些想不通。

北京的男生“維維啊”,二十歲出頭,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能有470萬贊,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展現單身狗在秀恩愛的小兩口面前笑容漸漸凝固的過程。

“陳婷mm”和“陳三廢gg”這姐弟倆,永遠玩著姐姐嫁不出去的梗。

還有聶文婷,她的抖音主題是“再見了媽媽,今晚我就要遠航”。為此她持之以恆地挨媽媽的耳光。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他們在抖音中所採取的策略,那麼,他們可能都屬於“沙雕”團隊。他們在視頻中並不傳達什麼知識,這是書籍和專業課程所承載的職能,他們也不表現思考、體悟,因為這些對於大眾沒有吸引力,他們要帶給觀眾的就是“嘿,真是沙雕”“就喜歡你這麼沙雕”的感覺,大眾在瞬間形成的心理優越感之中為他們留言、點贊,使他們從草根中冉冉升起,成為新的全民偶像。

偶像是什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偶像有不同的意義。在神靈時代,偶像是具有強大力量、不可反抗的神。在理性時代,偶像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學問家。在文藝大興的時代,偶像是文學家,是畫家,是音樂家。在資本主義大開拓的時代,偶像是探險家、船長。在盒帶流行的時候,偶像是王菲,是許茹芸,是鄭秀文,如今,偶像是他們——這些抖音上的“大神”們。他們的號召力(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帶貨能力”)早已不容忽視。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雅典學院》局部

這是一個偶像不斷降階也不斷貶值的過程。從偉大到平凡,從經過艱苦的訓練和長久的思索到瞬間光環加身,從發自內心的欽敬到隨意地關注又取消關注,他們是偶像,但他們是沙雕化的偶像。他們實際上在用沙雕在反諷偶像。

(二)沙雕:後喜劇時代

有一句廣告語叫做,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那麼,沙雕也不提供價值,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搬運——搬運別人的構思,重複已有的故事,甚至把自己曾經“沙雕”過的內容“二次沙雕”。

請不要把“沙雕”和喜劇聯繫起來,今日的沙雕並不是往日的喜劇藝術家。也許他們的表演中有一些些喜劇的影子,但笑聲只不過是喜劇的表象,從喜劇在希臘誕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它“嘲諷世間不平事”,它要表現正義。這種觀念一直在西方延續下來,到了卓別林,他還說:“我有本事既勾出眼淚又引出笑聲”,前者似乎更重要一些。他的《摩登時代》等喜劇,並不以勾人發笑為最終指歸。

陳佩斯也說,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那麼,沒有悲情內核的是什麼?恐怕只能是鬧劇。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鬧劇有沒有價值呢?當然有。在集體的狂歡之中,生活中積蓄的壓力得到放鬆,人能夠從繁重的工作中伸出頭來呼吸一口氣,原本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界限被打破,在無中心的平等裡重新發現自己。

讓人們在正常生活之外,享受純粹的放鬆,離形去智,通過休閒恢復元氣,這就是沙雕存在的意義。

就像是攔了多年的大壩突然被放開——我們可以粗略地劃出一個分界,把四十年前的社會都當做是傳統社會,人生存於約束力極強的社會群體之中,規規矩矩甚至言不由衷,接受監督也接受制裁,社會生活之下沒有個人的隱祕世界。隨著觀念的開放,尤其是物質條件的充裕,終於,傳統社會的牆被緩慢地打開,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更加自由的時代,生活的中心是小我,而不是大我,恰恰在這個時候,信息時代到來了。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三)沙雕:浮出4G地表

沙雕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人類形成的第一天,沙雕就如影隨形地陪伴著我們。

人有自我娛樂、自我放鬆的傾向。史前非洲曾出現過一些小件的雕塑,比如角牛、小野兔、供養頭、貓頭鷹乃至人物等等。範夢在《東方美術史話》中說,這些小件雕塑是史前人類遊戲的產物,是他們在疲勞的捕獵生活之餘,憑藉記憶隨手打製圖案捏出來的,這是原始人火熱情感的表現,反映了人類的固有慾念。或者也可以說,這些用以消遣、放鬆的製品,就是數千、上萬年前人類偶爾“沙雕”的產物。

在過去社會制度、社會組織方式的約束之下,人類的沙雕本能被壓抑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比如《巴黎聖母院》中加西莫多突然成了愚人王,《太陽照常升起》裡一大群人搶在牛群前面奔跑,結果“有頭牛在鬥牛場衝進人群,挑倒了七八個人”。到了今天,西方還有各種各樣的狂歡節,這些就是現實中被髮洩出的“沙雕”本能。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網絡改變了這一切。

