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陽區補浪河鄉現代農業發展思路

三農 玉米 農業 種植業 補浪河鄉人民政府 補浪河鄉人民政府 2017-10-05

一、基本情況

補浪河鄉位於榆林市榆陽區西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陝蒙交界地帶,距離榆林城區61公里,屬於典型的風沙草灘區。全鄉總面積480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0.4萬畝,林地面積57.6萬畝,轄13個行政村,5204戶,14888人,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4832元。全鄉主導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和商貿物流業。糧食總產量2.7萬噸,羊子飼養量25.6萬隻,養殖羊子數量全區第一。經過十多年的羊子改良,現已建成陝北白絨山羊核心種群戶60戶,並作為榆陽區白絨山羊種群基地向全市及周邊縣區推廣。

二、存在問題

補浪河鄉的產業模式多年來一直以玉米種植—羊子飼養—售賣羊子產品為主,但經過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全鄉可利用土地面積及羊子養殖數量已基本處於飽和狀態,農業發展模式受資源環境的制約逐漸增大,傳統的發展模式難以保持科學的增長,農民收入增長難有較大的突破。同時,傳統的發展模式也存在著諸多有礙生產的不利因素,具體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耕地質量現狀堪憂。補浪河鄉地處毛烏素沙漠腹地,土地沙化嚴重。雖然近年來全鄉土地改良力度不斷加大,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土壤保水性較差、種植成本較高、產出效率較低等問題。由於土地沙化嚴重,全鄉耕地每週至少需要灌溉一次,但由於水利、電網等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導致遇到乾旱等極端天氣時,農作物減產嚴重。

2、 地塊零星整合困難。從1998年二輪土地承包合同續簽至今二十年,經過多年的改造整合後人均耕地從之前的不足3畝變為現在的7畝,人均新增4畝耕地多為農戶在自己房屋周邊荒地開墾而來。近十多年間,由於經濟飛速發展,部分農戶外出經商務工,其所承包土地大多租賃給附近鄰居耕種。由於這種臨時性租種存在不確定因素多、長久性較差等諸多問題,導致租種者對土壤改良、整合的積極性較低,最終形成全鄉耕地單塊面積最少的0.1畝、戶均耕地十多塊的落後局面,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且停滯不前,嚴重製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3、農作物品種單一。全鄉10萬多畝耕地95%以耕種春季玉米為主,其餘戶均耕種1畝馬鈴薯和1畝青杆玉米,沙地西瓜等經濟作物種植量微乎其微,未形成規模種植,經濟效益不顯著。同時,高效牧草等新型農作物品種種植幾乎處於空白狀態。

4、經濟林利用率低。全鄉林地總面積達57萬多畝,植被覆蓋率達60%,植被主要以沙蒿、沙柳、花棒等灌木為主。這些植被經濟效益差,且沙柳必須3至5年進行平茬,否則將自然枯死,大量工作未能換取相應的經濟效益。相反,適宜當地生長的沙棘、長柄扁桃等經濟林種植卻幾乎沒有。沙柳、旱柳樹等生態防護林,由於適用價值偏低,管護不到位,大多處於枯死狀態。針葉林種植面積十分稀少,多年來一直處於“年年植樹年年枯死”的狀態。加之亂牧現象嚴重,封沙育林工作效果不明顯,全鄉經濟林幾乎未達到創造經濟效益效果。

三、改革思路

要想突破當前的發展瓶頸,解決上述的諸多問題,就必須改變現有的農業生產模式,創新經營理念,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依據廣闊的土地資源和沙漠化治理已初現成效的自然環境,下大力氣改造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的局面。學習借鑑趙家峁村的成功發展經驗,激發群眾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為群眾增收致富創造良好的內在條件。同時,利用初具旅遊效益的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教育基地,打造旅遊文化品牌,彰顯北部草灘地區農業旅遊特色,將治沙連等文化旅遊與特色農業旅遊相融合,打造一條集教育體驗、觀光旅遊、休閒度假於一體的特色旅遊路線,帶動全鄉經濟發展。具體辦法措施如下:

