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新朔州——朔州“一山兩河一湖”中心城市生態體系建設的實踐

三農 城市規劃 恢河 經濟 朔州大小事 2017-06-21

山水新朔州——朔州“一山兩河一湖”中心城市生態體系建設的實踐

5個區15 攝5個景點的七里河綜合治理工程,成為朔州市新地標。圖為從空中俯瞰部分七里河治理工程。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印象中的塞外朔州,似乎總是留給人們些許的荒涼。

也許是雁門這道雄關,侷限了人們的視野。仲夏時節,麗日藍天,草木蔥蘢。記者穿行於這座歷史上的馬邑都城,體悟著這座邊塞古鎮的厚重,感受著這座城市蛻變的脈動與韻律——蒼翠的西山萬木青鬱,蜿蜒的七里河碧波悠悠,泉眼汩汩的恢河清流湧動,美麗塞外醉人心脾。

黨的十八大以來,朔州市委市政府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開啟了改天換地的“一山兩河一湖”中心城市生態體系建設的實踐。朔州,這座塞外小城正在呈現出自然生態與現代生活相融相交的城市新貌。

規劃先行,生態優先——打造城市水系生態經濟走廊

曾經的七里河,盈盈一水,清波碧浪。

七里河發源於平魯區窩窩會村打鶯溝,東至朔城區太平窯村,全長30公里。它穿城而過,市區段總長約10公里。這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張以及人口的增長,被稱為朔州母親河的七里河不堪重負,水問題愈發凸顯,徑流量越來越少。再加上城市生活汙水、工業汙水的大量排入,河道水質不斷惡化;加之河底淤泥沉積,雜草叢生,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漂浮水面,路過此地,人們常常掩鼻而過,曾經美麗的七里河在人們眼裡成了一條垃圾河。

對七里河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朔州矢志不渝。

市委書記王安龐多次徒步河道與村落間巡訪考察,說起對七里河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他飽含深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七里河是大自然賦予朔州人民的寶貴資源。我們要始終堅持群眾的難點就是工作的重點,始終堅持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治理生態環境的出發點。”

2013年,在經濟遭到斷崖式下滑的狀況下,朔州市委、市政府啟動了福惠民生的“一山兩河一湖”中心城市生態體系建設。

治理方案如何規劃?朔州市思路明確:要秉承景觀定位與朔州雄厚的歷史文化相融合,精緻的城市品位與綠色自然生態的環境相協調,經濟發展與惠及民生相兼顧。

他們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進行科學規劃,西山生態園、七里河、恢河、太平湖的未來美景初步得以勾勒:集休閒、文化、經濟等功能於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的親水景觀,成為提升朔州城市形象的“城市水系生態經濟走廊”。

今年74歲的朔城區李家河村村黨支部書記劉崇是土生土長的朔州人,也是一位有著45年黨齡的老支書。他和李家河村的眾多村民一樣,多少年來期盼著身邊的七里河能夠變清變乾淨。“一山兩河一湖”中心城市生態體系建設工程的啟動和推進,讓村民們親身經歷著一座城市的華麗轉身。

擴延城市架構,提升城市品質——城市功能多元化帶動影響力和輻射力

6月3日,今年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週末。市民王翠雲女士又一次徜徉在七里河大橋,望著河面碧水微瀾,夕陽晚照,她欣喜地告訴記者:“4年多了,看著工程一點一點地推進,居住環境越來越美,市民們都由衷地感謝政府的惠民之舉。”

對於朔州來說,穿城而過的七里河承載了朔州老百姓的期盼和夢想。

七里河朔州市區治理總長度10公里,規劃控制面積10平方公里;涉及沿河兩岸城中村共計14個,工程拆遷面積53萬平方米。按照規劃,園區佈局總面積956.89公頃,分為郊野遊憩生活區、休閒文化生活區等5個區域,治理建設難度之大顯而易見。雪上加霜的是,受煤電市場的衝擊,朔州市公共預算收入更是連續3年負增長,市級財政用於治理的費用顯得捉襟見肘。