如果沒有2G,人們只能在電視節目中接受薰陶;如果沒有3G,網絡就無法全面覆蓋所有國民的生活,正是在3G時代開發出的各類APP,順利地佔領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果沒有4G——

就沒有這麼多沙雕。

4G網絡是一場革命。說在3G時代,流量資費還制約著移動互聯的深度和廣度,那麼當4G像浪潮一樣席捲而來時,幾乎所有的APP都為此發生劇烈的改變。這些APP們迅速佔領了人們的生命,形成了包羅萬象的網絡生存空間。受惠於4G的便利,我們可以更方便地進行網上購物、網上學習、網上訂餐、網上申請各類服務……網絡應用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我們應當感謝4G。

4G提供了迅速、準確的信息獲取渠道,每個人都能很快了解感興趣的事物,這是一場顛覆式的革命:它推翻了原本對於精英、專家的膜拜,使“學在學者”逐漸變成了“學在大眾”。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此外,它對人們精神層面的影響還在於——沙雕現象的突然發達。套用羅素的句式:令人感到驚異或難於解說的莫過於沙雕現象的突然興起了。或許我們可以嘗試著解剖一下它產生的機理:

第一,因為技術的進步,4G使各類以沙雕為賣點的APP突然獲得了一個牢固的生長點。以視頻APP為例,它的本質還是遊戲APP,它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在每分每秒都能立刻沉入嘻哈放鬆之中。人們用虛耗的時間和在APP內受到誘導而產生的購物為自己“沙雕化”的娛樂方式買單。

第二,後現代社會的“去中心”本質也在網絡世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沒有權威,即使有權威也要批判它;沒有偶像,我就是自己的偶像,網絡社會不會培養出“唯唯諾諾”的人,大家的態度都很鮮明——即使他是錯的。他的任性、他的玩世不恭以及他的過失,就是沙雕存在的基礎。

第三,在失去了統一的價值觀、共同的理想之後,“失重”的心靈仍需要有所寄託,人們仍需要在勞動時間之外繼續尋找短暫生命的意義,最終他們找到了,那就是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不是傳統社會中追尋真理的快樂,而是剝去過重的面具之後,所僅剩的那種一絲不掛的快樂,那種短期刺激又無傷大雅的,那種意義淡薄但容易接受的,那種能使人迅速產生優越感又比較廉價的快樂。這種快樂,“沙雕”可以帶來。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一)沙雕:今夜的偶像

我在抖音短視頻上,關注著幾個著名賬號。我先要對這些賬號說一聲對不起,聲明一下,我對他們絕無惡意。我仍然欣賞他們的創意,併為他們持續展現自己的表演能力而鼓掌。

突然有一天,多餘和毛毛姐就“紅”了。一曲“好嗨喲”唱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前段時間,韓美娟大熱,“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記得雙擊麼麼噠”,就這麼幾句非常簡單、並沒有多少趣味的話,熱得讓人有些想不通。

北京的男生“維維啊”,二十歲出頭,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能有470萬贊,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展現單身狗在秀恩愛的小兩口面前笑容漸漸凝固的過程。

“陳婷mm”和“陳三廢gg”這姐弟倆,永遠玩著姐姐嫁不出去的梗。

還有聶文婷,她的抖音主題是“再見了媽媽,今晚我就要遠航”。為此她持之以恆地挨媽媽的耳光。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他們在抖音中所採取的策略,那麼,他們可能都屬於“沙雕”團隊。他們在視頻中並不傳達什麼知識,這是書籍和專業課程所承載的職能,他們也不表現思考、體悟,因為這些對於大眾沒有吸引力,他們要帶給觀眾的就是“嘿,真是沙雕”“就喜歡你這麼沙雕”的感覺,大眾在瞬間形成的心理優越感之中為他們留言、點贊,使他們從草根中冉冉升起,成為新的全民偶像。

偶像是什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偶像有不同的意義。在神靈時代,偶像是具有強大力量、不可反抗的神。在理性時代,偶像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學問家。在文藝大興的時代,偶像是文學家,是畫家,是音樂家。在資本主義大開拓的時代,偶像是探險家、船長。在盒帶流行的時候,偶像是王菲,是許茹芸,是鄭秀文,如今,偶像是他們——這些抖音上的“大神”們。他們的號召力(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帶貨能力”)早已不容忽視。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雅典學院》局部

