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智賢:鄉土中國的現代機遇

三農 農村 投資 慈善 人民網 2017-06-11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裡反覆提醒群體喪失理性的危險性。

在“美麗鄉村”運動拉開帷幕之際,以民宿為經營形式的古民居改造成為時下蔚然成風的地方發展模式,而在這場熱鬧中,我們亟需冷靜深入地觀待和反思這種模式的利弊得失,從多個維度來認識這個模式帶給在地社區和投資者的意義,否則一陣風過後,資本和都市文明都可能淪為摧毀美麗鄉村的洪水猛獸。

北京曲美公益基金會今天在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萬峰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古民居改造和在地社區和諧關係建設”論壇,下午各位來賓還和當地政府官員一起參觀了曲美家居集團與民進中央開明基金會共同參與的扶貧項目所在地壩盤村,實地感受在地社區的人文與自然環境。

鄉村需要什麼樣的發展機遇?

當現代化成為毋庸置疑的答案時,城市發展道路似乎成了唯一正確的模板——資本進入,拆掉“落後”“破敗”的鄉村建築,建設又新又時尚的現代居所,第一輪民宿很多是這樣替代在地老房子的,但這次我們希望面對這裡的吾土與吾民保持足夠的謙遜。

正如中山大學教授、博導,也是我的學長及老師吳重慶先生所言,一個地方的文化生態是長期進化的結果,非一朝一夕、一人之力可以促成或改變,外部因素試圖強勢介入時,是否會破壞當地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是需要非常謹慎的考量的,否則以為是為當地發展“賦能”的方案會在落地後轉為“去能”的災難,例如強行推廣種植當地人陌生的農作物,這不僅會令當地人本具的耕作知識和技能遭到廢棄,也使當地人無從判斷新作物的市場需求和銷售渠道,最後變成對外來勢力的依賴,這不僅沒有推動當地的健康發展,反而使當地喪失了本具的基本能力。

此次論壇的另一位嘉賓,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導許懋彥先生對外來進入鄉村投資的人提出“微介入”的發展觀,這種以不破壞在地社區長期形成的人文和自然生態為前提的投資心態應該更有助於創造一個多方共贏的健康模式。

文化上的相互尊重,情感上的深入溝通和發展模式上的共同探討是曲美希望在這次“以舊煥新”的公益行動中秉持的原則。鄉土中國是中國文化和現代人情感連接的臍帶,也是我們的情感資源所在,我們不能看到鄉土中國衰敗下去,但也不能以現代化的名義去摧毀這裡的物理空間和精神家園。發展機會不是簡單地以GDP增長的單一指標衡量的,還要看在地的人民有沒有獲得長期可持續的改善生活的可能性,以及整個社會可以多久、以什麼方式共享這個地區積累了數個世代的人文財富。

鄉村發展的方式和速度有多少可能性?

在一個求快求新的年代,想沉下心來摸索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真的需要很好的定力,也需要開闊的眼界和胸懷。聽說別人用某種方式快速致富,自己是否也要效仿呢?

曲美在開啟未來五年將持續進行的古民居保護的公益項目之際,是非常慎重地選擇合作伙伴的,我們既看重合作夥伴的人文觀,也看重合作夥伴的創造力和執行力。看重前者是我們不想成為急功近利者破壞當地生態的幫凶,看重後者是我們希望與合作伙伴一起探討更具開拓性和啟發性的發展模式,而非固步自封。

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萬峰湖鎮壩盤村是民進中央定點扶貧地區,也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山寨名錄上的村寨之一,是布依族的聚居區。這裡最豐富的資源是旅遊景觀,以旅遊帶動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發展民宿經濟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警覺和深思的呢?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博導孫九霞女士多年研究旅遊人類學,在她的表述裡,旅遊發展是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一種有效途徑,很多地區在旅遊業發展起來後,為當地手工藝品的存續創造了新的市場,使當地的旅遊資源產生了新的價值,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外來消費者,為當地人創造了一些新的就業機會。但孫教授也提醒發展旅遊不是傳統村落步入現代化的唯一途徑,外來文化的入侵有時候也會動搖當地人對本地文化的信心和情感,如何支持當地人的文化自信,有選擇地對外來遊客開放當地的文化都是在發展當地旅遊中要考慮的內容。

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貴州總代表越劍先生分享的案例裡,向我們展示了尊重當地文化,開發在地文化價值的成功經驗。在那些案例裡我們看到文化的軟實力是遠比硬件設施更有持久價值的,也是應該被重新認知的當地資源。

曲美此次捐贈的30萬元物資是作為壩盤村村委經營壩盤村客棧的部分資源,未來壩盤村客棧的收入會以分紅的方式返還壩盤村村委用於當地扶貧的資金和改善村民生活的經濟來源,我們希望這種模式可以創造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機遇,而不是延續永遠等待外來力量資助的被動的生存方式。

(本文作者殷智賢系北京曲美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曲美家居國人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長,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