但是宏圖已經繪就,唯有立說立行,以踐行功成不必在我的右玉精神,用擼起袖子加油乾的氣勢攻堅克難,方能有所成效。

拆遷工作歷來是城市建設的老大難。但在朔城區李家河村,當年年底,360戶村民就搬出居住了數十年的村裡老宅;2016年年底,又有650戶村民搬進了新購置的樓房。3年間,李家河村1010戶村民告別了居住了一輩子的村莊。

今年41歲的趙勝是朔州市七里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部主任,在尉遲恭公園工地見到他,談到拆遷難時,他說,正因為難我們才要用心去做。他給我們講了這樣一件事,村民羅麗軍家中生活困難,不願搬遷。他和老支書劉崇多次上門協調都沒有效果。他倆沒有氣餒,只要節假日,就和村兩委幹部去羅麗軍家裡走訪幫襯。將心比心,2016年年底,羅麗軍終於在拆遷協議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就這樣,一道道拆遷的難題在各級幹部細緻入微的工作中悄然化解,工程項目也得以順利實施。目前,七里河重點區段成效初顯,兩河匯流的太平湖也已開工。

為了打造城市新形象,解決市區交通不暢的難題,藉助七里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朔州市在七里河上新建了6座橋樑;同時打通包括馬邑路、建設路、平朔路在內的多條道路,重塑朔州市的城市架構。

長久的堅持換來了城市的面貌一新,河復清流,山披綠裝。6月的朔州,花香四溢,滿目青翠。好環境帶來了好人氣,這幾年來朔州旅遊的人多了,外面的投資商也來了,僅今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招商會上就引進資金307億元。隨著經濟的回暖,這座歷史上曾被定位於煤電的單一功能城市,開始向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間拓展。

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謀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一座城市因山情水韻,會讓人更加親近眷戀。

現在的朔州人都知道,在城南有一片水清岸綠、綠樹成蔭、天鵝遊弋、風光旖旎的城市溼地公園。朔州人也知道,這條發源於寧武縣管涔山北麓屬桑乾河一級支流的恢河一度垃圾遍佈,臭氣熏天。

幾年前,朔州市開始大規模對恢河進行綜合治理,“城南溼地水系”的名片效應逐漸顯現。

如今的恢河潔淨流淌,一改往日泥深水渾的髒亂景象。碧水一方的美景佳地,成為朔州市民新居的首選,短短几年的時間上萬戶市民在恢河兩岸安家落戶。每當夜幕降臨,在臨河兩岸房屋點點燈光的映照下,河面波光粼粼,熠熠生輝。

在治理恢河的同時,朔州市也將目光瞄向了自然生態尚顯脆弱的西山生態區,此時的西山可謂是荒山禿嶺,沙田薄地。

變化源自聲勢浩大的生態環境治理。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治理,目前西山生態區已完成治理面積50萬畝,栽植各類樹木580萬株,工程區林草覆蓋率達到了58%。一個規模宏大的綠色長廊在朔州市區西部鋪展蔓延開來。

在朔城區張蔡莊鄉峙莊村村黨支部書記任忠義看來,西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不僅是生態工程,還是富民工程。他帶領村民組建了造林專業隊,負責西山生態區植樹造林和樹木管護,參加造林專業隊的村民每年僅種樹收入就在1萬元以上。

朔州市將恢河水引上了西山生態區,形成了雁家湖、雙照湖、玉泉湖三大景觀湖。而今,西山生態區林海漫漫,山水交映,美不勝收。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來國際奧委會主席杯全國百城自行車賽事在這裡舉辦。

文明在人與環境的互動中提升前行。李文明今年58歲,現在的職務是朔城區西山生態建設管理中心主任。與樹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李文明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退休後依然能夠看護這片林子。因為在他看來,城市的環境在變美,市民的素質也在提升,愛護環境、保護家園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一種自覺行動。

陽光下,遠遠望去,城市的格調因有青山的依託而凝重素樸,也因有了綠水的縈繞而愈發靈動秀美。一座自然、生態、精緻、宜居的新朔州正向世人展露新顏。朔州的幹部群眾在生態文明的進程中,將右玉精神在時光的穿越中鑄成永恆。

本報記者喬明亮 康梅薌 袁兆輝 本報通訊員 石永傑

圖 季保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