這是一個偶像不斷降階也不斷貶值的過程。從偉大到平凡,從經過艱苦的訓練和長久的思索到瞬間光環加身,從發自內心的欽敬到隨意地關注又取消關注,他們是偶像,但他們是沙雕化的偶像。他們實際上在用沙雕在反諷偶像。

(二)沙雕:後喜劇時代

有一句廣告語叫做,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那麼,沙雕也不提供價值,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搬運——搬運別人的構思,重複已有的故事,甚至把自己曾經“沙雕”過的內容“二次沙雕”。

請不要把“沙雕”和喜劇聯繫起來,今日的沙雕並不是往日的喜劇藝術家。也許他們的表演中有一些些喜劇的影子,但笑聲只不過是喜劇的表象,從喜劇在希臘誕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它“嘲諷世間不平事”,它要表現正義。這種觀念一直在西方延續下來,到了卓別林,他還說:“我有本事既勾出眼淚又引出笑聲”,前者似乎更重要一些。他的《摩登時代》等喜劇,並不以勾人發笑為最終指歸。

陳佩斯也說,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那麼,沒有悲情內核的是什麼?恐怕只能是鬧劇。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鬧劇有沒有價值呢?當然有。在集體的狂歡之中,生活中積蓄的壓力得到放鬆,人能夠從繁重的工作中伸出頭來呼吸一口氣,原本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界限被打破,在無中心的平等裡重新發現自己。

讓人們在正常生活之外,享受純粹的放鬆,離形去智,通過休閒恢復元氣,這就是沙雕存在的意義。

就像是攔了多年的大壩突然被放開——我們可以粗略地劃出一個分界,把四十年前的社會都當做是傳統社會,人生存於約束力極強的社會群體之中,規規矩矩甚至言不由衷,接受監督也接受制裁,社會生活之下沒有個人的隱祕世界。隨著觀念的開放,尤其是物質條件的充裕,終於,傳統社會的牆被緩慢地打開,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更加自由的時代,生活的中心是小我,而不是大我,恰恰在這個時候,信息時代到來了。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三)沙雕:浮出4G地表

沙雕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人類形成的第一天,沙雕就如影隨形地陪伴著我們。

人有自我娛樂、自我放鬆的傾向。史前非洲曾出現過一些小件的雕塑,比如角牛、小野兔、供養頭、貓頭鷹乃至人物等等。範夢在《東方美術史話》中說,這些小件雕塑是史前人類遊戲的產物,是他們在疲勞的捕獵生活之餘,憑藉記憶隨手打製圖案捏出來的,這是原始人火熱情感的表現,反映了人類的固有慾念。或者也可以說,這些用以消遣、放鬆的製品,就是數千、上萬年前人類偶爾“沙雕”的產物。

在過去社會制度、社會組織方式的約束之下,人類的沙雕本能被壓抑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比如《巴黎聖母院》中加西莫多突然成了愚人王,《太陽照常升起》裡一大群人搶在牛群前面奔跑,結果“有頭牛在鬥牛場衝進人群,挑倒了七八個人”。到了今天,西方還有各種各樣的狂歡節,這些就是現實中被髮洩出的“沙雕”本能。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網絡改變了這一切。

如果沒有2G,人們只能在電視節目中接受薰陶;如果沒有3G,網絡就無法全面覆蓋所有國民的生活,正是在3G時代開發出的各類APP,順利地佔領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果沒有4G——

就沒有這麼多沙雕。

4G網絡是一場革命。說在3G時代,流量資費還制約著移動互聯的深度和廣度,那麼當4G像浪潮一樣席捲而來時,幾乎所有的APP都為此發生劇烈的改變。這些APP們迅速佔領了人們的生命,形成了包羅萬象的網絡生存空間。受惠於4G的便利,我們可以更方便地進行網上購物、網上學習、網上訂餐、網上申請各類服務……網絡應用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我們應當感謝4G。

4G提供了迅速、準確的信息獲取渠道,每個人都能很快了解感興趣的事物,這是一場顛覆式的革命:它推翻了原本對於精英、專家的膜拜,使“學在學者”逐漸變成了“學在大眾”。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此外,它對人們精神層面的影響還在於——沙雕現象的突然發達。套用羅素的句式:令人感到驚異或難於解說的莫過於沙雕現象的突然興起了。或許我們可以嘗試著解剖一下它產生的機理:

