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果業:挑起脫貧攻堅的“大梁”

三農 農村改革 種植業 農民 農業科技報 2017-06-07

世界蘋果看中國,中國蘋果看陝西。近年來,以蘋果為代表的陝西果業勇立世界潮頭,將三秦大地的廣大果農帶向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2016年,陝西果業生產總量1711萬噸,其中:蘋果1100萬噸,佔全國1/4和世界的1/7;獼猴桃130萬噸,佔世界1/3;蘋果汁產量佔世界1/3。

陝西省果業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省果業拉動200萬農戶近1000萬農業人口從業,承載著500萬人的社會就業容量。2015年陝西果業增加值達到375億元,佔全省農業增加值的24%,45個蘋果基地縣的農民人均收入過萬元,尤其在洛川、白水等重點縣,蘋果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5%~90%,對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個覆蓋1000萬從業者的大產業

陝西省全省建成蘋果基地縣43個、梨基地縣10個、獼猴桃基地縣6個、柑橘主產縣兩個,形成了渭北黃土高原1022.7萬畝蘋果產業帶、秦嶺南北麓百萬畝獼猴桃產業帶等水果生產板塊。認證綠色食品果品基地300萬畝、有機蘋果基地20萬畝。多年的實踐證明,陝西果業一直是陝西大農業中效益最好、風險最小、競爭力最強的產業。這些年,陝西建成了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龍頭果品企業群,發展了上百家中小型企業和上千個果業專業合作社。2015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50強中,陝西就上榜13家,有21家企業進入2015中國果業百強品牌企業;全省果汁加工企業有20家51個加工廠,年消化鮮果300多萬噸;全省果品貯藏能力達到300多萬噸;在全國各地支持建成了130家陝西水果品牌店,陝西果品批量(1000噸以上)出口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充分彰顯了陝西作為中國第一水果大省的實力。全省果業基地縣和主產縣農民80%以上收入來自果業,陝西果業已發展成為覆蓋1000萬從業者的大產業。

一條支撐全省精準扶貧的全產業鏈

隨著陝西果業發展壯大,果業產業鏈條也不斷延長,有力帶動了果業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一二三產融合,果農在流通環節和中介、餐飲、住宿、旅遊等服務領域增加了不菲的勞務性、經營性和財產性收益。不僅如此,伴隨著陝西省工業反哺農業的資金大量湧入果業,果區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和果農居住環境、生活質量、家庭教育得到極大改善,果業重點縣、鎮、社區成為統籌城鄉發展先行區,加速推進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近年來,陝西果業積極實施蘋果“西進北擴”、獼猴桃“東擴南移”戰略,所涉及的縣大多數是國家扶貧重點縣。通過果業發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農業主導產業,實現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一套適合全國推廣的產業扶貧好經驗

實踐證明,果業產業扶貧是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扶貧措施。既能穩脫貧,又能不返貧;既能帶動脫貧戶致富奔小康,又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施產業扶貧是一項艱鉅複雜的系統工程,沒有現成經驗可鑑,沒有成套規律可循。陝西省緊緊抓住果業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奮力而為,取得了明顯成效。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陝西省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蘋果大產業,農民大脫貧”的產業扶貧模式,有效保障了貧困農民的穩定脫貧,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共贏。(據《農民日報》) 編輯: nkb001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