1、土地細碎化整合。針對現有耕地零星的問題,加大力度進行土地細碎化整合,擴大單塊土地面積,以便於大型機械耕作,提高耕作效率和農作物產出率。

①、整合農業部門項目資金

整合農業、林業、水利、畜牧、農業綜合開發等農業部門的項目資金,精準投入項目資金,重新改革定位農綜項目。通過多種方式向群眾宣傳趙家峁村土地改革的成功經驗,優先給予參與土地整合積極性高的農戶項目支持,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通過模範帶動最終實現全鄉土地整合的目標。精簡農業部門現行的項目申報程序,將農業項目適度向土地整合完成的行政村、農戶傾斜。

②、實行“一塊一租”制

對細碎化整合後的耕地因地制宜地實施沃土改良工程,將改良後優質耕地在不改變二輪土地政策的情況下向積極性高、能力突出的農戶租種,租賃過程充分發揮“一事一議”制度,嚴格按照公開公正的原則,按照相關程序條有序競拍。

2、種植特色農作物。一是加大優良牧草的推廣,如苜蓿、沙打旺、苦麥菜等優質高效、高蛋白牧草等。二是整合後的土地選種優質且適宜的農作物品種,如制種玉米、制種西瓜等。三是推廣“山藥”、“紅洋芋”等農家特色小吃的種植。四是擴大地方食材“沙蓋菜”、“沙米”的種植面積,打造相關產業品牌和產業鏈。

3、引進龍頭企業。顆粒化加工牧草,改變傳統落後的飼養觀念,進一步提高現有玉米秸稈、苜蓿、沙打旺等高效牧草的利用率,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收益。誠招走出家鄉的“能人志士”回鄉創辦飼料深加工企業,為群眾發展養殖提供方便廉價的服務。同時,引進現代化的肉食品企業,對山羊肉進行深加工,樹立自己的品牌,把產業鏈做長做大。

4、栽種高效益林草。逐步淘汰沙蒿種植,為我區眾多沙蒿過敏群眾帶來福音。建立植被保護區,提升生態效益,加大對沙棘、長柄扁桃等經濟林種的推廣,擴大針葉林的種植面積。增加生物多樣性,探索生態經濟互惠互利的林沙產業開發新途徑,激發沙區群眾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拓寬增收渠道。推廣種植“沙地肉蓯蓉”等藥材,擴大“沙蔥”種植面積。在曹家峁、省不扣村建設“沙蓋菜”採摘體驗區、“山藥”採摘體驗區。在蒿老兔、雲灘村建設“沙地西瓜”規模種植採摘區。在點連素村建立沙地圍欄散養土雞採購區,重塑“補浪燉土雞”等老招牌。

5、發展多元化旅遊。圍繞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教育基地打造旅遊產業鏈,對魏家峁村佳谷農業有限公司進行改制重組,建設沙地汽車拉力賽等體育項目場地並舉辦相關賽事,拓展開發沙漠旅遊娛樂項目。充分發揮北部草灘區地下水位較高這一便利優勢,利用現有“馬槽井”進行水產業開發,以魏家峁村圪流溝水庫為中心建成休閒旅遊垂釣體驗區。

6、塑造知名化品牌。針對當前產品銷售不暢、資金流動緩慢、品牌形象模糊、產品創新度不夠等問題,急需構建特色旅遊文化產品大數據品牌營銷機制,提升特色文化產品知名度,形成品牌效益,加大產品銷量,提高產品附加值。註冊“治沙連山羊肉”、 “治沙連山藥”、“治沙連沙蓋菜”、“治沙連西瓜”、“治沙連土雞”、“治沙連肉蓯蓉”、“治沙連沙蔥”等品牌,樹立以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為代表的商標品牌,擴大產品影響力,塑造全國知名品牌。建設治沙連網絡營銷大數據平臺,利用現代媒體向全國輻射傳播治沙精神,帶動產品銷售。大力推廣治沙連飲食文化品牌,研發沙米和菜飯、燉土雞、燉羊肉、涼拌沙蔥、山藥雞湯等特色風味小吃,增加吸引,拓寬農產品銷路。

補浪河鄉作為種植、養殖業大鄉,傳統產業結構已經無法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如果不能及時實施改革,必將形成落後的局面。要想在產業改革發展上取得較大的突破,發展區域特色品牌營銷文化產業是其不二的選擇,依託“治沙連”獨特的文化資源,高效整合現有農業資源,將兩者的優勢融合在一起,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等多種方式,形成具有鮮明草灘地區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知名度,增加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群眾收入,做大做強鄉域經濟,最終實現富裕美麗宜居的補浪河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