第一,因為技術的進步,4G使各類以沙雕為賣點的APP突然獲得了一個牢固的生長點。以視頻APP為例,它的本質還是遊戲APP,它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在每分每秒都能立刻沉入嘻哈放鬆之中。人們用虛耗的時間和在APP內受到誘導而產生的購物為自己“沙雕化”的娛樂方式買單。

第二,後現代社會的“去中心”本質也在網絡世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沒有權威,即使有權威也要批判它;沒有偶像,我就是自己的偶像,網絡社會不會培養出“唯唯諾諾”的人,大家的態度都很鮮明——即使他是錯的。他的任性、他的玩世不恭以及他的過失,就是沙雕存在的基礎。

第三,在失去了統一的價值觀、共同的理想之後,“失重”的心靈仍需要有所寄託,人們仍需要在勞動時間之外繼續尋找短暫生命的意義,最終他們找到了,那就是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不是傳統社會中追尋真理的快樂,而是剝去過重的面具之後,所僅剩的那種一絲不掛的快樂,那種短期刺激又無傷大雅的,那種意義淡薄但容易接受的,那種能使人迅速產生優越感又比較廉價的快樂。這種快樂,“沙雕”可以帶來。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網絡照進現實,使沙雕迅速“正常化”。原本只能在某一天、某種天氣、某個地方、某條街道發生的沙雕行為,借網絡為工具,終於具有了普遍性。那些曾經被批評為“不正常”、“奇奇怪怪”的事物紛紛上了視頻或直播(比如吃播、反串,比如有人在景點唱歌跳舞作為“打卡”),而且獲得了大量關注。所謂道德的邊界、倫理的邊界在今天迅速後退,為沙雕讓出了大量空間。

(四)5G,將“沙雕”進行到底

5G來了,新的革命即將到來。

我們很難具體地想象出將來5G會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怎樣的改變,因為4G已經完美地貼近了我們的各個空間。當5G到來時,我們只不過是被技術所挾持的被動接受者,技術工程師們的想象能力遠遠超過了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也許技術上一個微小的進步,就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突飛猛進的變化,就像二維碼一樣。

但是我們知道,在5G之後,還會迎來新“沙雕”的百花齊放。在推動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時,人們總會感到疲憊,總會感到茫然,總會希望過上平和的生活,膚淺有什麼不好呢?這些就是沙雕存在的土壤。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一)沙雕:今夜的偶像

我在抖音短視頻上,關注著幾個著名賬號。我先要對這些賬號說一聲對不起,聲明一下,我對他們絕無惡意。我仍然欣賞他們的創意,併為他們持續展現自己的表演能力而鼓掌。

突然有一天,多餘和毛毛姐就“紅”了。一曲“好嗨喲”唱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前段時間,韓美娟大熱,“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記得雙擊麼麼噠”,就這麼幾句非常簡單、並沒有多少趣味的話,熱得讓人有些想不通。

北京的男生“維維啊”,二十歲出頭,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能有470萬贊,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展現單身狗在秀恩愛的小兩口面前笑容漸漸凝固的過程。

“陳婷mm”和“陳三廢gg”這姐弟倆,永遠玩著姐姐嫁不出去的梗。

還有聶文婷,她的抖音主題是“再見了媽媽,今晚我就要遠航”。為此她持之以恆地挨媽媽的耳光。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他們在抖音中所採取的策略,那麼,他們可能都屬於“沙雕”團隊。他們在視頻中並不傳達什麼知識,這是書籍和專業課程所承載的職能,他們也不表現思考、體悟,因為這些對於大眾沒有吸引力,他們要帶給觀眾的就是“嘿,真是沙雕”“就喜歡你這麼沙雕”的感覺,大眾在瞬間形成的心理優越感之中為他們留言、點贊,使他們從草根中冉冉升起,成為新的全民偶像。

偶像是什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偶像有不同的意義。在神靈時代,偶像是具有強大力量、不可反抗的神。在理性時代,偶像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學問家。在文藝大興的時代,偶像是文學家,是畫家,是音樂家。在資本主義大開拓的時代,偶像是探險家、船長。在盒帶流行的時候,偶像是王菲,是許茹芸,是鄭秀文,如今,偶像是他們——這些抖音上的“大神”們。他們的號召力(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帶貨能力”)早已不容忽視。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雅典學院》局部

這是一個偶像不斷降階也不斷貶值的過程。從偉大到平凡,從經過艱苦的訓練和長久的思索到瞬間光環加身,從發自內心的欽敬到隨意地關注又取消關注,他們是偶像,但他們是沙雕化的偶像。他們實際上在用沙雕在反諷偶像。

(二)沙雕:後喜劇時代

有一句廣告語叫做,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那麼,沙雕也不提供價值,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搬運——搬運別人的構思,重複已有的故事,甚至把自己曾經“沙雕”過的內容“二次沙雕”。

請不要把“沙雕”和喜劇聯繫起來,今日的沙雕並不是往日的喜劇藝術家。也許他們的表演中有一些些喜劇的影子,但笑聲只不過是喜劇的表象,從喜劇在希臘誕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它“嘲諷世間不平事”,它要表現正義。這種觀念一直在西方延續下來,到了卓別林,他還說:“我有本事既勾出眼淚又引出笑聲”,前者似乎更重要一些。他的《摩登時代》等喜劇,並不以勾人發笑為最終指歸。

陳佩斯也說,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那麼,沒有悲情內核的是什麼?恐怕只能是鬧劇。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鬧劇有沒有價值呢?當然有。在集體的狂歡之中,生活中積蓄的壓力得到放鬆,人能夠從繁重的工作中伸出頭來呼吸一口氣,原本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界限被打破,在無中心的平等裡重新發現自己。

讓人們在正常生活之外,享受純粹的放鬆,離形去智,通過休閒恢復元氣,這就是沙雕存在的意義。

就像是攔了多年的大壩突然被放開——我們可以粗略地劃出一個分界,把四十年前的社會都當做是傳統社會,人生存於約束力極強的社會群體之中,規規矩矩甚至言不由衷,接受監督也接受制裁,社會生活之下沒有個人的隱祕世界。隨著觀念的開放,尤其是物質條件的充裕,終於,傳統社會的牆被緩慢地打開,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更加自由的時代,生活的中心是小我,而不是大我,恰恰在這個時候,信息時代到來了。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三)沙雕:浮出4G地表

沙雕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人類形成的第一天,沙雕就如影隨形地陪伴著我們。

人有自我娛樂、自我放鬆的傾向。史前非洲曾出現過一些小件的雕塑,比如角牛、小野兔、供養頭、貓頭鷹乃至人物等等。範夢在《東方美術史話》中說,這些小件雕塑是史前人類遊戲的產物,是他們在疲勞的捕獵生活之餘,憑藉記憶隨手打製圖案捏出來的,這是原始人火熱情感的表現,反映了人類的固有慾念。或者也可以說,這些用以消遣、放鬆的製品,就是數千、上萬年前人類偶爾“沙雕”的產物。

在過去社會制度、社會組織方式的約束之下,人類的沙雕本能被壓抑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比如《巴黎聖母院》中加西莫多突然成了愚人王,《太陽照常升起》裡一大群人搶在牛群前面奔跑,結果“有頭牛在鬥牛場衝進人群,挑倒了七八個人”。到了今天,西方還有各種各樣的狂歡節,這些就是現實中被髮洩出的“沙雕”本能。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網絡改變了這一切。

如果沒有2G,人們只能在電視節目中接受薰陶;如果沒有3G,網絡就無法全面覆蓋所有國民的生活,正是在3G時代開發出的各類APP,順利地佔領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果沒有4G——

就沒有這麼多沙雕。

4G網絡是一場革命。說在3G時代,流量資費還制約著移動互聯的深度和廣度,那麼當4G像浪潮一樣席捲而來時,幾乎所有的APP都為此發生劇烈的改變。這些APP們迅速佔領了人們的生命,形成了包羅萬象的網絡生存空間。受惠於4G的便利,我們可以更方便地進行網上購物、網上學習、網上訂餐、網上申請各類服務……網絡應用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我們應當感謝4G。

4G提供了迅速、準確的信息獲取渠道,每個人都能很快了解感興趣的事物,這是一場顛覆式的革命:它推翻了原本對於精英、專家的膜拜,使“學在學者”逐漸變成了“學在大眾”。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此外,它對人們精神層面的影響還在於——沙雕現象的突然發達。套用羅素的句式:令人感到驚異或難於解說的莫過於沙雕現象的突然興起了。或許我們可以嘗試著解剖一下它產生的機理:

第一,因為技術的進步,4G使各類以沙雕為賣點的APP突然獲得了一個牢固的生長點。以視頻APP為例,它的本質還是遊戲APP,它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在每分每秒都能立刻沉入嘻哈放鬆之中。人們用虛耗的時間和在APP內受到誘導而產生的購物為自己“沙雕化”的娛樂方式買單。

第二,後現代社會的“去中心”本質也在網絡世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沒有權威,即使有權威也要批判它;沒有偶像,我就是自己的偶像,網絡社會不會培養出“唯唯諾諾”的人,大家的態度都很鮮明——即使他是錯的。他的任性、他的玩世不恭以及他的過失,就是沙雕存在的基礎。

第三,在失去了統一的價值觀、共同的理想之後,“失重”的心靈仍需要有所寄託,人們仍需要在勞動時間之外繼續尋找短暫生命的意義,最終他們找到了,那就是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不是傳統社會中追尋真理的快樂,而是剝去過重的面具之後,所僅剩的那種一絲不掛的快樂,那種短期刺激又無傷大雅的,那種意義淡薄但容易接受的,那種能使人迅速產生優越感又比較廉價的快樂。這種快樂,“沙雕”可以帶來。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網絡照進現實,使沙雕迅速“正常化”。原本只能在某一天、某種天氣、某個地方、某條街道發生的沙雕行為,借網絡為工具,終於具有了普遍性。那些曾經被批評為“不正常”、“奇奇怪怪”的事物紛紛上了視頻或直播(比如吃播、反串,比如有人在景點唱歌跳舞作為“打卡”),而且獲得了大量關注。所謂道德的邊界、倫理的邊界在今天迅速後退,為沙雕讓出了大量空間。

(四)5G,將“沙雕”進行到底

5G來了,新的革命即將到來。

我們很難具體地想象出將來5G會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怎樣的改變,因為4G已經完美地貼近了我們的各個空間。當5G到來時,我們只不過是被技術所挾持的被動接受者,技術工程師們的想象能力遠遠超過了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也許技術上一個微小的進步,就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突飛猛進的變化,就像二維碼一樣。

但是我們知道,在5G之後,還會迎來新“沙雕”的百花齊放。在推動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時,人們總會感到疲憊,總會感到茫然,總會希望過上平和的生活,膚淺有什麼不好呢?這些就是沙雕存在的土壤。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在未來,5G將使這顆星球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再次縮小。雖然早就喊出了地球村的口號,但這需要各種交通工具和通信設施的齊頭並進。在5G時代,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流必然更加密集,每個人都越來越趨向於“地球人”。

在未來,5G會使人們身處更密集、更全方位的看管之中。它能更加無微不至地照看人,甚至偶爾提供現實中已經愈來愈稀薄的脈脈溫情,同時它也總在冷靜地分析,以便在恰到好處的時候提醒你,去買吧,去玩吧,去放鬆吧,去找樂子吧。

在未來,5G所能提供的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在沙雕成為現象的同時,與沙雕相輔相成的嚴肅文化也必然會同步增長。沙雕現象和嚴肅文化之間有鬥爭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相互轉化的一面。人們不能沒有沙雕所帶來的歡樂,也不能缺乏嚴肅文化所引起的昇華。

在未來,5G會給個人以更多的展示空間——第一批敢於展示的人已經摘下了各路自媒體的桃子,但5G應當可以提供更好、容量更大的平臺。當年土豆率先喊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導演”,這句話至今仍然讓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們也需要喊一聲,5G,讓每個沙雕都迎風起舞。

"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沙雕”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沙雕是一種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嘻嘻哈哈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放鬆任性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慾望。沙雕蔑視理想、永恆、高雅,沙雕追求短、平、快。

以前人們讚揚他人說,“雕!”

現在人們戲謔地稱自己或他人為“沙雕”。

“沙雕”不再是一個貶義的標籤,它意味著有趣,它迎合著“草根”們的汪洋大海。“沙雕”迅速獲得了市場,成為統治4G時代的偉大力量。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一)沙雕:今夜的偶像

我在抖音短視頻上,關注著幾個著名賬號。我先要對這些賬號說一聲對不起,聲明一下,我對他們絕無惡意。我仍然欣賞他們的創意,併為他們持續展現自己的表演能力而鼓掌。

突然有一天,多餘和毛毛姐就“紅”了。一曲“好嗨喲”唱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前段時間,韓美娟大熱,“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記得雙擊麼麼噠”,就這麼幾句非常簡單、並沒有多少趣味的話,熱得讓人有些想不通。

北京的男生“維維啊”,二十歲出頭,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能有470萬贊,情節非常簡單,就是展現單身狗在秀恩愛的小兩口面前笑容漸漸凝固的過程。

“陳婷mm”和“陳三廢gg”這姐弟倆,永遠玩著姐姐嫁不出去的梗。

還有聶文婷,她的抖音主題是“再見了媽媽,今晚我就要遠航”。為此她持之以恆地挨媽媽的耳光。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他們在抖音中所採取的策略,那麼,他們可能都屬於“沙雕”團隊。他們在視頻中並不傳達什麼知識,這是書籍和專業課程所承載的職能,他們也不表現思考、體悟,因為這些對於大眾沒有吸引力,他們要帶給觀眾的就是“嘿,真是沙雕”“就喜歡你這麼沙雕”的感覺,大眾在瞬間形成的心理優越感之中為他們留言、點贊,使他們從草根中冉冉升起,成為新的全民偶像。

偶像是什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偶像有不同的意義。在神靈時代,偶像是具有強大力量、不可反抗的神。在理性時代,偶像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學問家。在文藝大興的時代,偶像是文學家,是畫家,是音樂家。在資本主義大開拓的時代,偶像是探險家、船長。在盒帶流行的時候,偶像是王菲,是許茹芸,是鄭秀文,如今,偶像是他們——這些抖音上的“大神”們。他們的號召力(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帶貨能力”)早已不容忽視。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雅典學院》局部

這是一個偶像不斷降階也不斷貶值的過程。從偉大到平凡,從經過艱苦的訓練和長久的思索到瞬間光環加身,從發自內心的欽敬到隨意地關注又取消關注,他們是偶像,但他們是沙雕化的偶像。他們實際上在用沙雕在反諷偶像。

(二)沙雕:後喜劇時代

有一句廣告語叫做,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那麼,沙雕也不提供價值,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搬運——搬運別人的構思,重複已有的故事,甚至把自己曾經“沙雕”過的內容“二次沙雕”。

請不要把“沙雕”和喜劇聯繫起來,今日的沙雕並不是往日的喜劇藝術家。也許他們的表演中有一些些喜劇的影子,但笑聲只不過是喜劇的表象,從喜劇在希臘誕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它“嘲諷世間不平事”,它要表現正義。這種觀念一直在西方延續下來,到了卓別林,他還說:“我有本事既勾出眼淚又引出笑聲”,前者似乎更重要一些。他的《摩登時代》等喜劇,並不以勾人發笑為最終指歸。

陳佩斯也說,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那麼,沒有悲情內核的是什麼?恐怕只能是鬧劇。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鬧劇有沒有價值呢?當然有。在集體的狂歡之中,生活中積蓄的壓力得到放鬆,人能夠從繁重的工作中伸出頭來呼吸一口氣,原本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界限被打破,在無中心的平等裡重新發現自己。

讓人們在正常生活之外,享受純粹的放鬆,離形去智,通過休閒恢復元氣,這就是沙雕存在的意義。

就像是攔了多年的大壩突然被放開——我們可以粗略地劃出一個分界,把四十年前的社會都當做是傳統社會,人生存於約束力極強的社會群體之中,規規矩矩甚至言不由衷,接受監督也接受制裁,社會生活之下沒有個人的隱祕世界。隨著觀念的開放,尤其是物質條件的充裕,終於,傳統社會的牆被緩慢地打開,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更加自由的時代,生活的中心是小我,而不是大我,恰恰在這個時候,信息時代到來了。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三)沙雕:浮出4G地表

沙雕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人類形成的第一天,沙雕就如影隨形地陪伴著我們。

人有自我娛樂、自我放鬆的傾向。史前非洲曾出現過一些小件的雕塑,比如角牛、小野兔、供養頭、貓頭鷹乃至人物等等。範夢在《東方美術史話》中說,這些小件雕塑是史前人類遊戲的產物,是他們在疲勞的捕獵生活之餘,憑藉記憶隨手打製圖案捏出來的,這是原始人火熱情感的表現,反映了人類的固有慾念。或者也可以說,這些用以消遣、放鬆的製品,就是數千、上萬年前人類偶爾“沙雕”的產物。

在過去社會制度、社會組織方式的約束之下,人類的沙雕本能被壓抑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比如《巴黎聖母院》中加西莫多突然成了愚人王,《太陽照常升起》裡一大群人搶在牛群前面奔跑,結果“有頭牛在鬥牛場衝進人群,挑倒了七八個人”。到了今天,西方還有各種各樣的狂歡節,這些就是現實中被髮洩出的“沙雕”本能。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網絡改變了這一切。

如果沒有2G,人們只能在電視節目中接受薰陶;如果沒有3G,網絡就無法全面覆蓋所有國民的生活,正是在3G時代開發出的各類APP,順利地佔領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果沒有4G——

就沒有這麼多沙雕。

4G網絡是一場革命。說在3G時代,流量資費還制約著移動互聯的深度和廣度,那麼當4G像浪潮一樣席捲而來時,幾乎所有的APP都為此發生劇烈的改變。這些APP們迅速佔領了人們的生命,形成了包羅萬象的網絡生存空間。受惠於4G的便利,我們可以更方便地進行網上購物、網上學習、網上訂餐、網上申請各類服務……網絡應用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我們應當感謝4G。

4G提供了迅速、準確的信息獲取渠道,每個人都能很快了解感興趣的事物,這是一場顛覆式的革命:它推翻了原本對於精英、專家的膜拜,使“學在學者”逐漸變成了“學在大眾”。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此外,它對人們精神層面的影響還在於——沙雕現象的突然發達。套用羅素的句式:令人感到驚異或難於解說的莫過於沙雕現象的突然興起了。或許我們可以嘗試著解剖一下它產生的機理:

第一,因為技術的進步,4G使各類以沙雕為賣點的APP突然獲得了一個牢固的生長點。以視頻APP為例,它的本質還是遊戲APP,它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在每分每秒都能立刻沉入嘻哈放鬆之中。人們用虛耗的時間和在APP內受到誘導而產生的購物為自己“沙雕化”的娛樂方式買單。

第二,後現代社會的“去中心”本質也在網絡世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沒有權威,即使有權威也要批判它;沒有偶像,我就是自己的偶像,網絡社會不會培養出“唯唯諾諾”的人,大家的態度都很鮮明——即使他是錯的。他的任性、他的玩世不恭以及他的過失,就是沙雕存在的基礎。

第三,在失去了統一的價值觀、共同的理想之後,“失重”的心靈仍需要有所寄託,人們仍需要在勞動時間之外繼續尋找短暫生命的意義,最終他們找到了,那就是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不是傳統社會中追尋真理的快樂,而是剝去過重的面具之後,所僅剩的那種一絲不掛的快樂,那種短期刺激又無傷大雅的,那種意義淡薄但容易接受的,那種能使人迅速產生優越感又比較廉價的快樂。這種快樂,“沙雕”可以帶來。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網絡照進現實,使沙雕迅速“正常化”。原本只能在某一天、某種天氣、某個地方、某條街道發生的沙雕行為,借網絡為工具,終於具有了普遍性。那些曾經被批評為“不正常”、“奇奇怪怪”的事物紛紛上了視頻或直播(比如吃播、反串,比如有人在景點唱歌跳舞作為“打卡”),而且獲得了大量關注。所謂道德的邊界、倫理的邊界在今天迅速後退,為沙雕讓出了大量空間。

(四)5G,將“沙雕”進行到底

5G來了,新的革命即將到來。

我們很難具體地想象出將來5G會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怎樣的改變,因為4G已經完美地貼近了我們的各個空間。當5G到來時,我們只不過是被技術所挾持的被動接受者,技術工程師們的想象能力遠遠超過了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也許技術上一個微小的進步,就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突飛猛進的變化,就像二維碼一樣。

但是我們知道,在5G之後,還會迎來新“沙雕”的百花齊放。在推動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時,人們總會感到疲憊,總會感到茫然,總會希望過上平和的生活,膚淺有什麼不好呢?這些就是沙雕存在的土壤。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在未來,5G將使這顆星球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再次縮小。雖然早就喊出了地球村的口號,但這需要各種交通工具和通信設施的齊頭並進。在5G時代,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流必然更加密集,每個人都越來越趨向於“地球人”。

在未來,5G會使人們身處更密集、更全方位的看管之中。它能更加無微不至地照看人,甚至偶爾提供現實中已經愈來愈稀薄的脈脈溫情,同時它也總在冷靜地分析,以便在恰到好處的時候提醒你,去買吧,去玩吧,去放鬆吧,去找樂子吧。

在未來,5G所能提供的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在沙雕成為現象的同時,與沙雕相輔相成的嚴肅文化也必然會同步增長。沙雕現象和嚴肅文化之間有鬥爭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相互轉化的一面。人們不能沒有沙雕所帶來的歡樂,也不能缺乏嚴肅文化所引起的昇華。

在未來,5G會給個人以更多的展示空間——第一批敢於展示的人已經摘下了各路自媒體的桃子,但5G應當可以提供更好、容量更大的平臺。當年土豆率先喊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導演”,這句話至今仍然讓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們也需要喊一聲,5G,讓每個沙雕都迎風起舞。

走入5G時代的“沙雕”現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